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初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共15页。
(1) 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夕阳西下, 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__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潮平两岸阔, 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论语>十二章》中向我们揭示了“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 ,其中“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______ 。
(2)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
语
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⑤。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俊才清称:才华出众和有好名声的人。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④小时了了(liǎ liǎ):小时聪明。了了:聪慧。⑤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 请根据上下文,推断【乙】文中两加点词“语”字的意思。
人以其①语②语之
①语: ______
②语: ______
(2)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分析语段二所属的门类,并阐明理由。
德行:指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
言语:指人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示例:【甲】文出自《方正》篇。
理由:陈太丘依约行事,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懂得“信”“礼”的重要性,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地指出父亲友人的错误,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他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所以选入《方正》篇中。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懂
得
(1) 请概括文中围绕“看花”所写的三个片段。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2) 在三个片段中面对“看花”这件事“我”的态度在逐渐地变化,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写出“我”出现这样态度的原因。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
B.“什么时候?”
C.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3) 第⑦段结尾划线句中的“懂得”一词可否换为近义词“知道”,请说明理由。
(4) 母亲的用心良苦,当时的我并不能明白,直到母亲去世后我追悔莫及,文中有多处提及,请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C.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忆儿时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②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③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 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说电唱机了!)提着胜利公司商标上那个狗听留声机的那种大喇叭。我便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被搅不过,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
④“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⑤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和老妈子。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便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这叫做“听蹭儿”。我有时大大方方的全让他们进来;有时讨厌哪一个便推他出去,把大门砰地一关,好不威风!
⑥唱话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话匣子上,然后装上百代公司的唱片。片子转动了,先是那两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早该退休的唱片上摩擦出吱吱的声音,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不过因为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片“洋人大笑”,还没唱呢,大家就笑起来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更笑得凶,乱哄哄的演出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⑦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多么有用的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
⑧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后来去熟了,胆子也大了,便找个题目 ──要两大枚(两个铜板)上厕所,溜出来到各处乱闯。 。大戏场里,男女分座(包厢例外)。有时观众在给“扔手巾把儿的”叫好,摆瓜子碟儿的,卖玉兰花的,卖糖果的,要茶钱的,穿来穿去,吵吵闹闹,有时或许赶上一位发脾气的观众老爷飞茶壶。戏台上这边贴着戏报子,那边贴着“奉厅谕:禁止怪声叫好”的大字,但是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儿痒痒,非喊两声“好”不过瘾。
⑨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睡着了。我不明白那时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许入睡,坐在她们(母亲或是老妈子)的身上,打着瞌睡,她们却时时摇动你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觉?母亲说,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⑩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1) 围绕着儿时“热闹的生活”作者一共写了三件事,请概括这三件事。
① ______
②听“唱话匣子”。
③ ______
(2) 请依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②段划线句的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并解释理由。
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______ )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3) 第③段中“我”在回忆“听唱话匣子”这件事之前,还详细地写了一些与唱话匣子无关的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的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 第⑧段的划线句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动词“看”来描写自己在游艺园中看热闹的样子,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 请结合全文内容,选出对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多少年后”将思绪从回忆拉到现实,引出现今城市的改变,表达出作者对如今“物是人非”的感叹。
B.“并非”“并不”作者连用两个否定词,表现出作者对昔日的生活毫不眷恋,对其中的社会习俗也并不感兴趣。
C.与开头的“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相对应,写出这些事情原本平凡,但因为是童年的经历而显得特别。
D.将童年的快乐称为“真正的快乐”,暗示出与其他人生阶段相比童年更能够获得真实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幼时生活的重要作品,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以下问题。
(1) 丰子恺先生曾为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画了很多插图,请写出以下插图所对应的文章。
图1是为《① ______ 》所作的插图;图2是为《② ______ 》所作的插图。
(2) 《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依据表格梳理书中几个重要的人物。
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意外的关注,都有可能让我们看到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请以“意外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岐王宅里寻常见
【小题2】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3】回乐烽前沙似雪
【小题4】风正一帆悬
【小题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答案:
(1)岐王宅里寻常见(注意“岐”的书写)
(2)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3)回乐烽前沙似雪(注意“烽”的书写)
(4)风正一帆悬(注意“悬”的书写)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殆”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李白,降职、贬谪
【小题2】C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
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这些知识要随学随记,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古代尊右卑左,故称官吏被贬降职为“左迁”。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第三四句抒情,诗人因朋友被贬远离而产生“愁心”,并非“怀才不遇”。
故选:C。
答案:
(1)李白 降职、贬谪。
(2)C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答案】【小题1】话
【小题2】告诉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句意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
故:①语:话。
②语:告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句意为: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乙文通过孔文举和别人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可见文章体现了孔文举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结合此点作答即可。
答案:
(1)①话;
②告诉。
(2)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示例:语段二出自《言语》篇。
理由:孔文举面对李元礼的提问,能从容引用孔子与老子的关系解释;面对陈韪的轻视,能用言论巧妙反驳,足见孔文举的能言善谈,善于应对。符合“言语”的内涵。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答案】【小题1】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小题2】“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小题3】母亲不能陪“我”去看花。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
①根据文中第①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可知,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②根据文中第③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可知,“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③根据文中第⑤段“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和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可知,母亲不能陪“我”去看花。
(2)本题考查作者的态度。
A.此句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狠命地捶打”写出了“我”因双腿瘫痪而生不如死的痛苦心情,“我可活什么劲儿”极言“我”双腿瘫痪后对生活的绝望。原因根据上文“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知,出现这种语言和动作是因为“我”双腿瘫痪。
B.“什么时候?”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答应去看花,说明“我”的消沉情绪有所好转。原因可能是: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触动了我。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一商量、询问的话语表现了母亲在“我”面前的小心翼翼。“喜出望外”表现了母亲在听到“我”终于答应到北海看花、看到“我”的消沉情绪有所好转的欣喜之情。
C.写妹妹推“我”去看菊花,照应前文母亲要带“我”看菊花却突然离世的内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联系上下文推测原因是: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懂得”的意思是:知道(意义、做法等)。“知道”的意思是: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知道”浅浅的了解,从别人那里看到的或听到的,而“懂得”或许更像自己亲身经历过,深刻的领悟到了。文中的意思是:“我”不仅懂得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的去面对生活。
(4)本题考查作者的感情。
A.根据“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补充交代,母亲的病当时已十分严重,而“我”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双腿瘫痪的悲苦情绪中没觉察,作者现在想来无比悔恨,或许当时自己不那么绝望,母亲就不必在自己重病时,还担心自己的儿子。
B.根据“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句话独立成段,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下文“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表明母亲的病情已十分严重。由此可知,此前为了儿子,母亲忍受了多少病痛的折磨!表达了“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C.“没想到”“绝没有想到”表明事情远远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对母亲病情的严重、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刻画了“我”为只顾自己的痛苦而忽略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深深自责的心理,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答案:
(1)①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②“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③母亲不能陪“我”去看花。
(2)A.痛苦、绝望,原因是双腿瘫痪。
B.消沉情绪有所好转,原因可能是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原因是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3)不能换。“知道”:浅浅的了解,从别人那里看到的或听到的。“懂得”:深刻的领悟到了。文中的意思是:“我”不仅懂得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的去面对生活。所以不能换。
(4)A.“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严重的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B.“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悔恨的心情。
C.“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严重程度并不了解,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悔恨、愧疚之情,同时也启示人们,当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时,要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5.【答案】【小题1】听鬼故事。
【小题2】游“游艺园”。
【小题3】但是
【小题4】B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短文文章的概括。通读文章,围绕着儿时“热闹的生活”作者一共写了三件事,第②段主要讲了听鬼故事;③-⑥段主要讲了听“唱话匣子”;第⑧段主要讲了游“游艺园”的往事。
(2)本题考查填写合适的关联词。“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写了自己害怕的样子,如此害怕的情况下还想听,还“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可知,这两句存在转折关系,尽管自己害怕,但是还想听。故应填入“但是”。
(3)本题考查划线句子的作用。“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匣子,里面全是些新新旧旧的灯泡,贴几个钱,拿家里断了丝的跟他换新的。到今天我还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此部分写了一些与唱话匣子无关的事,看似与唱话匣子无关,但是作者却写得详尽,用“先是、再过一会儿”写出了“我”对童年快乐、无忧无虑生活记忆犹新;“到今天我还不明白”更是表现了“我”一直念念不忘童年的快乐生活,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表达效果。“看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谷兰》”此句连用三个“看”,构成了排比句,突出强调了游“游艺园”的趣事之多,快乐之多,表现了儿时“热闹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无忧无虑生活的追忆与眷恋。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并非’‘并不’作者连用两个否定词”写出了昔日的热闹的生活、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但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因此这些热闹生活、社会习俗才让作者眷恋、回忆。故此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1)①听鬼故事;③游“游艺园”;
(2)但是 因为前后句存在转折关系,尽管自己很害怕,但是还想听。故应填入“但是”;
(3)不可以删去;用“先是、再过一会儿”写出了“我”对童年快乐、无忧无虑生活记忆犹新;“到今天我还不明白”更是表现了“我”一直念念不忘童年的快乐生活,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4)三个“看”,突出强调了游“游艺园”的趣事之多,快乐之多,表现了儿时“热闹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无忧无虑生活的追忆与眷恋。
(5)B。
短文回忆了“我”听“鬼故事”、听“唱话匣子”、游“游艺园”等往事,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无忧无虑生活的追忆与眷恋。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6.【答案】【小题1】五猖会,无常
【小题2】保姆,老师,藤野先生,范爱农
【解析】(1)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学生答题时可以抓住插图回忆读过的内容可知,插图①是《五猖会》,②是《无常》。
(2)考查名著的人物和情节。根据“她生得黄胖而矮……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可知,人物是长妈妈,她是“我”的保姆;根据“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可知,人物是藤野先生,它是“我”的老师;根据“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可知,人物是范爱农,他是“我”的朋友。
答案:
(1)①五猖会;
②无常;
(2)保姆 老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7.【答案】意外的发现 在那栀子花开的季节里,我发现美属于为之奋斗的人。美离我们很近,很近……
还记得“鱼头”的故事吗?曾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是的,我们的母亲,岁月的水轮把她的手磨得狠粗糙。你开始嫌弃母亲的丑。可她是永远都不会怪你的。渐渐地你懂事了,突然发现母亲的手变得如此美丽。
是啊,当你跌倒时,你哭着闹着希望母亲拉起你。但她却不会那么做。这时你发烧了。朦胧中一双冰凉的手搁在你额头。是啊,在母亲粗如松皮的手上你发现了美,似一株芭蕉树洒下一片凉阴,用瘦小的手背为你遮风挡雨。
在那个白茫茫的日子里,母亲领你来到校园。你多么高兴呵,终于可以离开那间狭窄的教室了。夜幕降临,你却想起母亲带着一身倦意和担忧离开的背影。一切都褪了色。可偏偏又下起了小雨,夜鱼中穿梭着雨燕般的学子。在陌生的教室里你看到了她,一个没有化过妆的班主任,有些肥胖和衰老。她把你们领进她家里,原来她孩子过生日。“以后你们就是我的孩子了。”那晚你们哭了,烛光中你仿佛看到了她慈爱的笑容。像梦里的千百惠,不施粉黛,耐人寻味。
你又发现了另一种美,从那位平凡的老师的笑容里,你读懂了美像一本厚厚的书,装满智惠。
你在三点一线中困惑,在困惑中不知所措。以致于总是忘了倒垃圾,结果被罚扫一个月的宿舍。考试已近,你把苦默默地埋在心底。舍友看在了眼里。第二天你惊然发现地板出奇的干净,这是302宿舍吗?你感动,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所折服。
在那栀子花开的季节,你悄悄地走进梦中的伊甸园,种下种子。
等待,等待……
你也意外发现了美。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意外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内心中许多美好的记忆不会随岁月流逝。回忆往事,我们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烂漫的童年,快乐留在心里;无私的母爱,温馨留在心里;奋斗的艰辛,坚强留在心里;意外的发现,感动留在心里……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写收获确定写作主题时,应把“发现”二字的内涵及范围变小,比如“我”的发现,或者“我”发现了美等,这样写起来才有针对性。题目中有“发现”二字,有的同学为了点题,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发现”二字,跟人重复啰嗦之感,所以避免该词语反复出现,可是用文字来体现“发现”,在结尾一段点出“发现”这一主题即可。写记叙文时,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文字来点睛。
本文紧扣“发现”这一题目来写,全篇无庸笔。开头用了一句精彩的话作为本文的开始,点明了主旨,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文章的主体部分以记叙为主,使用了细节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来体现“发现”,文章最后使用了两个层进的句子,来进一步升化主题,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与“我”的关系
人物描写
相关人物
“我”的 ______
她生得黄胖而矮……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长妈妈
“我”的 ______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______
“我”的朋友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DS)(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默写,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2题,【甲】文的作者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怃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