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30分)
- 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作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A. 手工业兴起 B. 农业的起源 C. 畜牧业繁荣 D. 商业的发展
- 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半地穴式房屋 C. 出土的稻谷 D. 铜鼎
-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 形成了禅让方式 B. 稳定了社会秩序 C. 实现了土地分封 D. 扩大了国人利益
- 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 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C. 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
D. 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 )
A. 无为而治 B. 仁 C. 仁政 D. 兼爱
- 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 李悝变法 B. 吴起变法 C. 商鞅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秦朝改变这局面的重大措施是( )
A. 实行郡县制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设置丞相
- 如图是学生设计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
A. 两汉的医学成就 B. 南朝江南的开发 C. 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D. 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李冰 B. 蔡伦 C. 祖冲之 D. 毕昇
- “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东周 C. 西汉 D. 东汉
-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 原因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 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任用了( )
A. 姜尚 B. 管仲 C. 商鞅 D. 李斯
- 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 都江堰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云冈石窟 D. 长城
二、辨析改错题(本题共4小题,共8分)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涿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______(判断对错)
-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青率军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 公元266年,司马懿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将儒家思想确定为封建正统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家思想广受冲击,两宋时期新儒学兴起,儒学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是如何让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的。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 想一想,上述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称为“ ______ ”的统治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2) 请将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前期统治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 民族融合贯穿历史的整个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归纳与提炼】
材料一: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选择与论证】
(3) 从第二问中任选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神农氏教人制作耒耜,教百姓从事农耕。故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即农业的起源。
故选:B。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兴起,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等。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兴起,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B。
本题考查半坡人的生活,知道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本题考查半坡人的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对贵族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的礼器或乐器,通过这一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解析】图片文字是甲骨文的人,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故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故选:D。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他代表的学派是道家。
故选:A。
本题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张,知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本题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秦民大说(悦)”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规定,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故C正确。
AB.李悝变法是在魏国,吴起变法是在楚国,故AB错误。
D.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故D错误。
8.【答案】A
【解析】“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意思是自古以来分封的诸侯,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但是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以取代分封制。主要内容是:全国分为36郡,郡的长官为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所以A符合。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
本题考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要求学生熟知相关基础知识。
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长城”“陇西”“东海”“南海”,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疆域的知识点,注意识记秦朝疆域的内容.
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秦朝疆域四至点.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产主要反映了文明的交流与互动。这条道路是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查了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解析】“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结合所学,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故选:B。
本题以“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为切入点,考查纸的发明与改进。
本题以纸的发明与改进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D
【解析】“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13.【答案】A
【解析】“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B
【解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齐国势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受到周天子赏赐,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故选:B。
本题以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为依托,考查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重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C符合题意;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不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故ABD不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文化遗产的相关史实。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外文明交汇融合”是解题的关键,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
16.【答案】√,√
【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识记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
17.【答案】错。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故题干说法错误。
18.【答案】√,√
【解析】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知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把“司马懿”改为“司马炎”
【解析】据所学知,公元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应把“司马懿”改为“司马炎”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司马懿”改为“司马炎”。
本题考查西晋建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西晋建立的相关知识。
20.【答案】【小题1】孟子:实行“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荀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小题2】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用儒学施政。
【解析】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孟子、荀子、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和孔子、孟子、荀子、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文景之治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根据材料“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据材料二“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概括可知,西汉前期统治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增加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为国家强盛奠定基础;国家强盛为农业发展提供保证。
故答案为:
(1)都江堰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2)文景之治;措施:增加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
(3)农业发展为国家强盛奠定基础;国家强盛为农业发展提供保证。(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西汉前期统治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文景之治、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西汉前期统治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文景之治、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控制北方地区;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北魏社会的发展。
【小题2】方式上:民族交往的互相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输入新鲜血液(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
【小题3】如:①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孝文帝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开始定居生活,学习汉人农业技艺,由从事畜牧生产到农业生产,与汉人差异越来越小。③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输入新鲜血液(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汉人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和音乐等。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九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主要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