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缺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新疆昌吉教育体系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等优点,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 石油 B. 煤 C. 天然气 D. 生物质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故选:D。
2. 下列变化发生后,反应体系能量降低的是
A. 水与Na2O2反应 B. 碳与CO2的反应
C. Cl2→2Cl D. 干冰气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应体系能量降低,即放出热量。
【详解】A.水与Na2O2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反应体系能量降低,故A符合题意;
B.碳与CO2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即反应体系能量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
C.Cl2→2Cl是断键吸收热量,即反应体系能量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干冰气化吸收热量,即反应体系能量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3.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C+H2O=CO+H2
B. C(s)+H2O(g)=CO(g)+H2(g)
C. C(s)+H2O(g)=CO(g)+H2(g)
D. C(s)+H2O(g)=CO(g)+H2(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吸收10.94kJ热量,则1mol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12=131.28 kJ热量,吸热反应焓变为正值,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是C(s)+H2O(g)=CO(g)+H2(g) ;
故选D。
4. 下列能表示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A. C(s)+O2(g)=CO(g)△H=-110.5 kJ·mol-1
B. C(s)+O2(g)=CO2(g)△H=-393.5 kJ·mol-1
C. 2H2(g)+O2(g)=2H2O(l)△H=-571.6 kJ·mol-1
D. H2(g)+O2(g)=H2O(g)△H=-241.8 kJ·mol-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C燃烧产生的稳定的氧化物是CO2,不是CO,因此该热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C的燃烧热,A错误;
B.符合燃烧热的含义,因此该热化学方程式可以不是C的燃烧热,B正确;
C.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方程式中H2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因此不能表示H2的燃烧热,C错误;
D.H2O在室温下呈液态,水由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因此该热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H2的燃烧热,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5. 含0.2mol KOH的稀溶液与1L0.1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 KOH(aq)+H2SO4(aq)=K2SO4(aq)+H2O(l);△H=+11.46kJ/mol
B. 2KOH(s)+H2SO4(aq)=K2SO4(aq)+2H2O(l);△H=-114.6kJ/mol
C. 2KOH(aq)+H2SO4(aq)=K2SO4(aq)+H2O(l);△H=+114.6kJ/mol
D. 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11.2g即0.2molKOH的稀溶液与1L、0.1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实质是生成0.2mol水放出11.46kJ的热量。
A.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会高于11.46kJ,故A错误;
B.氢氧化钾应是溶液,不是固体,故B错误;
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不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KOH的稀溶液与H2SO4溶液反应生成0.2mol水放出11.46kJ的热量,生成1mol水会放出57.3KJ的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6. 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 ΔH=-24.8 kJ·mol-1
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2 kJ·mol-1
Fe3O4(s)+CO(g)=3FeO(s)+CO2(g) ΔH=+640.5 kJ·mol-1
则反应FeO(s)+CO(g)=Fe(s)+CO2(g)的反应热约为
A. -109 kJ·mol-1 B. -218 kJ·mol-1
C. -232 kJ·mol-1 D. -1 308 kJ·mol-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反应①Fe2O3(s)+3CO(g)=2Fe(s)+3CO2(g) ΔH1=-24.8 kJ·mol-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2=-47.2 kJ·mol-1
③Fe3O4(s)+CO(g)=3FeO(s)+CO2(g) ΔH3=+640.5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目标反应FeO(s)+CO(g)=Fe(s)+CO2(g)可由(3①-②-2③),反应热ΔH=(3ΔH1-ΔH2-2ΔH3)= [3×(-24.8 kJ·mol-1)-( -47.2 kJ·mol-1)-2×(+640.5 kJ·mol-1)]≈218 kJ·mol-1,故答案为:B。
7. 我国研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能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光解反应原理及气态分子解离所需的能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I只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
B. 反应Ⅱ只涉及极性键的断裂
C. 18g气态水完全光解理论上吸收484kJ能量
D. 18g气态水完全光解理论上吸收242kJ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反应I是水反应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涉及极性键的断裂和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形成,故A错误;
B.反应Ⅱ是过氧化氢转化为水和氧气,涉及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断裂,故B错误;
C.形成1molH-H键,放出热量436kJ/mol,形成1mol氧氧键,放出热量496kJ/mol,2molH-O断裂,吸收926kJ/mol,所以1mol水完全光解,吸收热量:926-(436+0.5×496)=242kJ/mol,所以18g(物质的量为1mol)气态水完全光解理论上吸收242kJ能量,故C错误;
D.结合C选项分析,18g气态水完全光解理论上吸收242kJ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
B.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都必须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C. 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越大,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 升高温度时,不论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正、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现象无关,A错误;
B.对于某些化学反应来说,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体积、压强的变化表示化学反应速率,B错误;
C.统一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不同,但反应的快慢相同,C错误;
D.升高温度,容器内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D正确;
故选D。
9. 已知4NH3+5O2=4NO+6H2O(g),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A. 4(O2)=5(NH3) B. 6(H2O)=5(O2)
C. 3(H2O)=2(NH3) D. 4(NO)=5(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同一反应同一时间段内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系数比,据此分析解题:
A.由可得4(O2)=5(NH3),A正确;
B.由可得5(H2O)=6(O2),B错误;
C.由可得2(H2O)=3(NH3) ,C错误;
D.由可得5(NO)=4(O2),D错误;
故答案为:A。
10. 下列关于有效碰撞理论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B.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使用正催化剂,活化分子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C. 升高温度,所有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D. 增大压强,所有反应的有效碰撞概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增大反应物浓度,并未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而是增大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大多数催化剂参与反应,降低了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也增大了分子间的碰撞频率,这两方面都使分子间有效碰撞的几率提高,反应速率加快,但升高温度后活化能不变,故C 错误;
D.压强改变只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若反应中无气体参与,改变压强反应速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铁片和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H2的速率
B. 100mL 2mol·L-1的盐酸与锌反应时,加入适量的NaCl溶液,生成H2的速率不变
C.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 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常温下Fe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且二者反应不生成氢气,生成二氧化硫,故A错误;
B.加入适量的NaCl溶液后溶液体积增大,导致溶液中c(H+)减小,则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
C.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所以升高温度该反应速率加快,故C错误;
D.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则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12. 一定条件下,存在可逆反应,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X、Y的转化率不相等
B. 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 ∶ 3
C. C1 ∶ C2 = 1 ∶ 1
D. 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设X转化的浓度为x,则有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反应前后X、Y气体的浓度比相同,符合反应系数之比,所以达到平衡状态时,X、Y的转化率相等,A错误;
B.平衡时Y生成表示逆反应,Z生成表示正反应且v生成(Y):v生成(Z)应为3:2,B错误;
C.平衡浓度之比为1:3,转化浓度之比亦为1:3,故起始浓度之比c1:c2=1:3,C错误;
D.若正反应完全进行,则c1取最大值为0.14mol/L,若逆反应完全进行,c1取最小值为0,由可逆反应的特点,物质不可能完全转化,可知0<c1<0.14 mol·L-1,D正确;
答案选D。
13. 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s)+B(g)⇌C(g)+D(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平衡后,A的质量不再改变
B. 平衡后,生成B和C的速率相等
C. 达到平衡后的10s内,B的平均速率为v(B)=0
D. 平衡后,若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则平衡一定会发生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
【详解】A.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A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平衡后生成B的反应速率等于消耗C的反应速率,同时C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生成B、生成C的速率相等,故B正确;
C.达到平衡后B浓度不再变化,所以B的平均速率为v(B)=0,故C正确;
D.平衡后如果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则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及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明确化学平衡状态判断方法、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原理内涵是解本题关键,CD为解答易错点。
14.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H2NCOONH4(s)⇌2NH3(g)+CO2(g)。下列能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个数有
①v(NH3)正=2v(CO2)逆
②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③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④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⑤密闭容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⑥密闭容器中CO2的体积分数不变
⑦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当一个变量不变时,反应达平衡。
【详解】①根据定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该反应为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不断增加,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平衡;③由质量守恒定理,该反应过程中,气体质量增加,根据,混合气体的密度为变量,当其不变时,反应达平衡;④因为反应只有生成物为气体物质,其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的标志;⑤该反应为分子数增加的反应,气体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变量,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可以作为平衡的标志;⑥因为反应只有生成物为气体物质,其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所以CO2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的标志;⑦该反应中,只有气体产物为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在增加,为变量,当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平衡;
综上①②③⑤⑦能判断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故选B。
15. 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A. 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B.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C. 、、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
D. 被氧化为,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氯水中存在氯气和水的反应,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在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抑制了氯气的溶解,所以能够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选;
B.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到500℃,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与产物的产率降低,选择500℃,主要是考虑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活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
C.对于可逆反应H2(g)+I2(g)⇌2HI(g),达到平衡后,加压体系颜色变深,是因浓度变大,但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
D.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不会引起平衡的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
故选A。
【点睛】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明确存在的平衡及平衡移动为解答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B,合成氨工业中,平衡的移动造成反应物转化率或产物的产率提高,才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16.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图1是镁条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t1时刻溶液的温度最高
B. 图2是A+B⇌C中A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图3是对于反应mA(g)+nB(g)⇌pC(g),当其他条件一定时A的百分含量随压强变化的图像,其中E点v正<v逆
D. 图4是对于反应A(g)+B(g)⇌2C(g)达平衡时,在一定条件下,向含有一定量A的容器中逐渐加入B时的图像,压强p1>p2
【答案】B
【解析】
【详解】A.镁条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是开始反应放热反应速率加快,但随着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t1时刻反应速率最大,但温度不是最高,故A错误;
B.由图2可知,M点达到平衡点,达到平衡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物A的百分含量增大,即平衡逆向移动,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由图3可知,E点对应压强下的平衡状态在E点的下方,即从E点到达平衡过程中A%在减小,即反应在向正向移动,故E点v正>v逆,故C错误;
D.由反应A(g)+B(g)⇌2C(g)可知,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加入B,可促进A的转化,但压强对该反应的平衡移动无影响,压强与转化率的关系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
答案选B。
17. 用来表示可逆反应:2A(g)+B(g)⇌2C(g)△H<0的正确图象是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由100℃到500℃,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降低,A符合题意;
B.压强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均增大,B不符合题意;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系数之和减小的方向(正向)进行,A的转化率增大;压强不变,由100℃到500℃,温度升高,平衡逆向进行,A的转化率减小,C不符合题意;
D.温度升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 已知: Kp1, Kp2,则反应的K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方程式分别为
① Kp1,
② Kp2
③
①+②=③,因此K3=,故答案为B。
19. 在一个活塞式的反应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O2,于500℃下发生化合反应并达到平衡,在保持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再通入2molSO2和1molO2,下列叙述的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A. 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3的百分含量增加
B. v(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3的百分含量增加
C. v(正)增大,v(逆)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3的百分含量增加
D. 开始时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随后又逐渐恢复到原反应速率,SO3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只要开始时加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平衡等效,即达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等,据此分析
【详解】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只要开始时加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平衡等效,即达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等。平衡后等比例加入反应物,正反应速率增大后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减小后增大,平衡正向移动,达新的平衡后,SO3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效平衡的相关知识,注意反应环境是恒压还是恒容,题目难度中等。
20. 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ΔH-TΔS<0,可发生自发反应,据此分析解题。
A.2O3(g)=3O2(g)ΔH<0,ΔS>0,任何温度下均有ΔH-TΔS<0,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A正确;
B.CaCO3(s)=CaO(s)+CO2(g)ΔH>0,ΔS>0,较高温度时,ΔH-TΔS<0,即高温时能自发进行,B正确;
C.N2(g)+3H2(g)=2NH3(g)ΔH<0,ΔS<0,较低温度时,ΔH-TΔS<0,即较低温度时能自发进行,C正确;
D.2CO(g)=2C(s)+O2(g)ΔH>0,ΔS<0,任何温度下均有ΔH-TΔS>0,即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D错误;
答案选D。
二、填空题(共60分)
21. 回答下列问题
(1)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是重要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ΔH______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___________eV。
(2)已知:
P(s,白磷)=P(s,黑磷) ΔH=-39.3 kJ·mol-1;
P(s,白磷)=P(s,红磷) ΔH=-17.6 kJ·mol-1;
由此推知,其中最稳定的磷单质是___________。
(3)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ⅰ.CH4(g)+H2O(g)=CO(g)+3H2(g) ΔH1
ⅱ.CO(g)+H2O(g)=CO2(g)+H2(g) ΔH2
ⅲ.CH4(g)=C(s)+2H2(g) ΔH3
……
ⅲ为积炭反应,利用ΔH1和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___________反应的ΔH。
【答案】(1) ①. 小于 ②. 2.02
(2)黑磷 (3)C(s)+2H2O(g)=CO2(g)+2H2(g)或C(s)+CO2(g)=2CO(g)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像,初始时反应物总能量为0,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0.72 eV,则ΔH=-0.72 eV,即ΔH小于0;由图像可看出,反应的最大能垒在过渡态2,此能垒E正=1.86 eV-(-0.16 eV)=2.02 eV;
【小问2详解】
由盖斯定律得P(s,黑磷)=P(s,红磷) ΔH=+21.7 kJ·mol-1,能量越低越稳定,P的三种同素异形体的稳定性顺序为P(s,黑磷)>P(s,红磷)>P(s,白磷),因此黑磷最稳定;
【小问3详解】
根据盖斯定律,ⅰ式+ⅱ式可得:CH4(g)+2H2O(g)=CO2(g)+4H2(g) ΔH1+ΔH2,则(ⅰ式+ⅱ式)-ⅲ式可得:C(s)+2H2O(g)=CO2(g)+2H2(g) ΔH;ⅰ式-ⅱ式可得:CH4(g)+CO2(g)=2CO(g)+2H2(g) ΔH1-ΔH2,则(ⅰ式-ⅱ式)-ⅲ式可得:C(s)+CO2(g)=2CO(g) ΔH,因此,要求反应ⅲ式的ΔH3,还必须利用反应C(s)+2H2O(g)=CO2(g)+2H2(g)或C(s)+CO2(g)=2CO(g)的ΔH。
22. 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通过测定酸性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该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实验编号
0.1mol/L酸性 KMnO4溶液的体积/mL
0.6mol/LH2C2O4溶液的体积
H2O的 体积/mL
实验温度/℃
溶液褪色所 需时间/min
①
10
V1
35
25
②
10
10
30
25
③
10
10
V2
50
(1)表中V1=___mL,V2=___mL。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填编号,下同),可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
(3)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2min,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H2C2O4)=___mol·L-1·min-1。
【答案】 ①. 5.0 ②. 30.0 ③. ②③ ④. ①② ⑤. 0.025
【解析】
【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溶液的总体积相同;
(2)实验1、2的温度相同,实验2、3的浓度相同;
(3)结合、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
【详解】(1)实验2混合液的总体积为10mL+10mL+30mL=50mL,则V1=50mL-10mL-35mL=5mL,V2=50mL-10mL-10mL=30mL;故答案为:5.0;30.0;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必须满足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所以满足此条件的实验编号是:②和③;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除了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编号是①和②;故答案为:②③;①②;
(3)草酸的物质的量n(H2C2O4)=0.60mol/L×0.005L=0.003mo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n(KMnO4)=0.10mol•L-1×0.01L=0.001mol,草酸和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03mol:0.001mol=3:1,由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可知草酸过量,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c(KMnO4)=0.02mol/L,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0.01 mol/(L•min),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H2C2O4)=0.01mol/(L•min)×=0.025mol/(L•min)。
23. 一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2NH3(g);ΔH<0,下图是某一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t3、t4时刻,体系中分别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t1___________、t3___________、t4___________。
(2)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
A. t0~t1 B. t2~t3 C. t3~t4 D. t5~t6
【答案】(1) ①. 升温 ②. 催化剂 ③. 减小压强 (2)A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t1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反应逆向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t3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反应不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加入高效催化剂;t4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快慢,反应逆向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
【小问2详解】
t1~t2平衡逆向移动,t1~t2平衡逆向移动,t3~t4平衡没移动,t4~t5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t0~t1,选A。
24. I.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快慢,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0. 05mol·L-1 Fe2 (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2)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 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
II.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 A、B、C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从开始至2min,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答案】(1) ①. 反应产生气泡快慢或反应完成的先后或试管壁的冷热程度 ②. 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2)时间(或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反应中产生气体,而且反应放热,所以可根据反应产生气泡快慢或反应完成的先后或试管壁的冷热程度来判断;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有可能是氯离子起的作用,改为Fe2(SO4)3使阴离子相同,这样可以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更为合理;故答案为:反应产生气泡快慢或反应完成的先后或试管壁的冷热程度;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小问2详解】
反应是通过反应速率分析的,根据v=,所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时间(或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故答案为:时间(或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小问3详解】
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n(X):△n(Y):△n(Z)=0.1mol:0.3mol:0.2mol=1:3: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4详解】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5.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生产中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合成氨的有关问题,请回答:
(1)若在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的N2和0.6mol的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 ΔH<0,若在5分钟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NH3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前5分钟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2)平衡后,若提高H2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
A. 加了催化剂 B. 增大容器体积
C. 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 加入一定量N2
(3)若在0.5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氮气和氢气进行如下反应:N2(g)+3H2(g) 2NH3(g) ΔH<0,其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表所示:
T/℃
200
300
400
K
K1
K2
0.5
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试比较K1、K2的大小,K1___________K2(填“<”“>”或“=”);
②400℃时,反应2NH3(g) N2(g)+3H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当测得NH3、N2和H2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2mol和1mol时,则该反应的v(N2)正___________v(N2)逆(填“<”“>”或“=”)。
【答案】(1) ①. 0.01mol/(L•min) ②. 50 (2)CD
(3) ①. > ②. 2 ③. >
【解析】
【小问1详解】
5min达平衡,△c(NH3)=0.1mol/L,所以v(NH3)==0.02mol/(L•min),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则v(N2)=×0.02mol/(L•min)=0.0mol/(L•min),△c(NH3)=0.1mol/L,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c(H2)=△c(NH3)=×0.1mol/L=0.15mol/L,故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5mol/L×2L=0.3mol,所以氢气的转化率为×100%=50%,故答案为:0.01mol/(L•min);50;
【小问2详解】
A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不能提高H2的转化率,A不选;
B增大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H2的转化率降低,B不选;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提高H2的转化率,C选;
D加入一定量N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H2的转化率,D选;
故答案为:CD;
【小问3详解】
①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所以K1>K2,故答案为:>;
②400℃时,反应2NH3(g)⇌N2(g)+3H2(g)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值和反应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呈倒数,所以K==2,容器的体积为0.5L,NH3和N2.H2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6mol/L、4mol/L、2mol/L,400℃时,浓度商Qc=<K=2,说明反应正向进行,因此有v(N2)正>v(N2)逆,故答案为:2;>。
26. H2S是石油化工行业广泛存在的污染性气体,但同时也是重要的氢源和硫源,工业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处理。
Ⅰ.热分解法脱硫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S气体,发生热分解反应2H2S(g)2H2(g)+S2(g),控制不同的温度和压强进行实验,H2S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1)m、n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vm(正)___ vn(正)(填“>”、“=”或“<”),理由是____。
(2)控制压强为p2、温度为975℃,若H2S的初始浓度为1mol·L-1,则达到平衡时H2的浓度为_____,平衡常数K=____。达到平衡后,若保持条件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1molH2S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H2S的平衡转化率____40%(填“>”、“=”或“<”)。
(3)若要进一步提高H2S的平衡转化率,除了改变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
【答案】 ①. < ②. n点比m点对应的温度更高、压强更大,因此反应速率更快 ③. mol•L-1 ④. ⑤. = ⑥. 移出产物H2或S2
【解析】
【分析】
【详解】(1)在相同温度时,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硫化氢的转化率降低,所以压强p2>p1,n点和m点相比,对应的硫化氢的转化率相同,但温度更高、压强更大,因此反应速率更快,故m、n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vm(正)<vn(正);
(2)控制压强和温度不变,则体积会发生改变,假设原本气体体积为1L,则H2S初始物质的量为1mol•L-1´1L=1mol,H2S平衡转化率为40%,则平衡时Δn(H2S)=0.4mol;反应的三段式如下:
则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2mol,则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平衡时气体的体积变为1.2L,c(H2)= ,c(H2S)=,c(S2)=;则K===;H2S的转化率为=40%,因为是恒温恒压条件,再加入1molH2S气体,达到平衡时,H2S的转化率不变,依然是40%;
(4)若要进一步提高H2S的平衡转化率,除了改变温度和压强,还可以移出反应产物H2或S2。
2022昌吉州行知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昌吉州行知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缺答案: 这是一份2022昌吉州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缺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