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展开【答题方法】1.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材料的标题,归纳材料的主要观点;2.其次阅读选项,明确选项主要讨论的内容;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3.最后进行对比,判断选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直击重点 1、设误手法 2、错误类型 3、解题方法
设误手法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删:删减。删减定语、状语、补语,改变原意。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添加原文没有的结果、结论或事实,造成混淆是非。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改变句子顺序或句间关系,造成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改换词语(名词、代词、动词等)代替,造成曲解原意、说法绝对、张冠李戴。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造成断章取义、曲解原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造成无中生有。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错误类型设置类型——四大角度:语言范围;概念的关系;判断的性质;句间的关系
(一)语言范围:范围不清(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断章取义。1、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增删、范围限制、表示程度轻重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如:部分、全、特别、总是。2、范围不清(扩大或缩小)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二)概念的关系: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指代不明);张冠李戴;曲解原意。1、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注意判断选项句的主语、宾语与原文相关信息中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关注代词、主语。
3、指代有误(指代不明)选项句对原文中的内容指代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选项句中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思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之等。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4、曲解原意(把片面说成全面、把次要说成主要)
(三)判断的性质:说法绝对;夸大事实;无中生有;有意缺失;答非所问。1.混淆有无(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2.混淆时态(1、或然必然混淆;2、已然未然混淆)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过、着等。3.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混淆)关注肯定词、否定词,作者态度。如:也许、或许、可能、大约、大概、已经、不一定、不可能、一定、必定等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②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④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⑤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围绕“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展开论述的,侧重阐释“底线伦理”和“担当精神”两方面。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答案 C解析 A.“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第②段说“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第③段说“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进行比较。D.“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第⑤段说“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答案 D解析 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②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
(四)句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强加因果、因果颠倒);主体客体关系(主次颠倒);条件关系(充分必要颠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答案 B解析 B.“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解题方法1、切片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2、对比句中词语句间关系依据和结论论点和论据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表述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时,可以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②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③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及先后次序问题。④尤其要注意对文章开头结尾内容的表述。
论证结构论述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但不同的文本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1.并列式结构特点为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标志性词语。2.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照,通过二者的对照,突出其中一方面论述的准确性。往往一方面着墨较多,作为论述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3.层进式也称递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先后顺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便变动。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表递进的标志词语,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4.总分式各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总分式结构包括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因为正文多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2021·新高考Ⅱ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答案 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引证法)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3.对比论证: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6.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7.归谬法(反证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论证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层次:总分、分总、总分总论证语言:①严密、准确、简洁;②生动鲜明(修辞)
1.[选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原文信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命题陷阱:﹍﹍﹍﹍﹍﹍﹍﹍﹍﹍﹍﹍﹍﹍﹍﹍﹍﹍﹍﹍﹍﹍﹍﹍﹍﹍﹍﹍﹍﹍﹍判断理由:﹍﹍﹍﹍﹍﹍﹍﹍﹍﹍﹍﹍﹍﹍﹍﹍﹍﹍﹍﹍﹍﹍﹍﹍﹍﹍﹍﹍﹍﹍﹍﹍答案 (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判断理由)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提示: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2.[选项]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原文信息]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命题陷阱:﹍﹍﹍﹍﹍﹍﹍﹍﹍﹍﹍﹍﹍﹍﹍﹍﹍﹍﹍﹍﹍﹍﹍﹍﹍﹍﹍﹍﹍﹍﹍﹍﹍﹍﹍判断理由:﹍﹍﹍﹍﹍﹍﹍﹍﹍﹍﹍﹍﹍﹍﹍﹍﹍﹍﹍﹍﹍﹍﹍﹍﹍﹍﹍﹍﹍﹍﹍﹍﹍﹍﹍答案 (命题陷阱)无中生有(判断理由)语段的意思是:《黄帝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几本书有共通的文句,同时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加上申不害、慎到生活的年代可以判断出《黄帝书》不会晚于战国中期。而选项中的“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文中没有任何体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材范围,具体方法,目标原则,全局原则,原文原则,做题意识,精准阅读双向阅读,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理状态,②牢记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错误选项的命题陷阱,四偷换概念,五曲解文意,六张冠李戴,七无中生有,八关系混乱,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述文的基本结构,梳理文本思路,答题思路,常见的论证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