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保定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3保定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保定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二9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 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 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 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 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 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 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 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7. 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 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 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 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分)
9. 《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后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砦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赵安仁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B.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C.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D.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古代人幼时取名,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古人取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的意义有关的名字。
B. 假:代理官职,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权、署、守、领、摄。
C. 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D. 兵部:古代官署名,掌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兵部尚书为长官,侍郎为长官之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邵晔年幼好学,对于接受官署征聘委任感到羞耻,于是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了进士,开始进入仕途。
B. 皇帝诏令邵晔待安南事变结束以后,就把原来打算赐给黎桓的礼物改赐给龙廷,邵晔认为这样做不妥,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C. 邵晔曾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黎桓的儿子们停止内部战争,并迅速确定首领;他又进献《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D. 邵晔受命出使时,曾经借了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物品,等到担任安抚使时已偿还了一半,余下的借款都被皇帝下令征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
(2)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
14.黎桓的儿子们内斗时,邵晔为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和采纳?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①
杜甫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②。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
B. 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
C. 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 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
16. 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吃和住,而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称得上“好学”。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3)月光是无形的,难以描摹,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却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纯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_①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_②_____。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_③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次在珠峰峰顶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每一秒获取的实测数据都是填补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的空白,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贡献,①___________,是科学上的一大创举。”丁明虎表示,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其气候和生态问题都极具特殊性,一直以来,不仅在中国,极高海拔区域的气象观测资料在全球范围也十分匮乏。
“没有任何人有经验。”丁明虎解释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在珠峰或类似的高海拔区域进行过气象科学考察,仅2019年在珠峰南坡8400米区域开展过气象观测,其观测设备寿命只维持了几个月。对于中国科考队队员而言,不仅要克服登山挑战,②____________,这些都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
“除了科学家总体的科学目标引领,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丁明虎表示,③_____________ ,也体现了我国科考组织方式的优越性。
对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后续使用,丁明虎表示,气象站刚刚安装成功,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它的使用周期和寿命都需要在具体的架设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提升,它的每一个数据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对高原气象预报、特别是复杂地形山地气象预报的水平。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地球第三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B.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C.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刚过去的两届奥运会,造就了两位“苏神”。
苏翊鸣是一战封神的17岁“传奇少年”,初登冬奥赛场就收获一金一银。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说;“我热爱单板滑雪,不管是在哪场比赛中,我都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待未来,他说:“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目标,我都会一如既往像现在这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追求。”
苏炳添是三战奥运的32岁田径老将,多年前,年龄就已经成为他的弱势,他也曾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挣扎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留下,选择迎难坚持。他制定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打破自己原有的起跑习惯,最终跑出了突破黄种人极限的9秒83。
两位“苏神”,小将忠于所爱、不懈追求;老将忠于所选、迎难坚持。二人追求梦想的历程对青春年少的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对两位“苏神”逐梦历程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答案】1. (3分)C 2. (3分)B 3. (3分)A
4.(4分)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 (4分)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 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④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张冠李戴,“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错误。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曲解文意,“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错误。由原文“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
A.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第一段观点;
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C.强调要团结一致;
D.强调要学习借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可知,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结合材料“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可知,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结合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第二种是……第三种态度是”可知,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结合材料二“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结合材料二“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结合材料“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
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结合材料“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可知,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结合材料“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可知,《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结合材料“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可知,“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
6. (3分)B 7.(3分)D
6【解析】“轻松愉快”错。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德昌老汉说,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见气氛并不“轻松愉快”。
7【解析】“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错误。作者的用意在于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8.(6分)【答案】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
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
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
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
(共6分,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答案】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共6分,每点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10 (3分)A 11.(3分) B 12. (3分)D
13. (8分)(1)案件已经判定,邵晔发现他们是被冤枉的,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其中的事实。
(2)邵晔驻扎在岭南,将此事上奏,朝廷改任他为缘海安抚使,允准他自主行事制定方略。
14.(3分) 邵晔提出的建议是: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等龙廷贡奉后,另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应当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
“三司三勾院”作“判”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晔”即“邵晔”,作后句主语,其前宜断开,排除C;
“止”承前省略了主语“上”,其前宜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领表示兼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余下的借款都被皇帝下令征回”错,原文“余皆诏除之”意思是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而非征回。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具”,判决;“枉”,被冤枉;“署牍”,签署文书;“白”,禀告。
(2)“驻”,驻扎;“上闻”,上奏皇帝;“便宜”,自主行事;“设”,制定。
【14题详解】
本考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原文“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意思是说: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邵晔提出的建议是: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等龙廷贡奉后,另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
参考译文:
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不以为然,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任命邵晔为光禄寺丞,后来,因为母亲年迈请求回去奉养,得任朗州知州。入朝兼三司磨勘司之职,改任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年间,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逢黎桓死,他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栏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表,将此事上奏,改为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使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曾经进献《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应当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大中祥符初年,起用为兖州知州,上表奏请东封泰山,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了他。等到派遣王钦若、赵安仁筹划封禅一事时,仍兼州事,就任命邵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完毕,破格提拔任命为刑部郎中,又兼任三勾院,出任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大中祥符四年,改任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广州城濒临大海,每逢海外的船只到岸,常苦于飓风的袭击,邵晔开凿内濠使船只通过,飓风再不能损坏船只。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答案】15. (3分)C 16.(6分) ①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勾起了对往日岁月的怀念而不禁潸然泪下。②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这份孤独与苦闷只能深埋心间。③对此时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此时诗人虽在朝为官,却已头发花白、“醉眠”度日、抱负难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错误,颈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非对未来的期许。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作者多年未见昔日好友旻上人,特意借此次许八回江宁之便寄诗给他。“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时光荏苒,久未见面,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
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表达了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诗人叮嘱许八若是对方问起我,就说我还当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官员,表达了对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头发花白、“醉眠”度日,也有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17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8(3分)①弥足珍贵 ②大有裨益 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19. (3分)示例一: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示例二: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0.(5分) ①运用比拟,“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运用比喻,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珍贵,可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 ,含褒义。
②处,语境强调当下对让非遗进行转化的益处很大,可填“大有裨益”。 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
③处,语境强调我国非遗项目众多,可填“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着……为目的”句式杂糅,改为“以……为目的”或“本着……的目的”;
“在……做出更多的努力”成分残缺,介宾短语不完整,改为“在……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说非遗“走出来”是比拟手法,把“非遗”人格化,使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现象更形象生动;
“文明活化石”运用比喻修辞,“活化石”本指某些在地质年代中曾繁盛一时,广泛分布,而现在只限于局部地区,数量有限,有可能灭绝的生物。此处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突出其化内涵厚重悠久,研究价值高。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鲜明,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1. (3分)C 原句引号作用为 特定称谓 A 特殊含义 B 否定讽刺 C 特定称谓 D 引用
22. (6分) ①. 更是对全球的贡献 ②. 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③. 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共同完成任务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空格:由前文关联词“不仅仅”和语境来看,需要对前文有语意的递进,所以搭配关联词“更”,语意从“中国”递进到“全球”,故填“更是对全球的贡献”。
第二处空格:前文“不仅”提示关联词,后文“这些都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呼应下文“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那么“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正是第二处空格的内容,所以是“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第三处空格:由后文“也体现了我国科考组织方式的优越性”可知,空格处需要填体现了什么,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一直在强调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可填“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或“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精神”。
23(60分)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叙述的是刚过去的两届奥运会诞生的两位“苏神”——苏翊鸣和苏炳添的传奇故事。苏翊鸣是一战封神的17岁传奇少年,他成功的原因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不断去挑战、去尝试”“付出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完成”。苏炳添是三战奥运的32岁田径老将,曾遭遇低迷、伤病,他的成功源自“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制定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打破自己原有的起跑习惯”。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考生要在材料基础上展开思考,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围绕“逐梦历程”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不能脱离材料和要求随意发挥。审读材料时,可以尝试找出这两位“神”之间的异同点。相异之处在于他们的年龄、领域等外在的东西,在透过表面,能看到相同之处有:①两届奥运会,两位“苏神”,追求理想,“一战封神”“突破极限”,成就辉煌(结果同);②“热爱、喜欢”(初心)相同,这一点苏翊鸣材料是显性的,苏炳添材料呈隐性;③挑战精神突破极限的精神和为梦想付出全部以及坚持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所以,不管是苏翊鸣还是苏炳添,他们都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追梦过程中不断地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突破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试题要求围绕二人追求梦想的历程写出自己的启发和思考。针对苏翊鸣这位年轻小将,可以从“敢于做梦”这个角度出发,从他因为热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断去挑战、去尝试这一闪光点引申到我们自己也要有梦想、有追求,要将自己的喜爱变为热爱,将热爱变为梦想,勇敢去追求、去挑战的思路。针对苏炳添这位老将,可以从“坚持逐梦”这个角度出发,学习苏炳添为了梦想和目标勇敢坚持,并能在逐梦路上制定合理计划和方法的精神,指导自身如何用最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敢于坚持的毅力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
立意:
1.追求理想、从事所爱之业是一种幸福。
2.追求梦想不能轻言放弃。
3.追求梦想需要不断挑战自己。
【参考例文】
不惧挑战难,勇攀理想峰
随着燕山雪花的缓缓熄灭,冬奥盛宴落下帷幕。2021我们为大苏神冲破亚洲极限,打破十秒大关热血沸腾,2022我们为小苏神一鸣惊人,一战封神心潮澎湃。双苏神的光辉璀璨令我们敬仰,而成就背后他们对理想的坚持不懈,对自我的不断突破更是我们追求理想的标杆模范。
“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目标,我都会一如既往像现在这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完成。”诚如奥运冠军苏翊鸣所说,实现理想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绽放理想之花。
从过去的两届奥运会中,我们收获到执着于理想、敢于挑战的信念。两位“苏神”,一位凭借不懈的毅力年少有为,一位依靠持续的挑战战胜自我,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拼搏的力量,吾辈青年需不断挑战自我以实现理想。
逐梦路上敢于挑战,就是要面对各种艰辛苦难。理想之花的前方总是会有荆棘保护,面对挑战,最重要的是敢于迈出第一步,勇敢的战胜困难。鲁迅有言:“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们要敢于做开路人。三十多岁的老将苏炳添,在年龄、伤病、低迷的状态下没有选择退役,而是以每天更加刻苦的训练面对挫折,终于创造了新的纪录;“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不拘于命运的不公,微笑着书写生命的歌谣。“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敢于挑战,更要汲取挫折中的经验,迎难而上,直面理想。
逐梦路上敢于挑战,要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拥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战胜未知的挑战。冬奥赛场上,谷爱凌、武大靖、苏翊鸣的成功皆因为他们心中有对运动的热爱和执着;再看中国航天事业,嫦娥登月、神州载人,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国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感动中国”获奖者江梦南即便失聪依然不断“挑战”自己的人生,苦读数年圆了“清华梦”——他们都在各自的挑战中坚持自我,正因如此理想之花才会在拼搏的人生中绽放。
逐梦路上敢于挑战,要有超越自我、创新迎新的态度。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倘若没有邓小平“改革开放”设想的创新提出,大江南北又怎能唱好春天的故事?倘若没有钱学森敢于创新的科学道路,中国又怎能有“两弹一星”的成就?倘若没有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挑战自我,又怎能有新时代繁荣富强的祖国?超越自我的挑战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二位“苏神”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们不断挑战着自己的理想与极限,用拼搏书写人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吾辈更应学会创新理念,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是什么让生命充满意义?是梦想。是什么让梦想充满意义?是挑战。吾辈青年,当敢于挑战、超越自我、迎难而上,用不懈的拼搏勇攀理想高峰,绽放梦想之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保定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2024保定部分高中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