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课后集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5453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课后集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5453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课后集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5453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课后作业题
展开【基础测评】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屈平属草稿未定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厚币委质事楚
【答案】B 【解析】A.“离”同“罹”,遭受。C.“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D.“质”同“贽”,见面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B.故劳苦倦极 极:疲困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答案】B 【解析】A.聪:明察。C.微:含蓄隐晦。D.滓:污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答案】D 【解析】A.“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用事”,古义:当权,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深入”,古今义相同,指进入到内部或中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屈平之作《离骚》
邪曲之害公也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C.顷襄王怒而迁之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战于蓝田
使于齐,顾反
【答案】A 【解析】A.均为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连词,表目的/介词,让,把。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介词,在/介词,到。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怀王卒行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秦,虎狼之国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故内惑于郑袖
竟死于秦而归葬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答案】A 【解析】A.均为副词,最终。B.结构助词,的/动词,到。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D.介词,让,把/介词,因为,由于。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邪曲之害公也
B.蝉蜕于浊秽
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答案】C 【解析】A.“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B.“蝉”名词作状语。D.“祖”名词的意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答案】B 【解析】B.状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战于蓝田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答案】C 【解析】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与例句均是被动句。D.宾语前置句。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答案】B 【解析】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的文章和品格,说他志行高洁、品行端正,他的《离骚》创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昭,字潜夫。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榖同掌选。榖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B.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C.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答案】D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义有某种关联的名称。古人的“名”和“字”用法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含尊重之意。
B.河朔,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古人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朔,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C.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其中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
D.致仕,官员把禄位交还给皇帝,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与“乞骸骨”“告老”“下车”“致事”“致政”等相似。
【答案】D 【解析】“下车”表示官吏到任。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昭博洽诗文,自信不俗。刚满十岁,他便可诵读百诗;尚未成年,已遍阅《九经》。处身同辈,出类拔萃,认为自己超越了马、郑一类的人才。
B.张昭中正无惧,为人敬重。庄宗遭遇内乱,纵然张宪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张昭亦委婉探询,终成其节操,为世人赞赏;面对谋害,处险不惊,宁死无悔,为符彦超所认可。
C.张昭孝顺亲长,情深意笃。为寻父踪,他于战乱中徒步跋涉,沿路乞讨,并为父行丧;母亲去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
D.张昭建言献策,为国为民。明宗时期,张昭上书请求恢复旧例,设置观察使和御史等,皆被明宗采纳接受。又奏请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立常平仓等事宜。
【答案】C 【解析】张冠李戴,寻找父亲所踪的是张昭的父亲张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答案】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招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
(2)穀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答案】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
15.程生对张昭在史学上的指点和帮助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引导思想:他引导张昭,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必须通晓历史。②讨论要义:程生从《汉书》中提出十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③传授典籍:将《荀纪》《国志》等传授给张昭。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而当时盗贼横行(像蜂飞一样纷纷而起),道路因杂木丛生而阻隔不通,(张直)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靠行乞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在的地方,过了十年都没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
张昭才满十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融、郑玄那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程生,(程生)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绝不可以。于是(程生)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多条要义(和张昭)讨论,还传授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更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百几千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
后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张昭)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年,(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他。张昭对张宪说:“你该不会有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被主上赏识看重,位至保厘,这是出身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志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长兴二年(931年),(张昭)遭遇母亲的丧事,(明宗)送给他五十匹绢布,五十石米麦办丧事。张昭性情极为孝顺,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又赐给他钱物。(张昭)守孝期满,改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担任史馆修撰。(张昭)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官员所犯的错误),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纸张。(明宗)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张昭)又奏请要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仓等几件事宜。
宋朝初年,(张昭)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963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郊祀之礼结束,(张昭)晋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穀一同掌管选拔。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上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972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题,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复习题,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课时训练,共5页。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