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西北地区
展开请同学们对照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气候类型?
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73 ºE-123 ºE,40 ºN-50 ºN,北温带)。大体上处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势较高,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上,风力地貌广布。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阻挡,使水汽难以到达 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干旱时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但其内部干旱程度并不相同,据图指出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有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干旱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加剧;天山西部、阿尔泰山北部干旱程度有所降低。原因:由东向西,距离海洋距离增加,降水逐渐减少,水分条件逐渐变差,由半干旱过渡到干旱地区,干旱程度加剧。天山西部有由西风带来的水气形成的地形雨、阿尔泰山北部有来自北冰洋的水气形成的地形雨,干旱程度有所降低。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为干扰的戈壁,天气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
1.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A.1~6时 B.6~12时C.12~18时D.18~24时2.导致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的水分来源于A.生物水 B.河流水C.地下水 D.凝结水3.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C.加剧风力侵蚀D.导致降水增多
1.A 2.D 3.B
图示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16.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7.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8.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 B.种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读我国沿88ºE所作的部分地区地形剖面和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关于图中甲山脉的正确叙述是A.该山脉走向为东北—西南B.南坡可能有森林带分布C.北坡降水量明显比南坡多D.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2.图中甲山脉可能是( )A.阴山B.天山C.昆仑山D.秦岭3.与图中乙地相比,丙地( )A.水资源丰富B.光照资源丰富C.风能资源丰富D.草场资源丰富
C B B
西北地区河湖稀少,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河流大部分沿盆地边缘呈向心状分布,且越往下游流量越少。读右图,指出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分析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水量减少的原因?
特征:河流流量小,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冬季有断流现象。 原因:降水少,支流少,补给少;气候干旱,蒸发大;下渗严重;沿途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1.该河谷A.由河流侵蚀向斜谷地而成B.北侧比南侧侵蚀强烈C.垂直气温变化大约为10℃D.由风力侵蚀作用而成2.该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成因是A.①坡,光照较强 B.②坡,热量较多C.①坡,蒸发较弱 D.②坡,降水较少
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
A.地形更平坦 B.光热更充足C.地下水丰富 D.人类活动少
1 与渭干河冲积扇平原相比,塔里木河谷平原胡杨林广布的原因主要是:
位于新疆天山以南的沙雅县由渭干河冲积扇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和80%的沙漠三部分组成。流经该县的塔里木河床低浅,受汛期洪水满溢影响,沿岸地区湖泊星罗棋布,保存有世界最大、最完好的胡杨林群落。近几十年来,该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在塔里木河干流修筑防洪大堤,导致胡杨林群落质量下降,部分胡杨林严重退化。
2 近几十年来,该县胡杨林群落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B.降水减少,气候干旱C.引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降 D.防洪大堤,土壤盐碱化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措施: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图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
(1)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媒体展示等。
西北地区是我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除了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试从植被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难以成活,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大量裸露,为荒漠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植被的退化,在干旱的环境下,退化的植被难以恢复,加剧了荒漠化。
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寒漠化等,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1 干旱的气候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有:①大风天气多,沙漠不断扩散 ②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③晴天多,光照强,地表干涸 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有:A.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不合理B.过度开垦、过度放牧C.工业发展,过度用水D.砍滥森林,水源减少
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寒漠化等,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3 该地区的土地沙化会带来危害有:① 加剧寒潮爆发的次数与降温程度 ②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下降;③淹没基础设施、聚落、农田等 ④加剧干旱,为沙尘暴提供动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土地沙化?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环保意识。
中卫沙坡头地区为了保护铁路及周边环境,采用了草方格沙障的治沙模式,并在草方格中种植固沙植物,起到了很好的治沙、固沙的作用。
1 草方格沙障能够治沙的原因是:①使地表粗糙,降低风速 ②可吸收地下水,提高沙层含水量③ 蒸腾作用加剧,增加大气水汽来源 ④阻止流沙移动,减弱输沙能力;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 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固沙植物根系发达,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增强蓄水能力;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飞播沙地造林种草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新疆的坎儿井由竖井、一定纵坡的暗渠(含集水段与输水段)、地面输水的明渠和储水用的涝坝等部分组成(下图b)。近几十年来,地下水超采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坎儿井水量衰减或干枯等现象威胁绿洲。
1.关于坎儿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冰川积雪融雪补给,水源不稳定 B.地下暗渠输送,水温相对较低 C. 涝坝储水,主要做生活用水 D.冬季水温较高,不易结冰2.说明坎儿井选址应具备的条件:①应具有一定坡度且起伏较小 ②需靠近冰川积雪带,减少开挖工程量③应靠近河流,地下水丰富 ④ 需土质疏松、透水性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干旱的应对措施:光伏。 分析该工程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乙地气压低于甲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呈西北—东南走向。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受狭管效应的影响,在谷地速度加快,导致风力加大。
淖毛湖镇位于新疆哈密地区东北部,地处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具有冬季寒冷、春季多大风,夏季酷热,全年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该地哈密瓜推迟到5月份种植,是全疆最大的优质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
1 与哈密比,淖毛湖大风天气频次更多、强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B.受峡谷地形影响C.气温变化更大D.距冬季风源地近2 造成淖毛湖哈密瓜种植时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A.春季地温不足,成活率低B.春季气温回升慢,热量不足C.冬春风力太强,不利栽培D.冬春冰雪融化少,水源不足3 淖毛湖成为优质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A.夏季蒸发大,昼夜温差大 B.冬季寒冷,病虫害少C.冰川融水多,地下水充足 D.晴天较多,光照丰富
兰新高铁新疆段(710千米)有防风工程的路段长达462千米,占线路总长度的65%。挡风墙、挡风屏、防风明洞是防风的三大法宝。图中上图为达坂城湿地特大桥,下图为防风明洞。
1 为了防风,达坂城湿地特大桥安装了“H”形钢柱和开孔钢板组成的挡风屏。其挡风钢板之所以设计成开孔,主要作用是( )A.可以减轻挡风屏的受力 B.钢板为波形比直板的美观C.乘客可通过开孔观赏风景 D.能减轻驾驶员视觉疲劳(2).防风明洞主要是防止横风对运行列车的影响,迎风的一侧为实体墙,背风的一侧为了采光及保证行车的安全,采用开孔形式,若该地区常年盛行风向为西北偏西风,则该防风明洞的走向为( )A.东北偏东一东南偏南走向B.西北偏北一东南偏东走向C.西北偏西一东南偏东走向D.东北偏北一西南偏南走向
蒙古包是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1)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为什么蒙古包包身呈圆柱形,包顶呈拱形?
(1)内蒙古多大风、雨雪,包身呈圆柱形,受风的阻力小,不宜被吹倒;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雨雪)。
(2)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请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
(2)春季多风沙,降水少,洼地可避风;洼地可能有地表水,水草较丰。夏季雨水较多,高地不易积水;且夏季炎热,高地凉爽,通风条件好。秋季水热条件较好,平地上利于蒙古包搭建,且平地水草更好。冬季寒冷,选择阳坡,温暖,避风。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19.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20.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巴丹吉林沙漠里有众多湖泊,湖泊水位多年变化较小,在湖泊旁有众多高大的沙山,有的海拔达1000多米。
1.图中湖泊水位多年变化较小的原因是A.降水量年际变化小B.山地冰雪融水多C.年均温多年较稳定D.地表径流量大2.巴丹吉林沙漠中多高大沙山的成因有①冬春季节风力较大 ②南部高大山地阻挡 ③沙漠面积大,沙源广阔 ④靠近湖泊,沙丘湿度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巴丹吉林沙漠里有众多湖泊湖泊旁有众多高大的沙山,沙山高度常年稳定,高差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下图为该地某沙山顶部沙层温度、水分垂直分布示意图。
4.引起图示沙层温度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热传导 D.大气对流5.该沙山的最主要水源补给是A.大气降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湖泊水6.该沙山常年稳定、高大的原因是A.植被覆盖率高 B.大气降水多C.终年风力较弱 D.沙山含水多
苏木吉林湖位于我国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湖区周围有高大沙山环抱,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26l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1.据图分析,苏木吉林湖水量最大的时间是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苏木吉林湖( )A.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D.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3.研究表明,苏木吉林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平均蒸发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区A.多阴雨天气B.植被茂盛C.风速较小D.海拔更高
图示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推测天山南坡和北坡积雪冰川的高度差异?
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 北坡受西风带影响,形成地形雨,降水更丰富;北坡属于阴坡,温度更低。
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地
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mm,地表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强,水源短缺;地下沉积层深厚,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塔里木盆地从外向内地表物质结构由砾石过渡到粗砂、细沙、粉沙;地形由冲积扇过渡到冲积平原、沙垄、沙梁和流动沙丘。
简述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的不利水、土条件。
土质疏松,沙层空隙大,保水、保墒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受风沙危害,土壤沙化严重;降水稀少,冰雪融水量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成本高,水资源严重不足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上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包头的钢铁工业,伊敏河、霍林河、准格尔、元宝山、东胜的采煤工业,白云鄂博的稀土工业,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这些都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酒泉的航天工业。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的分布如下图。
059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港澳台: 这是一份059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港澳台,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堂实例1,课堂实例2,课堂实例3,课堂实例4,课堂实例5,课堂实例6,课堂实例7,课堂实例8,课堂实例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8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这是一份058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DCC,湖泊众多,BCB,BAD,CBB,DBC,CDC,课堂实例12,课堂实例1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6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北方地区: 这是一份056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北方地区,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CBD,CBA,BD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