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及反思,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目标与素养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探究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明确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科技成就,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中外文化交流。难点: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冲击的原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以及它们在东西方发展的不同,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家知道这两首诗分别是谁写的吗?他们分别生活在哪个朝代呢?你们觉得他们写的诗各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呢? 生:回答问题,发表感受,畅所欲言。【师】每首古诗都是对当时时代文化的投影,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感受这段时期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42页。【新课讲授】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存【师】在了解意蕴丰厚的诗歌文化之前呢,我们先看看宗教文化在三国至隋唐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教材内容,探寻一下儒学、道教与佛教三者在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三种思想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呀?发展势头如何?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同学知道吗?学生举手发言:儒学传续汉武帝时期的正统地位发展繁盛;道教在民间发展;佛教由外国传入中国;三者关系是共同存在于魏晋南北朝,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师】点评学生发言,总结知识并展示。(1)三教并存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2)三教之间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的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师】在隋唐时期,儒释道又有了新发展,三者出现了怎么样的交流?地位出现了什么变化?生: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师】总结发言。(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教斗争PPT展示:范缜“以一搏群”,进行反佛辩论【师】为何这段时间人们会有反佛倾向呢?生:修寺庙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教师结合课本总结:(1)背景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师】这样反佛,佛教是不是就消失了呢?生:损失惨重,但未伤及根本,继续留存着。教师展示:(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4.复兴儒学【师】佛、道的发展会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吗?影响到的话统治者会怎么办呢?生:会,统治者会抑制佛道,促进儒学的发展。【师】点评学生发言,总结知识并展示。(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韩愈像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韩愈《课迎佛骨录》问题探究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5.魏晋玄学【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呢,还有一种思想发展的比较好,请同学们翻阅书本第43页的“历史纵横”了解一下。PPT展示: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师】其中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大家可以在书上补充一下,这个思想,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了解。竹林七贤二、 文学艺术教师过渡:了解完思想文化之后,我们再来看些同学们喜欢的东西——文学艺术,三国至隋唐的的文学艺术是怎么发展的呢?先让我们看看文学部分吧。1. 文学【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人们思想最为自由的一个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宗教文化上,文学也是如此。(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陶渊明 北朝民歌《木兰诗》 南朝骈文《山中杂诗》 建安诗歌简介【师】到了唐朝,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状态,其中唐诗发展得最为繁盛,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唐诗呢?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柳宗元的《江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赞一个!(2) 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师】大家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生: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杜甫的诗深沉抑郁;二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境遇也不一样。2.书法【师】三国到隋唐的这段时期呢,书法艺术也在大力发展,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有名的墨宝都源自这个时代,我们一起来看看。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集序》局部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颜体 柳体【师】这段时期的绘画也是如此,来看看。观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呢,同学们注意要把作品和作者对应上去。以免考相关小题目的时候混淆掉了。3.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其绘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②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4.雕塑【师】最后咱再来看看绘画艺术的三维版本——石窟雕塑艺术,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的登峰造极。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内的佛像 云冈石窟三、 科学技术【师】了解完艺术,我们来看看这段时期的科学与技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祖冲之(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内页图(3)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禹贡》九州图【师】这个时候的科技大家感受和咱们的日常生活离得近吗?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它们的什么特点呢?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有很强的实用性。2. 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师】到了隋唐,科技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1)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雕版印刷《金刚经》(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火箭(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僧一行(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被后人称为“药王”。《千金方》四、中外文化交流【师】这段时期文化的绚丽多姿,离不开各地域文明间的互相对话、交流,这段时间古人是怎么样进行文化交流的呢?都交流了哪些东西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1) 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②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西行取经路线(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①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字。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③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鉴真东渡【师】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大概也是当时人们几度反佛灭佛也没办法将其消灭的原因吧。当然啦,这时候的对外交流的内容并不只是这些。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问题探究2: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外交流如此频繁,是为什么呢? 提示:①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他国前来学习和贸易。②对外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③总体上中国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④历代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还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课后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需要中华儿女不断去细细品尝,三国至隋唐这段时期的文化更是独具代表性,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其驻足停留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我们要铭记这些文化作品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并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出更多优良的文化元素,以此来激发出我们对我国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中华文化以深厚的文化自信屹立于文化之林。板书设计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存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3.反佛教斗争4.复兴儒学5.魏晋玄学二、文学艺术1.文学2.书法3.绘画4.雕塑三、科学技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2.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学情分析与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时,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