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ppt
展开(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本 名:郁达夫原 名:郁文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籍 贯:浙江富阳身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解题:故:过去的,以前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给人一种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指明描写的地点、 对象,表达对古都的秋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奠定了全文清、静、悲凉的基调。悲凉本来是形容消极的,低落的情绪,现在用来形容古都的秋的特征,这是作者将古都的秋色与自己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是什么?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作者是为什么要用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进行对比?
运用对比,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热爱之情。
诵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试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晨图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晨图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从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写了北国的秋声、秋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清冷、孤寂
细腻 清闲 落寞
“衰弱”“残声”“啼唱”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恰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着青布单衣 咬着烟管立着、微叹着互答
思考:为何突出闲人们的答话?
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同时也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枣子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南国的秋有什么作用?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评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秋景图,感悟鉴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碧云天黄花地,南国的秋,结构图,思考探究,总结规律理论升华,比较鉴赏,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之秋,1逐段分析,名花与美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杜甫《登高》,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写作背景,什么地方的秋,识记字音,整体把握,故都的秋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