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打开物理世界之门 . - 2 -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2.1 第一节 动与静......................................................................................................................... - 8 -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 12 -
2.3 快与慢.................................................................................................................................... - 18 -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 23 -
第三章 声的世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29 -
3.2 声音的特性............................................................................................................................... - 33 -
3.3 超声与次声............................................................................................................................... - 39 -
第四章 多彩的光
4.1.1 光沿直线传播........................................................................................................................ - 42 -
4.1.2 光的反射................................................................................................................................ - 46 -
4.2 平面镜成像............................................................................................................................... - 51 -
4.3 光的折射................................................................................................................................... - 56 -
4.4 光的色散................................................................................................................................... - 60 -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 64 -
4.6 神奇的眼睛............................................................................................................................... - 71 -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5.1 质 量....................................................................................................................................... - 76 -
5.2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 80 -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 84 -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6.1 力............................................................................................................................................ - 90 -
6.2 怎样描述力............................................................................................................................ - 96 -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 101 -
6.4 来自地球的力...................................................................................................................... - 108 -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 114 -
第一章 绪论:打开物理世界之门
授课内容
绪论:打开物理世界之门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什么及物理的一些重要应用有初步 印象
2、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及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物理学是研究 、 、 、 、 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是研究 、 和 的自然科学。
3、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 、 、 、 、 、 。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 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三、点拨助学
(15 分钟)
一、走进神奇
(一)、在自然中的神奇
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 无处不在。
满天星斗与哈雷慧星交相辉映
图 1-1 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
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
电闪雷鸣如何产生?
图 1-2 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着雷鸣电闪,是闪电在前还是雷电在前呢?为什么?
(二)、在生活中的神奇
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 另一些神奇。
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面的饮料不易倒出? 将筷子放入水中,筷子被水“折”断了,这是为什么?
【小结】自然界中与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神奇现象。了解并解 释这些神奇现象的原理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点滴积累,不断的进 行探索,去揭开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个个奥秘。
二、探索之路
(一)古代文明的科学思索
看图 1-8---图 1-12 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甲骨文“ 磬” 纳西族东巴文“晒干”
安徽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版
【说明】我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长期都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 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格兰的石头阵
【说明】由巨大的石头组成,每块约重 50 吨。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 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 察台之一。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 1-3---图 1-16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1、伽利略——经典力学,观察天体运动---经典和实验物理学的 先驱,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
2、牛顿——牛顿三大定律 构建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了牛
顿运动三大定律
3、哥白尼——日心说 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家,用“日
心说体系”否定了“地心说”的先驱
4、爱因斯坦——相对论 相对论认为:当物体接近光速时,
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这对经典时空论是一 个冲击。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 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 19 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 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 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 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
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 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知识园地 硕果累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看图 1-17 图 1-21 阅读后讨论。
过实例,感受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二)、科学探究 其乐无穷
学生看图 1-22 图 1-23 阅读后讨论。
【说明】斜塔实验,证实了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是亚里 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 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分析与论证 → 评估 → 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 合作。
(三)、科学精神 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 精神。
学生看课本图 1-24 图 1-26 阅读后讨论。
1、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
2、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
3、善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1.
课本上插图中拉链的开启与闭合、圆珠笔写字、撑竿跳高和冲浪运动都是( )
A. 力学现象 B. 光学现象 C. 热学现象 D. 声学现象
2.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经典力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对力的概念给出了较为
定性、科学的定义,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科学巨著更是汇集了他一生的主要成
果.他是( )
四、归纳练习
(5 分钟)
A. 焦耳 B. 安培
C. 欧姆 D. 牛顿
3.
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认为“铅
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
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 评估
五、拓展延伸
(5 分钟)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夕阳西下时,天边常呈现黑色
B. 火山爆发时常出现浓烟四起、火光四射、喷吐岩浆、山崩地裂
C. 打雷时总是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
D. 巍巍雪山,高耸入云,冰雪坚如钢铁,一声喷嚏是不可能导致雪崩的 2.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
A.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B. 瓦特好奇水沸腾,改良蒸汽机
C. 麦哲伦航海探险,证实地球是圆的
D. 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景
3. 小明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将几只乒乓球从某高度处放手,观察反弹的高度,从中 挑选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小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作出猜想和假设
C.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 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六、当堂检测
(12 分钟)
1、2017 年以来,我省磐安、临安等地都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B. 室外的人跑到楼内躲避
C. 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 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2、下列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 山洪暴发,冲垮河堤,摧毁良田
B. 在高山上用高压锅煮饭,饭容易熟
C. 夏天室内开空调,可以降低室温
D. 用平面镜反射阳光可以照亮井底
3、近代物理在研究中发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学分支是( )
A. 万有引力定律 B. 阿基米德原理
C. 开普勒天体运动规律 D. 量子力学
4、有位意大利物理学家经历了“观察—疑问—猜想—证实”的历程,探究了摆动规律; 他还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这位物理学家是( )
A. 牛顿 B. 伽利略 C. 法拉第 D. 奥斯特5、在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猜想与假设就是科学幻想 B. 得出结论,探究就完成了
C. 交流与合作可以贯穿整个探究过程 D. 七个环节应齐全
6、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 150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1 ℃,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分析与论证
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之门
一、走近神奇二、探索之路
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反思
2.1 第一节 动与静
授课内容
2.1 第一节 动与静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 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1) 参照物的概念。
(2) 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3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一、机械运动
定义:在物理学上,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改变叫做 。
二、参照物
研究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 ,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 。
二、设疑激学
(2 分钟)
人们用天文望远镜仰望地球同步卫星,看到它仿佛挂在太空静止不动,卫星虽然绕地心运动,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觉得他静止不动。
【讨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底动没动?
三、点拨助学
(15 分钟)
一、运动的世界
用课件展示:候鸟在迁徙、豹子在奔跑、运动员在冲刺 讨论: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运动的例子吗?
二、机械运动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 :(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一个物体 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的改变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改变 汽车 地面 飞快的行驶
月亮 地球 升起来了
月亮 云层 在穿行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参照物。
(一)、判断物体运动的标准
研究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过程
(1) 、选择参照物。
(2) 、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 、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包括三层含义:
1.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静止是相对的。
3. 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情况 是不同的。
例 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 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四、归纳练习
(4 分钟)
2.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3. 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
例 2: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
是静止的?
五、拓展延伸
(6 分钟)
4.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 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D.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5. 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 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
以 、 为参照物.均填“榆堤”或“船”( )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太阳升上天空 B. 五四运动
C. 海水奔腾 D. 过山车从地面上升到空中2、以下诗句中描写的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孤帆一片日边来
C. 一行白鹭上青天 D.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3、“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以时速 350 千米飞驰,可立硬币
稳如泰山.该硬币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 这列动车的车厢
B. 坐在椅子上睡觉的乘客
C. 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 关着的车门
4、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的
B. 静止的
C. 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D. 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的
5、2020 年 5 月,一同学乘坐公交车去观看第 26 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暨 2020 全民抗疫主题灯会,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路边树木
B. 远处高山
C. 公路路面
D. 乘坐的公交车
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授课内容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2. 会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3. 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4.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5. 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
刻度尺的读数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3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一、长度、时间的单位
(1)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此外还规定了其他单位: 、 、 、 、 、 、
(2)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此外还规定了其他单
位: 、 、 、 、
二、设疑激学
(2 分钟)
阿凡提的故事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城外的那条渠的水有多少桶吗?”
阿凡提说:“如果桶和那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有那条渠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渠的十分之 一大的话,那就有十桶水……”
【讨论】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测量,如果所有的测量都
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可靠吗?
三、点拨助学
(18 分钟)
一、长度测量
1960 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 SI.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等。 光年(即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 光年(l.y.)≈9.461×1015 米。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 1dm=10cm=100mm 1cm=10mm=104μm 1mm=1000μm=103m 1μm=1000nm=103nm
2. 长度的的测量工具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 会看
①零刻度线在刻度尺的左侧。测量时,一般将零刻度线对准物 体的起始端。若零刻度线磨损,则换用其他清晰的刻度线测量。
②量程:反映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 0~20cm。
③分度值: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线间的长度。即为刻度尺的最 小测量值。如 1mm、1cm,反映了刻度尺测量的精确程度。
(2) 会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 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3) 会放:
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 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
(4) 会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会记:
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测量值=精确值+估读值+单位。 二、时间测量
1.时间单位:
(1)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2) 其它常见的时间单位及符号。时、 分、 毫秒、 微秒
h min ms μs 时间单位换算:
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2.时间读数
机械停表的读数
大家都知道,手表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还有哪 些工具是用来测量时间呢?
读数方法:
①大圈对应秒针,每转 1 圈是 60 秒,所以它的刻度是 0~60 秒, 每 1 秒的范围有 10 小格,每小格是 0.1 秒(图中未画出)。
②小圈对应分针,每转 1 圈是 60 分钟,每过 1 格是 1 分钟。
③读数时,应先明确大圈表示秒,小圈表示分,分别读出小圈 和大圈指针的位置,将分钟数加上秒数就是结果。
三、错误和误差
(1) 误差
在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每个小组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这是为 什么?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测量 误差。
(2) 错误和误差
师: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如何减小误差? 知识归纳:
①误差产生原因:跟测量工具、测量人有关。
②错误产生原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记录结果 时粗心等。
③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说明:
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②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例 1:
长度单位换算(1)600m= μm:(2) 180m= km
例 2:时间单位换算:(1)500min= s(2)180ms= s
四、归纳练习
(3 分钟)
例 3:刻度尺的读数:
图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
例 4:机械停表的读数:
五、拓展延伸
(3 分钟)
大盘一圈___
每一小格___
小盘一圈___
每一小格___
此时时间为:______
例 5:误差
测量 1 枚硬币厚度,为了减小误差,下列方法中能减小估读误差最佳的是( ) A.用刻度仔细地测量硬币厚度 。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测量 10 枚硬币叠加起来总厚度,再除以 10,求出 1 枚厚度。
D. 刻度尺分别测量 10 枚硬币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1. 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 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 1.6cn B. 教室的空间高度为 4m
C. 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 10s D.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 0.8s
2. 用分度值为 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 ) A. 109mm B. 10.90cn C. 0.109n D. 1.09dn
3. 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 1 厘米的是( )
A. 物理课本的宽度 B. 大拇指甲的宽度
C. 新铅笔的长度 D. 十张纸的厚度4.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初中生跑 50m所需的时间约为 5s B. 正常人心脏跳动一次用时 30s
C.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 6m D.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 20cm 5.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的是( )
A. 1.6n B. 7.5dn C. 18cm D. 70um
6. 琼岛四季瓜果香,下列四种海南瓜果成熟后,一般情况下,单个瓜果体积最接近 2cn3
的是( )
A. 木瓜 B. 菠萝 C. 龙眼 D. 椰子
7. 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3.80cn、3.79cn、3.81cn、3.92cn、3.82cn。则物块的长度为( )
A. 3.805cn B. 3.81cn C. 3.83cn D. 3.80cn
8. 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9.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A. 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 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 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 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课后练习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 快与慢
授课内容
2.3
快与慢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 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1.速度
(1) 定义:在物理学中用 ,即物体运动的快慢。
(2) 速度的公式 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 的 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速度发生 的 运动。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1. 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2. 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
三、点拨助学
(20 分钟)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结论: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得快
2.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结论: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 思考与讨论:
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快慢?
二、速度
三、(1)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
v = s
(2) 公式: t
变形公式:s=vt t=s/v
(3)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 单位:国际制单位:m/s
其它单位:km/h
结论:1m/s =3.6km/h
例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距你 1km 处产生的雷声?
物理计算题应注意的事项:
1、完整解题四个环节。解答时要有已知、求、解、答。
2、 要有解题的依据 公式。在应用时,速度、路程、时间要对同
一物体而言。
3、要带单位计算。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要么 均用基本单位,或者均用常用单位。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 特点: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是相等的。
(3) 说明:
3.1.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2. 自然界中严格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物体是很难找到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2.
由图像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 s 和时间 t 没有关系。
3. 变速直线运动:
(1) 定义: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 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3) 说明: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4.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是个变量。
4. 平均速度
一般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 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 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 也可以用公式
v = s = 总路程
t 总时间 ,来计算它的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四、归纳练习
(3 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B.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
C.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越大,说明速度越大 D.物体越运动,速度越大
2. 小花做匀速直线运动,第 1min 的速度是 1m/s,小花在第 2min 里通过了 ( ) A.60m 的路程
B. 0m 的路程
C. 不知道小花在第 2min 中的速度,不能求D.以上都不正确
五、拓展延伸
(4 分钟)
2.小华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 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 3600m。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 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 1min,然后两人一起再经过了 12min 到达学校。求:
(1) 小华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少?
(2) 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6. 对速度公式v = s的理解,正确的是( )
t
A. 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 s和时间 t无关
D. 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小
7. 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D. 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8.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 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4: 9,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 5:3 B. 8:9 C. 2:3 D. 3:2
9. 某运动员在 100 米赛跑中,起跑时速度是 6n/s,中途的速度是 8n/s,最后冲刺的
速度是 11n/s,如果他的成绩是 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7n/s B. 10n/s C. 9n/s D. 11n/s
10. 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6 n/s,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4 n/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10 n/s B. 5 n/s C. 4.8 n/s D. 2 n/s
11. 下列图象中,能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授课内容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 会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物体的运动快慢变化情况。
教学重点
学习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实验的具体操作并会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1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实验原理: 。
2. 实验器材: 。
二、设疑激学
(2 分钟)
1. 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各字母代表什么含义?
2. 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 么测量工具?
三、点拨助学
(15 分钟)
1. 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v = s
实验原理: 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2. 实验设计
3. 实验步骤
(1) 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
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 S1。
(2) 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1。
(3) 根据测得的 S1 和 t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4)将金属片移至 S=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S2 所用的时间 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2。 4.设计表格
5. 收集数据
6.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7. 交流与评估
(1) 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 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 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 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 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四、归纳练习
(5 分钟)
1.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 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 s-t 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 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V 甲、V 乙,P、Q间的距离为 s,则( )
A.V 甲>V 乙 ,s=16m B.V 甲>V 乙 ,s=8m
C. V 甲
A. A做匀速直线运动,B做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在不断变小
B. 开始阶段 A跑在 B前面,20s 后 A落在 B的后面
C. 20s 时 A、B的速度相等
D. B出发后 20s 末两物体相遇
3. 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 s-t 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 6s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
B. 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 2s内静止
C. 物体在前 2s内和后 2s内的速度相等
D. 物体在 6s内的平均速度为 2.5m/s
五、拓展延伸
(5 分钟)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 s或速度 v与时间 t关系的图像, 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2.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t1时间内选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
B. t1-t3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车相遇
C. t2-t4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 0-t4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大 3.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A图表示物体 ;B图表示物体 ; C图表示物体 ;D图表示物体 。
六、当堂检测
(12 分钟)
1、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3600m,小明从家中出发骑行 5min 后遇见步行的同班同学小龙,于是他们结伴步行到学校共用时 25min 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他们结伴步行的速度为 m/s;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m/s.
2、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进行跑步训练,他们运动的路程与时间 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可判定小明在做 ,前 4s内
跑得快(选填“小明”或“小华”);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华的平均速度。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
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 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SAB cm;tBC s; VAB m/s;VBC m/s。
(4) 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段的平均速度 VAC 偏 (选填“大”或“小”)。
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内容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 一切发声体都在 , 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3.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 的。 、
、 中可以传播声音,但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播放各种声音:
问:那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活动探究一:
1. 抖动纸张,让其发声,纸张发声时在 。
2. 拨动伸出桌面少许的直尺让其发声, 直尺发声时在 。
3 、 感 受 自 己 说 话 时 的 发 声 , 人 说 话 时 声 带在 。
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活动探究二:
(1) 我们敲击音叉使其发声,我们能发现它在振动吗?
(2) 如果不能大家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音叉 在振动?
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中称为转换法。二、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
1.提问与讨论
(1) 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什么条件?
(2) 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可以传声? 2.活动探究三:
1、掌声是通过哪些介质传到鱼耳、人耳? 声音---空气 ---- 水 鱼
2、土电话是如何将声音传给对方听到的?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 活动探究四: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 三、声速
1、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温度
3、声速的关系:V 固>V 液>V 气
注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四、归纳练习
(1 分钟)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 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 在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 某同学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小球,用鼓槌敲击鼓面,
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会观察到小球在鼓面上不断地 ;泡沫塑料小球的作用
是把鼓面的微小振动转化为小球的 ;若用手按住鼓面,鼓声就消失,鼓声消失
的原因是手使鼓面停止了
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
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五、拓展延伸
(3 分钟)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
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一种声波从水中传入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3.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这是由于( )
A.喊声被风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回来到达我们耳朵中的时间不同
B.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
C.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
D.山谷中有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使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2 声音的特性
授课内容
3.2 声音的特性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噪声和乐音
2. 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和影响它们的因素
3. 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三个环节及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
教学难点
决定响度、音调、音色的因素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目标导学
1.噪音: ;乐音: ;
(1 分钟)
2.声音的三个特性: ;
3.防止噪声的三个环节: 。
二、设疑激学
(2 分钟)
故事引入:
一天晚上,两只小白兔在家里等妈妈。她们等了很久……妈妈还是没有回来。这时候,她们听见轻轻的敲门声。小白兔妹妹准备开门,小白兔姐姐赶紧阻止她说:“不能开门,先问清楚是谁。”于是,小白兔妹妹说:“请问你是谁?”。大灰狼轻轻地说:“快开门,我是外婆,来看看你们的”。小白兔姐姐听了声音之后说:“妹妹,
别开门,它不是外婆,它是大灰狼……”
一、声音的三大特性
(一)响度
1、定义: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物理学将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音量的大小)称为响度。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活动 1: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听声音的
大小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活动 2:
想一想:图中的两个情景有什么共同点呢?
响度与分散程度有关,分散程度越小,响度越大。
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响度的单位:分贝(dB)
(二)音调
1. 定义:
物理学将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大致相同
结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释: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振动得 快则频率高。
(三)音色
玩猜乐器游戏: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叫音品)是不同音色(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归纳总结】
二、噪声的防治1.播放的音乐
噪声:无规律的、 难听刺耳 、让人心烦的乐声:有规律 、好听悦耳 、使人愉悦的声音2.噪声的来源:
路面噪声、飞机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家居噪声等 3.噪声的危害
4.防治噪声的三个环节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1 .手机拜年是时下最“闪亮”的拜年方式,小强大年三十就收到了一个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 音更加清晰了,这其中先后涉及的声音的特征是( )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色
2.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段对王熙凤的描写:“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只见得一听此声音,仆人们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原们人们都知道这是人称“凤辣子”的王熙凤要进来了。“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也能判断谁在说话,依据是( )
A.说话的响度不同 B.说话的音调不同
C.说话的音色不同 D.说话的语气不同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抖空竹,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项目,现在抖空竹成了不少人娱乐和健身的活 动方式.空竹以平稳的速度转动时,空竹中的空气因 发出声音.当转速增大时,空竹发出声音的音调变 ,这是因为 (选填“振幅”或“频率”)
变高的缘故.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1.如图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 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也是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歌
唱类娱乐节目.在节目中常常听到导师们说:“某某某,你的声音有很强的辨识度,我很 喜欢.”这里所说的“辨识度”主要是指选手唱歌时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以上说法均正确
3. 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了一件小乐器,在 8 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
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 8 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4.在经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这是利用哪一种途径减弱噪声( ) A.在人耳处 B.在声源处
C.在传播过程中 D.在人耳处和声源处
5. 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音调的是( )
A. “引亢高歌”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 “请勿高声喧哗” D. “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 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3 超声与次声
授课内容
3.3 超声与次声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道超声和次声
2、知道超声的应用和次声的危害
教学重点
什么是超声和次声.
教学难点
超声和次声的应用和危害.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1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超声 ,次声
2. 人耳能听到的范围
3. 超声的应用
二、设疑激学
(2 分钟)
1.蜜蜂、蝴蝶飞行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都能被我们听见吗?
解释:(1)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得很快,频率高,会发出清晰的“嗡嗡声”
(2)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得很慢,频率低,虽然也会发出声音, 但无法被我们听到
六、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超声和次声
(一)、超声
1、定义——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
2、超声的特点:
(a) 方向性好;
(b) 穿透能力强; 3、超声的应用
(1)超声能传递信息
(2)超声能传递能量
(二)人耳能正常听到的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三)次声
(1) 定义—— 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
(2) 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军事上的原子弹、氢 弹爆炸试验等,都可以产生次声波.
(3) 特点:频率低,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4) 危害:对机械、建筑物、人体都有危害
(5) 应用:
(5.1)建立次声波站,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
(5.2)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由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的传播速度和台风中心的移动速度都小于次声波的波速,所以接收次声波能预报破 坏性很大的海啸、台风.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1. 超声波的特点:(1)有很强的 能力;(2)有很强的“ ”;(3)利用超声波对种子进行加工,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缩短发芽时间.
2. 次声波的应用:①利用次声来预报风暴等自然灾害,还可以探测核爆炸、火箭发射等次 声源的有关数据.②利用次声制造武器.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 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z,人耳却无
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当堂检测
(10 分钟)
1. 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写字桌上盛开的鲜花上,小明却一点也没有察觉, 这是因为( )
A.蝴蝶的翅膀没有振动 B.蝴蝶的翅膀不是发声体
C.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低,发出的是次声波
D. 蝴蝶翅膀振动幅度太小,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的缘故 2.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
A.声呐探测鱼群 B.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
3.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低
B. 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C. 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波
D. 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4.可闻声、超声和次声在空气中的速度相比,下列正确的是( )
A.v 超声>v 可闻声>v 次声
B.v 次声>v 可闻声>v 超声
C.v 超声=v 可闻声=v 次声
D.v 超声≠v 可闻声≠v 次声
5.超声波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运用超声的是( )
A. B 超成像 B. 声呐测海深
C. 金属探伤仪 D.分贝仪
6.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7. 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若从船上竖直向下发出超声波,6s 后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则海底深度是多少米?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1.1 光沿直线传播
授课内容
4.1.1 光沿直线传播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光源和光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的形成原理。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能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小孔成像的原理:
3. 光的传播速度: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做过这样的游戏吗?在什么地方才能做这样的游戏呢?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光源
提问:想要形成影子,必须有光照射. 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吗? 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注意:月亮、行星、宝石、镜子、正在放映电影的银幕等靠反射光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分类
二、光的传播
提问与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活动探究一:实验演示:
a、激光在空气中传播 (粉笔灰或水做反射介质) b、激光照射厚玻璃砖
c、激光在水中传播(在水中加糖)
结论:
(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线会弯曲.
(2) 太阳光能够传播到地球上,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且光在真空中也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为了便于描述光传播的路径,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做光线.
四、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 影子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 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
(2) 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进入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太阳的部分光线被月球遮住, 在地球形成阴影,此处的人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当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域时,太阳的光线无法照到月球, 人无法看到月球,于是出现月食
(3)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特点;
①成倒立的实像;
②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③成像大小可变。
(4) 激光准直
在开凿隧道时,工人们可以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5) 射击瞄准:三点一线
(6) 排队对准五、光速
雷雨天气,闪电照亮天空一会后,才能听到隆隆的雷声,事实上,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可见,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快.
【说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1. 光源的分类: 、
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3.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4. 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达到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 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1.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放映中的投影仪屏幕 B.明亮刺眼的玻璃幕墙
C.播放节目的电子大屏幕 D.正月十五皎洁的满月2.下列看起来有光射出来的物体中,全部是光源的是( )
A. 耀眼的玻璃幕墙、正在燃烧的火柴、萤火虫
B. 萤火虫、煤油灯的火焰、光彩夺目的钻石
C.篝火、正在发光的灯泡、夜空中点点繁星D.发光的灯泡、燃烧的篝火、太阳
3.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日食
B.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月食C.地球挡住太阳光在月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日食D.地球挡住太阳光在月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月食4.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光速和声速一样大
D.光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
5.晴天在有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 ) A.太阳的影子 B. 树叶的影子
C.树叶间小孔的像 D.太阳的像
6.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发现:光从地球到达月球只需要 1.3 秒试计算月地距离?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1.2 光的反射
授课内容
4.1.2 光的反射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光路是可逆的
2、知道光的反射的应用
3、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能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光的反射可以分为哪两类?
2. 光的反射的规律是什么?
3. 光路是否可逆?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交流与讨论:
一束强光沿直线传播,直到它触及这只手, 然后大家发现有什么现象呢?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光的反射1、定义: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 象叫做光的反射。
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 2、认识基本的概念:
(1)活动探究 1:
实验演示: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观察入射光、反 射光、入射点,画出光路图.
引导学生画出看到的现象:
解释基本的概念:
(1)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2)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是辅助线,用虚线表示.
(3) 入射角(i):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 ON 的夹角.
(4) 反射角(r):反射光线 OB 与法线 ON 的夹角. 3、光的反射的规律:
活动探究 2:
猜想: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呢? 进行实验(视频与图片展示)
(1)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角度射到 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线和反射光线的轨迹,并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解释:两线分居
(2)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用其他颜色 的笔,做好记录,细心体会光的轨迹,并用箭头标出 光的传播方向.
(3) 如果此时将纸板沿着法线向前或向后折,还能在 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线吗?
解释:三线共面
(4)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的大小,并 进行比较.
解释:两角相等分析和论证: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个结论在物理学中称为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 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在反射 时,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
入射角为 0 度时,反射角也是 0 度,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方 向相反,光线沿原路返回.(此时为垂直入射)
4、光的反射分类:
平行光线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仍然平 行. 这样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是向着不
同的方向,这样的反射叫漫反射.
拓展应用:
思考: 为什么我们人眼能看到物体?
答: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能够 反射光,反射光射入人的眼睛,形成视觉.
(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和___在同一平面内.
四、归纳练习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位于___的两侧.
(2 分钟)
(3)___角等于___角.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的.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 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1.如图所示,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
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
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2.如图是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实
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 ON 前后转动板 E B.沿 ON 前后转动板 F
C.改变光线 OB 与 ON 的夹角 D.改变光线 AO 与 ON 的夹角
3..下面说法违背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
A.入射角是 0°,反射角也是 0°
B.入射角增大 10°,反射角也增大 10°
C. 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也逐渐靠近法线
D. 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 2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40° 4.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C.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D.迎着月光走,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是积水
5. 如图所示是关于小猫和小聪的一幅漫画,图中两条光线的夹角是 60°,则小聪观察小猫光路的入射角是 ;此现象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6. 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 的缘故.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2 平面镜成像
授课内容
4.2 平面镜成像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
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平面镜的特点:
2. 球面镜的分类:
3. 凹面镜的作用: 凸面镜的作用: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展示山水画】
提问:漂亮的山水图,你发现什么共同点吗?
三、点拨助学(23 分钟)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视频展示呈现】
1.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2. 猜想与假设
3.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
/cm
像距
/cm
像与物大小比较(填“放大”
“等大”或“缩小”)
1
2
3
5.交流与讨论:
(1) 为什么要取两个相同的蜡烛?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 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6. 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7. 平面镜的原理
平面镜的原理:光的反射
8. 结论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③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四、平面镜的作图
(1) 讲解与示范
(2) 练一练
(3)拓展与延伸
图中 MN 是块平面镜,S 为发光点,P 为镜前一点,请作出从 S 点射出,并经过平面镜发射后恰能通过 P 点的光路。
三、平面镜应用
牙科用的小镜子、潜望镜、生活中的镜子四、球面镜
(1) 认识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的作用
(2) 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四、归纳练习
(1 分钟)
1.凹面镜
对光线具有 作用. 应用实例 . 2.凸面镜
对光线具有 作用. 应用实例: .
五、拓展延伸
(3 分钟)
1.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实验时应选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 桌面上.
(2) 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 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 B 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
(3)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 B 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 A 的像.
(4) 改变 A 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 A 和 B 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A 到玻璃板的距
离/cm
3.00
5.00
8.00
B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分 析 表 中 数 据 , 可 以 得 到 结论: .
1.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小 D.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大
2.如图(甲),平面镜上方有一发光点 S,SO 为入射光线,图(乙)中对于其反射光线 OC 的
作图过程,正确规范的是( )
3.如图所示,物体 AB 高 1.6 m,平面镜 CD 高 0.6 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2 m.下列关
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 0.6 m
六、当堂测试
(10 分钟)
C. 物体与像的距离为 2 m
D. 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 1.6 m
4.小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1.5 m 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
A.1 m B.1.5 m C.2 m D.3 m
5.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 4m 处,若人向镜移动 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
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
A.变大 6m B.变大 5m
C.不变 6m D.不变 8m
6.校医务室检查视力时,因房间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
成的像.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 2.8 m,如图所示,而体检要求人与视力表距离应为 5 m,
则该同学所在位置距镜子的距离应为 m.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兰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
直放置一块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再另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 B
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
(1)蜡烛 B 要与蜡烛 A 完全相同,这是为了
(2) 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 观察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3) 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 A 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3 光的折射
授课内容
4.3 光的折射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2、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并能画出示意图。
3、了解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如何定义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
3.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二、设疑激学
(2 分钟)
(1) 你在生活中是否注意到下面的现象呢?筷子和铅笔是真的断了吗?
(2) 加水前后,筷子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概念理解】:
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 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
入另一种物质里,且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光的反射与折射对比】
光的反射是光在一种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光在不同的两种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2、认识基本概念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
1、反射定律是什么?
2、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
(1)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 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进行实验】
(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观察 1、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二)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到空气中:观察 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及变化
(三)如果光线垂直入射,观察折射光会怎样?
(四)如果光沿着原来折射光线的路径入射,观察折射光会怎样?
【得出结论】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同增同减)
4、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 透明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
射角小于折射角。(空气角大)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垂直不变)
6、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光路可逆) 三、光折射的应用
(1) 海市蜃楼
(2) 早上的太阳
(3) 变浅、变高
(4) 渔民叉鱼.
小宇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束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1)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 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 实验中,
(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时,折射角 (填“增大”或“减小”).
五、拓展延伸
(1 分钟)
1.双虹是怎么回事?2.山中幻影怎么回事?
1 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2.当一束激光 AO 由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的上表面,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下列所作的四个折射光路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
4.如图所示,渔民在叉鱼时,为了能叉到鱼,应使渔叉对准( )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A.所看到的鱼 B.所看到的鱼的下方
C.所看到的鱼的上方 D.无法判断
5.北湖公园为美丽的长春又增添了一处靓丽的风景. 人们游园时所看到的现象中,由
于
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的“白云” B.阳光下游客的影子
C.水中游动的鱼 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6.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中,若入射角为 32°,则折射角可能为 ( )
A.0° B.23° C.32° D.45°
7.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容器中,在 P 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
过程中,光斑将( )
A.向左移动后静 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
8.小军和小刚一起做“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及特点”的实验,当他们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
以某入射角射入玻璃砖时,测得折射角为 40°.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
当他们逐渐增大入射角时,折射光线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4 光的色散
授课内容
4.4 光的色散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能用色光混合及物体颜色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教学重点
物体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学难点
知道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白光可以分解成哪几种色光?
2. 这 7 种颜色是那七种?
3. “三基色”是哪三种?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1. 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2. 花和草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光的色散活动探究一:
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观察实验现象.(也可在家里用平面镜和水盆来做此实验,把平面镜斜放入水盆中, 对着太阳光即可.)
1.定义
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光 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 单色光与复色光
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例如:红光 复色光: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例如:太阳光
3. 应用
思考:天空中的彩虹是怎样产生的?
答: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雨后的天空悬浮着大量的细小水珠,当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珠上时, 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太阳光被分解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当这些色光刚好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神奇的彩虹。
二、色光的混合与物体的颜色
(1) 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2) 应用:彩色电视机
(3) 物体的颜色
3.1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3.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四、归纳练习
(1 分钟)
人们把红、 、 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基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 .
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
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 .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如图
(乙)],则白屏上就出现 .
五、拓展延伸
(3 分钟)
2.如图所示是某市 2016 年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
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的相关信息.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属于光的色散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2. 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A.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
色
B.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光
C.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带
D.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3.少年合唱团的小朋友们,统一戴黄帽子,系红领巾,着白上衣、蓝裤子……彩排时,舞
台灯光老师为他们做配光试验,当用某种舞台追光灯照射时,结果台下的人看了直摇
头:红领巾鲜红,白上衣浅红,黄帽子灰暗,而蓝裤子则变成了黑色,则当时追光灯射出
的色光是( )
A.红光 B.蓝光 C.黄光 D.绿光
4.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 )
A.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B.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
C.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
D.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
5.一张纸在某灯光下看是红色的,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灯泡发白光照射时,纸一定是红色的B.红灯泡照射时,纸一定是白色的
C.灯泡可能发红光,也可能发白光D.灯泡一定不是绿色的
6. 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 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B. 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7.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黄色
C、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授课内容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作用
2. 掌握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3. 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目标导学
1.什么是透镜?
(2 分钟)
2.透镜的分类?
3.凸透镜的成像的原理?
【展示图片】———温故而知新
二、设疑激学
图 1、2:光的反射
(1 分钟)
图 3:光的折射
图 4:光的色散
一、透镜
1.定义: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2.分类:
学生思考:把下面的透镜分为两类,该如何分呢?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小结:
小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练一练:
属于凸透镜的是:A 、C、D 属于凹透镜的是:B 、E 、F
3. 作用:
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二、认识透镜的基本名词1.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简称主光轴.
2. 光心:
凸透镜的中心(在主光轴上).
3.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会聚在的点
4.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三、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 小结:
(1)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2) 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3) 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小结:
(1)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发散,且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另一侧焦点
(2) 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3) 射入凹透镜且延长线经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光线平行主光轴
3.练习巩固
四、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实验器材:
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火柴
3. 预备知识: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4.进行实验:
播放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视频---学生观看思考与交流
提问: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中央?
答:调节蜡烛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使它们的三心在同一高度 上,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5. 记录数据:
6.归纳与总结: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1)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
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物距 u 和焦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正立或倒
立
缩小或放
大
实像或虚像
与物同侧或异
侧
u>2f 距 f 的关
系
u=2f
f
1.让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 5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
放在此透镜前 7 cm 处,经这个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2.如图所示,人透过透镜所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 )
A.实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C.虚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
D.虚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 20 cm 的地方时,
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得到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屏上的像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B. 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8 cm
C. 该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3 cm
D.如果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则在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4.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一凸透镜的焦距是 6cm,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
距凸透镜 15cm 处,可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5.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 10cm 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
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 10cm 处,所成的是 ( )
A、倒立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实像
6.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
焰位于 a、b、c、d 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以下说法,其中错
误的是 ( )
A、使烛焰位于 a 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使烛焰位 C 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使烛焰位于 a 点时,成缩小的实像
D、使烛焰位于 d 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 a、b、c、d、e 各点,
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4) 如果把烛焰从 a 点移至 d 点,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6 神奇的眼睛
授课内容
4.6 神奇的眼睛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
4.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大体构造,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视力的矫正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难点
眼睛的视物原理及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 视网膜的成像特点?
2. 近视眼用什么去矫正?
3. 远视眼用什么去矫正?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人的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眼睛 1.了解结构
学生答: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 视物的原理
图片展示--学生观察
小结:人眼的视网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
提问:人眼是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看远处 晶状体薄,焦距大
看近处 晶状体厚,焦距小
3.近视眼、远视眼成因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作用是使光线进入眼睛前变得发 散,使像向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作用是使光线进入眼睛前变得会 聚,使像前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二、透镜的应用1.放大镜:
u
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目镜和物镜组成。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4.显微镜:
显微镜上有两组凸透镜,分别称为目镜和物镜。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聚光作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某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
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四、归纳练习
(3 分钟)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
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 (选填“近视眼镜”
和“远视眼镜”).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
成 在 光 屏 中 央 , 在 不 更 换 实 验 器 材 的 情 况 下 , 请 写 出 一 种 可 行 的 方 法
(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
五、拓展延伸
(1 分钟)
1.如图表示一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中 L1 是物镜,L2 是目镜.这种仪器是 (填
“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填“放大镜”或“照相机”).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
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潜望镜 B.放大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B.(甲)是远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C.(甲)是近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D.(甲)是远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3.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
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
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
A. 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4. 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
B.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
C.来自远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近视眼的视网膜
D.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
5.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远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
B.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
C.近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远视眼的视网膜 D.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
6.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 ) A.与实物等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C.缩小、倒立的实像D.缩小、正立的虚像
7.观察右图中李老师拿的眼镜可以推断,该眼镜的镜片属于 ( )
A.凸透镜,用于矫正近视眼B.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C.凹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D.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眼
8.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 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 出汽车所成的像变小,与此对应的像距将变 .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1 质 量
授课内容
5.1 质 量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能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3、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重点
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教学难点
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稿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质量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质量单位换算:1 t=1 000 kg 1 kg=1 000 g 1 g=1 000 mg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标语,这个质量又是指什么呢? 那物理学中的“质量” 指的是什么吗?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质量
铁钉和铁锭都是由铁组成的,一个铁钉和一块铁锭中所含铁的多少一样吗?
1.物体由物质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了不同的物体.
2.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3. 想一想:
(1) 冰块熔化成水后,冰的质量变化了吗?
冰块熔化成水后,冰的质量不变.
(2) 将方形的橡皮泥团捏成小动物,橡皮泥团的质量变化了吗?
将泥团捏成小动物,泥团的质量不变.
(3) 宇航员离开地球来到太空,什么改变?质量变不变?
宇航员的位置变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质量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 置变化无关.
4.质量单位:
(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用符号 kg 表示.
(2) 为了方便,除千克外,人们还将吨(t)、克(g)、毫克(mg)作为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 t=1 000 kg
1 kg=1 000 g
1 g=1 000 mg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 4.测量质量工具:
质量的多少用哪种工具来称量呢? 实验室:
生活中: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完成下列单位间的换算25 mg= kg;
350 kg= t;
6.8 t= g;
5.4 g= mg.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1 吨木头和 1 吨铁,哪一个重?
1.质量为 1.5×105 mg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一只老母鸡
C.一本书 D.一头大象
2.下列事例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由热变冷的铝锅 B.烧杯中正在沸腾的水
C.铁球被压成铁饼 D.从地球带到太空的食品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B.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
量不变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 D.1 kg 的铁与 1 kg 的棉花质量一样
大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4.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物理书在北京和上海的质量是一样的
C.1 kg 的棉花比 1 kg 的铁块质量小
D. 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
5.下列物体中,质量为 4.2×107 mg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只鸡 B.一个苹果 C.一位初中生 D.一头大象
6.如图所示的四种测量器具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质量的器具是( )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2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授课内容
5.2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会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
正确调节与使用托盘天平,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 放:把天平放在 。
(2) 移: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 的 。
(3) 调: 调节横梁右端的 ,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处。
(4) 测:将被测物放在 ,用镊子向 加减砝码,并调节 的位置,直至横梁再次平衡。
二、量筒的使用方法:
(1) 看:明确量筒的 和 。
(2) 倒:把液体缓慢倒入 中。
(3) 读:视线应与凹液面的 或凸液面的 在 上。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托盘天平的构造是怎样的呢?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托盘天平
该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1)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 移: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3) 调: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
处 (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此时,衡量平衡。 (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4)测:将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至横梁再次平衡。(左物右码)
m 物=m 砝+m 游
二、量筒
见过下面的仪器吗?你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量筒和量杯都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1、量筒的使用方法:
(1) 看:明确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
(2) 倒:把液体缓慢倒入量筒中。
(3) 读: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2、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方法如下:
(1) 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1
(2) 把小石块用细线系好,轻轻放入量筒中的水里,读取量筒内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为 V2
(3) 小石块的体积为 V=V2-V1
四、归纳练习(2 分钟)
小晶同学利用天平测量一枚订书钉的质量:
(1) 调节天平平衡时,小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发现天平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首先 ;然后 ,直到指针尖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2) 调节横梁平衡后,她把 200 枚订书钉放置左盘,横梁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
码所对的刻度如图(乙)所示,则 200 枚订书钉的质量是 g,通过计算可得到一枚订书钉的质量.
(3) 她 没 有 用 天 平 直 接 测 量 1 枚 订 书 钉 的 质 量 , 是 因为 .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1.如图所示,量筒的最大量程是 mL,最小刻度是 mL,物体的体积是
mL.
2.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 盘.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g.
1.关于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B.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C.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D.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
2.如图所示为观察量筒读数时的四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3.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
时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4.
某同学用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时,使用了 3 个砝码,有一个 100 克,一个 50 克,一个
10 克,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这块金属的质量为 g.若在月球表面
上用天平测同一块金属的质量,则读数跟在学校实验室的读数相比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5. 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 下列情况中测量值小于物体真实值的是
( )
A.测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时就停止调节,开始测物体质量
B.与天平配套的砝码被磨损了
C.测量时不小心使左盘沾上了水
D.忘了加上游码所指示的数值
6.小红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1) 不能将一枚大头针放到托盘天平上进行直接测量,原因是 ;
(2) 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略偏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接着的正确操作是 . A.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B.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C.减少天平右盘中的砝码 D.向右移动标尺上的游码
(3)测量多枚大头针质量,所加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所示,若已知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约为 80 mg,此时测量所加的大头针数量约为 枚.
7.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 由图可知,该量筒的量程为
mL,该物体的体积为 mL.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授课内容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
2. 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会查密度表,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目标导学
1. 密度的定义是什么?
(2 分钟)
2. 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3. 密度的单位是什么?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1. 这里的物质有水、盐水、白醋,请你从中挑出盐水, 并说出你的鉴别方法。
一、密度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是否相等?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思想:
(1)测出一些相同物质的体积与质量,再比较它们单
位体积的质量.
(2)测出一些不同物质的体积与质量,再比较它们单
位体积的质量.
3.设计表格: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4. 记录数据:
5. 得出结论:
(1)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 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3)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过渡中间】---引导提问以及总结
(1)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2) 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小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注意:
(1)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 同;
(2)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同种物质在相同状态
(温度、压强)的密度是不变的。例如:水在不同温 度的时候密度不同。
(3) “特性”与“属性”:属性不需要附加条件,如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和质量没有关系;而特性是需要附加条件的;如,水在 40C 的时候密度最大, 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水的密度就会改变。
2、公式:
3、单位:
国际制:kg/m3 常用:g/cm3
4、物理意义:
(1)水的密度: 1.0×103 kg∕m3
物理意义是:1m3 的水的质量是 1.0×103 kg
(2)冰的密度为 0.9×103kg/m3
物理意义是:1m3 的冰的质量为 0.9× 103kg
5、常见的密度
(1) 固体密度
(2) 液体密度
(3) 气体密度
老师讲了“物质的密度”这节知识后,小明和小楠对他们都喜欢吃的柑橘的密度感兴趣
了,他们拿出一个柑橘,决定想办法测出它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
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端调节,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四、归纳练习
(3 分钟)
(2)小楠用天平测量柑橘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柑
橘的质量是 g,若小楠再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得它的体积为 230 cm3,则柑
橘的密度
为 kg/m3.
(3)如果小楠做实验时,是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
量,则这样测得的柑橘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原因
是 .
(4)实验完成后,小明问小楠是如何测出柑橘体积的,于是小楠将柑橘擦干净,又取出小
烧杯、 量筒、 溢水杯和牙签等. 小楠先将溢水杯装满后, 接着小楠的做法
是 .
(5)小明在思考小楠的做法也存在不妥之处,你认为不妥之处 是 .
五、拓展延伸
(1 分钟)
装在烧杯中的水被倒出一部分后,烧杯中剩余水的密度 ;密封在容器中一定质量的气体被抽出一部分后,容器中剩余气体的密度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已知空气的密度为 1.29 kg/m3,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 )
A.一个苹果 B.一名中学生
C.一头牛 D.一辆家用轿车
2.a,b 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 物质的密度比 b 的大
B.b 物质的密度是 2×103 kg/m3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C. b 物质的密度是 a 的 2 倍
D. a,b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3.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
知,两种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
A.1∶2 B.2∶1 C.4∶1 D.8∶1
4.一块砖的密度是 1.5 g/ 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应是多大? ( )
A、0.75 g/ cm3 B、1.5g/ cm3 C、3g/ cm3
5.一支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剩余蜡烛的( ) A.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
B. 质量和体积减小,密度不变C.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D.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6.一块冰完全化成水后,其( )
A.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 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D. 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7. 建筑工地要用 500 m3 的沙石,现取这种沙石 1×10-3 m3,测得其质量为 2.6 kg,则这种沙石的密度为 kg/m3, 若用载重 4 t 的卡车运送, 需运送车.
8. 测得一个木块的质量是 10.8g ,体积是, 24cm3,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1 力
授课内容
6.1 力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⑴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⑶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体验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力
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 。用符号 来表示。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的 (简称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攀岩被誉为勇敢者的“岩壁芭蕾”攀岩者仅 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从而到达难以企及的顶
点。从本章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一、力
观察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你能找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吗?
请分析谁在施力?谁在受力?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讨论】
1. 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
2. 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结论】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产生一个力时,一定要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手对这些物体施力时,手有什么感觉。
【活动】请想一想:当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会观察到发生什么现象?
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他自己也后退。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一对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 同物体上。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必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3、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三、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仔细研究图中所表现的情景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注意: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活动】仔细研究图中所表现的情景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1)从静止变为运动,
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2) 运动快慢变化;
(3) 运动方向变化。四、课堂小结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1.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产生力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2、俗话说“以卵击石”,用来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作用力的大小。
3、如图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1、某人拿着系着绳子的水桶从深井中打水,在把水提上来的过程中,手也感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对手施加拉力的物体是( )
A.水桶 B.绳子 C.手 D.地球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B. 两个物体不相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没有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D.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B、力的作用有时是相互的,有时不是,看在什么物体之间 C、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D、磁铁能把铁钉吸过来,所以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不一样
5、如图所示,小球静止在和竖直墙壁相互垂直的光滑地板上并与墙壁接触,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小球与墙壁相接触,因此墙壁和小球间有力的作用
B. 对小球受到的支持力而言,小球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C.小球使地板接触处产生了形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一。如图所示,队员们拿着船桨奋力向后划水,
龙舟
向前直冲。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
A. 龙舟
B. 水
C. 运动员
D. 船桨
2.如图所示,车内装满沙子,小明用绳拉车将沙子运到前方,车子受到拉力,此力的施
力物
体是( )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A. 绳 B. 车 C. 手 D. 沙子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 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4.用绳子系着水桶把水桶吊上来,水桶受到竖直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 )
A. 水桶 B. 手 C. 绳子 D. 水
5.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
是()
A. 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 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 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 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6.如图所示,人坐在小船上,在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时,人和自已坐的小船却向后移 动。该现象说明了( )
A.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B.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D.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7.我们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对立双方的势力悬殊,鸡蛋弱者很容易被碰得“头破 血流”,而石头强者却完好无损,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 它们所受作用力大小一样,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B. 鸡蛋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石头受到较小的力的作用
C. 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组拔河比赛的场景,不计绳重.如果比赛时甲组最终获胜,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比赛时,甲组的拉力较大
B. 比赛时,乙组的拉力较大
C. 比赛时,甲组的拉力等于乙组的拉力
D. 无法判断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2 怎样描述力
授课内容
6.2 怎样描述力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⑴了解力的三要素。
⑵了解力的单位,并对 1N、10N 等有具体的感受。
⑶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重点)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 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表现在哪里?
3. 力的三要素是: 、 、 。
4. 人们常在 物体上沿 方向画一条 ,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 ,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 。
二、设疑激学(2 分钟)
在看电视上的斯洛克比赛时,我们经常看到选手用球杆击打出不同的路线,还有变幻莫测的旋转球和神奇的跳球,非常具有观赏性。
【讨论】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小小的一颗球会因选手娴熟的技巧呈现
出各种各样的运动状态吗?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结合课本插图和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讨论 [板书课题]
一、力的三要素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器材】:气球(或弹簧、橡皮筋、笔、课本等物体)
【设计】:请利用以上器材或身边其它的物品设计并进行实验,研究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要求】:请演示你的实验过程,并说明验证的是哪一个猜想。
1.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是否有关?
2.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是否有关?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是否有关?
1、图 6-7 中,左边小孩力小,一根弹簧也拉不开;右边运动员力大,很容易拉开三根弹簧。这说明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图 6-8 中,用同样大小的力 F 作用到弹簧上。上边是用手向右 拉弹簧,这时弹簧伸长;下边是用手压弹簧,这时弹簧缩短。这说
明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3、用手推门时,手在 A 点比在 B 点省力(见图 6-9)。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小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 方向和作用点。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单位
(1)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 表示。
(2) 多大的力是 1N?你拿起 2 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1N,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 20N,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 1000 至 3000N。
三、力的示意图
【讨论】怎样完整的描述一个力?
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 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具体做法:
1. 确定受力物体。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判断受力物
体。
2. 找作用点。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一般画在物体的
重心。
3. 画出力的作用线。过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
4. 截取线段表示力的大小。要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截取线段。用线段的长度代表力大小,箭头应标在最后一段的末端,并注明力的大小。
【小结】
画力的示意图时,首先应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 力分析时,一般是遵从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分析。
四、课堂小结
1: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 用 100N 的力提水桶 2.用 200N 的力向右推小车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拉力 F 的作用,F 的大小为 15N,F 的方向与水平方向
成 30°角,且斜向右上方。图中的各种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1.如图所示,一小球用细绳系着,紧靠竖直墙壁,且处于静止状态,请你画出小球受
到绳子的拉力和墙壁对小球的作用力的示意图。
五、拓展延伸
注意: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时,这些力的作用点可以画在同一
(2 分钟)
处,即该交点处。
2.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正方形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为 3N,还受到手对它的一个向下的
压力为 1N,试画出图中这两个力的示意图。
1.如图所示,如图所示,甲、乙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主要体现 力的
作用效果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
A. 力的方向 B. 力的大小
C. 力的作用点 D.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 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
A. 大小有关 B. 作用点有关
C. 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D. 方向有关
3.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女排主攻手大力扣杀时,球受到手的力大于手受到球的力
B. 环卫工人推垃圾车时,人对车的力和车对人的力大小和作用点相同
C. 用力压钢尺,钢尺变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越靠近门轴推门越费力,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4.关于力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 )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
B. 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 物体不接触,也有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D. 一对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相同
5.如图 1 甲所示,长期不用的水龙头会因生锈而很难打开,维修人员常会用一长铁管
套在水龙头上,如图乙所示,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管端 A点处,则会很容易打开水
管,此过程中,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
A. 大小 B. 作用点 C. 方向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二、作图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1.在图中画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 F的示意图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物体,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 20N 的拉力 F的作用,请在图
中用力的示意图把它表示出来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授课内容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⑴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弹力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而产生的力叫做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主要由 、 、 、挂钩等组成。
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 。
3、使用方法:
了解量程:待测力的大小在 之内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校零:指针与 对齐
测量:所测力的方向与弹簧 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靠在刻度盘上读数:视线与刻度盘 ,记录时写上单位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讨论】上述几幅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一、弹力
【思考 1】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
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
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塑性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形变)
【想一想】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形变吗 ?
1、有的物体形变较为明显(如拉伸的弹簧,弯曲的弓箭)。
2、有的物体的形变极其微小。(如重物放在桌面上)
结论: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 弹力
【探究 1】物体放在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吗?
【分析】
桌子发生了形变,要恢复原状,要向上恢复,所以向上产生弹力→支持
力
书发生了形变,要恢复原状,要向下恢复,所以向下产生弹力→压力
【探究 2】用力弯折细木条,当力量过大时细木条会怎样?为什么?
【分析】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当用过大的力量弯折细木条,细木条的弯曲程度会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细木条会折断。
【小结】
1、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由于要恢复原状, 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即挤压)。
3、表现形式: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4、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①轻绳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
5、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形变消失,弹力随之消失。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时不能测量 的力。
(2)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 ,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 针 ,若不在,应 。
(4) 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 , 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
弹簧测力计
【阅读课本】填写以下内容
1. 制造原理: 。
2. 构造: 。
3. 观察回答:
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 N, 分度值是 N。
【总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 明确分度值:认清它的每个大格、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3) 校零: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
(4) 注意点: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5)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四、【实验探究】研究轻质弹簧的长度随拉力变化的关系
四人一组讨论:以弹簧为例,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到的拉 力的关系
你如何选出器材?(为什么) 如何选择装置?
需测量什么物理量?
如何记录,设计一个表格。(横、竖、长度、伸长量的变化)
请同学上讲台来做实验。(教师指导、同学观察,指出他们操作上的问题,读数。)
展示几个同学的数据纪录。请两个同学来分析数据:
1、 弹簧的长度与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是否有关?
2、 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是否有关?(钩码数增加为原来的几倍,弹簧的伸长量也增加为原来的几倍)
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教师:我们利用上述原理制成了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工具: 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三、课堂小结
1.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
2.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只有受到弹簧作用的物体
4.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2.如图是 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赛事图标。下列比赛情景中,没有应用到弹力的是(
)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有如下操作: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①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
②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
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弄清其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④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
⑤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①⑤
C.④①②③⑤ D.③④①②⑤
4.如图展示了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景,其中测量方法错误的是( )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1.如图跳水运动员向上跳,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
2.小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数据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此弹簧的原长是 。
(2) 当弹簧受到的拉力为 1.0N 时,弹簧伸长为 。
(3) 若利用这只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则它的测量范围是 。
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同学用同一个弹簧拉力器来比试臂力,结果两个人都能把手臂 撑直,谁用的拉力大?
12. 如下图所示,运动员被发生形变的撑竿弹起来,关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撑竿是施力物体 B. 运动员是施力物体
C. 撑竿发生弹性形变 D. 运动员受到撑竿弹力的作用
13.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A. 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B. 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C.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D. 拉力属于弹力,支持力不属于弹力
3.如图为小明用手压弹簧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由于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是( )
A. 手对弹簧的压力 B. 弹簧对手的弹力
C. 弹簧本身的重力 D. 地面对弹簧的支持力
4.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是( )
A. 被压弯的锯条 B. 被压缩的弹簧
C. 被挤压后的橡皮泥 D. 被拉弯的竹子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0 分)
5. 如图所示,用手拉弹簧时,弹簧发生形变后会对手产 生 力,这个力的方向与手的拉力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6.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图,被测物体的长度 为 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7. 在如图所示的跳板跳水运动中,压跳板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这个力 (是/不是)弹力。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4 来自地球的力
授课内容
6.4 来自地球的力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⑴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⑵知道 g= 9.8N/kg 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⑶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重点)
2. 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
教学难点
重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2 分钟)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重力
1、定义:由于 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
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
9.8N/kg 。
3、重力公式 。
4、重力方向: 。
5、重心
(1) 概念:重力的 。
(2) 、 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重力
1、重力的定义
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
围的物体有引力, 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对重力的理解
(1)重力通常用字母 G 来表示。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
体。
(4)重力是非接触力, 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
相同。
(5)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
到重力的作用。
(6)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悬挂在竖直的弹簧测力计下端的挂钩上,
当测力计和物体都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
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三、点拨助学
(23 分钟)
(7)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
3、【实验探究】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实验操作】分别把 1 只、2 只、3 只……6 只钩码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每一次的示数,并填在下表中。
【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 约等于 9.8N/kg 。
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理解:
1 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 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 9.8N/kg。这个定值用 g 表示, g= 9.8N/kg
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 1 千克的物体,它所受到重力大小为 9.8N。
3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为:
④补充说明:不同地方,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一般不同,随纬度 的增高 g 值增大,赤道最小,极点最大。
4 用公式:G = mg 进行计算时 m 的单位一定要用 kg 讲解例题: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 3 000kg,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4、重力的方向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5、重心
概念: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思考】如何确定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二、课堂小结
1.关于 g=9.8N/kg 的含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N 的力是 9.8kg
B.1kg=9.8N
C.质量为 9.8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1N
D.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N
2.体育课中,被推出的铅球落地后沿水平地面向前滚动(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表示铅
球所受重力的方向的是( )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3、2013 年,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华牌”月球车将乘坐“嫦娥三号”探月卫星“亲
近”月球,实施无人登月探测,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
的 ,在地球上一个重 1200N 的月球车放到月球上,它受到的重力是 ,质量
是 。(取 g=10N/kg)
1.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
表: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 G 与物体质量 m 的比值为 N/kg。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
。
2.张华同学的质量是 50 kg,他的体重是多少牛?王芳同学的体重是 392N,它的质量是
多少千克?
14.
如果没有重力,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玻璃杯掷到墙上仍完好无损 B. 高处的水不会往低处流
C. “登天”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D. 灰尘飞扬后不会落回地面
15.
下列有关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到重力的影响
B. 铅垂线利用的是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C. 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是因为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D. 从地球到月球,同一物体所受的质量和重力都保持不变
16.
打篮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打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抛球时手对球施加了力,球对手没有力的作用
B. 只要手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力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C. 抛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D. 用手接住飞来的球,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 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18.
运动员用踢力 F将重为 G的足球踢向空中。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
中,不计空气阻力,如图所示的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足球受力情况
的是( )
A. B. C. D.
19.
踢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踢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踢球时,脚对球施加了力,球对脚没有力的作用
B. 只要脚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其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C. 用力踢球时,脚感觉疼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踢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20.
如图所示,小球从斜面上滚下,请在图中画出此时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1.
中国计划在 2030 年前后实现航天员登月,航天员连同装备的总质量为 180kg,月
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 1/6 则:(g=10N/kg)
(1) 航天员在地球受到的重力为多少?
(2) 航天员在月球受到的重力为多少?
七、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授课内容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主备老师
拟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实例。
教学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主备定稿
二次备课
预习课本,揭示目标: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或者 的力,叫做 。
2、分类: 、 、 。
3、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 、 。
一、目标导学(2 分钟)
二、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①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越 ,摩擦力
就越 。
②在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相同时, 接触面越 , 摩擦力
越 。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方法: 、 、。
2、减小摩擦的办法: 、 、 、 。
二、设疑激学
(1 分钟)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下列现象呢?
三、点拨助学(23 分钟)
一、摩擦力
【活动 1 感受摩擦】 伸出自己的手来感受摩擦。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 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 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 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者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思考】物体间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产生摩擦力呢?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 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分类
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c.静摩擦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物重;
接触面所受压力;
接触面粗糙程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 接触面面积的大小;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
a. 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 有关,应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比较摩擦力 大小;
b. 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应保持其他条件不 变,改变压力,比较摩擦力大小。
我们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作控制变量法。
(2)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器材:木板、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 思考讨论:
1、要研究哪个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2、如何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
(3) 实验步骤
1. 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2. 在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3. 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放上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读出这时的拉力 F3
4. 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慢速和中速做匀速运动, 再将木块侧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中速做匀速运动,分别读出拉力 F 的大小。
(4)实验记录表格实验结论
①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②在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③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④摩擦力与滑行速度无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运动无关,与滑行的方
向无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思考】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思考】各种摩擦对我们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增大摩擦】
①用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②用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摩擦。
应用:涂防滑粉、瓶子盖、轮胎的花纹、自行车车闸、用力擦黑板、 涂松香等
【减小摩擦】
① 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
②使接触面分离以减小摩擦。
③减小压力
④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应用: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四、课堂小结
1.下列现象中,属于滑动摩擦的是( )
A.刹车时,自行车车轮与闸皮间的摩擦
B.在台球桌上运动的小球与桌面的摩擦
C.滑旱冰时,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D.骑自行车前进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四、归纳练习
(2 分钟)
2.下列各种情况,为了减小摩擦而采取措施的是(
措施的是( )
),为了增大摩擦力而采取
A、用台钳夹紧钢管
B、在木箱下面垫上圆木,箱子容易搬动
C、自行车的把手有很多的花纹
D、给电风扇加润滑油
3.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A.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 B.下坡时,捏紧刹车闸
C.汽车轮子上加防滑链 D.旱冰鞋装有滚轮
五、拓展延伸
(2 分钟)
1. 一个重 90N 的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小红用 30N 的水平拉力使它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铁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 N,方向向 ,支持力的大小是 N。如果拉力变大,摩擦力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 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单杠比赛时,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单杠又不能太紧。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B.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C.两者都是减小摩擦 D.两者都是增大摩擦
22. 如图所示,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后,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到(
)
A. 重力、支持力 B.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弹簧的弹力
D.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使小球向前滚动的力
23. 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 火柴头可以划燃 B. 自行车鼓刹刹车失灵
C. 人可以正常走路 D. 老师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24. 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其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六、当堂检测
(10 分钟)
①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②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
③骑自行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④教室的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门就不易被风吹开,
A.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②和④
25. 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B.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有时还垂直于接触面
C. 物体间如果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就一定存在摩擦力
D. 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26. 如图所示,各物体不受摩擦力的是( )
A. B.
C. D.
27.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会产生摩擦力
B.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 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间一定会产生滑动摩擦力
D.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同时自身也受到摩擦力
28. 下列四个例子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 汽车轮胎有凹凸的花纹 B. 冰壶运动
B. C. 涂有防滑粉的手 D. 自行车车闸
29. 如图所示,物体 A 处于静止状态,小车在拉力 F 作用下向右加速运动。请在图中画出物体 A 所受的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图中已标出)。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物理沪科版第一节 光的反射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沪科版第一节 光的反射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光的反射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光的反射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光的神奇,光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