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权力分配、机构设置、机构运行
以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支配行为
2021级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
一、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政治制度[前2070年——前221年]
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思考1:根据教材填空,梳理古代中国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贵族等级分封制和宗法制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材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思考2: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政权性质:权力传承: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材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思考3:根据材料分析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各部族有较强的独立性(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是一种松散联盟的关系)
材料:在夏商时代的方国、部落联盟里,附属国和夏商王朝之间基本上处于平等的联合状态。这些附属国它们有自己的国君、官吏、疆域。 ——摘自晃福林《夏商周社会史》
材料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孟子•告子》
思考4:根据材料,指出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1.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4.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1: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材料2: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3: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思考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①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②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④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思考6: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材料:《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思考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夏朝:对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区通过部族间接统治
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主要通过宗法制,将王畿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
思考9: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前者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臣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后者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材料1: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思考:据材料分析先秦君主制度的特点?
1.君主权力尚未实现专制[君主权力受到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2.中央进一步控制地方,但中央尚未高度集权
3.家国一体血缘政治浓厚4.等级森严
5.鬼神思想渐向礼乐人文发展
政治权力尚未高度集权君主尚未专制中央尚未集权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传统贵族势力瓦解;②随着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③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郡县制、官僚制逐步确立。
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家族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前221年——前207年]
思考:结合资料,与先秦制度相比,分析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秦朝道路及邮传文书系统示意图
1.君主:家国一体 皇权独尊2.地方:垂直管理 中央集权3.官吏:官僚政治 直接任命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对秦朝;对后世)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前202年——1912年]
(汉武帝)“中外朝”制
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从中朝到尚书台
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材料1: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材料2:(皇帝)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 ——翦伯赞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1: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2: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思考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职责分明、相互牵制;相权三分、加强皇权;节制君权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
①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②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隋唐:行政中枢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图示及所学,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
宋朝:行政中枢的演变---二府三司制
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图示及所学,思考与以往相比,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设置有什么变化,分析元朝变化的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弊端:宰相权力过大,皇权相对削弱,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元朝:行政中枢的演变---中书一省制
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从废丞相设内阁到军机处
材料: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明清简史》
材料: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制度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 ——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制度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制度
背景:丞相制度废除,皇权加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内阁;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皇帝有意让监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约。原则:皇权至上。
思考:结合左边示意图,分析中央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帝王削弱相权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基本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间偶有反复;主要手段:用人---重用位低的亲信,架空丞相的权力 机构---增设新机构,架空旧机构 原则---分割或转移相权,加强皇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机构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削藩:景帝 镇压七国之乱→武帝 推恩令监察:武帝刺史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依托山川地势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①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②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③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④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为打破太行山之险,采取东西横跨的方法,腹里(中书省直辖区合并山东 山西 河北 蒙古等地)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为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为打破秦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陕西跨越秦岭而有汉中之地 山川行便→犬牙交错
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机构的演变历程
思考:结合表格分析古代地方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中央控制地方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基本趋势:中央集权---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间偶然反复主要手段:派出巡视监察机构巡视地方巡视监察机构逐步地方化重用位低的亲信监督地方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思考:根据表格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1.最低一级: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
2.最高一级: 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3. 层级: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4.州道路: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路、州(府)、县三级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皇权逐步强化,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先秦时代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优质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区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行政,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课内容课件ppt
2021学年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