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
展开3.2.4 酸碱中和滴定
【学习目标】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2.了解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误差分析。
【基础知识梳理】
一、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1.滴定前的准备工作
(1)滴定管:检漏→水洗→润洗→注液→赶气泡→调液面→初始读数。
(2)锥形瓶:水洗→装待测液→加指示剂。
2.实验操作步骤
【基础实验】测定未知浓度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按照教材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二、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1.基本依据
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途径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
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式分析,根据c(待)=,c(标)、V(待)均为定值,c(待)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的大小。
2.分析方法
将所有变化量先归结为标准溶液用量V(标)变化,然后根据公式进行判断。
标准溶液用量偏多,V(标)变大,待测溶液浓度c(待) ________。
标准溶液用量偏少,V(标)变小,待测溶液浓度c(待) ________。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溶液(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步骤 | 操作 | V(标) | c(待) |
洗涤 |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
|
|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
|
| |
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
|
| |
锥形瓶洗净后还有蒸馏水 |
|
| |
取液 |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
|
|
滴定 |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到终点时气泡消失 |
|
|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
|
| |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溶液颜色无变化 |
|
| |
读数 |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
|
|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
|
|
【课堂检测】
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NaOH放在锥形瓶内,盐酸放在滴定管中)。
用A.偏高;B.偏低;C.无影响;D.无法判断,填写下列各项操作会给实验造成的误差。
(1)称量固体NaOH时,未调节天平的零点( )
(2)将NaOH放入锥形瓶中加水溶解时,加入水的体积不准确( )
(3)滴定管装入盐酸前未用盐酸润洗( )
(4)开始滴定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完毕气泡排出( )
(5)滴定前未将液面调至刻度线“0”或“0”以下,结束时初读数按0计算( )
(6)在滴定过程中活塞处漏液( )
(7)摇动锥形瓶时,因用力过猛,使少量溶液溅出( )
(8)滴定前读数时仰视,滴定完毕读数时俯视(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
二、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1.V(标)
2.偏高 偏低
偏大 偏大 偏小 偏小 偏大 偏大 无影响 无影响 偏小 偏小
偏大 偏大 偏小 偏小 偏大 偏大 偏小 偏小 偏大 偏大
【课堂检测】
答案:(1)D (2)C (3)B (4)B (5)A (6)B (7)A (8)A
解析:(1)称量固体NaOH时,未调节天平零点,不能确定称量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2)锥形瓶内是否含水或加多少水并不影响NaOH与HCl的中和反应。(3)滴定管中装盐酸前未润洗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了,导致测定结果偏低。(4)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相当于待测液比实际用量多了,导致结果偏低。(5)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小,导致结果偏大。(6)滴定过程中漏液使读出的待测液的体积比实际消耗量多,导致结果偏低。(7)摇动锥形瓶时,用力过猛,使少量液体溅出,致使一部分NaOH未被中和,消耗待测液体积减小,使测定结果偏高。(8)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使结果偏高。
高考化学 考点46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 考点46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含解析),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中常见误差分析,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2019)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酸碱中和滴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苏教版 (2019)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 (2019)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