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教案
展开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1.稳态: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2.稳态实质: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特性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
3.稳态原因: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使它们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
二、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1.血糖稳定主要依赖体液调节来实现。
2.体温的稳定主要依赖神经调节来实现,体液调节也共同参与。
3.当外界病原体入侵机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4.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
3.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
4.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血浆pH明显降低。( )
5.血糖、体温的稳定主要依赖神经调节来实现。( )
提示:1.× 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2.√
3.×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4.× 人体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浆pH基本不变。
5.× 血糖稳定的调节主要依赖体液调节来实现。体温的稳定主要依赖神经调节来实现,体液调节也共同参与。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①消化系统:消化道eq \(――――→,\s\up10(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
②呼吸系统:。
③泌尿系统:血管eq \(―――――→,\s\up10(大部分),\s\d10(代谢废物))肾脏形成尿液。
④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间接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遭破坏的原因eq \b\lc\{(\a\vs4\al\c1(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3.内环境稳态失调归纳
(1)理化性质失调: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酸碱度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③体温失调——体温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③代谢废物含量升高可导致尿毒症;④O2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可导致乳酸中毒;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分析并探究以下问题:
(1)由表中数据可推测该男子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提示: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
(2)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D [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大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项正确。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体温过高会影响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等,B项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项正确。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D项错误。]
2.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值,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
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B [血浆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如当血浆pH降低时,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使呼吸运动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A项错误;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C项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项错误。]
肾脏有三大基本功能
(1)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废物,且绝大部分经肾脏产生尿液排出体外。
(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肾素、前列腺素等多种激素。
通过对资料1坐标图中正常人体温日变化曲线和资料2表格中生化六项指标参考范围的分析,认同正常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从而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1.通过分析资料1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生命观念)
提示:(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微小的差异,一般青年人高于老年人;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微小的差异,一般女性高于男性。
2.为什么资料2中每一项成分的正常参考值都是一个范围?(生命观念)
提示: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3.结合人体的各个系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生命观念)
提示: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因此,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课堂小结]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科学探究——通过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稳态失调的实例,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运用相关知识关心亲友和他人。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4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280
mg/dL
150~220
资料1:下图是某正常人与其父母的体温日变化曲线。
资料2:下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5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背 诵
1.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特性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
2.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使它们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
3.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hmestasis)。
4.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5.血液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依靠内分泌系统,体温调节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抵抗病原体侵害需要依靠免疫系统。
6.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稳态与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