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感念呢?
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在补习日语的同时,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绯红( ) 发髻(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喝采(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第三部分(36~38)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中,哪个最触动你?
添改讲义事件最触动我。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检查学生的讲义已属不易,而能发现血管的细小挪位,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观察仔细,也体现出先生的治学严谨与纯善之心。就教学而言是对学问以及学生负责,就医道而言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作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看法。
第37段主要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匿名信事件),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看电影事件),“我”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
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课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这一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的情感。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精读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东渡日本留学、专心求学、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学生。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为什么?
“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白,缺乏讽刺意味。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大概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否用“因为”替代?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吻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居然睡安稳了”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睡安稳了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感染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语文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课文内容ppt课件,共42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6 藤野先生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6 藤野先生集体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同步练习docx、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件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教课ppt课件,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