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34714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6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展开2.6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运用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教材引入的例题开始未明确指出行走方向,旨在引起学生在有理数运算中对符号的重视,让学生参与发现和归纳的过程,得到较深刻的印象。
二、新课拆析:
1、问题探索:
有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量,即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
表示:(+20)+(+30)=+50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一共向西走了50米,
表示:(-20)+(-30)= -50
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同的,且结果具有类似处的。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
表示:(+20)+(-30)= -10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
表示:(- 20)+(+30)= +10
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反的,且结果具有类似处的。
(5)若第一次向西走3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
表示:(- 30)+(+30)= 0
(6)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没走,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
表示:(- 20)+0= -20
概括: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计算:
(1) (2)
(3) (4)
注意:一个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
三、巩固训练:
P31 1、2、3、4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利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及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分析能力。在运算中应特别注意异号相加的情况,学会如何确定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
五、家庭作业:
P34 习题2.6 1、2题
六、每日预题:
小学有学过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对运算结果有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