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1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2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3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4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5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6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7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8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免费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近五年高考频考点,知识梳理,引发七国之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2.(2)与民休息 (3)七国之乱3.文景之治知识点二1.(1)中朝 刺史 (2)盐铁官营 (3)独尊 (4)河西走廊 武威 西域知识点三1.(1)新 (2)长安2.(1)刘秀 (2)尚书台 儒学 (3)光武中兴3.(1)外戚 (2)土地兼并 太平道知识点四1.(1)纪传体通史 (2)纪传体断代史2.(1)辞藻华丽3.(1)中医理论 药物学 (3)蔡伦
    汉朝(前3世纪—3世纪) 西汉:前202年—9年 新朝:9年—25年, 外戚王莽篡汉东汉:25—220年
    阶段特征政治: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汉承秦制并不断发展;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经济统治的措施;汉光武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两汉时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文化: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汉时期,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成就突出。
    (1)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3)王国问题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继承了秦代开创的专注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了秦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官吏制度等,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
    (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重要考点2:郡国并行制和王国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材料二:“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列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结合材料分析,西汉初年实行什么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汉高祖为什么这么做?造成了什么后果?比较晁错和主父偃的措施异同,分别说明其影响?
    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概念: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影响:汉初,巩固了统治;后来诸侯王国势力日益强大,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出现王国问题。应对: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叛乱;平定叛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此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A.长期维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B.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优于郡县制度B.经济实力强大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七国之乱的发生有其必然性D.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概念:黄老之学是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的无为。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影响:一方面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19·课标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中央:设中外朝地方:推恩令、设刺史选官:察举制
    统一铸币权;均输平准;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地方郡学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改列侯拜相制为士人拜相制,任命“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B.推恩令后列侯的势力衰微C.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汉武帝逐步加强君主权力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其他方法:任用布衣丞相,降低丞相威信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史料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推恩令的颁布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注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还颁布了“附益之法”“酎金夺爵”等措施。
    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
    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2021·全国高一)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 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
    概况:汉武帝时期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方式:举孝廉和举贤良标准:品行和才学。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提供管理人才。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容易形成集团。
    《桓灵时童谣》有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经济统制措施:统一铸币权,发行五铢钱——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均输平准——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盐铁官营——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推行了均输平准政策。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将各郡国均输官征收上来的租赋财物,除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结果“万物不得腾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由此可知(  )A.国家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B.封建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击了富商大贾C.百姓赋役从此减轻而且国家财力充足 D.封国存在始终威胁着汉武帝时的稳定
    重要考点8:经济统制政策——经济大一统
    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刑辅德”、“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核心思想)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思想体系。2.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之,天人一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重要考点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新儒学)——思想大一统
    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限制了学术自由发展;另一方面, 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3.特点:儒学神学化色彩,神化君权又限制君权,外儒内法。4.尊儒措施:创办太学、地方教育体系传授儒学;通过察举制以儒学作为选官依据;重用儒生参政5.影响:
    董仲舒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这反映出董仲舒(  )A.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借助皇权进而确立儒学权威C.融合先秦学术夯实皇权政治 D.运用法家学说解释儒家伦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
    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极力维护皇权 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
    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 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 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 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 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
    “春秋决狱”与法律的儒家化
    西汉时期,酷吏张汤判决大案时“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东汉时期,汝南太守何敞“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说明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日益牢固 B.政府官员支配法律生活 C.外儒内法思想深入人心 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春秋决狱”由董仲舒提出, 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 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中央设尚书台;刺史成为地方行政机构,造成地方割据
    土地兼并促使豪强地主崛起,出现田庄经济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君主专制(皇权专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政治统治黑暗, 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
    重要考点9:外戚、宦官专权
    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是其基础,政治上把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军事上掌握着私人武装。东汉刘秀本为南阳大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新贵,权倾朝野,累世公卿,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大权的特点。
    田庄经济:东汉田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A.是封建经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 B.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C.是王国问题的延续,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具有封建宗法色彩,维护了小农经济
    重要考点10:东汉豪强地主和田庄经济
    课堂探究:两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部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课堂探究:汉朝社会的特点
    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外戚干政: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3.士人政府: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重用。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完整版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西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第三篇章东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谓大一统,一与民休息,“文景之治”,二汉朝削藩,一背景,统制经济扩大财源,“昭宣中兴”,政治黑暗,一王莽篡汉,二光武中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