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第3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性细胞+受精作用+胚胎发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观察,知道它们的结构与功能,训练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2、 利用观看多媒体演示、影象资料,了解受精作用、胚胎的形成过程以及“人工受孕”的一些技术。
3、 通过文字与图片的解读,认识胚胎在母体内的成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在调查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2、 在提问、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3、 通过自问自答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体验亲情的可贵。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生命的奥秘,消除神秘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性细胞的结构功能,受精作用及胚胎形成过程,和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
【难点】受精作用以及胚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人体性细胞永久装片、显微镜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表格、受精作用多媒体课件、“试管婴儿的产生”影象资料、胚胎的成长过程挂图。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内容 | 设计 | 教学活动 | 设计说明 | |||||||||||||||
引入
| 课前要求学生与父母通过交谈去回忆成长点滴、以及看照片等活动,寻找与父母的相同点。课上,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自己都有与父母的相同之处,激起学生想要揭开谜底的需求。为性细胞的特征、功能以及受精作用的导入设下铺垫。 | 课前调查活动:“我象爸爸?还是象妈妈?”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没有只像父亲或只像母亲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与父亲、母亲的相似之处。 提问:为什么孩子总有与父母相似或相同之处? 学生各抒己见。 | 这一调查活动,也可称之为一次“亲子活动”,不仅为自然引出性细胞、受精作用打下伏笔,而且在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过程中,可感受生命的奇妙,享受家庭的温暖与乐趣,增进与父母间的感情。
| |||||||||||||||
性细胞
| 通过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永久装片,增加学生对性细胞的直观认识,训练他们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 引出性细胞的概念、作用 学生活动:通过显微镜观察,找出精子与卵细胞异同。 结论: 相同点:都有细胞结构。(教师补充说明:细胞核中都载有父亲或母亲的半套遗传信息) 不同点:精子状如蝌蚪,较小;卵细胞呈圆形,较大。(教师补充说明:精子是人体内最小的细胞之一,而卵细胞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之一) | 精子与卵细胞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同时又带有神秘色彩的,在内心深处都很想亲眼目睹。通过永久装片的观察可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留下直观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再次熟悉显微镜的使用。
| |||||||||||||||
受精作用 | 利用多媒体演示受精作用及胚胎的形成过程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自己提出问题,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对学生未理解的知识进行讲解。
播放一段有关“人工受孕”的影象资料 | 受精作用的概念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了解精子与卵细胞如何结合,最后附在子宫壁上,受精卵会不断分裂形成胚胎。
观看之后,学生可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谈谈孩子总有与父母相似或相同之处的真正原因。
学生练习:完成书本 P85页的填空。
学生观看“试管婴儿的产生”。
讨论:P86的思考题
| 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同时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实验模拟这一过程,而多媒体演示可使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过程变得生动,鲜明,形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消除神秘感。 随着 “为什么孩子总有与父母相似或相同之处?”这一谜底的揭开,实则是对性细胞、受精作用知识的整合与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体验揭开生命奥秘的乐趣。
人工受孕的技术比较复杂,对学生来说是个未知领域,教师讲授有些困难,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清晰了解这些生殖辅助技术及其操作过程。
在讨论“父母是否有权选择孩子的性别” 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言论,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阐述自己的论点的能力,可掀起这节课的一个讨论热点。 | |||||||||||||||
胚胎在母体内的生长 | 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书本上胚胎发育的图片和文字 。 | 胚胎形成后,在母体内如何发育成长?这方面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更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提出:“胚胎会呼吸、饮食吗?”“什么时候才长得象个人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阅读P86—87的文字与图片,寻找答案,并进行交流。
教师出示胚胎成长过程图,重点介绍脐带、胎盘、羊水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完成活动3.6 | 对于自己在母亲体内的成长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许多疑问积压在心底已久,课堂为他们提供了“一吐为快”的场所,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根据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可提高学习的兴趣,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五、训练与评价
思考:1、胚胎在母体的哪部分发育?
2、胚胎从哪里获得养分?
3、精子和卵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4、通过B超,大约几周后开始可以看到孕妇体内的胎儿?
5、家族性大肠息肉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一般在病人20到40岁之间发作。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携带了这种基因,把肠癌遗传给孩子的机会就达到50%。请你分析为什么父母其中一方携带了这种基因就会遗传给孩子?
制作小卡片:
请你把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制作成小卡片,夹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中。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第3章 细胞与生殖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第4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第3章 细胞与生殖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第4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训练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显微镜,练习,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基本单位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基本单位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比较动物和植物的,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