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大连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
大连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做信息的主人——信息的甄别、引用与管理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大连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做信息的主人——信息的甄别、引用与管理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概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概述
1、本节课教材采用大连理工课标版(2015)七年级上册。
2、本节课选自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畅游信息海洋第二课做信息的主人——信息的甄别、引用与管理。
3、任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
4、本节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5、本节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分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虚假信息”这一任务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总结,了解信息甄别的基本方法,掌握信息的引用与管理的基本方法,联系实际生活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以及渗透培养信息道德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视频案例了解信息甄别的重要性;
(2)具备甄别信息的基本能力,并能正确地引用信息;
(3)能合理设计规划文件的管理结构,并能根据要求管理文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总结甄别信息的方法;
(2)通过完成任务,对文件进行规划与管理;
(3)通过案例分析,初步掌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于收集、整理信息,养成文件管理的好习惯;
(2)养成自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习惯,,合理地获取、使用信息;
(3)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方法;
2、根据需要正确引用与管理信息;
3、培养辨别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难点:
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认知水平上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己经感受到生活中的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获取信息渠道的多面性,以及掌握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有关策略,为本节课打好了基础。
从学习风格上看,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了分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略有不足,小组之间协作互助,教师适当指导,根据学生基础循序渐进、分层进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初一学生对信息的真假判断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很容易受骗上当,因此需要加强信息甄别和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虚假信息带来危害的案例有很多,教师应选取最适合初一学生接受的,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资源。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任务驱动,启发思考,多媒体电脑配合教学素材演示,小组合作讨论,实践操作。
2.教学活动的准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配有广播教学系统,学生机允许上互联网。
3.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积极搭建学生的任务驱动平台,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了解信息甄别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教学注重讲练结合,给学生最大的空间交流、分享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继而提高信息甄别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堂上,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并能连接网络。教师准备素材包,包括图片素材和视频素材。
教师将本节课所需的素材(分别是:一条虚假信息引发的思考视频,实践验证案例,QQ号密码被盗案例,大学生被骗案例,网络文明公约,练习与分享)利用广播教学系统,根据教学需要逐一展示给学生,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八、教学过程
开始
九、教学流程图
学生认真观看
激发兴趣
导入
新课
播放视频案例
学生举例,总结归纳信息甄别方法
信息甄别方法
教师引入课题
学生讨论总结
个人信息安全
老师播放大学生被骗视频,引出个人信息安全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引用信息时注意事项
信息的引用
学生上机完成作业
信息的管理
根据老师提供的
要求,完成信息管理
学生阅读《网络文明公约》
信 息道 德
引入信息道德
自主搜索相关资料,通过QQ空间分享成果
网络实时分享
巩固提升
归纳总结
十、板书设计
做信息的主人—信息的甄别、引用与管理
信息甄别方法
权威机构核实
平时生活经验
信息来源途径
实践验证
多渠道获取信息
信息引用与管理
个人信息安全
信息道德
十一、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节课在课前设计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我课前准备了多个学习资源:分别是:一条虚假信息引发的思考视频,实践验证案例,QQ号密码被盗案例,大学生被骗案例,网络文明公约,练习与分享。旨在为同学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背景,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播放有关虚假信息带来影响的视频,让同学对虚假信息的甄别有个初步的感知,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信息情境,自主总结新知。提出实践操作要求,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手来,实现小组之间协作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分享的价值。
教学上的优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变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准备较完备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教学过程组织得当。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动手整理文件信息时的时间略显仓促,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享整理文件的基本规划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播放“一条虚假信息引发的思考”视频,并要求学生谈谈感想和体会。
利用以上案例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能收到亲朋好友向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比如微信,打电话等等。那么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真的吗?如何甄别信息的真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信息的甄别、引用与管理。
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得。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信息情境。引入信息甄别的主题。
启发新知
二、交流分享,探索新知(信息甄别)
讨论探究1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信息的类型有文字、图片、声音、影片,以及获取这些信息常用方式。很显然并不是所有获取的信息都是真的。
[问题]生活中你有被骗的经历吗?
讨论探究2
[问题]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实的吗?
展示视觉错觉图片:图片里的三个人身高是否一样?怎样来验证你的结论?
讨论探究3
那么我们如果盲目相信收到的信息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播放视频]“大学生被骗”视频
[问题]通过这段视频,想一想,当事人犯了什么错?发现自己被骗后应该怎么办呢?
思考回答
学生举例
讨论、归纳信息甄别的方法
讨论得出:用尺子量一下便可。
引出信息甄别方法“通过实践验证来甄别”
当事人轻易的相信了接受到的信息,没有向相关权威机构核实。
让学生讲述他生活中的事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继而提高信息甄别的意识。
把信息的甄别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虚假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强化信息甄别的重要性。
强化重点
任务驱动 探索新知
利用以上事件引出个人信息安全话题:现在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会经常遇到类似手机短信或者电话诈骗这样的事,那么哪些情况下我们的个人信息会被外泄出去呢?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呢?
教师利用自己朋友QQ号码被盗案例进行强化。(信息安全)
[问题]引用信息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信息引用)
[问题]获取到信息之后,尤其是拥有大量信息之后,我们应该怎么管理它们,才能提高查找文件的效率?(信息管理)
[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但扮演者信息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发送者。那么在发送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又应该注意什么呢?(信息道德)
例举个人信息安全泄露事例
讨论总结。
阅读教材,总结回答。
认真阅读教材,动手整理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要求:在D盘中建立两个新文件夹,名称分别为作业和资料,将电脑桌面上的多个文件分类整理到这两个文件夹里。
阅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联系实际生活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信息道德意识。
突破难点
四、协作学习 突破难点
为了让更多人的了解信息诈骗,请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搜索有关资料,自己阅读和了解的同时,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朋友们增强防范意识和提高抵制诈骗信息的能力。
自主上网搜索有关防诈骗宣传资料,认真阅读,并利用微信或者QQ空间转发该资料。(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利用电子教室技术实现学生的实时沟通,有效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归纳总结
五、评价总结 强化记忆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又有什么启示?
总结知识,畅谈感想
自主总结,强化信息甄别意识,规范网络行为,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大连版第十三课 粗具规模——字幕与视频过度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字幕的设计,添加视频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大连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舌尖上的台湾——图层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概念图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畅游信息海洋第一课 信息从哪里来——获取信息的渠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