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计算,解决问题,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练习、归纳,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正确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能通过运算、交流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里条件、问题间的联系,能说明解决加、减法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 .使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加减两步计算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也就是加减两步计算的复习。(板书课题)你还记得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吗?谁来说说看。
指出: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还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些内容。
二、计算
1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纸上3道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每一题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请小朋友再看竖式是怎样写的,算得对不对,说说你的评价。(评价笔算过程对不对,得数对不对,竖式怎样写方便些)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哪里不用笔算而用了口算?
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先算出的54加 30 时可以用口算?(整十数和两位数相加是学过的口算)
指出:两步计算如果出现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
归纳:通过这三题的的练习,你觉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顺序怎样?
(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计算)。那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用口算)。
三、解决问题
1 看来同学们的笔算能力已经很棒啦。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再来挑战自我,有信心吗?
练习纸第二题。
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投影学生的练习纸。
交流:你能再说说解决这里的问题是怎样想的吗?
指出: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这样想: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
2.第一行摆6个小棒,第二行摆14个小棒。
(1)第一行添上(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拿掉( )个,就和第一行一样多。
(3)从第二行拿( )个摆到第一行,两行的个数就同样多。
指出:要是两行小棒同样多,可以把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者移多补少。
3.练习:读题,
提问:根据题意,谁的书多,谁的书少呢?(小强多)为什么呢?
画图:现在老师画了一个条形图代表小强有36本故事书,那么小兰的应该怎么画呢?画长一点还是短一点?
指出:求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
4.(1)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是6米,黄绳比红绳长多少米?
(2)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比红绳长2米,黄绳长多少米?
(3)一根黄绳是6米,一根红绳比黄绳短2米,红绳长多少米?
提问:这三题都是黄绳和红绳比较长短,每题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求大的那个数量怎样算?求小的那个数量呢?
指出:两个数量比较多少或大小时,如果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就用大的数量减去小的数量;如果求大的数量是多少,就用小的数量加上相差的个数;如果求小的数量是多少,就用大的数量减去相差的个数。
5. 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
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学生自己尝试。投影。
总结:看清是和谁作比较,判断出要求的量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
四、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二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练习,专项练习,对比练习,探索与实践,课作,家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二 分数乘法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整理,集体梳理重难点,创编题,课作,家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二 分数乘法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