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1.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有关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进而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 品味诗歌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的表现手法及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闻 一 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 浠 水。 现 代 爱 国 诗 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他家学渊源,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 年,他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手抄岳飞的《满江红》激励清华师生,并与同学发表街头演说,宣传爱国思想,并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他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其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整齐,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主要作品: 《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
《红烛》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是诗集《红烛》的序诗。“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新月派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这首诗写于 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他,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动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这首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1.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分析】“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2.第一节是如何将红烛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哪个字最打动你?
【分析】① 诗的开篇就突出“红烛”意象的“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火热的心,并发出深情的“比比”的邀请,这就将所咏之物与将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②一个“吐”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人感受到它的纯洁、率真与火热。
3.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分析】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
4.诗人为何要反复说“不误,不误!”?这一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怎样的思想状态?
【分析】① 这里反复说“不误,不误!”,是诗人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肯定和讴歌。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② 这一认识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红烛啊! / 既制了,便烧着!
【分析】“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6.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分析】“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7.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分析】“创造光明”和“灰心流泪”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8.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分析】这句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沉睡的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① 耕耘( ) ②沸( )腾 ③脂膏( )
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仿用:爆竹啊! / 是谁制的胚——给你身体? / 是谁造的药——赋你能量? / 为何又须粉身碎骨,/ 然后才声震乾坤?
红烛啊! /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仿用:炭火啊! / 你发一分光,灰一段身。/ 身变灰烬你的果,/ 温暖别人你的因。
1.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本诗共9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这首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
就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 /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
4.《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5.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的引子,在抒发情感、结构安排和表现主题方面有何作用?
①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使情感有了缓冲,不至于出现平地起波澜的陡峭之感。这有点像《诗经》里的“兴”的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只不过这里不是先言“他物”,而是言同一物(蜡烛)以引起所咏之词。②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③用李商隐的诗句领起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原本李商隐是以此句表达无限相思之意的, “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男女之间的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为其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6.《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
①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②诗情流动,波澜起伏。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不顾一切、献身祖国的精神而怦然心动。③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红烛》 运用了反复手法。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反复咏叹“社会需要爱心”,另写两组句子。 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答案】示例: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解析】仿写时要围绕“爱心”,由分析例句可知还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知人论世,读理内容结构,探析形象语言,听悟情感主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灰”,“泪”,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图文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八九小节,深情呼唤,诗歌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