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导学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469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必修二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导学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469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设计,共5页。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2.认识到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3.能够举例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环境问题是 的突出表现。如果单纯依靠 和工 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 解决问题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 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而又不危及后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 、 、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 、 。读P103,《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思考:1、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这17个目标分布归属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内涵?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 、 和 的共同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有: 、 和 。【活动】1、你能区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吗?2、谈谈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践。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 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应该( )①积极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②转变观念,大力开发极地资源 ③调整生产行为,发展循环经济 ④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蓝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每个公众应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据此回答2~3题。2.下列公众行为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A.讲究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B.减少煤炭使用,大量使用电能C.多开私家车出行,减少对公共交通的压力D.多选择带有环境标志的商品3.下列地区的能源开发和使用不能体现“节能减排”的是( )A.新疆地区使用太阳能B.东南丘陵地区使用沼气C.山东半岛沿海发展风能D.山西加大煤炭资源的开发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4~5题。 4.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5.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C解析 第1题,消费需要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极地生态脆弱,需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行为。答案 2.D 3.D解析 第2题,带有环境标志的商品,从其生产到消费及废弃物的处理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应鼓励选购。使用一次性用品,浪费资源,不利于环保;大量使用电能,不能体现节能减排;为缓解交通压力,应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第3题,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开采,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答案 4.D 5.B解析 第4题,根据农产品的分布进行空间定位。从图上看,该地区种植甘蔗、水稻,还能养鱼,应位于较低纬度的水乡。选项中的河套平原、黄淮平原、辽东丘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热量不能满足甘蔗种植的需求,只有D项闽浙丘陵符合题目要求。第5题,解答本题时要看每一个选项是否符合图示的意思,图中各要素间的循环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图中有沼气提供能源,而沼气属于清洁能源。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②和④的意思没有蕴含在图中,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晓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设计导学活动,固化学习成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速递,问题驿站,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