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331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331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331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诫子书 诸葛亮
——2022-202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
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二、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过世后,溢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背景透视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生活节俭,注重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字音字形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枯落(kū)
3.基础积累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息;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2)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三人行(动词,行)
夫君子之行(名词,品行,操守)
(3)词类活用
静以修身(形容词用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4)重点实词与虚词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非宁静无以致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
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励,振奋)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
三、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圈点易读错的词的读音,划分句子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朗读情况。
2.疏通文意
(1)4人为一组,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勾画难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各小组说说自己组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其他小组来回答,其他小组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来指导。
(3)教师总结,展示全文的翻译。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交流点拨】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
学习就没办法增长オ干,不立志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交流点拨】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能修养性情。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交流点拨】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3.划分文章层次。
【交流点拨】
第一层(1-3句):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4-9句):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第三层(10、11句):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
第四层(12-17句):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大概了解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全文仅86个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原文,聆听千年前先哲的教导。
二、自主学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诸葛亮在家书中为什么要以“君子”作为榜样?其目的
是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像君子一样有品德、有学问的人。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两句可不可以调换位置?
【交流点拨】不可以。因为节俭是需要人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因此,“静”是基础,“俭”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4.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
备哪几个条件?
【交流点拨】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
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在文中找出阐述“静”与“学”的关系的句子,思考: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论述变得周密完整且更有说服力。(一般答题的格式是:通过某物与某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某物的特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句子:“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
关系:“静”是“学”的重要途径,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学习的过程之中又必须要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
“险躁”,不能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大忌。
作用:这里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学习时“静”与“淫慢”“险躁”两种心态的对比,突出了“静”对“学”的重要意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6.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交流点拨】《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四、板书设计
诫子书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励志、珍惜年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朗读感知,走进诸葛亮,问题设置与探究, 名句赏析,自然成诵,综合练习,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