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自然灾害(B卷提升篇)解析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049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6章 自然灾害(B卷提升篇)解析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049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6章 自然灾害(B卷提升篇)解析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049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06章 自然灾害(B卷提升篇)解析版
展开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6章 自然灾害》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
(2019·黑龙江让胡路·大庆一中高一月考)自然灾害损失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南美洲,干旱是对社会和经济破坏最严重的灾害
B.孟加拉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风暴潮
C.在北美洲,热浪、飓风、龙卷风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D.在北部非洲已经存在大面积的荒漠,所以不存在荒漠化问题
【答案】1.B 2.C
【解析】
1.欧洲冬季降水量较其他大洲多,主要是因为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影响,冬季温和湿润,气旋活动频繁。故选B。
2.南美洲西部地区多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干旱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A错。孟加拉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洪涝和飓风,B错。北美洲,热浪、飓风、龙卷风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C对。北部非洲,气候干旱,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荒漠化呈加剧发展态势,D错。故选C。
(2019·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期中)下图为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进退异常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 D.用水季节变化
4.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①人口密度②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④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A 4.D
【解析】
3.P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Q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若某年夏季风强盛,雨带停留在我国北方,南方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较强,为“北涝南旱”;若某年夏季风势力较弱,雨带停留在我国南方,北方降水较少,为“北旱南涝”,所以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进退异常,A正确;P地和Q地海陆位置差异不大,B错;P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小,C错;与用水季节变化关系不大,D错。故选A。
4.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是衡量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②④正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灾害的危害程度,但不是衡量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①③错。故选D。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主要是因为
A.纬度较高,冷气团势力较强大 B.地势较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C.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并在此堆积 D.其西侧高大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阻挡
6.我国受冷冻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季节是
A.初春 B.夏末 C.初秋 D.隆冬
【答案】5.C 6.A
【解析】
5.冷冻灾害主要是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图中的P地区处于三山夹峙地带,向北敞开,东西两侧山脉为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侧山脉为东西走向,阻挡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此堆积,致使该地冷冻灾害高发,故C项正确。
6.初春和深秋,是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初始和末尾,发生冷冻灾害时,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故A项正确。
(2020·河北承德·期末)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7.我国华北山地地区,泥石流多发的月份是( )
A.11月~次年1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8.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答案】7.D 8.B
【解析】
7.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华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7、8月,且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
8.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就不会把游客掩埋,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2020·山东泰安·高一期末)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全部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10.下列关于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一定下降
B.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越多
C.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大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
【答案】9.C 10.D
【解析】
9.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得知,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AB错;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C对。并不是所有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D错。故本题选择C。
10.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B错、D对。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小,AC错。故本题选择D。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地震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020·江苏苏州·期末)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公里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
A. B.
C. D.
12.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 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
【答案】11.B 12.C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应急避难场所标识。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 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B项正确。故选B。
12.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C项正确。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A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B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所,路程远,D项不符合要求。故选C。
(2020·辽宁辽阳·期末)2019年11月26日阿尔巴尼亚西北部港口城市都拉斯附近发生6.4级地震,许多建筑物被夷为平地,地震造成46人遇难,超过700人受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及时监测此次地震受灾范围,最需要用到(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
C.地理信息系统 D.人工实际统计
14.在该次地震中,下列逃生做法最危险的是( )
A. B.
C. D.
【答案】13.A 14.B
【解析】
13.注意关键词“监测地震受灾范围”,监测面状事物且“范围”可以直接遥感获取,不需要通过分析计算,最需要用RS,A正确;全球卫星导航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定位与导航(突出于点状地理事物的定位与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与分析;人工实际统计不能及时获取地震受灾范围。故选A。
14.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在卫生间等小开间处;在学校应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在室外应选择在空旷的地带,不要在高楼烟囱下;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地震发生时,应尽量远离电梯,B错,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地震发生时应注意的事项:①最可靠的自救方法:伏地、遮挡、手抓牢;②将门打开,确保出口;③不要慌张地向室外跑(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坠落易发生危险);④若身处户外要保护头部避开危险地带;⑤不可利用电梯逃生;⑥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⑦远离山边、水边等危险地等。
(2020·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其影响。下图为地质灾害链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A.泥石流、滑坡、地质、崩塌 B.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
C.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
16.地质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①在家中可躲在坚固的桌下成床边 ②在商场应迅速从高楼跳下
③在教室可抱头躲在课桌下或窗边 ④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5.C 16.B
【解析】
15.地震导致崩塌与滑坡,暴雨也会诱发崩塌与滑坡,崩塌和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在暴雨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滑坡形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综上所述,甲乙丙丁依次为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故选C。
16.地震发生时,在家可躲在坚固的桌下或床边,①正确;绝不能从高楼跳下,②错;地震发生时,在教室不要站在窗边,可抱头躲在课桌下或内角墙角处,③错;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物,以免发生危险,④正确,故选B。
(2020·山东文登·高一期末)2013年,北京市建成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全市地质灾害点实现全覆盖监测。下图示意北京市泥石流多发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北京市的泥石流灾害( )
A.发生频率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B.多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低地
C.强度只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 D.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损失
18.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北京市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是因为其能( )
A.对灾情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 B.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C.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 D.根据灾害特点,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
【答案】17.D 18.C
【解析】
17.图中没有显示泥石流发生频率,无法判断A说法是否正确,故A错误。据图可知,泥石流多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山区,故B错误。泥石流的强度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但是和降水的多少,植被的多少以及人类活动等也都存在一定关系,故C错误。泥石流发生之前,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相关的准备,人员的撤离等,减少损失,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对灾情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根据灾害特点,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都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故ABD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PS类似,可以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故C正确。 所以本题正确为C。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 RS) B.地理信息系统( GIS)
C.全球定位系统( 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20.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答案】19.B 20.D
【解析】
19.地理信息系统( 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给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故答案选B。
20.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接近于山上的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湖面,甲位置与堰塞湖湖面高度相当,丁位于堰塞湖下游,海拔最低,故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综合题。(3小题,共50分)
21.(2020·北京平谷·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2018年7月,随着几场强降雨席卷我国部分地区,持续的极端天气让多个城市出现内涝灾害。北京于16日凌晨迎来暴雨,也出现了“看海模式”(下图),并先后触发雷电、暴雨、地质灾害和洪水四项黄色预警。
(1)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双项选择)(2分)
A.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B.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C.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D.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2)为了减轻内涝,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__________条件,减少了__________,增加了__________。(填水循环的环节)(6分)
为了治理城市内涝,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系统诞生,人们开始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3)上图中利于蓄水,减少地表径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地表水短时间汇水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干旱缺水时,方便释放蓄存水的有_________、湿地公园等。(10分)
【答案】(1)BD
(2)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3)湖泊 湿地公园 树木 草坪 拦水坝(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城市内涝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各环节在城市内涝中的作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没有及时跟上城市化的速度,城市河湖的蓄泄洪能力偏低,使洪水不能及时排泄,故BD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以及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属于自然原因,故AC错。故选BD。
(2)为了减轻内涝,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下渗条件,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
(3)上图海绵城市中,利用海绵城市的蓄水作用,能够减少地表径流的有湖泊、湿地公园等;树木、草坪等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减少地表水短时间汇水量,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在干旱缺水时,方便释放蓄存水的有拦水坝、湿地公园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4月3日9时52分,台湾台东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新华社台北2012年6月10日电,来自台湾气象部门的消息,10日5时左右,台湾宜兰外海发生里氏6.5级地震,全台有震感。
材料二 台湾岛地形示意图。
(1)台湾岛最主要的和发生最频繁的地质灾害是什么?为什么?(6分)
(2)在同一次地震中,岛的东部和西部灾害强度相同,但灾害的危害程度是东部大还是西部大,为什么?(6分)
【答案】(1)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西部灾害的危害程度大。因为西部是台西平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而东部为紧邻海洋的山脉,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相对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了地震灾害,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小。
(1)由于台湾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灾害频发。
(2)读台湾地形图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为山地,平原面积狭小,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在同一次灾害中东部灾情必然小于西部。
23.(2020·上海静安·高三二模)福建省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福建省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预防地质灾害十分重要。左图示意福建省的地形河流图、中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图。右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材料二、福建省的年降水量分布图。
(1)分析图中 5、6、7、8 月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变化的自然原因。(6分)
(2)概括福建省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原因。(4分)
(3)简析福建省多地震的原因。(4分)
(4)说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的特点。提出福建省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
【答案】(1)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5—8月降水多,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多。 6月份降水多,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少。
(2)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可判断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增多(内地降水多于沿海)。原因是:福建省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夏季风)湿润气流;自东南向西北地势逐渐升高,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产生地形雨,降水增多。
(3)福建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福建省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由构造变动引发地震。
(4)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 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对民众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答出2点即可)
【解析】
本题以福建省为背景,考查福建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灾减灾措施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分析图中5、6、7、8月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变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质等方面入手。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5—8月降水多,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多,但不同的月份还是有一定的差异。6月份受锋面雨带的影响,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少。
(2)概括福建省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主要从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可判断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增多,内地降水多于沿海。主要原因是:福建省距海近,降水主要来自夏季东南季风的湿润气流;福建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地势逐渐升高,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降水逐渐增多。
(3)福建省多地震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引起地壳构造变动引发地震。
(4)从图中不难看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内陆,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结合福建省的地形地貌特征等,滑坡、泥石流分布区主要位于山区,因山区地势起伏大,且多暴雨;沿海地区距离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近,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福建省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 提高建筑物的抗灾强度,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应急处置机制;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第05章 植被与土壤(B卷提升篇)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05章 植被与土壤(B卷提升篇)解析版,共12页。
第06章 自然灾害(A卷基础篇)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06章 自然灾害(A卷基础篇)解析版,共12页。
第04章 地貌(B卷提升篇)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04章 地貌(B卷提升篇)解析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