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5章平面向量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2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学案
展开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考试要求] 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2)基底: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及向量的模
设a=(x1,y1),b=(x2,y2),则
a+b=(x1+x2,y1+y2),a-b=(x1-x2,y1-y2),
λa=(λx1,λy1),|a|=.
(2)向量坐标的求法
①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②设A(x1,y1),B(x2,y2),则=(x2-x1,y2-y1),
||=.
3.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设a=(x1,y1),b=(x2,y2),其中a≠0,b≠0,a,b共线⇔x1y2-x2y1=0.
1.若a与b不共线,且λa+μb=0,则λ=μ=0.
2.已知P为线段AB的中点,若A(x1,y1),B(x2,y2),则P点坐标为.
3.已知△ABC的重心为G,若A(x1,y1),B(x2,y2),C(x3,y3),则G.
一、易错易误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面内的任何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一组基底. ( )
(2)在△ABC中,向量,的夹角为∠ABC. ( )
(3)同一向量在不同基底下的表示是相同的. ( )
(4)若a,b不共线,且λ1a+μ1b=λ2a+μ2b,则λ1=λ2,μ1=μ2. ( )
[答案] (1)× (2)× (3)× (4)√
二、教材习题衍生
1.已知平面向量a=(1,1),b=(1,-1),则向量a-b=( )
A.(-2,-1) B.(-2,1)
C.(-1,0) D.(-1,2)
D [∵a=(1,1),b=(1,-1),
∴a=,b=,
∴a-b==(-1,2),故选D.]
2.若P1(1,3),P2(4,0)且P是线段P1P2的一个三等分点,则点P的坐标为( )
A.(2,2) B.(3,-1)
C.(2,2)或(3,-1) D.(2,2)或(3,1)
D [由题意可知=(3,-3).
若=,则P点坐标为(2,2);
若=,则P点坐标为(3,1),故选D.]
3.已知向量a=(2,3),b=(-1,2),若ma+nb与a-2b共线,则= .
- [由向量a=(2,3),b=(-1,2),
得ma+nb=(2m-n,3m+2n),a-2b=(4,-1).
由ma+nb与a-2b共线,
得=,
所以=-.]
4.已知▱ABCD的顶点A(-1,-2),B(3,-1),C(5,6),则顶点D的坐标为 .
(1,5) [设D(x,y),则由=,得(4,1)=(5-x,6-y),即解得]
考点一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先选择一组基底,并运用该基底将条件和结论表示为向量的形式,再通过向量的运算来解决.
(2)在基底未给出的情况下,合理地选取基底会给解题带来方便.另外,要熟练运用平面几何的一些性质定理.
[典例1] 如图,已知在△OCB中点,点A是CB的中点,D是将分成2∶1的一个内分点,DC和OA交于点E,设=a,=b.
(1)用a和b表示向量,;
(2)若=λ,求实数λ的值.
[解] (1)由题意知,A是BC的中点,且=,由平行四边形法则,
得+=2,
所以=2-=2a-b,
=-=(2a-b)-b=2a-b.
(2)由题意知,∥,故设=x.
因为=-=(2a-b)-λa
=(2-λ)a-b,=2a-b.
所以(2-λ)a-b=x.
因为a与b不共线,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得解得
故λ=.
点评:本例(2)在求解中,以D,E,C三点共线为切入点,借助∥及向量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求得λ的值.如果是小题,本题可以直接设=x+(1-x),利用=+及同基底下向量表示的唯一性求得λ.
1.如果e1,e2是平面α内一组不共线的向量,那么下列四组向量中,不能作为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的是( )
A.e1与e1+e2 B.e1-2e2与e1+2e2
C.e1+e2与e1-e2 D.e1+3e2与6e2+2e1
D [选项A中,设e1+e2=λe1,则无解;
选项B中,设e1-2e2=λ(e1+2e2),则无解;
选项C中,设e1+e2=λ(e1-e2),则无解;
选项D中,e1+3e2=(6e2+2e1),所以两向量是共线向量.故选D.]
2.(2020·三明模拟)如图,A,B分别是射线OM,ON上的点,给出下列向量:①+2;②+;③+;④+,若这些向量均以O为起点,则终点落在阴影区域内(包括边界)的向量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由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得:当点P在直线AB上时,存在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u,v,使得=u+v成立,且u+v=1.
可以证明当点P位于阴影区域内的充要条件是:满足=u+v,且u>0,v>0,u+v>1.
∵1+2>1,∴点P位于阴影区域内,故①正确;同理③正确;而②④错误.故选B.]
考点二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平面向量坐标运算的技巧
(1)利用向量加、减、数乘运算的法则来进行求解,若已知有向线段两端点的坐标,则应先求向量的坐标.
(2)解题过程中,常利用“向量相等,则坐标相同”这一结论,由此可列方程(组)进行求解.
[典例2] (1)向量a,b,c在正方形网格中,如图所示,若c=λa+μb(λ,μ∈R),则=( )
A.1 B.2
C.3 D.4
(2)已知A(-2,4),B(3,-1),C(-3,-4).设=a,=b,=c,且=3c,=-2b,
①求3a+b-3c;
②求M,N的坐标及向量的坐标.
(1)D [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可得a=(-1,1),b=(6,2),
c=(-1,-3).
∵c=λa+μb(λ,μ∈R),
∴
解得λ=-2,μ=-.
∴=4.]
(2)[解] 由已知得a=(5,-5),b=(-6,-3),c=(1,8).
①3a+b-3c=3(5,-5)+(-6,-3)-3(1,8)
=(15-6-3,-15-3-24)=(6,-42).
②设O为坐标原点,∵=-=3c,
∴=3c+=(3,24)+(-3,-4)=(0,20).
∴M(0,20).又∵=-=-2b,
∴=-2b+=(12,6)+(-3,-4)=(9,2),
∴N(9,2),∴=(9,-18).
点评:本例(1)在求解中,借助坐标系,把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坐标化,完美展示了坐标法的便捷性,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这种意识的培养,尤其是规则几何图形中的向量问题,如正方形、矩形、直角三角形等.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1,2),B(-2,0),=(2,-3),则点D的坐标为( )
A.(6,1) B.(-6,-1)
C.(0,-3) D.(0,3)
A [=(-3,-2)=,∴=+=-=(5,-1),则D(6,1).故选A.]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BC,CD的中点,若=λ+μ,则λ+μ= .
[法一:以AB,AD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1,1),
∵=λ+μ=,
∴解得
∴λ+μ=.
法二:由=+,=-+,得=λ+μ=+,又=+,
∴解得∴λ+μ=.]
考点三 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问题的解题策略
(1)如果已知两向量共线,求某些参数的取值时,利用“若a=(x1,y1),b=(x2,y2),则a∥b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
(2)在求与一个已知向量a共线的向量时,可设所求向量为λa(λ∈R).
利用向量共线求参数
[典例3-1] 已知a=(1,0),b=(2,1).
(1)当k为何值时,ka-b与a+2b共线;
(2)若=2a+3b,=a+mb,且A,B,C三点共线,求m的值.
[解] (1)∵a=(1,0),b=(2,1),
∴ka-b=k(1,0)-(2,1)=(k-2,-1),
a+2b=(1,0)+2(2,1)=(5,2),
∵ka-b与a+2b共线,
∴2(k-2)-(-1)×5=0,
∴k=-.
(2)=2(1,0)+3(2,1)=(8,3),
=(1,0)+m(2,1)=(2m+1,m).
∵A,B,C三点共线,
∴∥,
∴8m-3(2m+1)=0,
∴m=.
点评:熟记两向量a,b共线的条件是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利用向量共线求向量或点的坐标
[典例3-2] 已知点A(4,0),B(4,4),C(2,6),则AC与OB的交点P的坐标为 .
(3,3) [法一:由O,P,B三点共线,可设=λ=(4λ,4λ),则=-=(4λ-4,4λ).
又=-=(-2,6),
由与共线,得(4λ-4)×6-4λ×(-2)=0,
解得λ=,所以==(3,3),
所以点P的坐标为(3,3).
法二:设点P(x,y),则=(x,y),因为=(4,4),且与共线,所以=,即x=y.
又=(x-4,y),=(-2,6),且与共线,
所以(x-4)×6-y×(-2)=0,解得x=y=3,
所以点P的坐标为(3,3).]
点评:本例中“AC与OB的交点为P”,实际上变相告知“A,P,C三点共线”,故该问题便可转化为考向1,只需引入参数表示出点P的坐标,借助向量共线的坐标计算求解便可.
1.已知向量a=(1,3),b=,若c为单位向量,且c∥(a-2b),则c=( )
A.或 B.或
C.或 D.或
B [由题意可知a-2b=(-3,4),又c∥(a-2b),∴c=λ(-3,4),即c=(-3λ,4λ).又|c|=1,∴5|λ|=1,∴λ=±,即c=或,故选B.]
2.(2020·北师大附中模拟)已知向量a=(1,1),点A(3,0),点B为直线y=2x上的一个动点,若∥a,则点B的坐标为 .
(-3,-6) [设B(x,2x),则=(x-3,2x).
∵∥a,∴x-3=2x,即x=-3.
∴B(-3,-6).]
备考技法3 共线定理的推广及应用 |
平面向量的等和线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λ+μ,当点P不在直线AB上时,可以过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且与OA,OB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M,N两点,则由三点P,M,N共线,不难得出: =x+y,且x+y=1, 又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 =k,=k, 则=x+y=kx+ky, 即λ=kx,μ=ky, 故λ+μ=k(x+y)=k. 把过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MN称为等和线. 等和线的相关结论 (1)当等和线恰为直线AB时,k=1; (2)当等和线在点O和直线AB之间时,k∈(0,1); (3)当直线AB在点O和等和线之间时,k∈(1,+∞); (4)当等和线过点O时,k=0; (5) 若两等和线关于点O对称,则定值k互为相反数. |
(2017·全国卷Ⅲ)在矩形ABCD中,AB=1,AD=2,动点P在以点C为圆心且与BD相切的圆上.若=λ+μ,则λ+μ的最大值为( )
A.3 B.2 C. D.2
A [如图,由平面向量基底等和线定理可知,当等和线l与圆相切时,λ+μ最大,此时λ+μ====3,故选A.]
[评析] 应用等和线解题的步骤
(1)求k=1的等和线;
(2)平移(旋转或伸缩)该线,结合动点的可行域,分析何处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
(3)从长度比或者点的位置两个角度,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
1.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中,P是△CDE内(包括边界)的动点,设=α+β(α,β∈R),则α+β的取值范围是 .
[3,4] [当P在△CDE内时,直线EC是最近的平行线,过D点的平行线是最远的,所以α+β∈=[3,4].
]
2.如图,在扇形OAB中,∠AOB=,C为弧AB上的动点,若=x+y,则x+3y的取值范围是 .
[1,3] [=x+3y,如图,作=,则考虑以向量,为基底.显然,当C在A点时,经过m=1的平行线,当C在B点时,经过m=3的平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最近与最远的平行线,所以x+3y的取值范围是[1,3].]
3.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六边形ABCDEF中,动圆Q的半径为1,圆心在线段CD(含端点)上运动,P是圆Q上及其内部的动点,设向量=m+n(m,n为实数),则m+n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5,6]
C.[2,5] D.[3,5]
C [随着动点圆心Q在线段CD(含端点)上运动,点P的运动区域为阴影部分所示,如图所示.作直线BF的平行线l,使得l与阴影区域有公共点,离BF最近的直线l记为P1G(P1为l与圆C的切点,G为l与直线AB的交点),离BF最远的直线l记为P2H(P2为l与圆D的切点,H为l与直线AB的交点).
设=m+n,
由等和线结论,m+n===2.
此为m+n的最小值.
设=m+n,
由等和线结论,m+n==5.
此为m+n的最大值.
综上可知,m+n∈[2,5].]
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11章11.2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11章11.2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重温,小题热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平面向量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5讲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平面向量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5讲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学案,共9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平面向量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3讲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平面向量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3讲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学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