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
展开即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例:“作则飞沙走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凄神寒骨”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 例:“以膏泽斯民”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即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之意】
1.形容词意动用法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妻之美我者/少仲尼之闻
2.名词意动用法 例:“吾从而师之”/“稍稍宾客其父”/“鱼肉百姓”/“孟尝君客我”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带宾语,例:“愿为市鞍马”/“面山而居” 2.能愿动词+名词,例:“门前流水尚能西”/“神弗福也”
3.名词带补语,例:“一狼洞其中”“沛公军霸上” 4.“所”+名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5.副词+名词,例:“恐托付不效”/“不蔓不枝” 6.名词作谓语,例:“陈胜王”
7.名词+“之/我”,例:“名之者谁” 8.名词+名词,例:“面山而居”/“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四、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比喻,例:“狐鸣呼曰”/“斗折蛇行”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方向,例:“孔雀东南飞”/“潭西南而望”/“复前行” 4.表示工具,例“箕畚运于渤海”/“船载以入”
5.表明时间,例:“乡邻之生日蹙” 6.表示方式,例“面刺寡人之过者” 7.表示处所,例“上使外将兵”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例:“此皆良实”/“吾与汝毕力平险”/“将军身被坚执锐”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亲贤臣,远小人”
七、动词活用为名词,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臧亡匿死”/“为暴涨携之去”
固定句式
1.“有以”“无以”,译为“有/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何以”,译为“凭/依据什么”,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4.“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例:以为且噬己也/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5.“……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如/奈/若……何”,译为“对……怎么样/该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
8.“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9.“得无……乎/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与使……,无宁……”表选择,译为“与其……,不如……”,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11.“……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以“者/也”为判断词,翻译时不用译此二字,须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夫战,勇气也】
【以“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二、被动句
【“谓语+于……”;“见+谓语+(于)”;“受+谓语+(于)”;“为+动词”结构;“为……所……/为所” ;“被+动词”】
【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例:帝感其诚/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蒙后省,例:“……(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所省多是“之”)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投(之)以骨;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君与(之)俱来
4.省略介词“于”,例:急湍甚(于)箭;“以”,例: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自”,例:有时朝发(自)白帝
5.省略量词 例: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时不我待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沛公安在/问女何所思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例:何陋之有/惟命是听
2.介词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例: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例: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3.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
(3)中心词﹢之﹢定语,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中心语+数(量)词,例: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例:苟全性命于乱世/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而”字的用法:
一、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里的“而”可以理解为“然后”。另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可理解为“但是”,千里马有很多,但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很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小孩并且小声地哼唱哄小孩入睡。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也是并列。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可以不译。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中的“而”便是如此。
六、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七、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八、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促织》
九、这样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大全: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大全,共25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学案,共4页。
初中语文第1-6册课本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翻译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1-6册课本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翻译学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