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专区生物二轮专题学案全套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2讲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2讲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学案,共14页。
第12讲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考纲要求]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a)。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a)。3.特异性免疫(b)。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a)。5.免疫接种的应用(a)。6.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a)。7.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a)。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a)。
1.判断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防卫的三个“根据”
2.“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提醒 免疫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1)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等。非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巨噬细胞。
不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效应B细胞。
(2)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无特异识别能力;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3)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而效应B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分化。
(4)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5)细胞毒性T细胞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激活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两者的分裂、分化才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
3.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抗原和抗体
①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②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③分布: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2)体液免疫
①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②体液免疫的过程
(3)细胞免疫
①细胞免疫的目标: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4.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项目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概念
利用二次免疫的特点,用疫苗引起机体的初次免疫应答,而使机体在真正被病原体侵入时,启动二次免疫过程,将病原体遏制于萌芽阶段。可以通过两次或多次接种疫苗的方法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
通过接种针对某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即含抗体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特点
产生抗体较慢,所以要提前注射疫苗,但维持时间较长
与主动免疫相比,效应快,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提醒 (1)记忆细胞的特点:迅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应答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机体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1.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正误判断
(1)皮肤中只有油脂腺能防止微生物繁殖( × )
提示 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2)免疫系统中的第二道防线只由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构成( × )
提示 第二道防线主要由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构成。
(3)局部炎症反应和脓液的出现对人体不利( × )
提示 局部炎症反应和脓液的出现表示机体正在克服感染。
(4)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胞强( √ )
提示 一个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单核细胞则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5)不同的人的细胞膜上都有不同的MHC( × )
提示 一般不同的人的细胞膜上有不同的MHC,但同卵双胞胎的细胞膜上有相同的MHC。
(6)细胞免疫过程中所有免疫细胞的核DNA含量都相同( × )
提示 细胞免疫过程中有些免疫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所有免疫细胞中的核DNA含量不一定相同。
(7)与免疫有关的淋巴细胞有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 )
提示 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
(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需要两个信号刺激才能分裂分化( √ )
(9)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 )
提示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
(10)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即可开始分裂 ( × )
提示 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除了要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外,还需要识别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MHC复合体。
2.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正误判断
(1)如果人体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则会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和全部的细胞免疫功能( √ )
(2)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 × )
提示 病毒的增殖需要依赖活细胞。
(3)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
提示 无胸腺裸鼠的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
(4)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 )
(5)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 )
(6)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在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 )
提示 在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强。
(7)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 )
考向一 考查免疫细胞的功能
1.(2019·浙江4月选考)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 D
解析 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所以激活这些分子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A项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项正确;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的是抗原—MHC复合体中的抗原,不是直接识别抗原,D项错误。
2.(2019·金华期末)下列关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核细胞可以分化成巨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抗原
B.该过程抗原分子被降解成氨基酸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不能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 C
解析 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吞噬抗原,A项错误;该过程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项错误;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呈递给T淋巴细胞,再呈递给B淋巴细胞,C项正确;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存在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D项错误。
3.(2019·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全程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靶细胞并使靶细胞裂解
答案 A
解析 巨噬细胞不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项错误;辅助性T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B项正确;效应B细胞不与抗原结合,不能识别抗原,C项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D项正确。
考向二 考查特异性免疫
4.(2019·浙江绿色评价联盟10月联考)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及时作出防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内某些成熟B淋巴细胞带有识别流感病毒的受体
B.流感病毒未侵入前,人体中已经存在带有流感病毒受体的淋巴细胞
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感染的体细胞后病毒可能被释放
D.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使病毒被中和而失效
答案 D
解析 体内某些成熟B淋巴细胞带有识别流感病毒的受体,A项正确;流感病毒未侵入前,人体中已经存在带有流感病毒受体的淋巴细胞,如对应的成熟B淋巴细胞,B项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感染的体细胞后病毒可能被释放,C项正确;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使病毒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也可使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还可以使一些抗原(如可溶性蛋白)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D项错误。
5.(2019·浙江湖丽衢联考)如图是某病原体初次入侵机体时发生的体液免疫过程,a、b、c、d、e表示细胞表面或细胞分泌的物质,Ⅰ、Ⅱ、Ⅲ、Ⅳ、Ⅴ、Ⅵ表示不同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Ⅰ、Ⅱ、Ⅲ、Ⅳ表面具有识别同种抗原的受体
B.产生的细胞Ⅲ进入静止期,暂无基因的表达
C.抗原进入细胞Ⅴ被降解成氨基酸,与MHC形成a
D.e能促进细胞Ⅱ分裂,进一步分化成细胞Ⅲ、Ⅳ
答案 D
解析 细胞Ⅳ是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细胞Ⅲ是记忆细胞,细胞中的部分基因也在表达,例如呼吸酶基因,B项错误;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a,即抗原—MHC复合体,C项错误;e是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项正确。
考向三 考查免疫接种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6.某些种类的糖尿病是由自身的一些抗体导致的,病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示中效应B细胞一定来自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C.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胰岛β细胞属于效应器
D.Y1、Y2、Y3导致的糖尿病中,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
答案 B
解析 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效应B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过程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元支配胰岛β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Y1、Y2、Y3破坏的分别是胰岛β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β细胞、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其中①②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D正确。
7.(2019·浙江嘉兴9月联考)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常在人群中流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许多人可通过感染获得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B.诺如病毒感染者只需体液免疫就可将细胞内的病毒消灭
C.不同B淋巴细胞表面都有与诺如病毒抗原相对应的受体
D.B淋巴细胞结合病毒抗原后便被致敏了并随即分裂
答案 A
解析 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主要会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所以许多人可通过感染获得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能力,A项正确;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的,感染该病毒后感染者需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B项错误;特定B淋巴细胞表面有与诺如病毒抗原相对应的受体,C项错误;B淋巴细胞结合病毒抗原后便被致敏了,在接受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后会进行分裂和分化,D项错误。
8.(2017·浙江11月选考)以同种小鼠为材料,分别进行4个与某种胞内寄生菌有关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切除胸腺和未切除胸腺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未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B.给注射和未注射抗T细胞抗体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C.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D.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答案 B
解析 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后会对T淋巴细胞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细胞免疫,故切除组易感染该菌,A项错误;抗T细胞抗体是对T淋巴细胞造成伤害的物质,故注射后会使T淋巴细胞减少,易感染该菌,B项正确;感染过该菌的小鼠血清中含有抗体,注射后对抗原免疫力更强,故未注射组易感染该菌,C项错误;感染该菌的小鼠的T细胞中会存在对该菌的记忆细胞,故能增强注射组的免疫能力,所以未注射组易感染该菌,D项错误。
1.(2019·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人体被蝎子蜇伤后将引发如图所示的免疫过程,其中a~d表示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a~e均属于人体的白细胞
B.细胞c通过表面的抗体识别并锁定抗原,从而致敏
C.若被蛇咬伤后,可能有相同的细胞b参与免疫应答
D.图中的细胞c、e都可以合成抗体
答案 C
解析 图中细胞a~e分别是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白细胞,A项正确;细胞c为B淋巴细胞,成熟的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体识别并锁定抗原,从而致敏,B项正确;蛇毒和蝎毒是不同的物质,对人体而言是不同的抗原,因此,针对蛇毒的细胞b即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针对蝎毒的不同,C项错误;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效应B细胞则合成并分泌抗体,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因此图中的细胞c、e都可以合成抗体,D项正确。
2.(2019·浙江稽阳联考)目前认为血液中高浓度的甘油三酯是心脏病的高危险因子,Y受体的致效剂S被观察到可以降低甘油三酯浓度。请问下列哪个证明“S的作用是专一性地通过Y受体达成”的设计方案是正确的( )
A.可以通过敲除Y受体基因来使小鼠不表达Y受体
B.可以活化Y受体的基因来使小鼠大量表达Y受体
C.利用人工注射大量的致效剂S从而增强Y受体的作用
D.在老鼠体内注射针对S的抗体从而把血液中的S移除
答案 A
解析 为了证明“S的作用是专一性地通过Y受体达成”,可将Y受体基因彻底敲除,达到有和无的对照,A项正确。
3.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产生抗体
B.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C.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则没有
D.病毒侵入机体后,只依靠体液免疫将其消灭
答案 B
解析 只有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A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具有特异性,C错误;病毒侵入机体后,依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其消灭,D错误。
4.(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考)下列有关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道防线是指皮肤的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
B.某些血浆蛋白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反应
C.局部炎症不仅会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也会引起局部体温升高
D.中性粒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答案 C
解析 第一道防线是指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A项错误;某些血浆蛋白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反应,属于特异性反应,B项错误;局部炎症不仅会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也会引起局部体温升高,C项正确;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D项错误。
5.(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3月模拟)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作出的反应,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抗原都是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多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
C.在未接受抗原刺激之前,人体血浆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抗体
D.每个B淋巴细胞细胞膜上,只含有一种抗原—MHC受体
答案 C
解析 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作出的反应,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有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关键看是否专门针对特定的病原体,A项错误;抗原也可能含有细胞结构,B项错误;在未接受抗原刺激之前,人体中已经存在与之相匹配的抗体,但这些抗体存在于B淋巴细胞细胞膜上,不存在于血浆中,C项正确;每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细胞膜上,只含有一种抗原受体,而不含抗原—MHC受体,D项错误。
6.(2018·温州十校高三联考)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抗体分子有一个与特定抗原结合的位点
B.每个成熟的B淋巴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
C.抗体能识别镶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
D.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会全部用完
答案 B
解析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形的,两臂上有同样的抗原结合位点,即每个抗体分子有两个与特定抗原结合的位点,A错误;每个成熟的B淋巴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将其消灭,C错误;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D错误。
7.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成熟的甲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分子
B.甲、乙、丙细胞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C.丙细胞是具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
D.乙细胞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
答案 B
解析 成熟的甲细胞,即B淋巴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分子,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为B淋巴细胞,乙细胞为效应B细胞,丙细胞为巨噬细胞,其中甲细胞和丙细胞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细胞不能接受抗原刺激,B错误,C正确;细胞乙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故乙细胞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D正确。
8.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表面没有各种受体
C.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对外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记忆T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
答案 A
解析 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项正确;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说明该细胞没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B项错误;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而不是免疫应答,C项错误;记忆T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分裂、分化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项错误。
9.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致敏原
B.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C.艾滋病是由感染HIV引起的
D.HIV会通过身体接触传播
答案 D
解析 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致敏原,A正确;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B正确;艾滋病是由感染HIV引起的,C正确;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D错误。
10.(2019·浙江十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主要侵染B淋巴细胞,使人体体液免疫减弱
B.感染了HIV的妇女可通过妊娠将病毒传给婴儿
C.HIV能独立完成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
D.艾滋病患者的唾液含HIV,可通过打喷嚏、咳嗽传播
答案 B
解析 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严重削弱,A项错误;感染了HIV的妇女可通过妊娠将病毒传播给婴儿,B项正确;HIV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C项错误;HIV不会通过打喷嚏、咳嗽传播,D项错误。
11.为研究复方黄芪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某研究人员用脾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作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脾作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脾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分化场所
B.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前不需要给健康小鼠适量抗原刺激
C.该实验是研究复方黄芪制剂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D.饲料中黄芪制剂的剂量越高越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
答案 C
解析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分化场所是骨髓,A错误;淋巴细胞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才会增殖分化,因此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前需要给健康小鼠适量抗原刺激,B错误;从柱形图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给药时间和剂量,因变量是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而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因此该实验是研究复方黄芪制剂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C正确;从柱形图看出,给药6天,开始时,饲料中黄芪制剂的剂量越高越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后来剂量越高,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能力变弱,D错误。
12.(2019·金华期末)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淋巴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图)。
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B淋巴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选用的B淋巴细胞,不需经抗原刺激
B.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
C.在人体内激活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还需要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呈递
D.若检测离心后沉淀物中的抗体含量,则甲、丙两组抗体含量为0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中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该细胞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需要经过抗原刺激,A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在人体内激活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还需要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呈递,C正确;图中显示的是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没有显示沉淀物中的抗体含量,因此若检测离心后沉淀物中的抗体含量,则甲和丙组抗体含量可能均不为0,D错误。
13.(2019·温州中学期中)“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外源血液中的免疫活性细胞攻击受血者细胞而引发的并发症,输“全血”(血浆、红细胞和免疫细胞等)更易发病,输“成分血”(血液中提取的组分)可降低发病风险。红细胞无MHC分子,免疫细胞存在MHC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受血者有相应抗体与异体同血型红细胞结合
B.正常受血者的T淋巴细胞会启动对异体红细胞的细胞免疫
C.正常受血者的T淋巴细胞会识别异体全血中免疫细胞的MHC分子并启动细胞免疫
D.接受异体“全血”输入后,正常人比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
答案 C
解析 血型是指红细胞上凝集原的类型。相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相同的抗体,不会含有与自身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A项错误;正常受血者的T淋巴细胞会识别异体全血中免疫细胞的MHC分子并启动细胞免疫,B项错误,C项正确;接受异体“全血”输入后,免疫缺陷患者比正常人更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D项错误。
1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据图判断正确的叙述是( )
A.图中表示效应B细胞的是细胞Ⅵ
B.巨噬细胞与被感染细胞相比,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较发达,这是由于巨噬细胞需要合成大量ATP
C.图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途径①和②
D.图示①~④的4个途径中,一定会发生膜上受体与细胞外分子相互识别过程的只有①和③
答案 A
解析 细胞Ⅵ表示效应B细胞,可分泌抗体,A项正确;巨噬细胞通过胞吞吞噬病毒,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较多,并利用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将其分解,从而起到免疫作用,溶酶体较发达,B项错误;途径①表示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由于这种作用可以针对所有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途径②表示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会发生膜上受体与细胞外分子相互识别过程的有①②③,D项错误。
15.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
B.子代A系鼠的效应B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
C.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
D.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子代A系鼠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B错误;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即没有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但没有改变其基因型,D错误。
16.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致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 C
解析 给正常小鼠第一次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甚至休克等低血糖症状,A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化学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会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机体初次接触致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致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C正确;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的呼吸抑制剂,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显示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
17.(2019·北京,29)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活细胞 吸附 (2)记忆细胞和效应B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a、c、e ②D63 流感病毒 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
解析 (1)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教材中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裂解,此处考查流感病毒的增殖过程,大体与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类似,当其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3)由题中信息可知,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A和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由于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机体受某种HA或NA刺激产生的抗体无法与变异后的HA或NA结合,因此每年都要根据甲型流感病毒的NA、HA的结构制备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4)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分别使用D63、D21,对照组使用对照抗体,因变量是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具体检测的是病毒的增殖水平,主要的实验步骤是将流感病毒与不同的抗体混合后,再分别侵染易感细胞,最后检测病毒的增殖水平。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则病毒增殖的能力越差。由曲线图可知,随抗体浓度升高,D63、D21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越强,且D63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更好。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本实验说明D63、D21对病毒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可提出制备疫苗的思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5)若感染了流感病毒,应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6免疫调节考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共6页。
这是一份【暑假预习】人教版2019生物高一(升高二)暑假预习-(选修1)第7讲 免疫调节之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 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预习人教版2019生物高一升高二暑假预习-选修1第07讲免疫调节之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讲学案解析版docx、暑假预习人教版2019生物高一升高二暑假预习-选修1第07讲免疫调节之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讲学案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