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能力专练(含解析)
【新教材】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能力专练(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能力专练(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10页。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2.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人类抗饥荒能力提高B.采集渔猎时代的生活
C.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D.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
3.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4.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
5.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6.15世纪后,地球的海洋和沙漠不再能够把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隔离开来。世界失去了生物边界,植物、动物和疾病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这表明当时( )
A.人们日常饮食结构渐趋合理B.物种的交流破坏了生态环境
C.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得以发展D.殖民扩张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7.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此时期咖啡馆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渐趋同化
C.社会生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D.世界市场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
8.17世纪荷兰人达珀宣称,黄金海岸的玉米极丰,“生长极茂。他们把玉米拿来烘烤,可搀小米或不搀"。高大的绿色玉米茎,往南一路可见,直到刚果与安哥拉海岸。这可说明( )
A.非洲在全球物种交换中受益B.欧洲对非洲经济侵略的加剧
C.美洲原有社会发展进程改变D.世界各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
9.1500-1800年的几个世纪,刮起了以玉米、马铃薯、马等动植物为代表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垦殖运动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D.工业革命兴起
10.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昂贵的瓷杯来饮用。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B.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C.中国的瓷器远销至美洲大陆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11.19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并愈演愈烈,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这反映了( )
A.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B.工业革命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
C.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D.工业化带来了食物安全的问题
12.1731年,纽约市政府颁布的面包法规定,面包师必须将其姓名的缩写印在面包上,市长和市议员每3个月要确定一次面包的质量。这表明( )
A.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B.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发D.民众安全意识增强
13.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我国( )
A.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B.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4.美国联邦政府通过CCC(ADM、邦吉、嘉吉三大粮商)从农场经营者手中直接购买粮食进行储备。从1980年开始,美国开始对农业的给予巨额补贴。美国坚定补贴农业的原因是( )
A.提高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B.打击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C.调节市场共给稳定价格D.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它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出现灾民大量死亡,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粮食高产、稳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总量都比较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应对饥荒的能力弱,粮食安全系数低。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1761—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1850年的曼彻斯特,更是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其次,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同时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为此,1838年,他们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第三,大规模的议会圈地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进行,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距今7200年至5400年,印第安人已开始栽培辣椒。1493年,哥伦布将辣椒带回西班牙,后传入葡萄牙。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后传入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欧洲,辣椒通过各种路线和渠道传播,到18世纪中叶以后,部分品种的辣椒在培育过程中,辣度不断降低,至此才逐渐为欧洲人所接受。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明代后期,辣椒传入我国。康熙年间,贵州苗族地区把辣椒当药品,驱寒祛湿开郁。清期末年辣椒进入川菜菜谱,成为川菜中主要调料之一;湘菜因辣椒而兴起。建国后,辣椒与其他品种作物的间种、套种、轮种快速发展,开发出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等多重产品。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现今,我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重辣区、微辣区、淡味区等三大层次的辛辣区,辣椒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摘编自邹学校等《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种植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辣椒的传播和食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夏朝,仓储制度已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兴建了规模不等、层次多样的仓储。汉代,长安太仓一直是王朝的国家粮仓,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职能部门。隋代广置仓储,普遍兴建义仓,并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输粟储仓。唐代全国有许多储粮几万石、几十万石甚至几百万石的仓、场,组成了一个细密周至的仓廪网络。宋代设置了多种形式的仓库,名目繁多,明代两京、直省府州县、藩府、边隘、堡站、卫所屯戍等均设仓,还在从杭州到都城的漕运线上建有一系列临水大仓。清代“各直省则设有常平仓,乡村则有社仓,市镇则有义仓,近边则有营仓,濒海则有盐义仓。”
——摘编自施峰《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
材料二 民国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弛,粮价飞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粮食仓储的变化及其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以上两幅图片,从图中提取世界农业变迁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抗饥荒能力低下,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能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食物,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种植数量较多,同南方尚未开发的状态相比,得出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的结论,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当时铁质农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酿酒”“烩鱼图”体现的是汉代的食物生产状况,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朝具体的时代状况,B项排除;民众生活水平如何仅据材料无法推知,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开始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口迅速增加,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世界失去了生物边界,植物、动物和疾病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可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得以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得以发展,没有反映物种交流的影响,无法得出人们日常饮食结构渐趋合理,排除A项;材料“植物、动物和疾病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强调的是物种交流范围广,而非破坏生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咖啡是美洲的作物,17世纪初期,世界已经连为一个整体,随着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在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错在“同化” ,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社会生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原产地是美洲,材料“高大的绿色玉米茎,往南一路可见,直到刚果与安哥拉海岸”体现了玉米在非洲大规模种植,说明非洲在全球物种交换中受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对非洲的侵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而非美洲,排除C项;D项“世界各地”的说法太绝对且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将玉米、马铃薯等动植物带到欧洲,之后传到全世界,这种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可见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新航路的开辟,A项正确。“垦殖运动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工业革命兴起”均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且题意无关,排除BC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网逐渐形成,富有的欧洲人得以用中国生产的容器饮用源于美洲的“饮料”,这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欧亚之间建立商业联系不晚于公元前2千纪早期,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美洲人是否购买中国瓷器,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并愈演愈烈”,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相应食品安全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口膨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化学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纽约市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1731年市政府颁布面包法,对面包生产和质检进行规范管理,要求面包师必须将其姓名的缩写印在面包上,市长和市议员每3个月要确定一次面包的质量,B项正确。仅凭一部面包法,不能得出“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排除A项;材料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安全意识,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展现了对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剂的规定,对餐饮调味品的使用规定,以及绿色食品的发展,共同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B项正确。本题涉及的内容主要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非粮食增产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食品安全问题与科技无关,排除C项;“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每个国家都是需要有粮食储备的,以便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所以粮食问题是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D项正确。A、B、C三个选项是美国补贴农业的原因之一,但不全面,排除。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以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农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食品供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
16.(1)答案:因素:生产力水平;经济模式;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社会财富分配;仓储设施;政府财力;政府政策等。
解析: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可知,生产力水平;根据“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具有脆弱性”可知,经济模式;根据“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可知,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根据“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等信息可知,社会财富分配和仓储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财力和政策等。
(2)答案:措施: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措施:根据材料二中“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可知,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根据“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可知,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根据“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可知,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根据“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大规模的议会圈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根据“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明进程等方面分析可知,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7.(1)答案:起源于中南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葡萄牙人传播到非洲、亚洲;传播途径多;欧洲人接受较晚。
解析:根据“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得出起源于中南美洲;根据“哥伦布将辣椒带回西班牙”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根据“葡萄牙人把辣椒先后传入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得出葡萄牙人传播到非洲、亚洲;根据“辣椒通过各种路线和渠道传播”得出传播途径多;根据“到18世纪中叶以后……至此才逐渐为欧洲人所接受”得出欧洲人接受较晚。
(2)答案:把辣椒当药品,用以治病;成为中国烹饪的主要调料;种植不断发展,开发出辣椒多重产品;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辣椒成为我国的地域文化符号。
解析:根据“把辣椒当药品,驱寒祛湿开郁”得出把辣椒当药品,用以治病;根据“成为川菜中主要调料之一;湘菜因辣椒而兴起”得出成为中国烹饪的主要调料;根据“与其他品种作物的间种、套种、轮种快速发展,开发出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等多重产品”得出种植不断发展,开发出辣椒多重产品;根据“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得出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根据“辣椒成为地域文化符号”得出辣椒成为我国的地域文化符号。
18.(1)答案:变化:粮食仓储制度化、法制化;确立三级管理制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仓主体多样化;农仓功能多样化,业务范围扩大。
原因:政局混乱、外来侵略、自然灾害、政策不稳定、生产力低下、自然经济瓦解、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盘剥、政府财政收入匮乏。
解析:特点:根据“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得出历史悠久;根据“夏朝,仓储制度已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得出政府重视;根据“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兴建了规模不等、层次多样的仓储”“唐代全国有许多储粮几万石、几十万石甚至几百万石的仓、场,组成了一个细密周至的仓康网络”可得出仓储制度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定民心;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维护统治,保证杜会稳定等角度概括。
(2)答案:变化:根据“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得出粮食仓储制度化、法制化;根据“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得出确立三级管理制度;根据“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得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根据“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可得出建仓主体多样化,农仓功能多样化,业务范围扩大。原因:根据“民国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弛,粮价飞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可从政局混乱、外来侵略、自然灾害、政策不稳定、生产力低下、自然经济瓦解、高利货和苛捐杂税盘剥、政府财政收入顶乏等角度概括。
19.答案:例文:世界农业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并在交流中发展。农业文明最早产生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长期独立发展,各有特色。西亚主要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是粟、稻发源地,中美洲则最早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这些地区领先世界的早期农业以及在区域内的扩展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农牧业物种和生产技术的传播由区域范围走向全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欧洲殖民者带到欧洲,并进一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区,欧亚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及一些家畜家禽品种也被带到美洲。食物物种的世界性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食物的发展史折射出文明的演进,食物物种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改变着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解析:据材料“世界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世界近代物种交换”可拟论题:世界农业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并在交流中发展。
阐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农业文明最早产生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长期独立发展,各有特色;西亚主要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是粟、稻发源地,中美洲则最早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这些地区领先世界的早期农业以及在区域内的扩展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农牧业物种和生产技术的传播由区域范围走向全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欧洲殖民者带到欧洲,并进一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区,欧亚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及一些家畜家禽品种也被带到美洲;食物物种的世界性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食物的发展史折射出文明的演进,食物物种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改变着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等方面回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专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此分析,该时期我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能力专练(6)医疗与公共卫生,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