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六上科学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 教案 58 次下载
- 苏教版六上科学10.《用化石作证据》教案 教案 54 次下载
- 苏教版六上科学12.《观察星空》教案 教案 51 次下载
- 苏教版六上科学13.《冲出地球》教案 教案 56 次下载
- 苏教版六上科学14.《探索宇宙》教案 教案 54 次下载
小学苏教版 (2017)第4单元 探索宇宙11 太阳系大家族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11.太阳系大家族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况。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象湖公园西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教材分析】
《太阳系大家族》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天空中的星体》、四年级下册《地球、月球与太阳》和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系中的主要星体太阳(恒星)、地球(行星)和月球(卫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区分不同星体的不同特征。本课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带领学生认识太阳系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收集数据、对比大小和距离并建立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三维立体空间的概念,对太阳系的结构和组成有更加深入和具体的了解。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解读活动,主要介绍什么是太阳系,强调太阳系不仅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大小各异的天体组合在一副全景图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太阳系大家族的构成,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第二部分是建模活动,主要认识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生通过数据解读和分析,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八大行星的概况及部分行星的发现历程。
【学情分析】
太阳系的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有关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也可能会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缺少直观的经验,甚少观察。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和模型的建立,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工程技术应用的相关要求,让学生对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太阳系有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和宇宙的浩瀚。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并从数据分析中学会科学建模,从动手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课后能够不断自主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并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
1.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分析数据、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太阳系的信息;
2.根据获取到的信息,通过交流讨论、整理归纳等方式处理信息,建立对太阳系的科学认知;
3.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想法和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态度:
1.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
2.对太空探索产生兴趣,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3.通过参与设计、制作等操作性活动,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
2.利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简易的模型;
【教学重点】
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举例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
【教学难点】
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活动记录单-《八大行星“身份认证”》、二维码资源拓展包。
学生材料:行星卡片、泡沫板(0.5m*1m)、太阳系背景图(0.5m*1m)、米尺、牙签、竹签、双面胶、小灯珠、剪刀、圆规、铅笔、尺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探究意图 | |||||||||||||||||||||||||||||||||||||||||||||||||||||||||||||||||||||||||||||
一.阅读资料,了解太阳系基本概况 | 1.微课导入 (科幻小说与电影中关于寻找宜居星球+ 2017年12月15日NASA发现“第二太阳系”) 2.交流: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3.思考:什么样的星系能够被称为“第二太阳系”? 生:要和我们的太阳系相似; 要有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还要有行星…… 4.引导:所以我们的太阳系有恒星,是谁?(太阳)还有行星,几颗?(八颗) 5.追问: (1)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书) (2)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 6.交流:那我们就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了解一下太阳系里还有些什么吧。 7.微课学习:《太阳系》。 8.交流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太阳系里还有些什么结构? (师生交流,根据生的回答贴板贴) 追问: (1)行星和恒星什么关系? (2)卫星和行星什么关系? 9.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太阳系大家族》。 | 1.学生观看视频,提取信息,思考并总结归纳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 [设计意图: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第二太阳系”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什么样的星系能够被称为第二太阳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我们的太阳系结构。] | |||||||||||||||||||||||||||||||||||||||||||||||||||||||||||||||||||||||||||||
二.提取数据,收集八大行星基本信息 | 1.谈话:我们有办法直接看到整个太阳系吗?科学家们在对无法直接观测或感知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常常会用到建立模型这种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模拟研究。想不想自己亲自做一个太阳系模型? 2.思考:太阳系模型里,至少要有什么? 生:恒星、行星…… 师:太阳有了,在这,八大行星放哪里? 3.提问: (1)为什么放这里? (2)除了顺序,还有什么要注意的?(生上台拖动白板) 4.引导:这么随意?这样放,我可以推测一会你做出来的模型一定不够合理。怎样可以让我们做的模型更科学?(生:需要知道位置顺序.具体大小和距离) 5.小结:我们至少可以先把八大行星的顺序排列确定下来,应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6.交流:行星大小和距离的数据,你觉得可以如何获取呢?(生:上网查资料.看书……) 7.谈话:虽然我们没法到宇宙空间中亲眼看一看,但我们也可以有很多方法获取想要的知识和信息。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超厉害的APP,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更多八大行星的知识,一起来看看。 8.介绍:打开Solar Walk Lite软件,点击想要了解的行星,点击屏幕下方“”图标,在左侧出现的一列图标中点击“”和“”,会出现该行星的详细信息。你学会了吗? 9.引导:了解了这个行星之后,麻烦大家顺便把行星“身份证”上的信息补充完整。 10.温馨提示:先分工,再合作 (1)分工:一人负责一颗行星的信息收集,填写行星“身份证”; (2)合作:相互交流,交换行星信息; 11.完成任务:利用Solar Walk Lite APP,探究八大行星的秘密,完成活动记录单-《八大行星“身份认证”》。 12.交流:科学家常常在有重大发现的时候,会举行一场科学发布会,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我们也来举办一场关于八大行星的小型科学发布会,请按照这个格式汇报你的发现吧。 我制作的是 的“身份证”; 它的半径是 ; 它与太阳的距离是 ; 我还发现 ; 师汇总数据表: 表1 八大行星数据汇总
13.引导:数据已经有了,模型能做了吗? 生:不行,太大了。 师:怎么办? 生:缩小数据。 师:这是个好办法。 14.出示缩小后的数据:这样可以了吗? 表1 八大行星的“直径”和“半径”数据
表2 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数据
| 1.利用APP自主探究并收集八大行星的半径与距离数据; 2.汇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及八大行星的有趣发现; |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利用搭建太阳系模型任务驱动学生了解八大行星的位置顺序、行星大小及与太阳的距离等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平板和APP 的使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制作模型所需要的数据。] | |||||||||||||||||||||||||||||||||||||||||||||||||||||||||||||||||||||||||||||
三、建立整体认知,搭建太阳系模型 | 1.谈话:既然有了可以用了数据,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生交流制作方法) 2.引导:当然,制作方法肯定不止一种,今天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初级版的太阳系模型。 活动一:制作八大行星模型卡片 1.谈话:无论用什么方法,首先得把八大行星做出来,如何用行星卡纸、圆规、剪刀,制作八大行星? 2.确定制作方法: 用圆规量取相应行星“半径”,在卡纸上画圆; 沿边缘将圆剪下; 将行星模型卡片粘贴在牙签或竹签的一端; 3.交流:请举起你们制作的八大行星,相互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师引导对比大小差异) 活动二:确定八大行星位置,组装模型 1.引导:八大行星已经有了,怎么把它们放到对应的位置上呢? 2.确定制作方法: 用尺子量取相应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用铅笔画点标记,确定轨道位置; 3.提示:太阳的位置已经确定了,你想把行星放在哪,就用尺子量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好了。 4.交流:然后该做什么了? 将牙签或竹签的另一端插入泡沫板的相应点位固定; 用行星“身份证”对模型进行美化; 组装好八大行星的小组可以换取“太阳”,将它粘贴到太阳点位上,组装完成; 5.温馨提示:先分工,再合作 (1)分工:一人负责一颗行星任务; (2)合作:相互交流,核实是否有误。 6.完成任务:根据给定数据和提供的材料,完成太阳系模型制作。 7.交流汇报:(实物展示) 请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模型作品,并答“记者”问: (1)刚刚的制作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吗? (2)如何解决困难的? (3)有什么感受? 8.交流:我们还可以做这样、这样或者这样的太阳系模型,我们甚至还能找个空旷的地方,摆出一个太阳系模型。当然,这些模型作品也不是完美的作品,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9.小结:毕竟,在实际的宇宙空间中,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比我们今天制作的要大5万亿倍,它们的大小也比我们制作的要大10亿倍,我们的宇宙从大爆炸之初开始,就一直不断往外扩张,至今没有人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里。 | 1.交流太阳系模型制作方法; 2.利用缩小后的数据制作八大行星模型卡片并建立太阳系模型; 3.汇报模型作品并交流感受; |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八大行星的体积大小差异与距离远近,意识到宇宙空间的浩瀚与庞大。] | |||||||||||||||||||||||||||||||||||||||||||||||||||||||||||||||||||||||||||||
四、拓展延伸,了解科学史 | 1.引导:宇宙的空间是无限大的,隔了那么远,你有没有想过,人们到底是怎么发现地球以外行星的存在的? 2.介绍: (1)“邻居”: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肉眼观察发现; (2)远方的“朋友”:天王星-工具观察发现; (3)更远的“朋友”:海王星-数学推算发现; (4)太阳系外、银河系外: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发现; 3.拓展: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也帮助科学家们在太空探索中节约了许多时间与成本,我们现在已经能对太阳系外、银河系外的星体进行观测和研究了,比如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中国制造,它对太空探索做出的贡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现在也能登陆其他行星展开近距离的研究,比如前段时间刚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中国制造。 4.引导:还记得我们最开始说到的第二太阳系的事情吗?它又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呢?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可以去哪里找? 5.小结:虽然没有最前沿的科技设备,也没有科学家那么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我们有书(图片)、有APP(图片)、还能上网(网站介绍),只要你想知道的知识,就一定能够获得。我给你们准备了太空探索大礼包,就在这个二维码里,请各位小科学家下课后也不要停止你的好奇,继续展开太空探索吧! | 1.学习科学史,了解八大行星的发现过程; 2.通过拓展资源包展开课后探究; |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科学史,认识八大行星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太空探索的关系,通过拓展资源包激发学生的课后探究欲望,延伸对太空的好奇和敬畏之心。] |
【板书设计】
11.太阳系大家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太阳系大家族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激趣导入,研究太阳系和八大行星,课后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共4页。
科学苏教版2.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苏教版2.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