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4常见的化合物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4常见的化合物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第1页
    24常见的化合物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第2页
    24常见的化合物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4常见的化合物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24常见的化合物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4常见的化合物 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一、探究题
    1.(2022·浙江台州·中考真题)在研究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得到无色溶液A。无色溶液A中除了氯化钡还有什么?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猜想
    可能还有盐酸
    可能还有氢氧化钡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
    实验现象
    无气泡产生
    有② 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无色溶液A不含①
    无色溶液A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钡

    (1)请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2)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请你帮他写出合理的方法:___________。
    2.(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同学们用4%的NaOH溶液和8%的CuSO4溶液制备,有同学并未得到预期的蓝色沉淀,而是得到浅绿色沉淀(经测定为碱式硫酸铜);还有同学观察到一段时间后蓝色沉淀中出现黑色物质(经测定为氧化铜)。针对这些异常现象,小金在室温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探究1:生成沉淀颜色与反应物的质量比的关系
    两种溶液取用的质量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两种溶液混合后充分振荡试管);
    编号
    4%的NaOH溶液的质量/g
    8%的CuSO4溶液的质量/g
    沉淀颜色
    出现黑色物质所等待的时间/min

    2
    2
    浅绿色
    不出现

    4
    待填
    蓝色中混有浅绿色
    5

    6
    2
    蓝色
    3

    (1)根据探究目的及相关实验现象,②中8%的CuSO4溶液的质量应为___________(选填“2”“4”或“6”)。
    (2)③中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探究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
    按探究1中③的方法制备5份含蓝色沉淀的混合物,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编号





    处理方式
    不做处理
    直接向试管中加8mL水
    直接向试管中加16mL水
    滤出蓝色沉淀,洗涤至中性后放入洁净试管,加8mL水
    滤出蓝色沉淀,洗涤至中性后放入洁净试管,加8mL4%的Na2SO4溶液
    出现黑色物质所等待的时间/min
    3
    11
    17
    不出现
    不出现

    (3)判断④中的蓝色沉淀已洗涤至中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Mg(OH)Cl]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Mg(NO3)2
    [建立假设]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不溶解
    假设1______。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溶解
    假设2不成立
    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______。

    [评价交流]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平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______。
    [继续探究]…
    4.(2022·浙江浙江·中考真题)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1)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 块状
    m 块状
    m 粉末状
    m 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2)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___________(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入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3)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___________。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4)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
    5.(2022·浙江浙江·中考真题)某混合气体X由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X气体依次通过如图1装置(假定每步反应均完全),现象分别为:A中溶液变浑浊;B中固体变为红色;C中粉末变为蓝色;D中溶液变浑浊。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能得出CO气体一定存在的证据是___________;
    (2)只要在图1中加装一个图2装置,就能确定原混合气体X中是否含有H2.
    ①写出图2装置中试剂名称___________;
    ②该装置连接在图1中哪两个装置之间(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
    6.(2022·浙江浙江·中考真题)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
    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初步结论】
    (1)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夜中肯定不含H+,肯定含有Na+、Cl-。判断一定含有Na+、Cl-的依据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没有Ca2+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有OH-、CO32-

    (2)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实验Ⅱ中应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7.(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题)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质最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

    (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最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______(填试剂名称)。
    (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
    (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__。
    选项
    实验装置
    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
    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
    A

    氮气
    氮气
    B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C

    氮气
    氮气
    D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8.(2021·浙江宁波·中考真题)有一瓶气体,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对该瓶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脱氧剂(还原铁粉)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已略去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通入一定量氮气;③通入该气体,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步骤③实验过程中,A装置无现象,B和F装置出现白色沉淀,E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
    【实验结论】该气体由___________组成。
    【实验反思】
    (1)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步骤②通入一定量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E装置中氧化铜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9.(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______。
    10.(2021·浙江金华·中考真题)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干扰气体的界定,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甲实验方案(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B、F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___________;
    (2)图甲实验方案中,装置C和D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___________环节;
    【改进创新】小金同学认为,原气体产物中的CO2对CO的检验不会产生干扰,于是从简约装置、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对图甲方案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去掉B、C、D装置,替换F、G装置,改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对该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在实验中,小金先从A处通一段时间混合气体,再点燃E处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也实现了气体产物成分的检验。

    (3)实验中,小金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中,判断E中玻璃管内空气已排净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11.(2021·浙江湖州·中考真题)小明在冬天输液时发现护士在输液管上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护士告诉他这是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可以消除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异。加热棒里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研究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性输液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是还原性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等物质。该加热棒内是否真的含有这几种物质呢?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计了如下实验:

    (1)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氯化钠
    ①将加热棒内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②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___________(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及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Cl-。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滤液中还含有Na+,从而确定含有氯化钠
    (2)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铁粉
    小明用磁铁靠近滤渣,发现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但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也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小明通过如下装置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物质鉴定的原理是: Fe3O4+4H23Fe+4H2O吸引的黑无水硫酸铜粉末,当观察到___________这一现象时,排除了四氧化三铁存在的可能性。

    小英同学认为这还不能确定铁粉的存在,因为除了四氧化三铁外,钴粉、镍粉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然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有Fe3+,得出加热棒中含有铁粉这一结论。
    (3)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炭粉
    点燃不能被吸引的黑色粉末,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加热棒内含有炭粉这一结论。请写出此操作过程中确认炭粉存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上述实验,小明验证了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加热棒为什么能够起到加热作用呢?小明还将进一步探究
    12.(2021·浙江金华·中考真题)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完成盐酸除铁锈实验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同学们对此现象感到很好奇,针对“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A和B进行探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1)小组同学设计图甲所示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
    (2)小金同学认为图甲实验A和B对照设置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气体生成产生影响。于是在图甲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图乙对照实验C和D。但小科同学认为对照实验D的设置没有必要,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反思提高】设置对照实验首要问题是找准找全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实现对照实验组设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②Na2CO3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Na+、CO、水分子外,还有OH-。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对照试验E、F和G。
    (3)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析,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___________;
    (4)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F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Na2CO3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___________。
    13.(2021·浙江丽水·中考真题)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及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小科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温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数采集器和计算机实反应过程并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150秒时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4.(2020·浙江嘉兴·中考真题)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标为A和B。鉴别试剂有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某同学选用无色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发现A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确定A是________溶液。他还可以选择上述试剂中的________进行鉴别。
    15.(2020·浙江衢州·中考真题)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溶液是否与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猜想一:溶液与不反应,是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溶液与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溶液与发生了化学反应。
    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溶液和 ?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1.测出反应前溶液的pH。
    大于7。
    2.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允完整:________。
    (2)能判断“溶液与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_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与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________。
    16.(2020·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做酸碱实验时,小敏将稀盐酸逐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发现一直无明显现象,突然想起忘记加无色酚酞试液。为探究反应的进程,过程如下:(已知溶液呈中性)

    【建立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       ②盐酸过量       ③__________
    【实验设计】
    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错误。
    步骤二:继续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②正确

    重新取样,滴加足量溶液

    猜想②正确
    白色沉淀
    猜想③正确

    (1)对方案I的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_。
    (2)表格空白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表达交流】为确定猜想②是否正确,还可以选择的试剂有__________。
    A.紫色石蕊试液       B.铜片       C.铁锈
    17.(2020·浙江浙江·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对稀盐酸与石灰石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中杂质不反应)。
    【实验操作】取一块状石灰石于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5毫升稀盐酸。
    【实验现象】①开始时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②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③试管内溶液无色。

    (1)【初步分析】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填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       
    (2)【小组讨论】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从液体和固体两条途径进行探究:一是探究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二是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   
    【继续探究】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小金的理由是________。
    (3)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 ________。       
    (4)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了________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   
    【实验结论】在原反应结束时,稀盐酸与石灰石没有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碳酸钙有剩余。
    18.(2020·浙江·中考真题)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溴麝香草酚蓝和呈弱碱性的溶液配成蓝色液体,并向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使液体呈浅绿色。
    步骤2:将等量的浅绿色液体分别加入4支试管中,2~4号试管中加入金鱼藻,1号试管不加金鱼藻。封闭各试管。
    步骤3和实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弱酸性环境中呈黄色,弱碱性环境中呈蓝色,中性环境中呈浅绿色。*CO2的水溶液中含有CO2、等微粒,当CO2减少时也减少。
    距日光灯的距离(厘米)
    10
    50
    30
    10
    1小时后液体的颜色

    黄色
    浅绿色
    蓝色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号试管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藻。
    (3)若1号试管在1小时后液体的颜色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2~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4)请解释4号试管液体呈现蓝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20·浙江·中考真题)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____________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他对氯承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____
    (3)次氧酸除了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浙江·中考真题)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科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沉淀。
    【提出问题】
    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
    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
    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20·浙江台州·中考真题)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1)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_____。
    (2)为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
    方案一,加水溶解,分别滴加_____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参考答案:
    1.     盐酸##HCl     红褐     加入适量(或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解析】
    【详解】
    (1)①锌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无气泡产生,则说明无色溶液A不含盐酸。
    ②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铁沉淀为红褐色沉淀。
    (2)无色溶液A含有氢氧化钡,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要将氢氧化钡除去,氢氧化钡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故其合理方法为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2.     2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的碱性越强Cu(OH)2越易分解
    【解析】
    【详解】
    (1)根据探究目的及相关实验现象,为了进行对比,溶液的质量应为2g;
    (2)③中生成蓝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3)判断④中的蓝色沉淀已洗涤至中性的操作是取适量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不变色,说明洗涤液显中性;
    (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②③中容易碱性依次减弱,可得出Cu(OH)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是碱性越强,氢氧化铜越容易分解。
    3.     不成立     产生白色沉淀     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
    【解析】
    【详解】
    {进行实验}
    实验一:氯化镁溶于水,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固体不溶解,说明白色固体不是未溶解的氯化镁,即假设1不成立,故填不成立。
    实验二:假设2不成立,说明白色固体不是氢氧化镁,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固体溶解,说明固体可能是碱式氯化镁,或碱式氯化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根据碱式氯化镁[Mg(OH)Cl]难溶于水,但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Mg(NO3)2和HCl,所以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因此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评价交流}
    通过以上探究,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它元素,因此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故填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它元素。
    4.     BC     乙     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     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解析】
    (1)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故选B或C为发生装置,故答案为:B或C;
    (2)
    实验变量为盐酸浓度,所以选择变量只有盐酸浓度的实验组,故选甲和乙;故答案为:乙。
    (3)
    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说明B曲线中压强下降的多,即二氧化碳消耗的多,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才可以出现此现象;故答案为: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
    (4)
    反应有气体生成,需要保证装置气密性,若不及时关闭活塞开关,气体从分液漏斗逸出,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故答案为: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从分液漏斗逸出。
    5.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浓硫酸     A与B之间
    【解析】
    (1)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在A中去除二氧化碳后,D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说明气体存在一氧化碳;故答案为: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①为了确定是否含有氢气,需要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来确定氢气是否存在,因此先将混合气体干燥,所以需要去除水蒸气,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加入浓硫酸即可;故答案为:浓硫酸。
    ②为了确保干燥气体进入B中,所以在A和B之间加入图2装置,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使C中无水硫酸铜变色,证明水的存在,由此可以验证氢气的存在;故答案为:A和B。
    6.     Na+和Cl-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参与反应     NaCl、NaOH ;NaCl、Na2CO3   ;NaCl、NaOH、Na2CO3     BaCl2(或CaCl2或Ca(NO3)2或Ba(NO3)2)
    【解析】
    【详解】
    (1)A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Na+、Cl﹣没有参加反应,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D中,氯化钠没有与其它物质反应,即Na+、Cl﹣没有参加反应;判断一定含有Na+、Cl﹣的依据是Na+、Cl﹣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参加反应,肯定存在;
    (2)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没有沉淀,则肯定没有Ca2+,溶液呈红色,可能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故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①NaCl、NaOH;②NaCl、Na2CO3;③NaCl、NaOH、Na2CO3;
    (3)由实验结论有OH﹣、CO32﹣,碳酸根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或硝酸钡溶液或硝酸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根,由于所加溶液过量,可除尽碳酸根离子,溶液显红色,证明有氢氧根离子。
    7.     浓硫酸     不合理,因为碱石灰也或吸收二氧化碳     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最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2)小明的做法不合理,是因为碱石灰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3)A、甲装置反应前后鼓入氮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装置吸收,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可行;
    B、甲装置不能鼓入干燥空气,是因为干燥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不可行;
    C、乙装置反应前后鼓入氮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可行;
    D、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乙装置反应前后鼓入干燥空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可行。
    故填ACD。
    8.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和)     除去气体     排尽装置中原有的空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结论]
    根据资料,脱氧剂(还原铁粉)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如果该气体中含有氧气,氧气和还原铁粉会反应生成红棕色的氧化铁,而步骤③实验中A装置无明显现象,说明该气体中不含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步骤③中B装置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经过C装置,二氧化碳被除去,再经过浓硫酸干燥,气体进入E装置,实验过程中F装置内的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E装置中出现黑色的氧化铜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说明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因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该气体中还含有一氧化碳。故该气体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CO和CO2)组成。
    [实验反思]
    (1)因为澄清石灰水不能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会影响一氧化碳的检验,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较大,能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故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气体。
    (2)因为装置内含有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不除去空气,会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所以步骤②通入一定量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原有的空气。
    (3)E装置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     吸收被二氧化碳带出的水,防止影响实验     变小     1.25%     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吸收,减小误差。
    (2)图像中,倾斜角度表示了变化的快慢,AB曲线越来越平缓,表明锥形瓶中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3)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0 g-819.89 g=0.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x=0.25g
    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10.     H2O、CO2、CO     气体净化     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检验CO2     H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
    【详解】
    (1)A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混合气体中有水;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D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气体还原氧化铜生成一氧化碳,故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
    (2)C、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对一氧化碳的检验出现干扰,所以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气体净化环节。
    (3)若混合气体中有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会发生爆炸,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可以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且还可以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4)H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证明装置中的空气已经被完全排出。
    11.     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无水硫酸铜不变蓝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②要证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后,滴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的沉淀即氯化银,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
    (2)根据,氢气还原四氧化三铁的产物为铁和水,若黑色固体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则通入干燥的氢气后会有水和铁生成,但生成铁粉和四氧化三铁均为黑色,无明显现象,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黑色粉末中无四氧化三铁,则无水硫酸铜不变蓝。
    (3)若黑色粉末中含有碳粉,碳粉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为:、。
    12.     气体是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     稀盐酸溶液中含有水,铁锈在稀盐酸中无气泡     NaOH     CO32-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所以该小组的假设是气体是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
    (2)因为稀盐酸溶液中含有水,但是铁锈在稀盐酸中无气泡,说明铁锈不能和水反应生成气体。
    (3)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则G装置中加入的溶液应该无碳酸根离子,其他离子与F装置中相同,所以X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4)由图可知,F装置中有碳酸根离子,且反应中能快速产生气体,说明碳酸根离子能促进镁与水反应。
    13.     稀盐酸     NaCl和HCl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逐渐上升,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升到最高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像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
    150秒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是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至完全反应,溶液温度升至最高。
    14.     氯化钠     稀盐酸
    【解析】
    【详解】
    (1)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是碳酸钠溶液,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溶液,因此A是氯化钠溶液;
    (2)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氯化钠和稀盐酸不反应,因此可以选择稀盐酸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溶液。
    15.     蒸馏水或水     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溶液与混合后,溶液pH变小     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溶液加入集满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解析】
    【详解】
    (1)检验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钙反应还是与水反应,应该用等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和水进行实验对比,所以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和水,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观察对比,故填水。
    (2)由实验一可知,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说明A瓶中消耗的二氧化碳更多,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其pH>7,由实验二可知,反应后溶液的pH

    相关试卷

    30常见的化学反应简答题、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这是一份30常见的化学反应简答题、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7 电和磁 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这是一份37 电和磁 探究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3常见的化合物填空题、简答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这是一份23常见的化合物填空题、简答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