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昆明市第三中学高2023届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
语文学科能力测试
命题人:毕艳 张碧慧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摘编自李菲、韩伟《<离骚>与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的《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的化身。
B.与屈原相比,苏轼的词也常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放则是一种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
D.苏轼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对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B.《离骚》中的“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
C.文章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整个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
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
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的批判、严厉的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当远征月球的宇航员重返地球时,都会戴上大口罩,举起双手,什么也不触碰地走入无菌箱。无菌箱被高高吊起,悬渡到休斯敦的另一个密封室里,等待四十天检疫隔离期满。在此期间,人们不安地看着被接种了疫苗的动物和培养的组织,害怕真的出现什么凶兆。直到这长长的灭菌隔离仪式完成之后,宇航员才能重见天日。
假如月球上有生命,我们首先要怕它,必须提防着它,免得沾染上什么。或许是一个细菌、一条核酸链、一个酶分子,或者是一个狡黠的无名小东西。不管是什么,人类单凭想象认为陌生的异类绝非善类,一定要把它关起来甚至杀死。
真是奇事一桩,我们竟能全盘接受这种做法,好像这是遵从了某条自然法则一般。但有一些碎片化的证据说明我们错了。事实上,已知的大多数生物之间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是不同程度的共生关系。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这种关系对生物的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生物若要使另一种生物染病,那需要长时间亲近、长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办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会为我们接纳它加入“球籍”而孤独地等待。
据估计,我们真正熟知的微生物,很可能只占地球上微生物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不能单独培养。它们在相互依赖的、密集的群体中共同生活,彼此供给营养、维持对方的生存环境,通过一个复杂的化学信号系统调控不同种间数量的平衡。现有的技术还不允许我们把微生物一个个地分离出来,单独培养,正如我们不能把单只蜜蜂从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脱皮的细胞般干死一样。
细菌为研究不同生命形式在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相当好的模型。它们靠合作、适应、交流和以物易物生活。那些生活在昆虫组织内的细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蚁的含菌细胞结合在一起的那些菌类,看上去好像是寄主身上的特殊器官。至今,我们还不清楚它们为那些昆虫做了什么,但已经知道,如果没有它们,这些昆虫是活不长的。
今天,共生关系还影响着大多数海洋生物。比如海葵附着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通过寄居蟹的运动而扩大其取食范围,反过来,寄居蟹可以利用海葵的刺细胞来防御敌害。
然而,在调节动物关系的过程中,生物界有时会有一些貌似即兴的“发明创造”,但即便是在必须争个输赢的情况下,也未必是一场战斗。西奥多用一系列实验证明,将两个同种的海扇放在一起密切接触时,其中较小的一个总是先解体。这种自我毁灭,是由裂解机制调控的一种自我解体行为,完全由较小者控制。它没有被逼退战场,没有一败涂地,也没有弹尽粮绝,它只是自愿退场。知道生物界还有这样的事,虽然未必会感到舒服,但尚算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将遗传学上毫无联系的细胞放在一起,无视种的不同,融合成一些杂种细胞,这乃是一种自然趋势。炎症和免疫机制的强大设计,一定是为了把我们这些生物彼此分开。如果没有这些复杂的机制,我们或许已进化为某种在地球上四处流动的合胞体,那么,大地上连一朵花都不会生发出来了。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航员回到地球后需隔离灭菌,是害怕宇航员带回的细菌危害地球,但作者认为宇航员带回的细菌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B.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生物的存在需要依赖其他生物,以此构成所有生物间的合作关系或共生关系。
C.一些生活在昆虫体内的细菌对寄主的作用很大,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些细菌的具体作用,但离开这些细菌,昆虫寿命会变短。
D.炎症和免疫机制是把生物们分开的有效机制,如果没有炎症和免疫机制,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们可能会进化为流动的合胞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狡黠的无名小东西”等表述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可能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细菌等的蔑视态度。
B.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球生命想要使人类染病,需要长时间亲近、长期密切共居才能成功,这些生命正在为被接纳加入“球籍”等待着。
C.我们不能把单只蜜蜂从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脱皮的细胞那样干死,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单独培养微生物。
D.当两个同种的海扇密切接触时,较小的海扇通过裂解机制调控进行自我解体这一行为,不是自然界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体现。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所说的“重要作用”具体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汾河的圆月
萧红
黄叶满地落着。
小玉的祖母虽然是瞎子,她也确确实实承认道已经好久就是秋天了。因为手杖的尖端触到那地上的黄叶时,就起着她的手杖在初冬的早晨踏破了地面上的结着薄薄的冰片暴裂的声音似的。
“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祖母的全白的头发,就和白银丝似的在月亮下边走起路来,微微地颤抖着。
“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她的手杖格格地打着地面,落叶或瓦砾或沙上都在她的手杖下发着响或冒着烟。
“你爹,你爹,还不回来吗?”她沿着小巷子向左边走。邻家没有不说她是疯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谁家的门前,就听到纸窗里边咯咯的笑声,或是问她:“你儿子去练兵去了吗?”
她说:“是去啦,不是吗!就为着那芦沟桥……后来人家又都说不是,说是为着‘三一八’什么还是‘八一三’……”
“你儿子练兵打谁呢?”
假若再接着问她,她就这样说:“打谁……”
“你没见过?”
“那还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没有眼睛也必得用耳听,看不见,还没听人说过……”
“你听谁说的?”
“听谁说的!你们这睁着眼睛的人,比我这瞎子还瞎……人家都说,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们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
汾河边上的人对于这疯子起初感到趣味,慢慢地厌倦下来,接着就对她非常冷淡。也许偶而对她又感到趣味,但那是不常有的。今天这白头发的疯子就空索索地一边嘴在咕鲁咕鲁地象是鱼在池塘里吐着沫似的,一边向着汾河边走。
小玉的父亲是在军中病死的,这消息传到小玉家是在他父亲离开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祖母从那个时候,就在夜里开始摸索,嘴里就开始不断的什么时候想起来,就什么时候说着她的儿子是去练兵练死了。
可是从小玉的母亲出嫁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不说她的儿子是死了。她忽然说她的儿子是活着,并且说他就快回来了。
“你爹还不回来吗?你妈眼看着就把你们都丢下啦!”
夜里小玉家就开着门过的夜,祖父那和马铃薯一样的脸孔,好象是浮肿了,夹起来的地方突得更高了。
“你爹还不回来吗?”祖母那夜依着门扇站着,她的手杖就在蟋蟀叫的地方打下去。祖父提着水桶,到马棚里去了一次再去一次。那呼呼地,喘气的声音,就和马棚里边的马差不多了。他说:
“这还像个家吗?你半夜三更的还不睡觉!”
祖母听了他这话,带着手杖就跑到汾河边上去,那夜她就睡在汾河边上了。
小玉从妈妈走后,那胖胖的有点发黑的脸孔,常常出现在那七八家取水的井口边。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他跟着祖父饮马的水桶一块来了。马在喝水时,水桶里边发着响,并且那马还响着鼻子。而小玉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有的时候他竟站到黄昏以后。假若有人问他。
“小玉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呢?”
那孩子就用黑黑的小手搔一搔遮在额前的那片头发,而后反过来手掌向外,把手背压在脸上,或者压在眼睛上:
“妈没有啦!”他说。
直到黄叶满地飞着的秋天,小玉仍是常常站在井边;祖母仍是常常嘴里叨叨着,摸索着走向汾河。
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着,中间隔着一片沙滩,横在高高城墙下。在圆月的夜里,城墙背后衬着深蓝色的天空。经过河上用柴草架起的浮桥,在沙滩上印着日里经行过的战士们的脚印。天空在辽远的,高的,不可及的深远的圆月的背后,在城墙的上方悬着。
小玉的祖母坐在河边上,曲着她的两膝,好像又要说到她的儿子。这时她听到一些狗叫,一些掌声。她不知道什么是掌声,她想总是一片震耳的蛙鸣。
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
然而,汾河的边上仍坐着小玉的祖母,圆月把她画着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
(选自1938年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母的“手杖”、祖父的“水桶”,分别融入了二人特定的情感和性格,而且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气息。
B.“趣味”“厌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边上的人的群像特征,反映出战争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麻木、迷茫。
C.小玉对面邻居的询问,“把手背压在脸上,或者压在眼睛上”,这一情节令人动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孩子的举动,展示人物内心的悲苦。
D.小说善于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如祖母重复断裂的语言,表现出祖母丧子深受打击而不愿相信事实的心理。
8.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6分)
9.小说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遂焚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
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治绩闻,赐诰命旌异。遭丧。服除,改广西。瑶僮闻镛至,悉远循。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清平部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B.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C.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D.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殿试及第者,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擢,提拔。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陟、升、拔”表示提升官职,“左迁、谪”表示降职贬官。
C.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掉孝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其中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六个月。
D.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工匠、水利、交通运输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镛仁厚爱民,治理有方。任县令时,他把粮仓建在水边,方便百姓交税;任知府时,他让百姓恢复生产,修建道路。
B.孔镛守信有义,以德服人。做太守时,深入盗贼地盘,并信守承诺送给他们粮食布匹;善待匪首冯晓的妻儿,最终让冯晓投降。
C.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通过贿赂买通了当地官员,行事嚣张,孔镛到任后巧用计谋活捉阿溪,并处死了他。
D.孔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他为官清正廉洁,三十多年里一直在边疆地区为官任职;后因接触瘴气染病提出退休请求,但未被批准,最终死于边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2)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②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崇徽公主远嫁时鸟儿欢快鸣叫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公主远嫁时的伤感。
B.“青冢”一句写公主出嫁后埋骨他乡,“翠崖”一句问而不答,以问为答,诗意凄婉,十分动人。
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对仗工整,诘问尖锐犀利,议论深切痛快。
D.诗歌借古抒怀,借用历史事实,表达了对历史上曾有的和亲政策的深沉追问与思考。
15.本诗尾联中的“空”与《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用词精妙,请比较分析其寄寓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空鸣的场景是“ ,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判:“ , ”。
(3)《陈情表》中总写自己命运坎坷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往扁平化、低互动的展览形式已经不足以激发大众兴趣,因而“新媒体艺术”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形成一种 的时尚风潮。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出等活动 ,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情趣。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到当前的目标情境中并感到愉悦和满足,甚至忘记真实世界;而沉浸式体验, ,就是通过集成大量技术、智慧和创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高价值经历。它一方面集成了大量前沿科技成果,如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搭建了沉浸式体验的结构和形态;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沉浸式体验所提供的,既有以视觉、听觉等为主的感官体验,也有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还有追求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是一次集多种媒介和各种视听效果于一体、全方位作用于身心的难忘经历。事实证明,( )。这种令人倾情投入的心理状态,恰恰是沉浸式体验正在努力追求的科技与人文 的完美效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 应运而生 顺理成章 珠联璧合
B.别具一格 因势利导 顺理成章 怀瑾握瑜
C.别具一格 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 珠联璧合
D.独树一帜 因势利导 顾名思义 怀瑾握瑜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另一方面围绕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B.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C.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D.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融入感官体验又融入情感、精神体验的活动,能够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
B.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如果仅仅依靠感官体验或者情感、精神体验,就无法创造
C.情感、感官体验与精神体验融为一体的活动,能够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
D.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离不开感官体验与情感、精神体验三者融为一体的活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近期, ① ,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
说起“废话文学”,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孤独苦闷的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话到头儿来全是废话。”由此可见,废话源远流长,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 ② ,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侃侃而谈、毫无戒备,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这样看来,有的人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会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或许是无用的,但可有趣。金圣叹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语堂也曾表示过:“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 ③ ,就是在包容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线部分可改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枣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认为哪句话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隐姓埋名数十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核潜艇事业的彭士禄,历经失败、砥砺拼搏终至亚洲巅峰的“中国女足”……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与释放,我们喜欢生活的随性之乐,我们不断地制造着“小确幸”与“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请结合材料,以“心中无我与心中有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昆明市第三中学高2023届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C( A“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错。原文“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B“摆脱一切烦扰羁绊”,表述绝对。D“直接影响”错。原文“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把追求说成“直接影响”。)
2.C(“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错。引用的目的是说明:屈原的自我形象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
3.A(“‘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错。文中导致心灵创伤的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应该是“自我意识”导致“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然后“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二)(9分)
4.B(“所有生物”错。不是“所有”生物间都有关系,且“合作关系”与“共生关系”不是或然关系。)
5.D(A“蔑视态度”错。作者认为不必保持那么强的敌意,但也并非蔑视。B“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球生命”“这些生命正在为被接纳加入‘球籍’等待着”错。原文人类对待月球生命的态度基于“假如月球上有什么生命”的假设,而不是月球生命确实存在且已被宇航员带回地球,也就不存在选项中“这些生命正在为被接纳加入‘球籍’等待着”。C“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单独培养微生物”错误。原文中:现有的技术还不允许我们把微生物一个个地分离出来,单独培养,正如我们不能把单只蜜蜂从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脱皮的细胞般干死一样。可知本句是打比方,不是因果关系。)
6.①微生物通过复杂的化学信号系统,调整不同种间数量的平衡。②一些寄生物与寄主体细胞结合,互利共生。③大多数海洋生物通过共生关系,来扩大取食范围、防御敌害、更好地生存。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15分)
7.B(“迷茫”并未体现,且“战争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麻木、迷茫”强加因果。应该是:“趣味”“厌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边上的人”的群像特征,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苦难。)
8.①通过描写寂寞的汾河、深蓝的天空、深远的圆月,渲染苍凉辽远的氛围,烘托小玉祖母的悲伤心理。
②“汾河的圆月”呼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③用“圆月”反衬家庭的残缺破碎,增添悲剧色彩。(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①社会环境:通过“卢沟桥”“八一三”等细节,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提醒读者在时代的框架内 观照和理解人物的言行。②人物形象:通过叙写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所遭受的不幸,通过个体的命运悲剧,来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苦难。③情节安排:“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的简短交代,表明抗战已深入开展,蕴含了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使小说有了一丝希望的亮色,丰富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C(“瑶警”解释为瑶人的警情,这是关闭城门的原因,不能断开,排除A;“乡民避瑶至者”是定语后置,与后面的“辄不纳”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镛”是“至”的主语,不是“戕”的宾语,排除D。本句的句意为:前任知府因瑶人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杀害。孔镛到了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渐回来。)
11.C (小功服穿五个月)
12.D (“最终死于边陲”错,“道卒”指在赴任的路上去世。)
13.①孔镛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百姓才渐渐了解亲近了孔镛,相继而回。(译出大意得2分,“民舍”介宾短语后置;“直”通值,价值;“亲”亲近,各1分)
②你们本是善良百姓,做盗贼也是逼迫于挨冻受饿而已。前任太守打算对你们用兵,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官。(译出大意得2分,“汝曹”,你们;“迫”被逼迫,表被动;“冻馁”,受冻挨饿,各1分)
(二)(9分)
14.A (“以乐景衬哀情”错。“啁啾”指鸟儿鸣叫声,结合“尚”“何况”“悲笳”可知,首联描绘的是悲景,不是乐景。)
15.相同:两首诗中的“空”都是“空自、白白地”的意思;都妙用“空”字,形象传神,寄寓了诗人无奈怅然之情。不同:①“隔叶黄鹂空好音”用“空”写出了绿叶丛中的黄鹂鸣声美妙却无人欣赏,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武侯祠无人凭吊的慨叹;②本诗中“行路至今空叹息”,用“空”写出了行路的人到这里只能白白叹息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崇徽公主悲剧命运的怜惜、同情,对统治者忍辱求和的愤慨。(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三)(6分)
16.(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字不得分;小题之内顺序错误,小题之间顺序错误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7.C(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风格。语境形容“新媒体艺术”风格独特,选择“别具一格”。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因势利导: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含褒义。语境是说“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出等活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产生,选择“应运而生”。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语境在根据“沉浸式体验”的名字阐释其内涵,选择“顾名思义”。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语境对象是“科技与人文”,选择“珠联璧合”。)
18.D(第一处“围绕……为关键”句式杂糅,改为“以……为关键”或“围绕……”,据此排除AC;
第二处“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成分残缺,“通过”是介词,应在句末加“营造”,据此排除B。第三处,“通过……,让人们……”,B选项错,也可排除。)
19.A(根据后文“这种令人倾情投入的心理状态”可知,前句句末应是“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排除BD;根据前文“既有……感官体验,也有……情感体验,还有……精神体验”,后文应与前文照应,句首语序应为“感官体验”“情感、精神体验”排除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①“废话文学”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 ②而“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 ③我们包容废话
21.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原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用“一株”“还有一株”,突出强调了墙外的两株枣树,加强了语气;强化情感,通过视线的移动显出了情绪和层次,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情。
(观点明确1分,分析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联想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文字,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 不给分。
【参考译文】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依赖他。改任连山知县。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百姓都逃窜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百姓才渐渐了解亲近了孔镛,相继而回。孔镛慰劳赈恤,使他们恢复常业,道路渐通,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成化元年,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瑶人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杀害。然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渐回来。
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跟从直抵茅峒,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其党羽穿着铠甲迎接。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善良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父母官)。你们,是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送我回去,退给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杀了我,大军很快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人了。”邓公长犹豫,其党羽都为之感悟而流出眼泪。孔镛说:“我饿了,应该给我饭吃。”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孔镛说:“天要黑了,我应该留下住宿。”晚上脱下衣服酣睡。贼人相视惊服。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派几十个骑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这些骑兵留在城外,只与羸弱的士卒进城,取来粮食布帛,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率党徒数千人来降。
邓公长已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服。孔镛挑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达化州。冯晓仓皇逃跑藏匿,孔镛俘获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丰厚,冯晓也投降了。提升为按察副使,又招降了大盗侯大六、邓辛酉等人,给他们田产,分别到内地为官。治理的政绩闻于朝廷,皇上赐诰命褒奖。不久巡视贵州。酋人阿溪桀骜多智慧。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贿赂,骄横不可制服。孔镛到来,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人。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以磔刑。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余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没有应准。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一等【20 ~ 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 ~ 6分】
四等【5~0分】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级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相关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