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展开
这是一份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
1.(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挥发性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电性
2.(2022·湖南衡阳·九年级期末)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
3.(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汽油挥发
C.大米酿酒
D.玻璃破碎
4.(2022·湖南·双牌县教育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D.用二氧化碳灭火
5.(2022·湖南张家界·九年级期末)“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下列通过古丝绸之路传送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冶炼金属 B.稻草造纸 C.蚕丝织布 D.烧制陶器
6.(2022·湖南怀化·九年级期末)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举国欢庆。下列活动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升国旗B.燃放烟花C.同唱国歌 D.放飞气球
7.(2022·湖南·株洲县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的一种是
A.烧制陶罐 B.粮食酿酒 C.食物腐败 D.石油分馏
8.(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下列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用氧化铜冶炼铜 C.指南针的使用 D.燃放烟火
9.(2022·湖南·炎陵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将至,下列春节民俗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挂灯笼 B.发红包 C.放烟花 D.写春联
10.(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鸡蛋打碎 B.大米发霉 C.甘蔗榨汁 D.分离液态空气
11.(2022·湖南省汉寿县教育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石墨导电 C.酒精挥发 D.冶炼金属
12.(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烟花绽放 B.民间剪纸
C.雕刻蛋壳 D.纸张粉碎
13.(2022·湖南·凤凰县教育科学研究所九年级期末)《荒野求生》是一档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角贝尔的以下活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采集野果 B.将尼龙绳和废矿泉水组装成捕鱼工具
C.钻木取火 D.搭建雪屋
14.(2022·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变化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动植物呼吸 B.蒸馏净水 C.分离空气制氧 D.干冰升华
15.(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人体呼吸过程中,体积几乎不变的气体是
A.N2 B.O2 C.H2O D.CO2
16.(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量取液体并加热,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倾倒 B.滴加
C.读数 D.加热
17.(2022·湖南·宁远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取少量液体
C. 加热液体 D. 称取氯化钠
18.(2022·湖南张家界·九年级期末)加热胆矾晶体(CuSO4·5H2O)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样 B.加料
C.加热 D.熄灭
19.(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文化技艺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制作泥塑 B.扎制风筝
C.编中国结 D.烧制瓷器
20.(2022·湖南·双牌县教育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化作春泥更护花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爆竹声中一岁除
21.(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手工剪纸
C.粮食酿酒 D.烧制陶瓷
22.(2022·湖南娄底·九年级期末)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被刷屏,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古人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捶打黄金 B.打磨象牙 C.雕刻玉石 D.湿法炼铜
23.(2022·湖南益阳·九年级期末)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气液化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 铁生锈 D.食盐具有咸味 食盐在水中溶解
24.(2022·湖南常德·九年级期末)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经历三个月后飞船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凯旋而归。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运载火箭发射 B.舱外航天服转移
C.在轨实验设备组装 D.机械臂功能测试
25.(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下列物质的应用,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蜡烛照明 B.用米酿成酒
C.氦气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D.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
26.(2022·湖南株洲·九年级期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手工刺绣 B.露天烧烤 C.鲜榨果汁 D.手机贴膜
27.(2022·湖南岳阳·九年级期末)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水结成冰
28.(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活性炭吸附杂质 C.火药爆炸 D.石蜡熔化
29.(2022·湖南怀化·九年级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0.(2022·湖南常德·九年级期末)“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31.(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粮食酿酒 C.石蜡融化 D.木材成椅
32.(2022·湖南·长沙市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九年级期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还有一些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上浇油 B.浪里淘沙 C.铁杵成针 D.木已成舟
33.(2022·湖南湘西·九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涉及到多种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水的汽化 C.水珠凝结 D.酒精挥发
34.(2022·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应用只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煤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35.(2022·湖南岳阳·九年级期末)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
A.钢铁生锈 B.鞭炮爆炸 C.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D.用高粱酿高粱酒
36.(2022·湖南·茶陵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图表示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石蜡熔化 B.中国北方冬天撒水成冰
C.汽车尾气处理 D.水泥管断裂
37.(2022·湖南湘潭·九年级期末)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 B.电解水 C.“干冰”升华 D.钢铁生锈
38.(2022·湖南株洲·九年级期末)冬天时常可以看到人们呼出的白雾,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9.(2022·湖南娄底·九年级期末)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将灯内酒精添满,以增加可燃物
B.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
C.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酒精灯,燃着的木条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0.(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
A.向左盘中添加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螺母
41.(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添加固体
C.加热液体 D.处理废液
42.(2022·湖南·双牌县教育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图市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用锌粒 B. 熄灭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43.(2022·湖南·宁远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下列物质的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B.汽车爆胎、人工降雨
C.活性炭吸附异味、水果腐烂 D.玻璃破碎、工业制氧气
44.(2022·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闻气体气味
C.塞进橡皮塞 D.倾倒液体
45.(2022·湖南株洲·九年级期末)下列基本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滴加液体 B.加入固体粉末
C.量取一定体积液体 D.闻气体气味
46.(2022·湖南永州·九年级期末)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入液体 B.夹持试管
C.取用粉末 D.振荡试管
47.(2022·湖南益阳·九年级期末)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立竿见影 C.百炼成钢 D.披荆斩棘
48.(2022·湖南·永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九年级期末)现有如下仪器:a.量筒 b.玻璃棒 c.药匙 d.托盘天平 e.蒸发皿 f.胶头滴管,请回答(填序号) :
(1)称量固体药品的是___________;(2)取用固体药品的是____________;
(3)量取液体体积的是___________;(4)可用于搅拌液体的是__________;
(5)用于给液体加热的是_______;(6)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_。
49.(2022·湖南邵阳·九年级期末)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的正确做法应该是______;
(2)指出B实验的错误之处______;
(3)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4)D实验的错误原因是______。
50.(2022·湖南衡阳·九年级期末)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标签被腐蚀、字迹模糊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加热后的试管,外壁立即接触冷水,可能引起___________。
51.(2022·湖南·凤凰县教育科学研究所九年级期末)现需要收集一瓶凤凰高铁站内的空气样品,你可以怎么做呢?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B、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C、可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D、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2.B
【解析】
A、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上浇油属于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3.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为物理变化。
A、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挥发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大米酿酒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氧气供给呼吸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利用的是化学性质;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利用的是化学性质;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物理性质;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故选C。
考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5.C
【解析】
A、冶炼金属过程中,金属从化合物中被还原出来,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稻草造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蚕丝织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D、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C。
6.B
【解析】
A、升国旗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燃放烟花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C、同唱国歌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D、放飞气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D
【解析】
烧制陶罐、粮食酿酒、食物腐败过程中都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石油分馏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石油分馏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故选D。
8.C
【解析】
A、粮食酿酒过程产生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用氧化铜冶炼铜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指南针的使用过程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燃放烟火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
A、挂灯笼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发红包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放烟花包含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写春联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
A、鸡蛋打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大米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甘蔗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11.D
【解析】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石墨导电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酒精挥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冶炼金属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解析】
A、烟花绽放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B、民间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雕刻蛋壳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纸张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A。
13.C
【解析】
A、采集野果没有新物质生成。选项A错误;
B、将尼龙绳和废矿泉水组装成捕鱼工具,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钻木取火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选项C正确;
D、搭建雪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C。
14.A
【解析】
A、动植物呼吸吸进的氧气,呼出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B、水的蒸馏是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再经过冷凝后变为液态,得到蒸馏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分离空气制氧气是根据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得氧气,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是干冰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15.A
【解析】
A、人体呼吸过程中,氮气的体积几乎不变,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体积发生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加,体积发生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体积发生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A
【解析】
A、在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避免污染试剂,故错误;
B、滴加少量液体要用胶头滴管,使用时要注意垂直悬空,故正确;
C、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故正确;
D、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体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故选A
17.A
【解析】
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故A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试管没有倾斜,所示操作错误,故B错;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C错;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氯化钠应该放到纸上称量,故D错。
故选:A。
18.B
【解析】
A、取用胆矾晶体时,瓶塞要倒放,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9.D
【解析】
A、制作泥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扎制风筝,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编制中国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器过程中,发生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0.A
【解析】
A、千锤万凿出深山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化作春泥更护花,涉及物质的腐败,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C、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变化;
D、爆竹声中一岁除,涉及燃烧、爆炸,化学变化。
故选A。
21.B
【解析】
A、火药爆炸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手工剪纸,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瓷,有机物逐渐被除去,无机氧化物之间进行反应生成硅酸类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D
【解析】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捶打黄金、打磨象牙、雕刻玉石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湿法炼铜,铜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23.C
【解析】
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也称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化学性质,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是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铁具有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食盐具有咸味是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是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24.A
【解析】
A、运载火箭发射,火箭中的燃料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故属于化学变化。
B、舱外航天服转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C、在轨实验设备组装,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D、机械臂功能测试,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5.C
【解析】
A、用蜡烛照明,是因为蜡烛具有可燃性,能燃烧发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由它的化学性质决定,不符合题意;
B、用米酒酿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由它的化学性质决定,不符合题意;
C、氦气用来填充探空气球,主要是因为其密度小,密度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是因为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B
【解析】
A、手工刺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露天烧烤发生了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鲜榨果汁,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手机贴膜,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7.C
【解析】
A、矿石粉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汽油挥发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食物腐烂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水结成冰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C。
28.C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判断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吸附杂质,只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石蜡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9.D
【解析】
A、该现象是月亮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看起来像是凝结成了霜,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刮风下雨过程中吹落花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瀑布飞流直下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30.A
【解析】
A、粮食酿酒过程,由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正确;
B、纺纱织布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在甲骨上刻字,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错误,
D、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A。
31.B
【解析】
A、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石蜡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木材成椅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2.A
【解析】
A、火上浇油,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浪里淘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已成舟,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33.A
【解析】
A、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水的气化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水珠凝结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由气态凝结为液态,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4.B
【解析】
A、煤用作燃料利用煤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A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其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B符合题意;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利用高锰酸钾化学性质,C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是氧化钙,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5.C
【解析】
A、钢铁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鞭炮爆炸,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高粱酿高粱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36.C
【解析】
A、石蜡熔化,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撒水成冰,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汽车尾气处理将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泥管断裂,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37.C
【解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牛奶变酸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B.电解水 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C.“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D.钢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38.B
【解析】
冬天人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空气中形成小液滴,产生白雾,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气。
故选B。
39.A
【解析】
A、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若酒精量太多易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实验安全事故,符合题意;
B、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不能使用浇水的方法灭火,尤其是大量酒精着火时,不符合题意;
C、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灯帽使得酒精灯与空气隔绝,当灯帽内氧气完全耗尽后,酒精灯因为缺氧而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不符合题意;
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酒精灯,燃着的木条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着火点,酒精灯具备氧气、可燃物两大要素,燃着的木条则可以使酒精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0.A
【解析】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首先调节好砝码和游码;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质量偏少,这时应向左盘中添加药品。
故选A。
41.C
【解析】
A、塞紧橡皮塞不能直接在桌面上按,容易把试管按破,错误;
B、添加块状固体,应该把容器倾斜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立,使药品滑落,错误;
C、加热液体,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应该首先来回预热,正确;
D、废液应该放入指定容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错误。
故选C。
42.D
【解析】
A、试管内加入固体时,把药品或金属放在试管口,不得用手直接取拿药品,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试管底部,以免试管被砸破,故图示操作错误;
B、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图示实验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图示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D。
43.C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放出氧气。二者都是化学变化。
B:汽车爆胎是由压强增大引起的、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制冷使水蒸气液化成水,二者都是物理变化。
C:活性炭吸附异味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水果腐烂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没有生成新物质、工业制氧气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开,没有生成新物质。二者都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C。
44.B
【解析】
A、滴管应悬空在试管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错误;
B、闻气体时应该招气入鼻,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正确;
C、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错误;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要朝手心,错误。
故选:B。
45.C
【解析】
A、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或者接触试管,需要垂直悬空滴加,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A正确;
B、向试管中添加固体粉末状药品时,试管横放,然后将药品放在纸槽或药匙中,慢慢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然后缓缓竖直试管,再取出纸槽或药匙,故B正确;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垂直,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水平,故C错误;
D、闻药品气味,不能直接闻药品气味,要用扇闻法,故D正确。
故选:C。
46.C
【解析】
A、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将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夹持试管时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固体粉末药品的取用方法: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47.C
【解析】
A、水和冰,同一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太阳照的影子,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炼钢用火烧生铁中的碳,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降低含碳量,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D、披荆斩棘,带刺的枝条,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8. d c a b e f
【解析】
(1)称量固体药品的是托盘天平;故填:d;
(2)用于取固体药品的是药匙;故填:c;
(3)量筒用于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故填:a;
(4)可用于搅拌液体的是玻璃棒;故填:b;
(5)用于给液体加热的是蒸发皿;故填:e;
(6)胶头滴管可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故填:f.
49.(1)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
(2)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盛溶液的试管口未接触试瓶口
(3)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4)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
【解析】
(1)
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填: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
(2)
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B实验的错误之处是: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盛溶液的试管口未接触试瓶口,故填: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盛溶液的试管口未接触试瓶口。
(3)
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选项正确,故填: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4)
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的一种玻璃仪器、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故填: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
50.(1)标签没有朝着手心
(2)腐蚀乳胶头
(3)试管炸裂
【解析】
(1)
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如果标签没有朝着手心,流出的液体可能会腐蚀标签;
(2)
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会使液体流入胶头,腐蚀胶头;
(3)
加热后的试管,外壁立即接触冷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51.先把瓶中装满水,到高铁站后把水倒出,放置一会后盖好瓶盖
【解析】
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方法是先把瓶中装满水,到高铁站后把水倒出,放置一会后盖好瓶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共41页。
这是一份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稀土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