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2经济史学案全册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叙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把握古代商业在各时期的发展状况,理解其发展特点。2.从史料实证角度比较宋前后“市”的变化,体会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3.从历史解释角度阐释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商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兴起(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2.秦汉以来——艰难发展(1)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特点: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发展(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时期——繁荣(1)原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作“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柜坊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其主要作用是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柜坊和飞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空间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①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②“草市”更加普遍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官府监督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2)表现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古代“市”“坊”和城市的发展演变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清朝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3)趋势:到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闭关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史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①,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②,孙吴用兵③,商鞅行法④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迁《史记》[解读] ①处说明白圭经商时善于把握时机的变化。②③④说明白圭讲究策略。[思考] 根据史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提示】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史料二 (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⑤。新安大贾,鱼盐为业⑥。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⑦。新安奢而山右俭也⑧。——《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解读] ⑤处说明明清商人的地域特点。⑥⑦两句话从经营范围说明了新安与山右商人之差异。⑧处从生活习惯方面说明其不同。[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明朝商业发展的什么新变化?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提示】 新变化: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艰难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至隋唐商业总体水平不高。2.两宋时期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3.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1.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交易活跃C.人口大量流亡 D.重农政策被废除B [“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体现了商人的足迹遍及所有交通便利的场所,这反映了商品贸易活跃。]2.“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选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C [草市是农村集市,与海外贸易无关,故选C项。]3.“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商代 B.汉代C.唐代 D.宋代D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这种景象应最早出现在宋朝。]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B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最早的纸币是交子,产生于北宋,故排除②④。]5.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B [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故①④不正确;三幅图中,宫城都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独尊、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故②正确;与汉唐相比,北宋都城中出现了夜市、晓市,故③正确。]6.《广志绎》记载:明代万历时的状况为“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里提及的城市的共同属性在于( )A.行政中心 B.商业都市C.文化圣地 D.物产丰富B [材料中涉及的城市都是以某一种商品著称,因此都属于商业都市。]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有官吏管理,交易有时间与地点的限制。(2)打破了坊市的界限,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兴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