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
展开[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构建网络 回扣基础]
答案 ①退休 ②慢 ③快 ④社会生产力 ⑤中低纬 ⑥缓解 ⑦自然资源 ⑧人口 ⑨地形 ⑩宗教 ⑪便捷程度 ⑫商业 ⑬住宅 ⑭工业 ⑮少 ⑯多 ⑰大 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⑲低 ⑳紧张 ㉑拥堵 ㉒大气 ㉓固体废弃物污染
考点一 人口数量增长与人口迁移
命题视角一:人口问题的自然增长【典例1】 (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
审答流程第(1)题:
[尝试解答](1) (2) (3)
命题视角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典例2】 (2021浙江6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是(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四大地区中(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尝试解答](1) (2)
命题视角三: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典例3】 (2021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级行政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1.图表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
析原因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
2.巧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
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
(4)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探规律 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3.巧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2)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某地人口的大量迁入,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中小幼教师的配备;老年人口的大量迁入,则应增加老年护理、保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比重。
(4)从人口问题产生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人口迁移往往会导致某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某地人口问题。如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留守家庭”问题突出;某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收大量男性人口迁入,引发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析方法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2021浙江1月选考)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A.15~19岁比例增加B.平均年龄增大C.25~29岁数量减少D.男女比例失衡2.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A.产业结构升级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C.环境承载力扩大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答案 1.B 2.A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人口中15~19岁的人口比例减少,A错误;20~39岁年龄段占比变小,40~59岁年龄段占比增大,因此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大,B正确;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人口基数大,2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例虽略有减少,但其人数可能还在增加,C错误;男女比例基本平衡,没有较大的差别,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广东省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大,即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而劳动力老龄化不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因而可能会促使广东省机械化或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正确;根据材料“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及广东省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知,其吸引劳动人口迁入的经济因素未发生变化,按趋势人口仍然以迁入为主,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广东省环境承载力与城乡发展差距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C、D错误。
点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人口金字塔图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等。其判读技巧如下:
(2021湖南卷)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从2000年开始,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4.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3.D 4.B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错误。从1995年开始,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B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正确。故选D。第4题,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升,④错误。故选B。
点睛本组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迁移人数变化和迁移累积人数变化的概念区别。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
(2021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家庭储蓄率是指家庭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主要受传统观念、家庭消费观念、家庭收入与负担及其未来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一直很高,且有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其经济收入高,家庭储蓄率也高。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2020年春节至2020年3月20日,外出(到本乡镇以外)就业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下图示意我国近年来农民工增长情况。据此完成5~7题。
5.根据图示材料推测,近年来我国( )A.本地农民工数量逐渐多于外出农民工B.外出农民工数量逐渐多于本地农民工C.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消失D.中部乡镇的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6.我国农村家庭一直是高储蓄率,农村家庭储蓄主要是为了( )①准备子女教育 ②防病、防老 ③维持高消费 ④预防收入波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快速下降,可能是由于农村家庭( )A.消费水平上升,教育成本下降B.经济收入不稳,平均收入下降C.医疗保障提升,消费观念转变D.农业收入上升,养老负担减轻
答案 5.D 6.B 7.C解析 第5题,图示为本地务工人员与外出务工人员增速,不能判断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数量,A、B错误;我国外出农民工通常由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到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务工,图中外出农民工仍处于增加状态,只是增速放慢,说明东部地区仍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收入仍较中西部地区高,C错误;农民工增速放缓,特别是外出农民工,说明农民工输出地(相对落后地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原来增加,说明中部乡镇的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D正确。
第6题,子女教育等大额花费需要长期储蓄准备,①符合;生病住院花费较大,以前农民长时间缺乏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因此需要储蓄来防病、防老,②符合;农民储蓄不是为了维持高消费,而是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③不符合;农村家庭在本地多从事第一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一般工作及收入的不稳定性较高,收入波动大,需要储蓄以应对收入减少时的正常生活开支,④符合。B正确。第7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成本并没有下降,A错误;近些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逐渐上升,B错误;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政策的完善落实,农民的医疗保障提升,可大幅减少农村家庭防病就医的储蓄,目前,“90后”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新生代外出务工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少,消费观念发生转变,C正确;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负担加重,D错误。
易错说明本题组易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增长速度与绝对数量变化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是:只要增长速度大于0,则绝对数量是增加的。当增长速度下降至0时,则绝对数量达最大值。增长速度小于0时,绝对数量是减少的。增长速度小于0,且增长速度增大至0时,绝对数量达最小值。
(2021广东茂名二模)下图为上海市2018年2月份人口净流入量统计图,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上海市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文化习俗B.经济波动 C.商务活动D.自然灾害9.上海市2月份人口流动( )A.使22日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B.促使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C.体现了上海市强大的经济活力D.缓解了上海市内部交通压力
答案 8.A 9.C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上海市2月份前期流出人口多,后期流入人口多,主要是因为2018年春节在2月份,务工人员返乡过年,所以影响上海市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文化习俗,A正确。经济波动、商务活动、自然灾害都不是该月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第9题,上海市2月份因回乡过年导致流出人口多,表明前往上海的务工人数众多,体现了上海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C正确。只要人口净流入量为正值,上海市人口数量就会一直增加,22日以后人口净流入量依然为正值,所以22日人口数量并未达到最高峰,A错误。春节回乡过年导致短期的人口流动,不会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发生调整,B错误。据图可知,前期人口流出多,后期人口流入多,总体来看,人口流动量较大,这会增加上海市内部的交通压力,D错误。故选C。
易错说明本组题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是不能通过读图总结上海市2月份前期流出人口多,后期流入人口多,判断出2018年春节在2月份,务工人员主要是返乡过年。从宏观来看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对于个体或特殊群体而言,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其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命题视角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典例1】 (2020全国卷Ⅰ)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A.春季盛行风B.夏季盛行风C.秋季盛行风D.冬季盛行风
命题视角二:城市功能区的判定与城镇规划发展【典例2】 (2020天津卷)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A.商业和住宅B.工业和行政C.旅游和休闲D.仓储和物流(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B.地形C.气候D.科技
1.城镇规划的重要思考角度(1)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条带式或放射式、组团式)。(2)空间结构①城镇土地利用: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②城市建设用地。(3)产业规划:服务业与制造业区位变化,高科技制造业规划等。(4)人口规划: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
探规律 城镇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2.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看区域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之间:等级结构(个头、首位度)、规模结构(城市范围)、职能结构(主要产业)、服务范围、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门槛(服务人口)、协调发展等。(2)城郊之间:协调发展、联系纽带(交通)、生态环境等。(3)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联系纽带(交通)、生态环境等。(4)新城规划与旧城之间:联系纽带(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协调等。
3.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读方法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探规律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租金的高低又在经济因素中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2021湖南岳阳重点中学联考)下图示意2018年我国某城市旧城工业片区改造规划方案。读图,完成1~3题。
1.依据规划,该片区的主导功能为( )A.行政服务B.商业购物C.居民住宅D.文化教育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位置,较临近该城市旧城区核心区域的是( )A.甲B.乙C.丙D.丁3.城市后续规划将不再继续利用原铁路干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缓解新城区交通拥堵B.该线路的客货流减少C.原铁路系统设施老化D.此路段安全事故多发
答案 1.C 2.B 3.A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片区规划住宅用地面积最大,主导功能应由原本的工业转变为居民住宅。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中小学用地面积占比都比较小,不是其主要功能。C正确。第2题,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往往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商业区。读图可知,该地区商业用地集中于北部,靠近乙区块,商业发展离不开人流量的支撑,集中的商业用地规划需靠近人流量密集的区域,由此推断乙区块较临近该城市旧城区核心区域,B正确。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为城市老城区部分,因此原有铁路线目前也位于老城区内部,城市的扩张使得原铁路线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后续发展中的阻碍(交通阻碍、环境阻碍、用地阻碍等),因此城市新规划铁路线经过城区外围,而不再利用原铁路干线,A正确。旧城区改造后,人口增多,经济更活跃,客货流量增大,B错误。改造原有铁路线路相对于新建铁路造价更低,C错误。相对来说,铁路是交通事故最少的运输方式之一,D错误。
(2021湖南卷)夜市指夜间摊贩沿街经营的场所,是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开封市夜市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夜市经营时间主要考虑对周边交通及居民等的影响。下图示意开封市河大东门、东苑和鼓楼夜市摊贩的日常作息时间。据此完成4~6题。
4.调查发现,开封夜市摊贩一般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征,主要考虑( )A.个人喜怒B.人流量多少C.照顾家庭D.经营便利5.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 )①扩大服务范围 ②降低摊位租金 ③便于集中管理 ④减少经营竞争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从夜市摊贩日常作息时间可以推测( )A.河大东门夜市靠近主干道B.东苑夜市距离居民点近C.鼓楼夜市位于城市中心D.三个夜市均管理严格规范
答案 4.D 5.B 6.C解析 第4题,夜市摊贩经营装备和商品往往较多,运输工具相对简单,因此为了经营便利,一般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征,D符合题意;“短距离流动”与人流量多少、个人喜怒无关,A、B不符合题意;“短距离流动”也可以通过减少来回的时间而方便照顾家庭,但不是主要考虑因素,C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5题,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扩大经营的规模,提高夜市的知名度,从而扩大服务范围,①正确;集聚的摊贩越多,占地越紧张,有可能会升高摊位租金,②错误;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方便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③正确;更多摊贩集中,增加竞争,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第6题,河大东门夜市经营时间比较早,河大东门夜市不可能靠近主干道,靠近主干道会对交通造成影响,A错误;东苑夜市经营时间比较晚,如果是靠近居民区,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B错误;鼓楼夜市经营时间从18时开始,24时结束,说明夜市经营能避开交通高峰,又不影响居民生活,管理严格,因此其位置应是城市中心区域,C正确;从图中的经营作息时间可以看出,鼓楼经营时间比较有序,而另外两个夜市经营时间无严格控制,D错误。故选C。
点睛本组题考查夜市经济,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夜市的经营时间进行判断,再结合材料的信息“夜市经营时间主要考虑对周边交通及居民等的影响”,可以判断不同的夜市所在的位置。主要体现了区域认知素养。
(2021山东泰安二模)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旅游城市土地投资和开发日益强盛,用地空间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土地出让空间区位选择与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其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出让具有重要影响。下图为安徽省黄山市城市土地出让区位模式图。据此完成7~8题。
7.黄山市城市用地的分布特点是( )A.三类用地分布均衡,集聚程度较低B.住宅用地分布在近郊和重要旅游区C.三类用地集中度高,呈多中心状态D.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较城市外围低8.甲区虽然位于城市外围,但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规模大,其主要原因是( )A.位于城市外围,土地租金廉价B.人口规模巨大,商业服务需求高C.中心城区环境差,商业服务外迁D.邻近旅游景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答案 7.C 8.D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黄山市三类用地区域位置差异较大,住宅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与城市近郊的交界处附近;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区县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商业集聚区、大型公共设施和旅游景区周围、重要交通设施附近。C正确,A、B错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较城市外围高,D错误。第8题,黄山市旅游业发达,甲区虽然与市中心距离较远,甲区可能为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度假旅居型、疗养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甲区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规模较大,土地租金较高。D正确。
易错说明对旅游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的特殊性不了解导致失误。黄山市属于旅游城市,旅游区附近虽然位于城市外围,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业和住宅的发展。
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命题视角一: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典例1】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命题视角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典例2】 (2021全国卷Ⅱ)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A.高密度居住区B.文教区C.低密度居住区D.工业区(2)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A.冷锋过境日B.低压控制期C.暖锋过境日D.高压控制期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主要指标1.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比较(1)城市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城市用地规模、城市数量及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市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2)根据城市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如甲图中英国2000年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图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郊区人口密度逐渐扩大,由此可判断该城市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甲 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乙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
(3)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比较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市化起步时间、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 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两方面分析: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②空间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思路分析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探规律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问题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若城市合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市化问题。
(2021八省联考湖南卷)城市建筑包括居住类(商品房、城中村等)和就业类(商业、办公、工业建筑等)两大类型。下图示意深圳市2015年三个空间层次的轨道交通站点在不同距离范围内建筑量相对2009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近郊区和远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500米范围内的总建筑增量最大,是因为( )A.中心城区站点附近房价高B.中心城区站点附近环境质量好C.就业类建筑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更敏感D.居住类建筑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更敏感2.近郊区站点居住类建筑增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价低B.城中村多 C.配套设施完善D.商品房供需量大3.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对总建筑量增幅影响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中心城区站点、近郊区站点B.近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C.远郊区站点、近郊区站点D.远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
答案 1.C 2.D 3.C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相比近郊区和远郊区站点,中心城区站点500米范围内的总建筑增量最大,而且就业类建筑增量多,说明中心城区就业类建筑如商场、写字楼等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更敏感,C正确,D错误。中心城区站点附近房价高不利于建筑增加,A错误。中心城区站点附近人流量大,环境质量较差,B错误。第2题,随着城市发展,大量的人口居住在郊区,但是在城区工作,因此近郊区站点附近成为商品房的绝佳区位,商品房供需量大,导致居住类建筑增量最大,D正确。交通站点附近土地租金较高,A错误。城中村一般分布于主城区,而不是郊区,B错误。郊区配套设施落后于主城区,C错误。
第3题,根据图示,对比500米范围内和1 000米范围内总建筑量增幅变化可知,远郊区增幅变化最大,达10.9%,说明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对其影响最大。近郊区站点增幅变化较小,为1.0%。中心城区站点在1 000米范围内比500米范围内增幅为2.6%,表明距离对其增幅影响较大,故C正确。
(2021河北卷)我国东部某山区有一AAAA级景区,2011—2017年游客数量持续增加,景区周边农家乐数量逐年增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下图示意2011年、2014年和2017年景区周边农家乐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4~5题。
4.2011—2017年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变化表现为( )A.由点状到线状B.分散程度加强C.由线状到面状D.集聚程度加强5.与2017年农家乐空间分布关联最紧密的因素是( )①景区位置 ②村庄位置 ③交通线路 ④村庄规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4.D 5.A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2011年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呈小团块状,并非点状或面状,至2017年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呈面状,A、C错;2011年农家乐分散分布在三个小团块区域,而2017年农家乐分布范围更广,农家乐呈面状集中分布且面积扩大,其集聚程度在增强,D正确、B错。故选D。第5题,根据材料“景区周边农家乐数量逐年增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可知,农家乐集中分布在景区附近,受景区影响,带来充足的客源,故2017年农家乐空间分布关联最紧密的因素之一为景区位置,①正确;2017年农家乐空间分布广,但主要沿道路两侧分布,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交通线路,与村庄位置关系不大,②错,③正确;图示信息无法反映村庄规模大小,④错。故选A。
点睛本组题的解答要抓住图中农家乐集中分布区与道路、村庄之间的关系,仔细分析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变化特点。
(2021江苏七市一模)2020年济南市GDP跨入“万亿元俱乐部”行列,达10 140.91亿元,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超过75%。下图为1970年以来济南市主城区面积、人口、经济年均变化率图。读图,完成6~7题。
6.1970年以来,济南市主城区( )A.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慢B.人口数量增长停滞C.用地增速总体快于人口D.用地面积波动上升7.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主要表现为( )A.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B.城市人口越多,经济总量越大C.经济水平越高,城市化的速度越快D.城市面积越大,经济增速越快
答案 6.C 7.A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1970年以来,人口变化率、面积变化率和经济变化率都大于零,呈波动起伏,说明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是逐渐减慢,A错误;人口数量仍呈增长状态,B错误;面积变化率总体高于人口变化率,所以用地增速总体快于人口,C正确;由于面积变化率始终大于零,所以用地面积呈持续上升,D错误。第7题,由已学知识可知,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所以C、D错误。而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A正确。城市化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城市人口越多,不能代表经济总量越大,B错误。故选A。
易错说明不能正确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
热点六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
探规律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结合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城市的协同发展将会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也会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2021贵州安顺三模)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下图为湾区经济发展阶段与世界五大湾区主要城市经济贡献。据此完成1~2题。
五大湾区主要城市的经济贡献
1.五大湾区( )A.各主要城市均衡发展,分工明确B.依托核心城市发达的交通和对外交往能力,带动区域发展C.以天然港口发展为基础,始终以海运为主要对外联系方式D.主导产业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2.与旧金山湾区相比( )A.东京湾区经济效率更高B.粤港澳湾区制造业比重更大C.纽约湾区信息产业更发达D.杭州湾区经济发展起步更早
答案 1.B 2.B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五大湾区各主要城市发展并不均衡,A错误;五大湾区都超过了以港口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对外联系方式趋向综合化和多样化,C错误;杭州湾区和粤港澳湾区的主导产业仍然以附加值较低的临港工业为主,D错误;各大湾区核心城市都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各湾区经济贡献率都很高,极大地带动了区域发展,B正确。故选B。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旧金山湾区相比,东京湾区经济效率较低,A错误;粤港澳湾区经济以临港工业为主,而旧金山湾区以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主,所以粤港澳湾区制造业比重更大,B正确;旧金山湾区信息产业更发达,C错误;杭州湾区经济发展起步远远晚于旧金山湾区,D错误。故选B。
(2021山东卷)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3~4题。
3.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4.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A.降低成本B.提升品质C.隔热防潮D.生态环保
答案 3.D 4.A解析 第3题,刚果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在城区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在新城区修建“串珠状”湖泊,利用湖泊调蓄洪水的作用,在汛期自动蓄水,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D正确;城区靠近刚果河,便于取水,C错误;“串珠状”湖泊也可以提高周边地区土地的商业价值,改善用地的居住环境,但都不是首要目的,A、B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4题,刚果建材工业极不发达,水泥等建筑材料稀有昂贵。紧邻着行政办公区的住宅区Q,住户大部分属于高收入人群,而O、P住宅区住户多属于中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水泥等稀有建材,采用装配式木质建筑可以借助当地丰富的木材,就地取材,引进国外装配式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成本,A正确;装配式建筑主要便于拆卸,其品质较差,B错误;木质建筑隔热防潮效果差,C错误;木质建筑主要借助当地丰富的木材,就地取材,会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不利于生态环保,D错误。故选A。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992年10月,我国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图1)。2017年4月,我国设立第十九个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图2),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远期规划面积可达2 000平方千米以上,新区设立利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1)分析在容城、雄县、安新附近建设国家级新区的主要原因。(2)比较两个新区,指出目前雄安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3)借鉴浦东新区的发展,指出雄安新区发展应注意的问题。(4)分析设立国家级城市新区的意义。
解析 第(1)题,设立雄安新区的主要原因可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生态条件、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第(2)题,由题干背景,从面积看,雄安新区的土地资源更丰富;浦东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而雄安新区是目前最新的国家级新区,故可知雄安新区发展起点更高,政策优势更明显;京津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为雄安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而上海是我国调入矿产资源最多的地区。第(3)题,浦东新区的发展为后建新区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人地关系、城镇和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分析即可。第(4)题,设立国家级城市新区的意义可从缓解城市化问题、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思考。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续上表,思维过程第1题,构思维,第2题,第3题,审题目→,审题目,答案4D5A,考点2城乡空间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7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分层训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解密07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分层训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解密07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分层训练解析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docx、解密07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分层训练原卷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7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1: 这是一份解密07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1,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口专题思维导图,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人口数量,分布特征的描述,分布的原因解读,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