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学段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学段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表述正确的是,有氧运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激素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将小麦胚芽鞘自上而下每间隔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一中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学段检测生物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膀胱中的尿液 B.肌肉细胞间隙的液体
C.肺泡腔内的气体 D.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2.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戴维和阿代姆,以表彰其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以下错误的是( )
A.①能感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沿着②向③传导
B.⑤是效应器,刺激②引起⑤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C.若①为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则其能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
D.若给予④部位合适的刺激,则不会导致电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脑科学,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脑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下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B.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
C.刺激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运动越精细
4.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进入内环境
B.某种动物激素的靶细胞可能遍布于身体各处
C.动物激素因为含量很多,所以作用效果极其显著
D.动物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5.将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糖尿病的肥胖小鼠分成两组,实验组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未服用,三周后给两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测量2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如图,该实验表明( )
A.对照组小鼠对胰岛素更敏感
B.注射胰岛素后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60分钟内均明显下降
C.阿司匹林可以提高实验小鼠的血糖浓度
D.阿司匹林可以提高实验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6.有氧运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随着骑行热潮的涌起,作为低碳生活方式的一种,骑行已成为众多有氧运动爱好者的不二选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B.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调节体温和呼吸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C.因为骑行过程中汗腺分泌增加,所以垂体细胞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D.因为骑行过程中需要增加散热,所以骑行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产热量小于安静状态
7.下列有关激素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许多Ⅰ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按时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B.男运动员服用过多人工合成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C.美籍华人张明觉发明了可抑制妇女排卵的口服避孕药—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
D.在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时,可以给雌雄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
8.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其病原体—新冠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包膜上分布有棘突蛋白等,目前多款新冠疫苗已获批上市。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目前我国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近100万,艾滋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RNA是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给疫苗制备带来了困难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艾滋病是后天获得的严重免疫缺陷病
D.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9.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的黏附作用
10.将小麦胚芽鞘自上而下每间隔0.2cm划一条细线,并依次编号为1~14。48小时后,测量每段的长度,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区段6-8的结果说明生长素可以抑制胚芽鞘伸长
B.胚芽鞘伸长最快的部位位于尖端以下1cm左右
C.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促进胚芽鞘伸长
D.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顶端并没有产生生长素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相应调节剂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可以促进植物插条生根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其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C.利用成熟香蕉释放的乙烯可以促进猕猴桃果实的发育
D.缺水条件下,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可保存植物体内水分
12.下图为植物开花所需的光照条件示意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可以感知光信号并据此调整生长发育
B.长夜闪光对于植物能否开花并无明显影响
C.短日照植物一般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时开花
D.通过人为控制光照时间可以有效调控植物的花期
1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下降,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大量迁出
B.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年龄结构改变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1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
C.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15.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列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的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A. B.
C. D.
16.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丰富度呈S形增长 B.草本逐渐占据优势
C.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 D.上述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17.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B.营养不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均会出现组织水肿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18.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们都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但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完全自主
C.它们如果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作用一般相反
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19.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B.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C.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D.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20.《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数罟不入湾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
C.该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21.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据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升高,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B.珠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植被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是珠峰海拔6 000~7000 m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22.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明显增加
B.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广泛、反应迅速
C.信息分子E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信息分子A、B、C、D、E的化学本质均为大分子有机物
23.人的中脑边缘有自“奖赏通路”。多巴胺(DA)可以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使人感到愉悦,而可卡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天然中枢兴奋制,也是一种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DA)发挥作用,图1为小梁同学创作的可卡因作用机制示意图。
(1)正常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内侧Na+浓度变化为_______,从而使人产生愉悦感,这_______(选填“属于”、“不属于”反射。
(2)可卡因作用下,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回收过程可以用图2中________(填“x”“y”或“z”)曲线表示,从而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
(3)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调节,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4)研究发现DAT转运DA时需要Na+和Cl-的参与,在正常情况下,首先DA或Na+随机与DAT上相应的位点结合,然后Cl-才结合到自己的位点上,最后DAT把DA由胞外转运到胞内,而DA、可卡因和Na+、Cl-等离子中只有可卡因和Na+在DAT上的位点相同。据此推测可卡因抑制DA回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_。
24.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示意图,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⑨表示相关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
(2)a~g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_(填字母)。a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细胞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数字),进而产生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
(4)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其中,_______________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5)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___________,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
25.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为提高油茶果实的产油率,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研究。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科研人员选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配制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适浓度。选取不同地点单株能结有5kg以上果实的植株,在其叶面进行喷施,1周后摘取鲜果并测定果实产油率,结果如图所示:
①选择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
②由上图分析可知,___________。
(3)油茶果实采摘后存在后熟过程(即在收摘后,果实由采收成熟向食用成熟的过渡),油茶果实的含油率有所变化。研究者对采摘的油茶鲜果直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1周后测定果实产油率并计算增幅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处理
产油率(%)
比对照增幅率(%)
1
NAA(萘乙酸)
5.04
2.40
2
GA(赤霉素)
5.95
20.90
3
B-9
4.85
-1.50
4
NAA+GA
6.01
22.10
5
NAA+B-9
5.18
5.20
6
清水
4.92
0.00
①计算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果实后熟的比对照增幅率,比对照增幅率(%)=(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产油率×100%
②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单独使用时,喷施_________促进果实后熟产油量效果最好;同时喷施时,采用____________效果最好,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油茶果实后熟产油率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__作用。
(4)结合(2)和(3)的研究,请为茶农提出一种最优的增产增收方案。________________。
26.节肢动物藤壶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1)藤壶固着在海边的岩石上生活,调查某块岩石上某种藤壶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
(2)某海域沿岸主要分布着甲、乙两种藤壶,如图1。研究人员移除乙后观察甲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2。
①两种藤壶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二者在潮间带占据的位置、资源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称为它们各自的________。这是群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同进化的结果。
②实验中采用移除的处理符合科学实验中常用的________原理。
③实验结果显示,如果中潮间带没有乙,则甲________;而在上潮间带,________。据此推测,如果没有乙,甲的栖息范围________。
④研究者还发现,在下潮间带区域,即使没有乙,甲的死亡率也很高,且有证据显示甲可以忍受较长时间的水淹,即可排除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推测甲不能生存在下潮间带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
A、膀胱中的尿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肌肉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
C、肺泡腔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小肠腔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是传出神经元,乙是中间神经元,丙是传入神经元,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
A、①是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②传入神经向③神经中枢传递,A正确;
B、⑤是效应器,刺激②引起⑤反应,在该过程中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能称为反射,B正确;
C、感受人体冷热变化的部位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刺激④只能使电流表左侧兴奋,所以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不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故选C。
3.C
【解析】
【分析】
1、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
A、参与小组讨论,需要运动型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的参与,即大脑皮层的S区和H区参与,A正确;
B、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是创造的脑;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是理性的脑,B正确;
C、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C错误;
D、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D正确。
故选C。
4.B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
A、动物激素没有通过导管进入内环境,是细胞直接释放至内环境,再通过体液运输,A错误;
B、某种动物激素的靶细胞可能遍布于身体各处,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遍布于身体各处,B正确;
C、动物激素在身体中含量少,C错误;
D、动物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D错误。
故选B。
5.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实验组小鼠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对照组没有服用阿司匹林,对其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没有显著降低,说明肥胖小鼠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但阿司匹林可使小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详解】
A、本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没有服用阿司匹林,对其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没有显著降低,这说明对照组小鼠对胰岛素不敏感,A错误;
B、注射胰岛素,实验组小鼠的血糖在60分钟内明显下降,对照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没有显著降低,B错误;
C、胰岛素可以降低实验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阿司匹林只能使小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错误;
D、本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实验组小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再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这说明阿司匹林使小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得以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D。
6.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运动中枢等。
【详解】
A、骑行过程中,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A正确;
B、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C错误;
D、骑行过程中,消耗能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另外,增加散热与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无直接关系,产热量大于安静状态,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过多过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激素的化学本质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氨基酸衍生物等,蛋白质类激素可被蛋白酶降解,因而在使用时不能口服(饲喂)。
【详解】
A、Ⅰ型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B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合成而引起的疾病,由于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治疗时,常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
B、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男运动员服用过多人工合成的雄性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量减少,使自身雄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减少,含量减少,B正确;
C、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的本质是脂质,不能被消化液消化,所以可以口服,C正确;
D、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性腺产生性激素,促进卵子和精子成熟和排出,因此为了促进生殖细胞的成熟,需要注射促性腺激素,因为促性腺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只能注射,不能饲喂,D错误。
故选D。
8.B
【解析】
【分析】
1、RNA呈单链,不如双链的DNA稳定,故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
2、接种疫苗后,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
【详解】
A、由题干可知,新冠病毒RNA呈单链,不如双链的DNA稳定,新冠病毒易发生变异,给疫苗制备带来了困难,A正确;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的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用于免疫预防,而不能用于免疫治疗,B错误;
C、艾滋病是后天获得的严重免疫缺陷病,C正确;
D、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D正确。
故选B。
9.D
【解析】
【分析】
1、细胞样本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的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
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A正确;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这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B正确;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该过程涉及两者细胞膜的糖蛋白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细胞免疫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而不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的黏附作用,D错误。
故选D。
10.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区段,因变量为48h后长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与对照相比,区段6-8的茎段长度高于对照,结果说明生长素可以促进胚芽鞘伸长,A错误;
B、据图可知,48h后胚芽鞘长度最大的区段为区段5,右由信息“自上而下每间隔0.2cm划一条细线”,可知胚芽鞘伸长最快的部位位于尖端以下0.2×5=1cm左右,B正确;
C、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生长,C错误;
D、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条件下,胚芽鞘下端的区段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可推知,胚芽鞘顶端有生长素的产生,通过极性运输运往胚芽鞘下端,下端生长素含量较高,促进生长明显,D错误。
故选B。
11.C
【解析】
【分析】
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
A、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可以促进植物插条生根,A正确;
B、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故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a-淀粉酶,B正确;
C、乙烯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
D、缺水条件下,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可保存植物体内水分,D正确。
故选C。
12.B
【解析】
【分析】
1、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以把植物分为三种类型:短日植物、长日植物、日中性植物。
2、叶片是感受光周期的器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A、由图中信息可知,光照时间(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是否开花,影响授粉,植物可以感知光信号并据此调整生长发育,A正确;
B、从一、二两条信息中可以得知,短日/长夜时短日照植物开花,短日/长夜闪光时短日照植物不开花,长夜闪光对于植物能否开花有影响,B错误;
C、分析图可知,短日照植物一般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时开花,C正确;
D、由题可知,植株是否开花受其内部特征(长/短日照植物)和外部环境(光照长度)共同决定,可通过人为控制光照时间有效调控植物的花期,D正确。
故选B。
13.D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A、害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并非使雌虫大量迁出,A错误;
B、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比例,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但是并非种群密度下降的根本原因,B错误;
C、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可能导致影响雌性个体减少,但前提是性别比例被破坏,C错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14.A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原理:酵母菌可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实验流程:(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计数;(4)重复(2)、(3)步骤数次,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绘图分析。
【详解】
A、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很多,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
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小误差,而不能直接吸取静置的培养液,B错误;
C、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均需要严格灭菌,但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的菌体,D错误。
故选A。
15.A
【解析】
【详解】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A装置上的的热光源会使土壤小动物进入到下方的收集瓶中;BCD装置没有造成收集瓶中避光、避热的环境。
故选A。
16.D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
【详解】
A、据表格分析可知,在统计的年份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为1、2、2、3、3,不是呈S形增长,A错误;
B、在这40年间,草本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B错误;
C、在这40年间,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C错误;
D、由于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故为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D。
17.A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2)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3)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详解】
A、正常情况下糖原在肝脏或肌肉细胞内,而不会在内环境中,A错误;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渗透压减小,水分更多的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不能顺利流向淋巴,形成组织水肿,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
D、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D错误。
故选AD。
18.AD
【解析】
【分析】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
【详解】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但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完全自主,B正确;
C、据分析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通常对同一内脏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错误。
故选AD。
19.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a细胞为浆细胞,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掉。
【详解】
A、图中为抗体与自身结构相结合,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B正确;
C、抗体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能与一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图中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C正确;
D、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是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BC。
20.BCD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3、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
4、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
A、“数罟不入湾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B错误;
C、该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种群,在水体中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BCD。
21.AC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分布,栖息空间和食物会影响动物;水平结构表现出镶嵌分布,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都是影响因素。
【详解】
A、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地形、土壤湿度都发生改变,因此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A正确;
B、珠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植被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C正确;
D、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该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ACD。
22.AB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E表示细胞因子。
【详解】
A、进入低温环境后,进行神经-体液调节,进而增加产热量,则图中信息分子A、C、D释放量增加,而寒冷时,排尿量增加,则B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
B、甲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乙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则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迅速,B错误;
C、信息分子E是细胞因子,其作用方式是直接与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接触,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和抗原的共同作用,C正确;
D、信息分子D是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属于小分子,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通常为小分子,D错误。
故选C。
23.低→高 不属于 y 延长 负反馈 降低 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可卡因通过和Na+竞争在DAT上的结合位点而间接地抑制DA的转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后膜上存在多巴胺受体,能够识别多巴胺、运输Na+,同时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可将多余的多巴胺转运回突触前膜内,同时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
【详解】
(1)据图1可知,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Na+内流,内侧Na+浓度由低变为高,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这一过程由于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2)根据题意可知,可卡因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因此回收时间比正常情况延长,但是最终可以全部回收,则由图可知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中y曲线表示。
(3)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根据题意,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4)根据题中信息“在正常情况下,首先DA或Na+随机与DAT上相应的位点结合,然后Cl-才结合到自己的位点上,最后DAT把DA由胞外转运到胞内,而可卡因和Na+在DAT上的位点相同”,推测可卡因抑制DA回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可卡因通过和Na+竞争在DAT上的结合位点而间接地抑制DA的转运。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素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4.(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e B细胞、巨噬细胞 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3)⑥⑦ 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
(4)免疫监视
(5)低
【解析】
【分析】
a为抗原呈递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c为B细胞、d为记忆B细胞、e为浆细胞、f为记忆T细胞,g为细胞毒性T细胞。
(1)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的。
(2)
图示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是e浆细胞。a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3)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因此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⑥⑦。
(4)
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
(5)
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增加,使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增加。而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此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低,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以及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要求考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1)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
(2)提取、测量果实的含油量 B-9、GA能够显著促进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提高有抑制作用
(3)验组产油率-对照组产油率 赤霉素 赤霉素和NAA 协同
(4)鲜果期,叶片喷施B-9、GA;采摘后的后熟阶段,喷施赤霉素或同时喷施赤霉素和NAA或 在鲜果期和后熟期,只喷施赤霉素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和图表内容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为鲜果产油率。
(1)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的特点。
(2)
①本实验因变量为鲜果产油率,测定果实产油率是1周后摘取鲜果后提取测量,如果单株结实太轻,提取的的量较少,不容易比较,所以要选取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
②据图可知,GA和B-9处理都比清水组产油率高,NAA组和清水组产油率相差不大,多效唑组比清水组产油率低,由此可知B-9、GA能够显著促进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提高有抑制作用。
(3)
①对比对照增幅率就是比对照组增加的部分与对照组的比值,比对照组增加的部分也就是对照增幅率(%)=实验组产油率-对照组产油率。
②分析表格数据:单独使用时,GA(赤霉素)处理组产油率最高,增幅最大,同时处理时NAA+GA处理组产油率最高,增幅最大;两者共同作用后比单独作用效果好,说明他们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4)
结合上述实验数据可知,为保证增产增收,应在鲜果期,叶片喷施B-9、GA;采摘后的后熟阶段,喷施赤霉素或同时喷施赤霉素和NAA或 在鲜果期和后熟期,只喷施赤霉素。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6.(1)样方
(2)种间竞争 生态位 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减法 存活率较高 乙的移除对甲的存活率影响不明显(影响较小) 增大(从上潮间带扩散到中潮间带) 下潮间带有甲的捕食者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竞争作用,生态位越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越相似,故竞争越剧烈。
(1)
藤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某块岩石上某种藤壶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2)
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由图1可知,两种藤壶占据部分相同的生态位,二者表现为竞争关系。
②在实验中采用移除处理利用的是实验中的减法原理。
③图2显示,中潮间带没有乙,则甲的存活率较高;而在上潮间带,如果没有乙,对甲的存活率影响不明显。由此可知,如果没有乙,甲的栖息范围将增大,能从上潮间带扩散到中潮间带。
④甲在下潮间带区域可以忍受较长时间的水淹,死亡率却仍然较高,很可能的原因是下潮间带有甲的捕食者。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1,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学段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一中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遗传学的发展与实验密切相关,某种花卉的红色花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