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检测)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6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检测)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共17页。
【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二、易考多音字
三、形近字
四、易写错的字
“矛”:不要写成“予”。
“丧”:下部是“”,不要在横下多写一撇。
“耀”:“光”的末笔是竖提,“翟”下部是“隹”,共四横。
“蔑”:上中下结构,下部是“戍”,不要写成“戊”。
“赢”:部件较多,依次是“亡、口、月、贝、凡”。
“艘”:左部“舟”为部首时,长横不出头,“叟”上部的短竖要出头。
“桅”:“木”做部首时末笔撇变成点。
“钩”:右部是“勾”,不要写成“勺”。
五、近义词
六、反义词
七、词语归类
ABB式词语:眼巴巴 皱巴巴 胖嘟嘟 懒洋洋
ABCC式词语:得意扬扬 文质彬彬 生机勃勃 死气沉沉 言之凿凿 气势汹汹
描写神态的词语: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得意扬扬 哭笑不得 龇牙咧嘴
眉飞色舞 全神贯注 大惊失色 兴高采烈 神采奕奕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心惊胆战 胸有成竹 手舞足蹈 眉开眼笑 膀大腰圆
形容楚人尴尬的词语: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目瞪口呆
描写失败时神态的词语: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灰心丧气、黯然神伤
描写胜利时神态的词语:得意洋洋、眉飞色舞、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形容情况危急的词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 、十万火急、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15课:《自相矛盾》
1.《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启示: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要前后一致 。
2.重点词语
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之:誉,称赞。之,指示代词,代盾。 陷:刺破。
或:有的人。 以:用。
何如:怎么样。 其人:这里指那个楚国人。
弗:不。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同世而立:同时存在于世界上。同,同时。立,存在。
3.问题探究
(1)想一想:楚人的两句话里矛盾之处在哪儿?
如果他的矛能刺破他的盾,说明他的盾不够坚固,这与他夸耀盾的话矛盾;如果他的矛不能刺破他的盾,说明他的矛不够锋利,这与他夸耀矛的话矛盾。
(2)【个性感悟】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第16课:《田忌赛马》
1.《田忌赛马》选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赢了齐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寻找创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才能成功。
2.《田忌赛马》中孙膑帮助田忌巧妙地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后,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孙膑告诉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3.孙膑通过观察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所以让田忌最差的马对齐威王最好的马,输掉这一场;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这两场一定会赢。这样最终胜两场输一场,转败为胜。
4.重点句子
❶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对话描写】“胸有成竹”说明孙膑已想好计策,并对取胜有十足的把握,足见他的自信和出色才能。
❷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神态描写】从“微微一笑”可以看出田忌看到孙膑的计策奏效后很满意。
❸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神态描写】“满意地笑了”较第二场的“微微一笑”更深一层,从中可以看出田忌胜利后的满足,也说明孙膑的计策十分有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❹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语言描写】齐威王的“好奇”反衬出孙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计策非常了不起。
5.问题探究
❶【品析文段】第3—9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这番对话是引发田忌赛马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又很信任他,所以田忌才放心约了齐威王等人赛马。
❷【品读词句】赛马过程中,田忌从“一点儿都不着急”到“微微一笑”,再到“满意地笑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因为他按照孙膑的策略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认为自己稳操胜券,所以第一场输了时并不急躁,后面赢了时也不激动。
❸【个性感悟】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像孙膑一样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达到预期目的。
6.拓展提升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威王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田忌本打算带领军队直接支援赵国,但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打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打魏都大梁,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庞涓得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放弃邯郸,赶回救援。我们在半道上等着,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准能把他打败。”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发。庞涓得知消息,赶紧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军大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名师解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不要直接正面交锋,而应从侧面攻击对手薄弱的要害部位,这样就可以分散、瓦解对手的力量,从而获得胜利。
第17课:《跳水》
1.《跳水》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课文叙述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了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走上横木遇到危险。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要孩子往水里跳的原因跳海可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2.“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枋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水手们的“笑”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3.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急中生智。
4.推想船长思维过程:因为发现自己的儿子处境危险,如果孩子横木上走回去,就
有跌下来的危险,摔到甲板上必然粉身碎骨,没有生还的可能;而跳入水中,既不会伤害到身体,又有水性好的水手们能迅速地打捞他,使他能够脱离危险。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跳水是最好的办法。
5.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充分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6.重点句子
❶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动作描写】“跳、摘、戴、爬”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猴子在拿小孩子取乐,表现了猴子的“放肆”。
❷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哭笑不得”“眼巴巴”说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取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很无奈,很难为情。“咬、撕、逗”写出了猴子的放肆。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
❸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神态描写】“笑得更欢了”说明水手们也在拿孩子取乐。“气得脸都红了”说明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十分恼怒,自然而然引出下文——孩子去追猴子。
❹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动作描写】“脱、爬、追、攀、夺”写出了孩子的灵活、但猴子比孩子更灵巧,一步步将孩子引向最危险的桅杆顶端。
❺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直接描写】“只要……就……”“即使……也…”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不容乐观,写出了孩子的危险处境。
❻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侧面描写】从他人的反应突出情况的危急。
❼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立刻”及船长说的话说明船长反应敏捷,马上想出了办法,而且做法果断,可以看出他经验丰富、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7.问题探究
❶【整体感知】读读第2一4自然段,说说孩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变化?
由“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可以看出,孩子的心情由开心到无奈到恼怒再到愤怒。一是因为猴子的不断戏弄,猴子拿走了他的帽子,还不断爬向高处,逗他生气;二是因为水手们的多次取笑,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❷【问题探究】面对危险的处境,孩子、水手们和船长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孩子: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水手们: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船长:果断用枪瞄准儿子,强迫他跳到海里去。
8.拓展提升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命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口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两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韩信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时,二十万赵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无后退之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轻骑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就被韩信打败了。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
名师解说:“背水一战”指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做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做最后一次努力。
语文园地六
1.字词理解
跃跃欲试:欲:想要 吾盾之坚:坚固 弗能应:应答
道旁李:道路 溺而不返:返回 冀复得兔:再次,重复
守株待兔:守候 豆蔻年华: 少女十三岁,豆蔻比喻人还未成年。
及笄之年: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
弱冠之年:指男子刚到成年的年纪。冠,就是帽子。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惑:迷惑。年:年龄。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稀:少。
耄耋(màdié)之年:八九十岁。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yí)之年:100岁。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
2.拓展其他年龄段简称
束发:男子 15 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知命:50 岁。《论语》:“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 50 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单元高频考点
1.《自相矛盾》:①考查课文的背诵;②考查“誉、弗、立”的字义及“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翻译(刺不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③考查课文说明的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2.《田忌赛马》:①考查孙膑调整后马的出场顺序(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②考查孙膑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的原因(马的脚力相差不多;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去比拼,胜负难以预料);③考查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3.《跳水》:①考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里;②考查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推波助澜);③考查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4.语文园地:①考查运用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对应的方法,理解文言字词;②考查仿照例句,写出关于时间过得很快或很慢的内心体验;③考查修改习作的方法;④考查“日积月累”中关于古代年龄别称的背诵和运用。
【单元检测】
基础检测
◆字词默写
◆日积月累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文言文默写
自相矛盾
楚人 ,誉之曰:“ , 。”又誉其矛曰:“ , 。”或曰:“ ,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 ,不可同世而立。
积累运用
1.认真拼一拼,把字写漂亮。
shū yíng quán jī chuán cāng duì cè háng xíng
fàng sì wéi gān xià hu hǎi ōu qīng miè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éi) 矛盾(dùn) 拳头(qüán) 出谋划策(cè)
B.引荐(jiàn) 撕破(sī) 扭打(niǔ) 弗能应(fú)
C.钩子(gōu) 海鸥(ōu) 瞄准(miá) 龇牙咧嘴(cī)
3.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赏识 脚力 放肆 兴志勃勃
B.吓唬 船舱 摩拳擦掌 胸有成竹
C.航行 撕裂 逗乐 龇牙咧嘴
D.炮弹 矛盾 坚固 心惊胆战
4.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B.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C.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D.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5.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夫”的读音是“fū”。
B.“赢”为上中下结构的字,读音是“yínɡ”。
C.“桅”是左右结构的字,读音是“wéi”。
D.“誉”是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是“言”。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
B.“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小岩很不服气。
C.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
D.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她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莫能陷也(陷:穿透)B.吾盾之坚(坚:坚硬)
C.吾矛之利(利:锋利)D.楚人有鬻矛与盾者(鬻:买)
8.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描写人物神情。
垂头丧气 得意扬扬 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1)比赛结束了,我们班名列倒数第一,大家都( )。
(2)我第一次走玻璃栈桥时,望着脚底深深的山谷,不由得感到( )。
(3)比赛结束了,我们班名列第一,大家都( )。
(4)对这个搞恶作剧的小男孩,大家感到( )。
9.用“然”字组词,并分别填入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
(1)猴子(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2)猴子( )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3)爷爷今年八十岁了,他( )能爬上天都峰。
(4)孩子的手( )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1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2.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改为转述句)
3.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仿写连动句)
4.猴子不理。猴子撕得更凶了。(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
5.修改下面这段话。
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学校展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每天任真完成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后。总是奈心地帮助因病缺课的李佳同学。
【答案】
1.输赢 拳击 船舱 对策 航行 放肆 桅杆 吓唬 海鸥 轻蔑
2.B 3.A 4.A 5.A 6.D 7.D
8.垂头丧气 心惊胆战 得意扬扬 哭笑不得
9.显然 忽然 居然 竟然
10.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他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 我走到书桌旁,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搬来椅子坐下开始写作业。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学校涌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沙波每天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后,总是耐心地帮助因病缺课李佳同学。
文言文阅读
(一)(2021·广西·横县教研室五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①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②陷也。” ③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卖 ②陷:刺破 ③或:有的人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 ________ 陷: ________
(2)“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 ;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的意思是第________;“出师不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_______;“坐收渔翁之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_______
2.有人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
3.读了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答案】
1.称赞 穿透、刺穿 ② ⑤ ①
2.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二)(2020·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课外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4.解释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2)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7.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
A.出去时穿什么衣服,回来时还要穿什么衣服。
B.杨布家的狗和主人不亲密,主人换件衣服它就不认识主人了。
C.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案】
4.下雨。 感到奇怪。
5.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他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冲着杨布叫。
6.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7.C
现代文阅读
(一)(2021·内蒙古康巴什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课时练习)读一读,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8.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
(2)不动声色:
10.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比赛结果,田忌________。这是因为:
11.孙膑的足智多谋主要表现在:( )
(1)帮助田忌出谋划策。
(2)观察细致。
(3)胸有成竹。
12.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8.,。,。。
9.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10.先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赢了 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11.(2)
12.遇到挫折时别气馁,换一种思考方式,采取正确的策略,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二)(2021·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课文片段和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轮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13.用“ ”画出片段中的比喻句。
14.片段中的破折号表示( )
A.解释说明B.语意转折C.声音延长
15.第一自然段中对船长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船长( )
A.脾气非常暴躁,言语粗暴。
B.关心爱护孩子,说话很有感情。
C.语气坚定,遇事沉着冷静。
16.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进海里。下面( )不是船长考虑到的。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海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17.“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明明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18.片段讲述了在危急关头父亲救下儿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3.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14.B
15.C
16.B
17.因为大家的心情非常焦急,担忧孩子,所以觉得时间很漫长。
18.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冷静、果断地采相应的措施。
(三)(2021·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儿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定身了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堙上步履蹒跚,田堙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散去了。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堙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宜享一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堙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叉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是干的,被汗渍和泥水浸透了。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浸透了,沾在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常年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吗?
19.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蹒跚: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2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22.默读第⑧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白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B.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C.白发是母亲形象的象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24.“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吗?”这个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9.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文中指母亲在田堙上缓慢、摇摆地走。
20.母亲夜以继日地在田里敲盆赶鼠 这是一位有着家庭责任感、自立自强、含辛茹苦的母亲
母亲抢季节插秧,累得跪倒在田里
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勤劳的春蚕,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的特点。
22.这句话描写了母亲的动作,使母亲“弯腰、跪、爬行”的画面浮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疲惫和坚持,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
23.B
24.这个结尾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鬻(yù)盾
赞誉(yù)
吾辈(wú)
人弗(fú)能应(yīng)也
豆蔻(kòu)
孙膑(bìn)
引荐(jiàn)
输赢(yíng)
夫(fú)不可陷(xiàn)之盾
耄耋(màdié)
模仿(mó)
放肆(sì)
模样(mú)
撕开(sī)
出谋划策(móu)
桅杆(wéi)
吓唬(hu)
瞄准(miá)
咧(liě)嘴
及笄(jī)
一艘(sōu)
期颐(yí)
桅杆(gān)
龇牙(zī)
钻来钻去(zuān)
划:划(huá)船
出谋划(huà)策
着:着(zhá)急
沉着(zhuó)冷静
看着(zhe)
模:模(mú)样
模(mó)仿
吓:吓(xià)人
恐(hè)吓
扎:扎(zhā)进
挣扎(zhá)
扎(zā)头发
誉:赞誉
赢:赢利
拳:拳头
纽:纽扣
誉:誉写
嬴:嬴氏
券:入场券
扭:扭动
艘:一艘
咧:咧嘴
桅:桅杆
航:航行
搜:搜寻
冽:凛冽
跪:跪下
杭:杭州
钩:鱼钩
撕:撕开
瞄:瞄准
舱:船舱
钓:钓鱼
嘶:嘶鸣
描:描绘
沧:沧桑
划拳
计策
引荐
航行
放肆
桅杆
吓唬
鱼钩
咧嘴
海鸥
瞄准
赏识→欣赏
把握→掌握
信任→信赖
引荐→推荐
环游→周游
吓唬→恐吓
胸有成竹→稳操胜券
心惊胆战→提心吊胆
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兴高采烈
不动声色→不露声色
放肆→放任
灵巧→笨拙
放肆→收敛
胸有成竹→束手无策
兴致勃勃→兴趣索然
遥遥领先→一落千丈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心惊胆战→泰然自若
摇摇晃晃→稳稳当当
关于母亲的场景
母亲的形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6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基础检测)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词语,句子,内容主旨,语文园地,考点提示,我的母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4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检测)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共24页。
这是一份第2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检测)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