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2022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2021-2022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试题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长为150分钟。
2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在APP中直接填写在对应位置上。
4.非选择题的作答:请学生自行打印答题卡。不能打印的,可参照电子答题卡样式,在A4白纸上手绘答题卡答题,标明题号,划定答题区域,然后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在该区域内作答;需要制图的请自行制图。5.答题完毕请将答案用手机逐题拍照,并通过APP上传到对应位置:要注意照片的清晰度,不要多拍、漏拍。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李长空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新诗在形式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C. 中国新诗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主题内容方面不能反映自己的时代。
D. 中国新诗中平庸的内容充斥着诗歌界,其阵地越来越经不起现代商品社会的冲击。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就像失去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C.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D.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诗歌就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
3.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或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B. 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胡适所讲的那样“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C.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具有自我封闭、自我肯定等特征的奇怪群体。
D.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可以说是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分析,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B.结合“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分析,B项属于新诗形式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
C.结合“主题内容方面”分析,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D.结合“平庸的内容”分析,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结合“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分析,C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A.“就一定能够改变”错。结合“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分析,“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可以改为“或”。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质
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那是个什么样的要塞?”他的妻子阿洛伊斯竭力掩饰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关切地问。
“我看它根本不是什么要塞。”他说。
“那是没有希望的了?”阿洛伊斯问道。
“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他说,“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
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
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性格坚强的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将军对任何女人很少有什么爱情。一个是60岁的老妇人,一个是63岁的老头子,在暗淡无力的秋天阳光的照射下,肩并肩的沿着街道缓缓前行,一边谈论着几千人面临着的死亡——这算得上是爱情吗?算得上的,只不过他们的爱情就像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中间的花朵罢了。
“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你知道有一条关于人质的法令吗?”
“知道。”
在德国,没有人不知道这条法令的。如果哪一个军官想开小差,那么他的亲人就要被杀掉。一个不忠于职守的人,往往给他最亲爱的人惹来杀身之祸。
“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们的小儿子已经战死在阿拉曼,二子战死在斯大林格勒。
“你注意到我的委任状上是谁当我的参谋长吗?”德克斯特问。
“一个党卫队军官——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
“分队长弗雷?”德克斯特说,“我知道为什么派他来。”
“暗中监视你呗。”
“要我忠于职守。”德克斯特说。
他们走回到家门口,德克斯特吻了吻他的妻子,登上正在等他的小汽车,他的脑海里老是萦绕着人质这件事。
在围攻蒙塔弗里尔的第17天,盟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突破了外部的防御线。那一天,将军参加了战斗,并亲自做了战略部署。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弄得他眼花缭乱,天旋地转。但是,等他恢复了神志,重新平稳地站起来的时候,反攻已经失败了。
当他走进司令部地下室时,党卫队分队长弗雷站起来迎接他。“祝贺你,将军!”弗雷以一个做作的姿势,把一只金属制的什么东西递给德克斯特。“铁十字骑士勋章!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最高奖赏。”
“从哪儿弄来的?”德克斯特盘问道。
“飞机今天早晨扔下了一件小邮包。邮包里有党卫队总部给我的私人指令。”
“有我的东西吗?”
“一封信,将军。”
德克斯特一把将信从弗雷的手中夺过来。“有什么报告吗?”德克斯特问。
副参谋长布塞说,有两个逃跑的军人被抓回来,正等候枪毙。要是守军众志成城,对他们是不能怜悯的,这是德克斯特不容推辞的职责。不过,他能不能饶恕两条生命呢?或者甚至是整个守军一万人的生命呢?突然他意识到弗雷的眼睛正盯着他的脸。
“我希望男爵夫人很好。”他说,这是话中有话。
德克斯特恨不得拔枪出来把这个疯子打死,但是,这样做对阿洛伊斯毫无帮助。“我要去休息一会儿。”他说。
屋角挂有一块毛毡当做屏风,把他的床铺遮挡起来。德克斯特手里拿着那封信在床上躺了下来,把信打开:
“亲爱的,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间。我得了癌症,医生一直给我药丸以催我入睡,我把它们都储存起来。今天晚上,当我寄了这封信以后,我准备把这些药丸一次统统服完。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
阿洛伊斯死了——她终于摆脱了党卫队的罗网。德克斯特拔出手枪后,走进了地下室。
“不许动,动就打死你!”德克斯特对弗雷说。
“布塞,马上给福塞尔将军打电话。”
“你想投降吗!?”弗雷说,他的身躯由于激动而颤抖个不停。
“是的。”德克斯特说。
“可是,您的妻子!”弗雷说。
“我的妻子死了。”
“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他想用手去拔手枪。德克斯特砰砰两枪就把他击毙了。
那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播送了关于蒙塔弗里尔投降的新闻。一万人摆脱了迫在眉睫的死亡的阴影,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
同一个晚上,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
“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但是,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
(选自《外国小说精选》,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
B. 阿洛伊斯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保住上万名士兵的生命,谎称自己得了癌症。
C. 德克斯特的妻子是人质,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
D. 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 党卫队分队长弗雷是作者安排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对德克斯特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C. 小说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这样写大大节省了笔墨,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D. 小说结尾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阿洛伊斯肖像、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顿时高大起来。
6. 简要概括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
7. 小说叙述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7题答案】
【答案】4. B 5. C
6. ①具有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②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③深爱自己的丈夫;④机智勇敢;⑤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7. ①多用对话交待相关的故事背景,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简洁。如当时的战况和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就是由对话告诉读者的。②按时间顺序叙述,脉络清晰。③多处运用伏笔和照应。如文中“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一句,就为后面德克斯特的投降埋下了伏笔;最后“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照应了前面“我得了癌症”等。④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错误。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由于他不想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
C.“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错误。弗雷并不是人质,从小说中“‘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可知,他的妻子和孩子是人质。
D.“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说法不当。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是为了激励德克斯特继续坚守下去。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说法错误。运用对话的写作方式并没有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于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分析得出。
从小说中“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情节以及阿洛伊斯为了不拖累丈夫而让他下定率部投降的决心,阿洛伊斯写信欺骗丈夫说自己罹患癌症,已经服安眠药自杀,这些想法和行为都表现出阿洛伊斯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
从小说中阿洛伊斯写给德克斯特的心中的内容,“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可以看出,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在面临死亡时仍然思恋着自己的丈夫。
从阿洛伊斯欺骗丈夫说自己罹患癌症并且将服用安眠药自杀这一行动可以看出,阿洛伊斯机智勇敢。
而在小说的结尾,面对党卫军前来抓捕,“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从中可以看出阿洛伊斯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对于小说的叙述特点,首先,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多包含在人物的对话当中,并且,这些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开头德克斯特夫妇的对话就交代了当时的战况,“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同时,这些对话还交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这样叙述故事,既让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让小说叙述简洁。
其次,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小说从德克斯特就要出发去坚守堡垒写起,写到他坚守堡垒的遭遇,再到他收到妻子的来信,之后德克斯特率部投降,而后阿洛伊斯被党卫军杀害。这样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让小说的发展顺畅,脉络清晰。
再次,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和照应。如文中“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一句,就为后面德克斯特的投降埋下了伏笔;最后“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照应了前面“我得了癌症”等。这样的伏笔和照应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合理,更加能打动读者。
最后,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阿洛伊斯写信给丈夫告诉他自己罹患癌症,在他收到信时自己已经死亡,其实她是在骗德克斯特,为让他能够下定决心率部投降而不必挂念自己,这一结尾突出了阿洛伊斯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也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 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 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司马迁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课文《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课内句子翻译: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11题答案】
【答案】8. B 9. D 10. D
11. (1)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2)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怎么会只是一杯酒(就推辞)呢!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4)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大臣震恐”中“大臣”作主语,“震恐”作谓语,句子结构完整,“震恐”后应断开,故先排除A、C。
“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中“顾……乎”,固定句式,难道……吗,故应在“顾独与一室者绝乎”前后停顿,排除D。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错。《樊郦滕灌列传》不是独传,而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合传。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错。原文“附骥之尾,垂名汉廷”,指的是依附于沛公名垂汉室,而非“通过自己的努力”;且司马迁最后的议论,更多表达的是对樊哙忠义勇猛、垂名汉室、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带领;“因”,通过;“谢”,谢罪。
(2)“且”,尚且;“岂……乎”,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吗;“辞”,推辞;“特”,只是。
(3)“庠序”,古代对学校的称呼;“申”,反复陈述;“悌”,兄弟友爱;“颁”,同“斑”,花白;“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4)“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有何厌”;“封”,第一个是动词,使……成为疆界,第二个是名词,疆界;“肆”,延伸,扩张。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邑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营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
起先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绸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后能依附高祖,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
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
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簿领文书千笔秃”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
B. “公庭嚚讼百虫鸣”写诗人每天要处理各种案件,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够休息。
C. 诗的颔联写诗人忙里偷闲,他在吃饭时听到隔壁的学子在吟诵《论语》,内心十分高兴。
D. 诗的尾联写晚上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之后,点燃灯火,拿出《论语》进行讲述评论。
13.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2~13题答案】
【答案】12. B 13. ①因为案牍劳形,心生厌倦之情。②听到邻家后生诵读《论语》后充满喜悦,对后生学业有成充满期待。③在对《论语》的赏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并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B.“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够休息”错,“百虫鸣”使用了比喻修辞,在这里是指公堂上争讼的声音,并不是说诗人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的首联“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以至于用秃了千支笔,使用夸张修辞,彰显诗人日理万机,各种案件处理不尽,对簿公堂的人多而吵闹,叽叽喳喳如百虫争鸣。得出答案①因为案牍劳形,心生厌倦之情。
诗的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写忙里偷闲,在吃饭时听到隔壁的学子在吟诵《论语》,内心十分高兴。得出答案②听到邻家后生诵读《论语》后充满喜悦。
诗的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写只有真正看过大海的人才能懂得浩渺无边的感觉,学习如爬上,随着知识的累积能力越来越高,终有一天会成功登顶巅峰,到那时便可以俯瞰世间一切。得出答案②对后生学业有成充满期待。
诗的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写晚上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之后,点燃灯火,拿出《论语》进行讲述评论。得出答案③在对《论语》的赏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形容周瑜的儒将风度;用“___________”描写曹操水军被烧的景象。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夜幕降临时天姥山恐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
【14题答案】
【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故木受绳则直 ④. 金就砺则利 ⑤.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⑥. 幽咽泉流冰下难 ⑦. 舞幽壑之潜蛟 ⑧. 泣孤舟之嫠妇 ⑨. 樯橹灰飞烟灭 ⑩.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⑪. 栗深林兮惊层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礼”“砺”“利”“幽壑”“潜”“泣”“嫠”“咆”“殷”“栗”“深”“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特别是奥运项目新的周期在全民健身__________展开的浓厚氛围中重新起航,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还给我们带来了竞技体育的欢乐。体育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高民族自豪感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舞龙舞狮、射箭、摔跤、龙舟竞渡等项目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 ),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赋予的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活动中与生俱来。同样,民俗体育如跳绳、推铁环、毽子、陀螺、丢沙包、拔河等等都是老百姓__________的健身活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众多的农村成为我国全民健身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引导、__________,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延伸锻炼空间。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是当代体育__________的责任。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火如荼 喜闻乐见 因地制宜 义不容辞
B. 如火如荼 有口皆碑 见机而作 当仁不让
C. 热火朝天 喜闻乐见 见机而作 义不容辞
D. 热火朝天 有口皆碑 因地制宜 当仁不让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竞技体育的欢乐,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
B.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还给我们带来了欣赏竞技体育的欢乐。
C.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欣赏竞技体育的欢乐,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
D.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也把欣赏竞技体育的欢乐给我们带来了。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B. 早已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C. 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
D. 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早已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
【15~17题答案】
【答案】15. A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茶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全民健身开展得正盛,因此第一处应选用“如火如荼”。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第二处指这些活动深受人们欢迎,因此应选填“喜闻乐见”。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见机而作: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见机而作”强调的是抓住时机。此处讲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合理引导人们健身,应选填“因地制宜”。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文中强调的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第四处应选填“义不容辞”。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为语序不当,“不仅”与“还”后面的内容应加以调换。
第二处为成分残缺,应在“竞技体育”前添加“欣赏”。
综合分析,C选修改正确。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括号前的句子“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舞龙舞狮、射箭、摔跤、龙舟竞渡等项目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分析可知,这些活动项目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过程,融入人们的成长中,因此,应是先讲“早已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排除CD。
“早已”修饰“融入”,强调时间之早,而不是修饰“成为”,排除A。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擅于写美食的还有梁实秋,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很多和梁实秋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也有前后呼应之妙,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与梁实秋等人的文章相比,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带有强烈的参与感,而梁实秋等就难免有食客的嫌疑,像陆文夫笔下的朱自冶,只是一个资深的又善言说的“吃货”。
汪曾祺不仅能够品尝美食,①,他说过,“喜欢做饭的人一般都是不自私的”,汪曾祺的文章里,经常写到自己尝试做新菜的过程,比如油条塞斩肉(肉圆)这道菜就是汪曾祺自己的发明。“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做郇厨”的乐趣,②,但汪曾祺自己觉得和弄笔一样是“自娱”。汪曾祺喜欢画画,他觉得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画画一样,随性,却又有雅致的讲究。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③。这种代入感,正是网络时代阅读者喜欢的代入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
【18~19题答案】
【答案】18. ①而且喜欢做饭(制作美食) ②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可笑的 ③会带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
19. 擅于写美食的梁实秋和汪曾祺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但他们一个是旁观者,一个是在场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汪曾祺不仅能够品尝美食”“他说过,‘喜欢做饭的人一般都是不自私的’”,推断①处可以填入“而且喜欢做饭(制作美食)”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但汪曾祺自己觉得和弄笔一样是‘自娱’”,推断②处讲“做郇厨”的乐趣,可以填入“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可笑的”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主要结合上下文“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代入感,正是网络时代阅读者喜欢的代入感”,推断③处可以填入“会带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一段的中心句“同样擅于写美食的还有梁实秋,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很多和梁实秋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也有前后呼应之妙,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用一个转折复句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梁实秋和汪曾祺写美食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但两个人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考生要组织语言的时候,要注意两个人的身份要对应准确,还要注意符合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疫情夺走了亲人的生命,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让许多人失去了工作,许多国家的GDP都遭到重创,到现在还看不到病毒彻底消失的希望。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有人说,无论如何,一切都将过去。
疫情留给世界的,不只是灾难和失望。通过疫情,人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也看到了社会可以改进的地方。抗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有人说,一切都没有过去。
请以“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
带着希望,奋然前行
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但实际上一切都不会过去。
是的,一切都会过去。新冠肺炎病毒夺走了亲人的生命,劫后余生的伤心人擦干眼泪,仍将勇敢地生活下去;疫情中失去了工作的人,在艰难中还要继续寻找新的工作;疫情中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减税免税,帮助企业在困境中生存下去……是的,一切都将会过去。病毒肆虐,疫苗可期;乌云压顶,阳光可待。
回看人类的历史,病疫灾难始终与人类相伴。14世纪的黑死病,曾带走欧洲2500万人的生命;18世纪的天花病毒,让数千万美洲人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灾难可怕,但人类没有堕落灭亡,而是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发明了疫苗,建立了和平的机制,走上了更好的发展道路。多年之后,回看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肯定也会感慨万千。
一切都会过去。即使遭受重大损失,相信人类终将取得进步;即使失去了很多,时间也会消除心灵的创伤。活着的人终将忘掉伤痛,奋然前行。
但是一切都不会过去,抗击疫情中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应该被铭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白衣天使的神圣色彩在一些人的眼里有点黯淡了。此次抗击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迎着危险冲锋在前,在关键时刻担当起神圣的使命,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群体的无私与博大。除了医务工作者,还有警察、农民工、快递员,以及无数的志愿者,他们面对危险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私,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可贵的品质。疫情肯定会过去,但这些高贵的品质应该被传承,而且一定会被传承。
一切都不会过去,那些在疫情中表现出的人类良知与理性将被永远铭记。目前,考验人类前景的,除了新冠肺炎病毒,还有政治的黑暗。美国的一些政客,不断发表一些违背科学的言论,企图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打压中国。但更多的人没有被美国政客的政治淫威吓倒,而是秉持科学的理念,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维护良知、正义。这些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一切都会过去”,让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危难的境地,都保持希望;“一切都不会过去”,让美好得到传承,让教训被永远铭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构成,第一段话指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目前还看不到彻底消灭病毒的希望,但一切都会过去。第二段话指出抗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消失,所以说一切都没有过去。
实际上,材料的两段话正好分别对应了话题:一切都回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句话既有哲学元素,带有思辨性,又富有诗意。世界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写人叙事的重心要放在什么过去了,什么不会过去,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过去的和过不去的。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得失成败如过眼云烟,经验教训似磐石留存。
2.悲伤如风,真情常驻。
3.时间流逝,文明永存。
4.让过去的随风飘逝,让过不去的常留心间。
注意事项:
1.试题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长为150分钟。
2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在APP中直接填写在对应位置上。
4.非选择题的作答:请学生自行打印答题卡。不能打印的,可参照电子答题卡样式,在A4白纸上手绘答题卡答题,标明题号,划定答题区域,然后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在该区域内作答;需要制图的请自行制图。5.答题完毕请将答案用手机逐题拍照,并通过APP上传到对应位置:要注意照片的清晰度,不要多拍、漏拍。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李长空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新诗在形式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C. 中国新诗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主题内容方面不能反映自己的时代。
D. 中国新诗中平庸的内容充斥着诗歌界,其阵地越来越经不起现代商品社会的冲击。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就像失去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C.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D.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诗歌就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
3.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或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B. 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胡适所讲的那样“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C.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具有自我封闭、自我肯定等特征的奇怪群体。
D.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可以说是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分析,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B.结合“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分析,B项属于新诗形式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
C.结合“主题内容方面”分析,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D.结合“平庸的内容”分析,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结合“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分析,C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A.“就一定能够改变”错。结合“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分析,“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可以改为“或”。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质
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那是个什么样的要塞?”他的妻子阿洛伊斯竭力掩饰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关切地问。
“我看它根本不是什么要塞。”他说。
“那是没有希望的了?”阿洛伊斯问道。
“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他说,“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
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
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性格坚强的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将军对任何女人很少有什么爱情。一个是60岁的老妇人,一个是63岁的老头子,在暗淡无力的秋天阳光的照射下,肩并肩的沿着街道缓缓前行,一边谈论着几千人面临着的死亡——这算得上是爱情吗?算得上的,只不过他们的爱情就像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中间的花朵罢了。
“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你知道有一条关于人质的法令吗?”
“知道。”
在德国,没有人不知道这条法令的。如果哪一个军官想开小差,那么他的亲人就要被杀掉。一个不忠于职守的人,往往给他最亲爱的人惹来杀身之祸。
“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们的小儿子已经战死在阿拉曼,二子战死在斯大林格勒。
“你注意到我的委任状上是谁当我的参谋长吗?”德克斯特问。
“一个党卫队军官——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
“分队长弗雷?”德克斯特说,“我知道为什么派他来。”
“暗中监视你呗。”
“要我忠于职守。”德克斯特说。
他们走回到家门口,德克斯特吻了吻他的妻子,登上正在等他的小汽车,他的脑海里老是萦绕着人质这件事。
在围攻蒙塔弗里尔的第17天,盟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突破了外部的防御线。那一天,将军参加了战斗,并亲自做了战略部署。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弄得他眼花缭乱,天旋地转。但是,等他恢复了神志,重新平稳地站起来的时候,反攻已经失败了。
当他走进司令部地下室时,党卫队分队长弗雷站起来迎接他。“祝贺你,将军!”弗雷以一个做作的姿势,把一只金属制的什么东西递给德克斯特。“铁十字骑士勋章!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最高奖赏。”
“从哪儿弄来的?”德克斯特盘问道。
“飞机今天早晨扔下了一件小邮包。邮包里有党卫队总部给我的私人指令。”
“有我的东西吗?”
“一封信,将军。”
德克斯特一把将信从弗雷的手中夺过来。“有什么报告吗?”德克斯特问。
副参谋长布塞说,有两个逃跑的军人被抓回来,正等候枪毙。要是守军众志成城,对他们是不能怜悯的,这是德克斯特不容推辞的职责。不过,他能不能饶恕两条生命呢?或者甚至是整个守军一万人的生命呢?突然他意识到弗雷的眼睛正盯着他的脸。
“我希望男爵夫人很好。”他说,这是话中有话。
德克斯特恨不得拔枪出来把这个疯子打死,但是,这样做对阿洛伊斯毫无帮助。“我要去休息一会儿。”他说。
屋角挂有一块毛毡当做屏风,把他的床铺遮挡起来。德克斯特手里拿着那封信在床上躺了下来,把信打开:
“亲爱的,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间。我得了癌症,医生一直给我药丸以催我入睡,我把它们都储存起来。今天晚上,当我寄了这封信以后,我准备把这些药丸一次统统服完。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
阿洛伊斯死了——她终于摆脱了党卫队的罗网。德克斯特拔出手枪后,走进了地下室。
“不许动,动就打死你!”德克斯特对弗雷说。
“布塞,马上给福塞尔将军打电话。”
“你想投降吗!?”弗雷说,他的身躯由于激动而颤抖个不停。
“是的。”德克斯特说。
“可是,您的妻子!”弗雷说。
“我的妻子死了。”
“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他想用手去拔手枪。德克斯特砰砰两枪就把他击毙了。
那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播送了关于蒙塔弗里尔投降的新闻。一万人摆脱了迫在眉睫的死亡的阴影,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
同一个晚上,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
“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但是,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
(选自《外国小说精选》,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
B. 阿洛伊斯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保住上万名士兵的生命,谎称自己得了癌症。
C. 德克斯特的妻子是人质,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
D. 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 党卫队分队长弗雷是作者安排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对德克斯特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C. 小说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这样写大大节省了笔墨,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D. 小说结尾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阿洛伊斯肖像、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顿时高大起来。
6. 简要概括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
7. 小说叙述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7题答案】
【答案】4. B 5. C
6. ①具有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②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③深爱自己的丈夫;④机智勇敢;⑤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7. ①多用对话交待相关的故事背景,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简洁。如当时的战况和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就是由对话告诉读者的。②按时间顺序叙述,脉络清晰。③多处运用伏笔和照应。如文中“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一句,就为后面德克斯特的投降埋下了伏笔;最后“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照应了前面“我得了癌症”等。④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错误。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由于他不想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
C.“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错误。弗雷并不是人质,从小说中“‘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可知,他的妻子和孩子是人质。
D.“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说法不当。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是为了激励德克斯特继续坚守下去。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说法错误。运用对话的写作方式并没有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于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分析得出。
从小说中“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情节以及阿洛伊斯为了不拖累丈夫而让他下定率部投降的决心,阿洛伊斯写信欺骗丈夫说自己罹患癌症,已经服安眠药自杀,这些想法和行为都表现出阿洛伊斯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
从小说中阿洛伊斯写给德克斯特的心中的内容,“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可以看出,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在面临死亡时仍然思恋着自己的丈夫。
从阿洛伊斯欺骗丈夫说自己罹患癌症并且将服用安眠药自杀这一行动可以看出,阿洛伊斯机智勇敢。
而在小说的结尾,面对党卫军前来抓捕,“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从中可以看出阿洛伊斯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对于小说的叙述特点,首先,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多包含在人物的对话当中,并且,这些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开头德克斯特夫妇的对话就交代了当时的战况,“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同时,这些对话还交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这样叙述故事,既让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让小说叙述简洁。
其次,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小说从德克斯特就要出发去坚守堡垒写起,写到他坚守堡垒的遭遇,再到他收到妻子的来信,之后德克斯特率部投降,而后阿洛伊斯被党卫军杀害。这样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让小说的发展顺畅,脉络清晰。
再次,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和照应。如文中“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一句,就为后面德克斯特的投降埋下了伏笔;最后“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照应了前面“我得了癌症”等。这样的伏笔和照应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合理,更加能打动读者。
最后,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阿洛伊斯写信给丈夫告诉他自己罹患癌症,在他收到信时自己已经死亡,其实她是在骗德克斯特,为让他能够下定决心率部投降而不必挂念自己,这一结尾突出了阿洛伊斯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精神,也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 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 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司马迁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课文《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课内句子翻译: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11题答案】
【答案】8. B 9. D 10. D
11. (1)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2)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怎么会只是一杯酒(就推辞)呢!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4)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大臣震恐”中“大臣”作主语,“震恐”作谓语,句子结构完整,“震恐”后应断开,故先排除A、C。
“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中“顾……乎”,固定句式,难道……吗,故应在“顾独与一室者绝乎”前后停顿,排除D。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错。《樊郦滕灌列传》不是独传,而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合传。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错。原文“附骥之尾,垂名汉廷”,指的是依附于沛公名垂汉室,而非“通过自己的努力”;且司马迁最后的议论,更多表达的是对樊哙忠义勇猛、垂名汉室、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带领;“因”,通过;“谢”,谢罪。
(2)“且”,尚且;“岂……乎”,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吗;“辞”,推辞;“特”,只是。
(3)“庠序”,古代对学校的称呼;“申”,反复陈述;“悌”,兄弟友爱;“颁”,同“斑”,花白;“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4)“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有何厌”;“封”,第一个是动词,使……成为疆界,第二个是名词,疆界;“肆”,延伸,扩张。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邑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营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
起先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绸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后能依附高祖,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
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
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簿领文书千笔秃”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
B. “公庭嚚讼百虫鸣”写诗人每天要处理各种案件,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够休息。
C. 诗的颔联写诗人忙里偷闲,他在吃饭时听到隔壁的学子在吟诵《论语》,内心十分高兴。
D. 诗的尾联写晚上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之后,点燃灯火,拿出《论语》进行讲述评论。
13.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2~13题答案】
【答案】12. B 13. ①因为案牍劳形,心生厌倦之情。②听到邻家后生诵读《论语》后充满喜悦,对后生学业有成充满期待。③在对《论语》的赏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并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B.“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够休息”错,“百虫鸣”使用了比喻修辞,在这里是指公堂上争讼的声音,并不是说诗人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的首联“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以至于用秃了千支笔,使用夸张修辞,彰显诗人日理万机,各种案件处理不尽,对簿公堂的人多而吵闹,叽叽喳喳如百虫争鸣。得出答案①因为案牍劳形,心生厌倦之情。
诗的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写忙里偷闲,在吃饭时听到隔壁的学子在吟诵《论语》,内心十分高兴。得出答案②听到邻家后生诵读《论语》后充满喜悦。
诗的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写只有真正看过大海的人才能懂得浩渺无边的感觉,学习如爬上,随着知识的累积能力越来越高,终有一天会成功登顶巅峰,到那时便可以俯瞰世间一切。得出答案②对后生学业有成充满期待。
诗的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写晚上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之后,点燃灯火,拿出《论语》进行讲述评论。得出答案③在对《论语》的赏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形容周瑜的儒将风度;用“___________”描写曹操水军被烧的景象。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夜幕降临时天姥山恐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
【14题答案】
【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故木受绳则直 ④. 金就砺则利 ⑤.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⑥. 幽咽泉流冰下难 ⑦. 舞幽壑之潜蛟 ⑧. 泣孤舟之嫠妇 ⑨. 樯橹灰飞烟灭 ⑩.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⑪. 栗深林兮惊层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礼”“砺”“利”“幽壑”“潜”“泣”“嫠”“咆”“殷”“栗”“深”“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特别是奥运项目新的周期在全民健身__________展开的浓厚氛围中重新起航,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还给我们带来了竞技体育的欢乐。体育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高民族自豪感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舞龙舞狮、射箭、摔跤、龙舟竞渡等项目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 ),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赋予的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活动中与生俱来。同样,民俗体育如跳绳、推铁环、毽子、陀螺、丢沙包、拔河等等都是老百姓__________的健身活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众多的农村成为我国全民健身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引导、__________,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延伸锻炼空间。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是当代体育__________的责任。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火如荼 喜闻乐见 因地制宜 义不容辞
B. 如火如荼 有口皆碑 见机而作 当仁不让
C. 热火朝天 喜闻乐见 见机而作 义不容辞
D. 热火朝天 有口皆碑 因地制宜 当仁不让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竞技体育的欢乐,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
B.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还给我们带来了欣赏竞技体育的欢乐。
C.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欣赏竞技体育的欢乐,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
D. 毫无疑问,今年的奥运会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奥运文化带来的激励作用,也把欣赏竞技体育的欢乐给我们带来了。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B. 早已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C. 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
D. 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早已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
【15~17题答案】
【答案】15. A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茶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全民健身开展得正盛,因此第一处应选用“如火如荼”。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第二处指这些活动深受人们欢迎,因此应选填“喜闻乐见”。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见机而作: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见机而作”强调的是抓住时机。此处讲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合理引导人们健身,应选填“因地制宜”。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文中强调的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第四处应选填“义不容辞”。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为语序不当,“不仅”与“还”后面的内容应加以调换。
第二处为成分残缺,应在“竞技体育”前添加“欣赏”。
综合分析,C选修改正确。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括号前的句子“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舞龙舞狮、射箭、摔跤、龙舟竞渡等项目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分析可知,这些活动项目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过程,融入人们的成长中,因此,应是先讲“早已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排除CD。
“早已”修饰“融入”,强调时间之早,而不是修饰“成为”,排除A。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擅于写美食的还有梁实秋,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很多和梁实秋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也有前后呼应之妙,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与梁实秋等人的文章相比,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带有强烈的参与感,而梁实秋等就难免有食客的嫌疑,像陆文夫笔下的朱自冶,只是一个资深的又善言说的“吃货”。
汪曾祺不仅能够品尝美食,①,他说过,“喜欢做饭的人一般都是不自私的”,汪曾祺的文章里,经常写到自己尝试做新菜的过程,比如油条塞斩肉(肉圆)这道菜就是汪曾祺自己的发明。“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做郇厨”的乐趣,②,但汪曾祺自己觉得和弄笔一样是“自娱”。汪曾祺喜欢画画,他觉得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画画一样,随性,却又有雅致的讲究。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③。这种代入感,正是网络时代阅读者喜欢的代入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
【18~19题答案】
【答案】18. ①而且喜欢做饭(制作美食) ②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可笑的 ③会带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
19. 擅于写美食的梁实秋和汪曾祺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但他们一个是旁观者,一个是在场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汪曾祺不仅能够品尝美食”“他说过,‘喜欢做饭的人一般都是不自私的’”,推断①处可以填入“而且喜欢做饭(制作美食)”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但汪曾祺自己觉得和弄笔一样是‘自娱’”,推断②处讲“做郇厨”的乐趣,可以填入“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可笑的”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主要结合上下文“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代入感,正是网络时代阅读者喜欢的代入感”,推断③处可以填入“会带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一段的中心句“同样擅于写美食的还有梁实秋,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很多和梁实秋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也有前后呼应之妙,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用一个转折复句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梁实秋和汪曾祺写美食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但两个人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考生要组织语言的时候,要注意两个人的身份要对应准确,还要注意符合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疫情夺走了亲人的生命,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让许多人失去了工作,许多国家的GDP都遭到重创,到现在还看不到病毒彻底消失的希望。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有人说,无论如何,一切都将过去。
疫情留给世界的,不只是灾难和失望。通过疫情,人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也看到了社会可以改进的地方。抗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有人说,一切都没有过去。
请以“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
带着希望,奋然前行
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但实际上一切都不会过去。
是的,一切都会过去。新冠肺炎病毒夺走了亲人的生命,劫后余生的伤心人擦干眼泪,仍将勇敢地生活下去;疫情中失去了工作的人,在艰难中还要继续寻找新的工作;疫情中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减税免税,帮助企业在困境中生存下去……是的,一切都将会过去。病毒肆虐,疫苗可期;乌云压顶,阳光可待。
回看人类的历史,病疫灾难始终与人类相伴。14世纪的黑死病,曾带走欧洲2500万人的生命;18世纪的天花病毒,让数千万美洲人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灾难可怕,但人类没有堕落灭亡,而是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发明了疫苗,建立了和平的机制,走上了更好的发展道路。多年之后,回看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肯定也会感慨万千。
一切都会过去。即使遭受重大损失,相信人类终将取得进步;即使失去了很多,时间也会消除心灵的创伤。活着的人终将忘掉伤痛,奋然前行。
但是一切都不会过去,抗击疫情中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应该被铭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白衣天使的神圣色彩在一些人的眼里有点黯淡了。此次抗击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迎着危险冲锋在前,在关键时刻担当起神圣的使命,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群体的无私与博大。除了医务工作者,还有警察、农民工、快递员,以及无数的志愿者,他们面对危险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私,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可贵的品质。疫情肯定会过去,但这些高贵的品质应该被传承,而且一定会被传承。
一切都不会过去,那些在疫情中表现出的人类良知与理性将被永远铭记。目前,考验人类前景的,除了新冠肺炎病毒,还有政治的黑暗。美国的一些政客,不断发表一些违背科学的言论,企图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打压中国。但更多的人没有被美国政客的政治淫威吓倒,而是秉持科学的理念,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维护良知、正义。这些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一切都会过去”,让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危难的境地,都保持希望;“一切都不会过去”,让美好得到传承,让教训被永远铭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构成,第一段话指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目前还看不到彻底消灭病毒的希望,但一切都会过去。第二段话指出抗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消失,所以说一切都没有过去。
实际上,材料的两段话正好分别对应了话题:一切都回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句话既有哲学元素,带有思辨性,又富有诗意。世界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写人叙事的重心要放在什么过去了,什么不会过去,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过去的和过不去的。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得失成败如过眼云烟,经验教训似磐石留存。
2.悲伤如风,真情常驻。
3.时间流逝,文明永存。
4.让过去的随风飘逝,让过不去的常留心间。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