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
展开第七周
【基础阅读】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②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③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④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⑤“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⑦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⑧“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⑨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⑩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⑪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⑫“哦哦,你是范爱农!”
⑬“哦哦,你是鲁迅!”
⑭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又受着( )、( )、( ),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⑮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斥 轻蔑 迫害 B.轻蔑 排斥 迫害
C.轻蔑 迫害 排斥 D.迫害 轻蔑 排斥
2.“我”和范爱农重逢时,“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为什么“我们”的笑“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3.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在东京客店,为什么“我”发言范爱农“大抵就反对”?请结合整篇文章分析其中的原因。
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________》。在作者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让人尊敬的________________;也认清了那位“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让人厌恶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①嘲笑曾经在东京客店讨论是否发电报时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②作为曾经胸怀天下、愤世嫉俗的知识青年,“我”回到故乡教书,范爱农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生活落寞困顿,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让人感到悲哀。
3.(1)这段文字运用了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范爱农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描写,突出人物愤世嫉俗、孤傲的性格特征。(2)“躲”字形象地写出了范爱农留学回到家乡之后艰难的处境。
4.范爱农对“我”产生了误会,产生了厌恶之情。“我”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在税关查检时,关吏从衣箱中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我”很不满,“也许摇了摇头”。范爱农看见“我”摇头认为“我”看不起、讨厌他们。(意思对即可)
5. 旧事重提 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分析】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轻蔑”意思是轻视,不放在眼里;“排斥”的意思是不相容,使别人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迫害”的意思是压迫使受害。三个词语程度越来越深,所以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从⑥段的“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⑦段的“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⑨段的“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和⑩段的“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可以看出,我们两人曾经在东京客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我觉得范爱农很可恶,他大抵也这么看我;
结合⑪段的“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和⑭段的“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可知,鲁迅的境况不是很好,而范爱农的形象更加寒酸,现实让我们都感到失望和悲哀。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这是外貌、神态描写,从范爱农斜眼看人的藐视目光,表现了他傲然不群的豪爽和自尊自强的性格。
(2)“躲”是躲藏,不让人知道的意思。结合⑭段的“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可知,“躲”字形象地写出了范爱农留学回到家乡之后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生活落寞困顿艰难的处境。
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分析。
结合《范爱农》可知,青年时期他在日本留学,刚到横滨时遇见了来接他们的鲁迅和子英。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他给师母带的绣花的弓鞋,鲁迅看到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被范爱农看到了,范爱农从此对鲁迅不满。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又看不过去,摇了摇头。范爱农对“我”产生了误会,产生了厌恶之情。
5.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根据《朝花夕拾》内容,可明确答案。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热情、纯朴、善良、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位专爱拨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恶,并且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然后散布流言蜚语的两面派人物。
(二)阅读甲、乙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___________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6.甲诗。当时___________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时,___________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好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7.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8.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 王昌龄 李白
7.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8.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分析】
6.考查文学常识。甲诗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思是听说我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在远方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当时李白身处扬州,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乙诗前两句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青枫飒飒雨凄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三)名著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文中的“她”是谁?除了睡觉爱摆“大”字,她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她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令作者永生难忘是怎样的品格?
【答案】第一问:长妈妈
第二问:如喜欢切切嚓嚓,爱管闲事
第三问示例:质朴善良、爱孩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这个语段出自《朝花夕拾》里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由“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可知,文中的“她”是长妈妈,写了长妈妈睡觉爱摆“大”字的事,表现了长妈妈不拘小节的性格。
除了睡觉爱摆“大”字,她还喜欢切切嚓嚓,爱管闲事等毛病。她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大年初一早上给“我”塞福橘,是盼望“我”一年到头,顺顺溜溜;特别是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更令“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这些,都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的,微笑的,声情并茂的。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也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在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新同学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接着,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环境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艺——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为了照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也可以这样说,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百分之八十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突然轻启朱唇,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10.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③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②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12.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13.“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14.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答案】
10. “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 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11.①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不想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②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
12.示例一:第①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
示例二:第②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
13.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
14.略
【详解】
10.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通读全文,第一件事是 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第二件事情是 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老师脑梗严重,第三件事是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11.细读句子,老师的“若无其事”是为了 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不想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 。眼泪“喷涌而出”是因为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
12.两句话都是比喻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第一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第二句话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
13.两个“好”字出现的位置不同,联系到的情景不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5)根据题意,写与老师的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一定要写出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等。要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关心,充满正能量。
故答案为:⑴1、“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2、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⑵ ①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不想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②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
⑶ 示例一:第①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示例二:第②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
⑷ 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 ⑸ 略
【点评】⑴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概括,是按照主要人物加主要事件,再加结果的模式进行回答,考生可根据这个模板加以练习。
⑵对课文内容情节的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人物的情感心理,切不可断章取义。
⑶赏析句子就是从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重点字词等角度回答,先点明句子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写出什么内容,最后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或者性格品质即可。
⑷人物形象的概括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不能脱离语境去凭空想象。
⑸谈自己的见解看法,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只有抒情和议论的文段在考试中是不符合要求的。
(二)阅读《原来课本这么有趣呀》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原来课本这么有趣呀
①有一天晚上,在家里走动消食,我在手机推送上看到一句话,就随口念出来,大意是说感情靠不住,只有钱才靠得住。
②娃在旁边听着,突然好像很感慨似的,说:“其实钱也靠不住啊,彭德怀年轻时曾经赚了点钱,后来换了军阀,那些钱全变成废纸了。”
③我问他在哪里看到的,他说是《红星照耀中国》。
④这本书是他们这学期的课外必读书目,于是我把书拿过来翻到相关片段,确实有这个细节。彭德怀年轻时脾气坏,差点要被族人溺死。逃出家庭后,他干过矿工拉风箱,当过鞋匠、烧碱工,修过水渠,攒了一些钱,但换了军阀,原来的纸币全变成废纸。
⑤从此之后我就魔怔似的,一想起钱就想起彭德怀,真没想到必读书目还有这样的作用。
⑥去年冬天去北方旅行的时候见到积雪,我建议娃尝一尝,她说:“妈妈你是衍太太吗?让我吃冰!”
⑦这联想来自鲁迅《朝花夕拾》里的《琐记》。里面写到,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小孩子们爱吃冰,沈四太太看了就大声说“莫吃呀,要肚子疼”,害得孩子们被父母骂。但衍太太却和蔼的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貌似一个很有童心、很能理解孩子的大人。
⑧我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跟衍太太这个并不光彩的形象扯上关系。不过我觉得仅仅这个联想,娃的书就没白读。
⑨其实他的语文成绩很差,有一年甚至还要补考。我之所以不着急,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这样闲聊。闲聊中,我知道他能运用读的书,哪怕就是这样极为微小极为无厘头的运用。他有他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总有一天能达到这本书更深的地方。
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读过鲁迅的书。那时候实在不喜欢鲁迅,猜不透与他有关的题目的答案,而老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很难。因为当时的我没有拥有自己的路径,也无法运用老师给出的路径。如果穿越回去,我想提醒那个愁眉苦脸的小孩,让她注意衍太太鼓励孩子吃冰这样的细节,我想,最起码可以让她觉得对一本书的阅读角度有很多。
⑪继续说《朝花夕拾》,有一次我跟娃翻旧账,说起他以前某件错事。他很生气我旧事重提,说:“妈妈,过去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朝花夕拾?”
⑫他这么一说,我的愤怒一下子转移了,注意力来到这个成语的特殊运用上。我注意到这个成语的运用在这里有很奇妙的效果,它与“秋后算账”之类的说法不同,因为诗意而减轻了咄咄逼人的质问性质。同时,也正因为它的运用并不准确,歪打正着的减轻了母子间对立的力量,成为我们对话的润滑剂。
⑬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课本是可以很有趣的。
⑭之前我看到一些批判中小学教材的文章,说现在的课程编选很有问题,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⑮去年娃读《射雕英雄传》时,看到黄蓉设计的名菜“廿四桥明月夜”,这道菜用了火腿这个材料,他说,这不是金庸瞎说。因为那一学期的历史课本上有“衣食住行”这么个栏目,里面恰好提到北宋时期火腿刚发明出来。黄蓉的时代,火腿产生了,正好被有品位的人所喜爱,这一切就对上了。
⑯那么,因为我娃特别会活读活用吗?负责任的说,并不是。
⑰节假日的时候,我最喜欢让娃的同学来家里玩,因为他们的聊天经常让我乐不可支。
⑱有一次,是俊俊他们来我们家,我让他们读一下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⑲背诵的时候,我把“过雨看松色”中的“看”字自背成了“见”字,他们指了出来,我灵机一动问他们,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⑳程程说,看是仔细的看,见只是看见。俊俊说,看是主动的,见是被动的。在这个讨论中,他们忘记了我背错了事实,而我因为这个讨论记得更牢了。我觉得这是孩子教会我的。
㉑还有一次,是董董在我家,他们背诵课本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㉒我想逗他们多说点话,便问,你们最喜欢其中哪一句?董董说他最喜欢第一句。我问为什么,他说:“按逻辑讲,应该是客路青山上,但这句诗里说客路青山外,这个‘外’字很特别,写出那种云雾缭绕的感觉;本来应该是行舟绿水上,这里说行舟绿水前,这个‘前’字也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是在绿水前,可能俯视效果。所以这两句很特别。”
㉓当时董董只是10岁,但我觉得他说的这一段,几乎可以是一篇诗歌鉴赏的雏形。
㉔我把这些孩子们无意间聊到的关于课本也好,课外书也好的一切灵光妙语记录下来,想等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提醒他们,你们曾经多么有趣,能让一切貌似乏味的东西点石成金。
(选自《青年文摘》2021年3月下)
15.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乐不可支:___________________
(2)润滑剂: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7.读完全文,你认为文题“原来课本这么有趣呀”中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18.第⑩段运用插叙,写“我”小时候读书的经历,这对写孩子读书有什么作用?
19.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原来课本这么有趣呀”为题,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⑳段中有这样的内容:“程程说,看是仔细的看,见只是看见。俊俊说,看是主动的,见是被动的。”“我”对此未加评判,说明两个小孩回答不正确,而“我”不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C.“如果穿越回去,我想提醒那个愁眉苦脸的小孩,让她注意衍太太鼓励孩子吃冰这样的细节,我想,最起码可以让她觉得对一本书的阅读角度有很多。”句中的“小孩”指“我”自己,整句运用心理描写,表明“我”现在对阅读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
D.全文语言朴实,自然晓畅。多处运用语言描写讲述故事、表现人物。
20.运用作者文中的观点,请你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语文教材中,找一篇课文或者一部名著,讲讲你和它的故事(50字以内)。
【答案】
15. 乐不可支:指跟孩子们聊天让我非常高兴(快乐到极点) 润滑剂:比喻孩子的诗意理解减轻了母子间的对立,畅通了彼此间的交流。
16.本文写孩子们从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增长智慧这个事实,告诉大家课本是有趣的、有益的,进而激励大家热爱阅读
17.(1)增长知识,《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故事;(2)激发联想,关于衍太太的联想;(3)和谐关系,“朝花夕拾”的诗意理解;(4)丰富生活,活学活用历史知识,确认黄蓉设计的名菜“廿四桥明月夜”;(5)培养思维,孩子们对“看”和“见”的辩证分析;(6)学会鉴赏,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
18.写“我”读书的经历,运用对比,反衬孩子读书的深入、细腻。
19.B
20.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略。答题时注意:课文篇目准确。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结合语境理解出语境义。
“乐不可支”本义:意思是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结合“节假日的时候,我最喜欢让娃的同学来家里玩,因为他们的聊天经常让我乐不可支”,可知语境义:跟孩子们聊天让我欣喜到了极点。
“润滑剂”本义是指用以降低摩擦副的摩擦阻力、减缓其磨损的润滑介质。润滑剂对摩擦副还能起冷却、清洗和防止污染等作用。结合语境“……因为诗意而减轻了咄咄逼人的质问性质。同时,也正因为它的运用并不准确,歪打正着的减轻了母子间对立的力量,成为我们对话的润滑剂”,孩子巧妙运用“旧事重提”的成语,让“我”感悟到孩子的诗意理解减轻了母子间的对立,畅通了彼此间的交流。这就是“润滑剂”这个词语的比喻义。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我”、“我”的娃和她的同学,主要事件是无意间的一次谈论“钱”,娃的回答让“我”对娃的课外必读书产生兴趣,进而写几件孩子们从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增长智慧的事件,让“我”感悟到课本是有趣的,结果是:告诉我们课本是有趣的、有益的,鼓励我们要热爱阅读。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
根据①到⑤段所写,“我”随口念出来,大意是说感情靠不住,只有钱才靠得住。娃用《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故事来发表感慨,引起我“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兴趣,“我”阅读后增长知识;
根据⑥到⑧段所写,“我”建议娃尝一尝,她却用鲁迅《朝花夕拾》里的《琐记》中的衍太太来形容“我”,可知激发了孩子的联想;
根据⑪⑫段,“我”跟翻旧账,说起他以前某件错事。他很生气我旧事重提,说:“妈妈,过去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朝花夕拾?”本来愤怒的“我”,因为娃运用“旧事重提”这个成语,竟然转移的“我”的愤怒,孩子的诗意理解让我们母子不再对立,关系变得和谐,畅通了彼此间的交流;
根据⑮段“去年娃读《射雕英雄传》时,看到黄蓉设计的名菜“廿四桥明月夜”,这道菜用了火腿这个材料”,确认了黄蓉设计的名菜“廿四桥明月夜”,可知有趣在丰富生活,活学活用历史知识;
根据⑱到⑳段,“我让他们读一下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孩子们对“看”和“见”的辩证分析,可知有趣在培养孩子们的思维;
根据㉑㉓段,“我”问到董董最喜欢其中哪一句,董董只是10岁,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几乎可以是一篇诗歌鉴赏的雏形。可得出让孩子学会鉴赏。
18.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2)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3)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第⑩段写“我”读书的经历,交代“我”猜不透与他有关的题目的答案,而老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很难。与如今孩子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引发联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孩子读书的深入、细腻。
19.B.“说明两个小孩回答不正确”错误,说明孩子们对“看”和“见”的辩证分析,思维活跃,鉴赏很精彩,让“我”不忍对此作出评判。故选B。
20.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当我读到“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时,有个疑问为何不用“推”字,而用“敲”字。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看来词语的运用要仔细“推敲”才行。
第一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一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文件包含第一周基础阅读+拓展延伸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docx、第一周基础阅读+拓展延伸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十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文件包含第十周基础阅读+拓展延伸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docx、第十周基础阅读+拓展延伸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一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十一周 基础阅读+拓展延伸-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文件包含第十一周基础阅读+拓展延伸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docx、第十一周基础阅读+拓展延伸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素养阅读”周周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