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教案 课件 67 次下载
-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教案 课件 6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写作《 论证要合理》 课件+教案 课件 63 次下载
-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 讨论 课件+教案 课件 58 次下载
-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7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1* 创造宣言完美版ppt课件
展开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忽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二、检查预习
二、知识连接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行知书信》等。
2.写作背景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本文写于1943年,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3.字词积累:PPT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遁词: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三、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你的感觉是什么?
文章旁征博引,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还有很多经典的句子。
2.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3.文章开头段有什么特点?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直接引出论题——创造,总领全文。
4.理清思路,明晰观点。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批驳的观点又有哪些呢?
四、精读细研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如反驳五种错误观点时采用了大量事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如文中引用慧能、歌德和罗丹的话,使说理更透彻,增强了论证效果。
【学法指导】比喻论证
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运用比喻论证,可以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2.“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3.文章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的事实论据分别是什么?请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4. 第5至11段中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提出了什么观点?
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错误认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气势充沛。提出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哪一段中作者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第9段作者列举不识字的慧能来驳斥“我太无能,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这个类比缺乏严密性。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6.第13段中“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四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排列,反映了树苗心理的变化过程,因此顺序不能调换头。
7.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罗丹的话,生发开来,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深化了课文的论证,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加严密。
8.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9.试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通过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典型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观点,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气势,很有鼓动性。
五、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地批驳,论述了教育者要有创造意识,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号召教育者创造出真善美的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以获得教育的最大成功。
六、写作特色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七、拓展延伸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收获。
教育者要敢于创造,要发挥集体之力,用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是需要师生合作的,所以不仅老师要创新教育方法,学生们也应创造性学习,这样才能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创造出彼此崇拜之活人。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拓展延伸,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整体感知写作背景,读准节奏和字音,愚笨不敏锐,深入探究,创造宣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古人谈创造,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读清字音,解释词义,文章梳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文天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创造宣言》ppt课件: null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造宣言,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宣言,鲁dùn,dùn菜,rú家,nuò米,zāi树,运zài,cái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