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人教部编版)第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人教部编版)第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人教部编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将相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将相和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默读课文,检测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文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文中讲述的故事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今天让学生学习,他们仍然觉得趣味无穷,仍然能深受教益和启发。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注重读、说、写的结合,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改编古代的文言小故事。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养成机智勇敢、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复述故事。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从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物的美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明白“和为贵”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负荆请罪”的视频片段,出示战国中晚期七国并立的图片,出示和氏璧、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图片,出示蔺相如、廉颇的图片。
    导语: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由于他们两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暂时得以保全。那么,蔺相如和廉颇一开始就那么团结,就那么同心吗?“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的故事《将相和》,一起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看看赵国的将相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怎么理解“和”?
    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弄清楚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理解课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和”字,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查字典和自由讨论的方法来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理解题目的含义。
    明确:“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教师由题目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二、默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原著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这部名著是什么吗?(学生答:《史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根据里面的故事改编而来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部名著及其作者。(教师出示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的图片。)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起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司马迁每到一处即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及不同阶层的人物。归来后,司马迁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其父死后,他承袭父亲官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42岁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司马迁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一篇“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前者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如《孙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其前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以写廉颇为主,而兼及赵奢、赵括、李牧。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做此传的意图。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①快速默读课文,记录自己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
    ②将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
    ③默读后尽量多地说说自己默读时获取的信息。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色字的字音和字形。教师纠错,学生手、脑、嘴并用识记。
    (2)教师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进攻 召集 大臣 商议 机智 解决 难题 称赞 绝口不提
    诚意 怒发冲冠 交付 地图 允诺 举行 隆重 典礼 约定
    日期 思量 客舍 信用 示弱 随行 军队 边境 会面 胆怯 职位 碰见
    将军 乘机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保卫
    (3)理解成语,学会运用。
    预设:本课中的成语较多,有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查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再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加以运用。
    (教师出示词语的意思,学生填写恰当的成语。)
    = 1 \* GB3 ①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完璧归赵)
    ②完完整整,没有欠缺。(完好无缺)
    ③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怒发冲冠)
    ④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心协力)
    ⑤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无价之宝)
    词语运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文中的成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4)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默读时获取的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1)全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人之间的事。(二十字左右。)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写的是廉颇(将)和蔺相如(相)之间的故事,主要写了他们俩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
    (2)全文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每件事五个字左右。)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围绕“将相和”这一中心事件,分别写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件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3)弄清楚每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将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句子画上记号,明确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然后在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下画上记号,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文中没有这样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自己概括。
    比如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起因是廉颇寻衅,经过是相如回避,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理清思路,把握层次。
    (1)速读与思考:标上段序,弄清每件事的起止,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层大意。
    (2)讨论后交流。
    预设:本文层次分明,只要抓住三件事中每件事的起止,就很容易准确地划分层次了。归纳层次大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要信息,弄清每件事的矛盾双方及起因、经过和结果。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地保护了国宝和氏璧,立了大功。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廉颇看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为顾全大局避让他,廉颇深受感动,背上荆条登门请罪。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廉颇和蔺相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作者是怎样刻画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下节课上,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用最快的速度默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弄清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好,
    (示例: 读写生字又快又准; 不仅理解了几个成语的意思,还会运用; 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简洁明了,归纳层次大意时按照“某人做某事,结果怎样”的模式,十分准确; 的发言最出彩,他把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说得有理有据,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积极发言,大胆表达,学会分享。)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故事要点,复述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
    1.复述故事。
    2.分析写法,把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
    预设:教师在词语听写时仍要把文中出现的成语作为检测的重点。
    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
    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
    分组讨论,准备复述。
    (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
    (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
    预设: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展示。在师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
    明确:①完璧归赵
    时间:有一回;地点:赵国——秦国;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蔺相如手下人。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骗他说璧上有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相逼。(或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用计从秦王手中要回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被封为上大夫。
    ②渑池会面
    时间:完璧归赵后过了几年;地点:渑池;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
    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准备赴约。经过: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入史册。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又知廉颇在赵国的边境上有所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国。
    ③负荆请罪
    时间:一天;地点:路上和蔺相如门上;人物:蔺相如、廉颇等。
    起因: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要寻衅滋事。经过:蔺相如躲避廉颇并说出理由。结果: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如初,文武共治,保卫赵国。
    三、深入阅读,研讨文本
    (一)学习“完璧归赵”
    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
    预设: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为什么着急?
    ②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
    ③课文开头写赵王和写大臣给赵王出主意,这对写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2.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
    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
    交流后明确: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恃强凌弱的秦王假意要以城换璧,赵王不想按照秦王的要求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来侵犯赵国。正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臣推举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从中可见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4.故事的发展(第5~8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5~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经过。
    预设:这几段详细记叙了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智斗秦王并完璧归赵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经过。
    明确:奉命出使、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
    (2)读思结合,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经过。
    ①蔺相如“奉命出使”。
    思考: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从蔺相如的话中可见他深谋远虑,智慧超群。
    ②蔺相如“进宫献宝”。
    示例:
    师: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为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对和氏璧喜爱至极。秦王会信守诺言,拿城来换和氏璧吗?
    生:不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绝口不提”一词将秦王“骗宝”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
    师:蔺相如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③蔺相如“设计取回”。
    预设: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交流感悟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怎样用计从秦王手里要回了和氏璧?
    B.取回了和氏璧后,蔺相如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请将重点动词做上记号,然后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C.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举着和氏璧撞柱子?为什么?
    D.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在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时,不仅要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④蔺相如“完璧归赵”。
    预设:蔺相如用计拿回和氏璧以后,便悄悄地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就……”这组关联词体会蔺相如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
    ⑤蔺相如“据理力争”。
    预设:教师指名朗读蔺相如的话,分小组讨论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
    交流后明确:蔺相如洞悉秦王的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5.故事的结局(第9自然段)。
    明确:“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是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思考:“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教师在这里不必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可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后面的内容。
    6.创设舞台,情景再现。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梳理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的内容。我们也从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中感悟到了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1)学生根据自己的标注,再次品味文中描写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3)教师指名朗读表现优秀者分角色来表演,学生评价。
    (二)学习“渑池会面”
    过渡: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惧色,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赵国挽回了无价之宝。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蔺相如将如何与秦王争斗呢?请大家借鉴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方法,与同学自主学习“渑池会面”这个故事。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的结果。
    明确: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故事的经过是会见的过程中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要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的结局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
    2.分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预设:学生画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词句,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
    (教师出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语句。)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朗读指导:赵王被侮辱,蔺相如十分气愤,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他宁愿以死相拼。因此蔺相如的话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要重读。
    赏析:这几句话描写了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3.教师点拨疑难问题,助力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1)疑难一: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讨论。
    交流后明确: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以后,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疑难二: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
    交流后明确: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渑池会面”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负荆请罪”
    过渡: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几年后又约赵王在渑池会面,企图羞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蔺相如一再立功,连受嘉奖,被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引发廉颇的不满,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想羞辱蔺相如;经过是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学生画出描写廉颇的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
    明确: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3)学生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蔺相如的几句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预设:蔺相如的这番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益自己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其二是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这说明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4.学生回顾全文,讨论交流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四、整体感悟,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理清关系。
    (1)讨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引导学生弄清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原因,弄清将相和的表面原因及内在原因。
    (2)交流明确。
    预设: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明确:①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完整曲折的故事。
    ②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2.思考感悟,获得启发。
    (1)思考将相和的原因,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①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功。)
    ②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居自己之上。)
    ③将相又和好了,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④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⑤总结蔺相如和廉颇思想上的共同特征。(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教师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从将相和中受到启发。
    教师小结: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两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积累。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史记》的资料,激发阅读的兴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人物的语言,赏析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
    (教师多媒体出示蔺相如的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从蔺相如的这些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蔺相如看透了秦王的真实目的。
    生:蔺相如有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
    生:蔺相如为了保护好和氏璧,不畏生死。
    生:蔺相如不惧怕秦王,不同于一般人。
    生:蔺相如是一个英勇的爱国者。
    生:为了保护好和氏璧,他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
    师: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保护好和氏璧,蔺相如不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来威胁秦王,说明他不但智慧过人,而且英勇无畏。
    (多媒体出示蔺相如的话:“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师:读了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思考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蔺相如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挺身而出。
    生:蔺相如以性命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可以看出他对赵王忠心耿耿。
    生:我很敬佩蔺相如的胆量。
    生:如果我是秦王,也会畏惧这样不怕死的人。
    师: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以性命威胁秦王,秦王怎能不惧怕。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对赵王忠心耿耿、不计个人安危。
    (多媒体出示蔺相如的话:“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从蔺相如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原来蔺相如是一个充满大智慧,以大局为重的人。
    生:蔺相如能够看清时局,认清形势。
    生: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躲避廉颇,可见蔺相如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生:能成大事的人,必定有着宽广的胸怀。
    生:如果我是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一番话,必定会羞愧难当。
    生:赵国能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真是赵国的福气呀!
    师: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剖析人物的语言,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期待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赏析: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就是教学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因此,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弃了教师包办或一问到底的教法。让学生通过揣摩、讨论课文中描写蔺相如的语言的句子,来分析人物的形象,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目的。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编的,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我首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取”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重点词句段;“舍”学生通过自学能读懂的课文内容。再根据学段要求和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准确选择每个故事中的重点句段进行语言训练,再用小结性的语言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演一演”这种学习方式来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小组内先练习分角色演一演,然后在全班表演,学生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人物形象,而且有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这种体验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zhà),召)集 大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chén),臣) 商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yì),议) 进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ɡōnɡ),宫)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xiàn),献)上 允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nuò),诺)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diǎn),典)礼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chā),抄)小路 得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zuì),罪) 胆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qiè),怯)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jù),拒)绝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jīnɡ),荆)条 和氏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bì),璧)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lìn),蔺)相如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qiǎnɡ),强)逼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huà),划)归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lián),廉)颇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dǐ),抵)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yù),御) 推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cí),辞) 侮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rǔ),辱) 长
    上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qīnɡ),卿) 弱 战 EQ \* jc2 \* "Fnt:宋体" \* hps28 \ \ad(\s \up 11(pá),袍)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题质疑,激发兴趣,词析句,感悟体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6 将相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6 将相和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品读《完璧归赵》,品读《渑池之会》,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将相和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将相和教案,共3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