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时新素材例文精选
专题39 新高考思辨型作文之“热闹”与“枯燥”-2022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时新素材例文精选
展开
佳作|新高考思辨型作文之“热闹”与“枯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1、写什么
第一段说有一种人习惯用种种方式使自己远离“枯燥”,消除“枯燥”。
第二段是说另一种人并不害怕“枯燥”,而是让它成为生命的滋养。
第三段提出写作要求“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何为“热闹”和“枯燥”?尤其是材料中未曾出现过的“热闹”这个概念;
(2)如何解读热闹”和“枯燥”二者的关系?
2、怎么写
我们需要关注写作的主体是 “成长中的青年”,即要有发展的眼光,看未来。
要有 “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也就是有“我”的意识。
概念解读
1、何为“热闹”?
此处的“热闹”指向的是那些感官刺激,那些笑点带来的“精彩”,这是一种表面的、浮浅的追求。这种“热闹”无法带来人的价值与成长。
2、何为“枯燥”?
可以是一种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的生活,但可以“滋养”人“生命”的“枯燥”应该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表现,其中蕴含着深层化的精神追求,是个体在喧嚣闹腾的世界中对内心的坚守。接受并正确面对“枯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是一种于平凡之处潜心钻研的心态和干事创业坚韧的姿态,追求的是独处的充实、长久的品质沉淀和生命的增色、增值。
3、正确理解“热闹”与“枯燥”关系
①二者呈现不同的生活气息 热闹——烟火气 枯燥——书卷气
②二者呈现不同的群体与个体状态 “热闹”是群体呈现的共性状态,个体可能仍是内心孤独和生命单薄的状态。“枯燥”是个体呈现的个性状态,个体可能获得内心丰盈和生命厚实的状态。
③正确对待二者的应然态度: 理性认识“热闹”,不排斥“热闹”,拒绝沉溺其中; 恰切接纳“枯燥”,享受“枯燥”,不无生机、活力; 享受“热闹”的生活状态,坚守“枯燥”的内心追求;融得进“热闹”,扎得进“枯燥”。……自查方向:
一、概念理解
是否停留于“热闹”“枯燥”词语本身,停留于现象描述,缺乏对概念的深层思考,不能揭示本质。
二、逻辑联系
是否脱离语境,脱离材料,单独解释“热闹”“枯燥”,缺乏与材料相关联的逻辑思维;
缺乏对“热闹”“枯燥”二者关系的思辩。
三、体验思考
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评判,还是泛泛而谈,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范文欣赏01
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满怀
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浪潮的席卷下,大多数人沉溺于感官刺激的热闹之中,并借此以消除枯燥。我认为,此种人生态度实不可取。究其根本,热闹实为短暂之快意,枯燥方为人生之主调。青年们需能容得满耳热闹之声,将满怀志向扎进枯燥之中沉淀自我。
热闹无法持续供能,轻松度日,耽于浮躁喧嚣,终将归于空虚。
热闹其意,实为肆意放纵,沉溺于浅表虚假的信息刺激,然则却被所谓的“精彩”吞噬,易失却向上的内生动力。一思心理状态,段子、金句、笑点的感官刺激,只能带来一时热闹的快感,稍纵即逝,欲再得此热闹,则需反复刺激循环,终而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周而复始。二思未来风险,刺激过后的空虚,加以生活节奏的日趋混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未来目标的导向产生偏差,甚者运用现代传媒而“一去不复返”。因此,追求热闹当有度,切不可一味求之,而应扎根于现实生活,以求持久赋能。
枯燥绝非味同嚼蜡,其朴实无华,淡定从容的内核方为人生真味。
远追历史,经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的先贤不在少数。孔子和弟子的车辙碾过大半个中国,木车老旧,思想犹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曾以热闹为先?近揆当下,甘于坐冷板凳,书写人生的榜样无处不在:黄大年投身研究,无愧于“科研疯子”,樊锦诗献毕生热爱于敦煌,终成“敦煌的女儿”。枯燥并不是无趣、无意义的代名词,枯燥其义,在于坚守与传承,热爱与深沉。枯燥实为一种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其朴实无华的内核,实乃滋养生命的源源养料。因此,接受枯燥,并非与生活妥协,而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活出别样的精彩。
热闹与枯燥并非背道而驰,水火不容,取二者之长,摒二者之短,既能容得热闹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而不被其裹挟,更能扎得进看似枯燥平淡的本真生活,这才是时代新青年应有的姿态。
热闹,是时代浪潮的一部分,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容得进热闹,便拥有了“烟火气”。枯燥,是生活的本质,枯燥背后的信念是人生价值的代名词。青年应甘于坐冷板凳,力求内心的丰盈,具备“书卷气”。在热闹与枯燥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烟火气”与“书卷气”皆具,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志向的风帆将远航。
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满怀。淡定从容于热闹,滋养成长于枯燥,青年的未来必将光耀四方。
02
热闹麻痹神经,枯燥滋养灵魂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文人的先瞻性成功预判了两个世纪后的世界仍处于矛盾的局面中。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流连于各式各样的热闹狂欢中,将枯燥的生活拒之门外。在这样一场群体狂欢中,乔治·奥威尔“人们终将死于自己厌弃的事物”的预言被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想象代替了。人们将自己的内心弃置于热闹的冰寒中,不愿沾染半分名为枯燥的养分。
在这之前,人们的生活确实处于一种不可避免的枯燥中。世界性的战争使人们疲于奔命,而战后人们则为创造新世界的设想夜以继日。那时的生活确实得用枯燥来形容,工人们往返于工厂与家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是这场枯燥热潮的真实写照。人们生活在需求金字塔的最底端,那是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脆弱时代。
然而,今天的世界被消费主义与娱乐化席卷。时至今日,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是空想,各类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网红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种现象级的群体效应。人人追求新潮的快的,刚上市的苹果11转眼就被12取代,不过一个月手机系统就推陈出新,前一阵受热捧的明星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些都是时代的缩影。那些最刺激的最新鲜的东西源源不断被摆上展柜,麻痹人们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经。在刹那间,枯燥了无踪迹。
于是如今的枯燥,被指代一切与精彩相悖的事物。你的衣服不够怪异亮眼,你是个枯燥的人;你的手机还是前年的旧款,你是个枯燥的人;你还不知道yyds,你是个枯燥的人。人们自愿或被迫打上标签,仿佛死神下的判决书。可是这些真的是枯燥吗?我想,没有人能用客观的话语肯定。这些所谓枯燥的生活不过是以慢为核心,实现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载体。
当然,仍然有部分年轻人愿意脱离疯狂而自成一派。就拿以慢生活出名的李子柒来说,她的出名意味着人们内心始终保有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在经过热闹的麻痹后,疲软的神经需要枯燥的滋养。在拿手艺人卢正义来说,他做木工的过程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却不断有人通过他这种枯燥的行为治愈自己。可见,人们对于灵魂滋养的需求还没有彻底消失。
人们不可避免的被繁华的事物吸引,但拨开泡沫后,人们会发现水始终是平静的。但愿你我都能觅得浮华外的真实,对枯燥的滋养甘之如饴。
03
热闹为生命添彩,枯燥为青春赋能
古典诗词之美在悄然幽静处独辟蹊径,赵师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展现了古人清妙的处静之道。本是枯燥的等待,却可化作方正棋枰上黑白棋子之音与灯烛落蜡之美。无声之处的生气热闹来自玲珑巧心之感,枯闲之时的创造想象往往滋养生命成长。
“热闹”的生活是本能的向往,但需有质量、有内涵地享受闹意。
青少年生命之姿无处不勃发,渴望鲜活的热闹,追求肆意的张扬实属寻常。然则揆诸眼下现实,过分膨胀的社交网络与信息媒体已将本来纯粹的向往催生出浮躁浅薄的无序追逐与无理玩闹。视听语言的“短平快”会消解青年人该有的生机创造。青年求索的热闹宜作适度合矩的娱乐。进而亦可追求团队并行的“精神热闹”。
“枯燥”的生活是耕荒的土壤;但需有耐心、有决心地改秋换春。
刘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千百次的重复必也枯乏缺味,然潜心投入,关注“枯燥”本身包含的无数创意,方可挥就传奇。“枯燥”是我们的主观体验,体悟“枯燥”并非教导青年无所事事,放空游闲;而是享受并投入于自我成长的独特经历,以青年自我的道德之修、思维之辩、审美之趣来创造一个恬静处的生命世界。若青年只会依赖外部的刺激获得愉悦,内部精神原力将枯竭,人将失去生命力与思想力。
热闹无度终为枯燥,枯燥尽头越显创造。
时代的蓬勃发展给予我们一个更加活力涌流的热闹世界,全球的人类更加紧密的关切,因此,学会理性平和地享受热闹的生活的确是青年人的必修课。然而体验热闹之时却不可失本心,适时回归自我独立生命的意趣,享受“枯闲”时品读的中华古典文化,感知大地静美无言。青年人学会坚守“枯燥”亦是为未来人生建肇基筑本。长青之伟业的达成往往离不开离不开抱朴守初的如一之心。在工作中如何于枯燥处看见新的转机与创造亦是基于青年成长的当下努力。
热闹与枯燥皆是青年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学会正确享受热闹和坚守枯燥中开拓亦是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不断增强的能力和素养。享热闹易,守枯燥难;立于时代的渡口,我们应当每个平凡的日子扎根于努力与创造,化为坚实的底气、发展的素养。
04
在枯燥中沉默进步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快应用逐角竞争,表情包俗段子充斥网络。它们正在逐渐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人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快感精彩,在狂欢中寻找“热闹”,也有人发现“信息茧房”“奶头乐”,清醒后重回生活的“枯燥”。
而我认为,作为网上消费娱乐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应当慎重对待“热闹”,沉心专注“枯燥”。
首先,“热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愉悦。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三观不正的意识极容易被误认为正确的娱乐方式。各种电商大搞“女王节”物化女性,短视频搞笑博主无节操刷新道德底线,而我们却将其当做“热闹”,乐在其中。当互联网没有成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倒阻碍了文化发展与思想进步,“热闹”将一文不值。因此,我们更应谨慎对待“热闹”,看清其本质。
其次,“枯燥”也并非难让人心情愉悦。于个体而言,现实中的枯燥是锤炼思想塑造人格的工具。上世纪的鲁迅先生。闭关抄书写作好几年,忍耐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但反复的文字恰恰是铁屋子中清醒的呐喊,唤醒麻木不仁。如今,我们不断学习,写作,阅读,工作,看似是机械枯燥,可这恰是提升眼界、挖掘思考、锻炼毅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枯燥的价值,沉浸其中找到乐趣。
进一步说,于社会群体而言,枯燥是唤醒大众走向进步的良药。《乌合之众》中曾言:“群体是最无能、最野蛮的狂热者。”当娱乐与消费大行其道时。现实中的枯燥也许能唤醒大众的意识。平凡的工作生活也许让许多人感觉找不到方向,以致让“热闹”钻了空,但社会的进度永远不是虚拟世界中少数精英所推动的,而是靠每个现实中勤奋刻苦的普通人。只有每一个人都摆脱对网络世界的盲目崇拜,才能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在枯燥中进步发展。
诚然,热闹的网络娱乐与枯燥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如今,短暂的热闹也许能帮助我们缓解紧张。但是,我们也不应舍弃枯燥的娱乐方式,阅读、健身何尝不是一种更可行的方案呢?
如罗翔老师所言:“我们应该尽力去寻找高级的愉悦,脱离低级趣味。”希望我们的世界不再止于“热闹”的一地鸡毛,也有“枯燥”的冷静思考。
05
热闹无以致远,枯燥得以长青
不知何时,经典无人问津,娱乐新闻长期霸占头条版面;不知何时,德高望重者埋名隐姓,明星艺人却代代更新。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唯有守住本心,毕竟热闹无以致远,枯燥得以长青。
“热闹”曾经代表着人间烟火,象征着国盛民安,然而如今似乎成了“流量至上”的代名词。人人向“热闹”处望去,丧失自己的本心,在虚伪浮躁的所谓潮流中随波逐流,从女性化的男偶像,到瘦者至上的畸形审美,甚至到“逐丑”的审美。有多少严肃正经的内容被“梗”轻松掩盖,有多少主流作品被花边内容所掩盖?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当明白娱乐至死的严重性,培养信息择良弃劣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枯燥“往往意味着沉淀。没有樊锦诗几十年如一日的枯燥工作,我们何以让世界见到精美绝伦的敦煌飞天;没有赵忠尧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中国原子能何以发展到今天;没有顾方舟无数次的实验,哪有消灭小儿麻痹症的“糖丸”;没有医护人员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新冠疫情在中国何以迎来拐点;没有运动员们全身心投入、吃苦耐劳的训练,奥运赛场上《义勇军进行曲》何以响彻全场几十遍。
每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无不写满了“枯燥”二字。因为正是“枯躁”能将某一领域发展到精专,到极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培养讷言谨行的心性。背离繁华处去,不被花花世界诱惑,而是砥砺初心,坚定前行。习惯了“热闹”的轻松搞笑,又怎能静下心来做“枯燥”的学问研究?
然而不论如何“热闹”常在,我们要做的既不是冲动破坏,也不是坐岸观火,而是顺应国家近期发起的惩治劣迹艺人,打击不良信息发布者的行动号召,立志做时代新风尚的引领者,带头让社会新风气从我们这一代起洗尽铅华,蔚然成风。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改变枯燥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当“枯燥”与某种意义相挂钩,人们自然会摒弃低俗趣味,不再沉迷低级感官刺激。
女子举重冠军巩立姣说,训练很枯燥,但为了为国争光,不论如何都会坚持。作为新青年,为了国富民强,我们也必将在这条“枯躁”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走向成功。
06
枯燥作船,热闹扬帆
后现代主义葳蕤延展,娱乐至上理念野蛮生长。有人热爱热闹,畏惧枯燥,认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需要终于在时代中满足;也有人拥抱枯燥,排斥热闹,担心娱乐化与消费主义正在蚕食世界的理智与意义……成长中的新生代们,面临着貌似两难的抉择,不断甄别,谱写出自己的个性回应。
你可以选择热闹。浮世绘中自有人世万象。遨游热点,在对社会历史的关切中认识世界;纵目人群,在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芸芸土地上扎根成长。
但你需要当心!消费主义飞扬的时代,群众盲目,资本拱火,许多热情被抛掷在虚浮的命题;娱乐主义横行的环境,营销号滥行。网友无心,多少光阴被倾泻在一笑而过的感官刺激……有人说:“现代社会,资本不断生产热闹,但这热闹之下空无一物。”猎奇、审丑、低俗、空洞……我们不能让这种“热闹”的虚火燃尽生命的余裕与精神的原野。
当然,你也不妨选择枯燥。象牙塔中栖居高贵心灵。潜心知识,在无垠的理论探索中寻求纯粹之光;冷眼浮华,在沉静理智之中孕育出世澄明。
但你也需谨记:过于干瘪的人生并不能拥有最高效率,展现全部价值。况且,人类的生性要求娱乐,背离规律而行,并非智者所为。
其实,没有谁规定了热闹与枯燥不可以互济。虚室生白。彩墨霞绘,辩证统一体从来都相生相长,彼此不离。我们需要这方面的觉醒。像奥运盛事中突然有人仰头看天,记起银河中的另番景象,也像冷板凳上的苦行者忽而豁然,把知识送下庙堂,飞入万家。近年来,科普作品、科幻小说越来越趣味盎然。科学家奋斗者的身影不再只是背影,日益显眼受赞。我们应当看见,枯燥与热闹在这个美好时代深情相拥,紧紧相连。枯燥与热闹的选择,从来不是单选。
枯燥而与精神舒畅的社会隔绝,是一种孤独;热闹却失去学术或意义的拥抱,亦是另一种孤独。我们因缘盛会,更应划枯燥扁舟,以热闹扬帆,在出世澄明与入世实践中,在理想与现实交相辉映中驶向辽阔天地,一览盛世全景。
07
热闹难舍,枯燥难分
热闹,一个听起来就很惹人爱的词。在如今娱乐主义充斥的时代下,大多数人尤其爱热闹。枯燥,一个听起来就给人三分寒意的词,作为欲望性组成的人,本也该是讨厌的,但解构其本源,实则相互交融,无法分开。
枯燥是热闹路上的风雨兼程。如王羲之,若没有枯燥的尽染墨池的日乾夕惕。又何来享誉后世的热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在同侪压力下完成枯燥的沉淀,某一时刻后才会凝结出质的变化。我将其称为“堆积作用”。回望当代,这灯红酒绿的时代,枯燥往往成为过街的老鼠。肇始之初必然步履维艰,大家便会摒弃这些元素,持着“活在当下”的标签安慰自己,与真正的热闹走上了两条路。这也是物质条件改善所必然带来的“枯燥陌生化”。
热闹是枯燥的最高等级。如全红婵,日夜不息中枯燥地练习跳水,在本就枯燥的练习中注入了一些坚持,在坚持的作用之下,枯燥宛若丑陋的毛虫,茧化作用之后绽放成了挥舞翅膀的天使,结局便是奥运会上的热闹。实验证明,大量规律性的重复行为前期会在人脑中产生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稀少时会给人带来不适感,但积累到一定量时便会让人心生愉悦。简单说来,重复做一件事若干次必然枯燥,但每一次做都会冥冥中生成一些快乐元素,最后发酵成了热闹的琼浆,挥之不去。
热闹与枯燥是正向互动运动中的合作伙伴。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人们的选择渠道日益拓展,单一的枯燥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物质需要,此时调味品的中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将以后的热闹透支出来与现代的枯燥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这与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存在着本质上区别。前者是有所偏重的减少建设难度的中和性行为。而后者,屈指可数的可能也只有为国家贡献GDP了吧?同理,热闹透支后分维度差异扩大,极端运动也得到缓解,后天的热闹也存在着枯燥成分,人也就不至于在精神的过度繁荣下形成创造性的缺失,也就是说常说的物极必反。
在纷杂中宁静,在乱世中喧嚣,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当插上枯燥的翅膀,在无限的动力之下向热闹冲去。但是流动水才能活起来,变通的人也是如此。热闹难舍,枯燥难分,不囿于局限,才成就自我。
08
不求热闹面枯燥,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尼采所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燃烧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互联网时代,不少人利用网络多行感官刺激,以为这样能使自己远离所谓“枯燥”。私以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人群中的热闹,舍弃一人的枯燥,而要有机融合两者,使其共同融铸生命色彩。
成长于“后真相时代”的一代,更习惯于接受电子产品上多样化、碎片化的感官刺激,管中窥豹却又囫囵吞枣。诚然,短视频、段子手等可能博君一笑,使你现实中孑然一身却好像又收获了热闹与快乐;而静静读完一本名著,独自去小径散步,似乎很枯燥。但是,前者更多的是虚无的热闹,是糜烂文化的衍生品。一条条短视频,让多少人陷入“娱乐至死”的漩涡;一个个段子,让多少人只会发“哈哈哈”等无价值评论。而后者看似枯燥,实则助于修身,进入美妙的精神世界,获得无尽的滋润。
如此看来,“热闹”不一定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到你想象之中的帮助;“枯燥”也并不可怕,反而可能会帮助你成长。
再者,无论如何躲避枯燥,枯燥与热闹,都是人生之路上避不开的指示牌。人生只有一路向前,没有一位成功之人是一味逃避枯燥,追求热闹的。“七一”勋章获得者——老艺术家蓝天野,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艺术创作的一线,台前幕后都有她的身影。观众只能看到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全不知他在幕后日复一日枯燥的磨炼。透过事物表面,我们得以深知:只有守的住寂然。耐得起枯燥,才能自如对待热闹,在热闹中守住己心而不随波逐流。
最后,其实枯燥和热闹并不生在对立两方,二者如同太极中阴阳两方,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热闹中可能隐含枯燥,更重要的是,枯燥中也可生出热闹的花。正如黄文秀把青春融入乡村振兴的春风中,黄大年把自身置于地理研究的沃土上。他们可能选择了一条看起来较为枯燥的路。但他们专注自身所干之事,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努力沉潜下来,终于枯燥中生得一方自己的天地。觅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热闹。
守得云开见月明,只要我们愿意经时间之磨炼,融爱国之坚志,不追求浮华之热闹。表面的枯燥。也终成生命之滋养!
09
于热闹之河打捞枯燥星辰
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与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习惯靠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枯燥。那么,作为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
热闹,或许是走在市街上感受到的喧闹,亦或是通过娱乐工具给到自己的感官刺激。它带给内心的是欢腾,也是短暂的快乐派对。枯燥,或许是重复行为背后感到的无味,亦或是独自一人内心的孤独。它带给内心的是寡淡,也是长久的平和心态。二者可同时存在。你会在许多人的聚会中感到无聊枯燥,也会在只有一人的房间里充满热闹满足。由此可以看出,热闹与枯燥真正引发的原因来自于内心。所以,我们要在热闹之河中打捞枯燥之星辰。
正确看待枯燥,在枯燥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恬静与精彩。浩翰夜空中,星星悬挂在上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不将这每夜重复的闪烁看作枯燥,将这视为一场又一场的美妙表演,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他们对宇宙充满美好的愿景。星星在枯燥的坚守中绽放精彩。我们也应是如此。正视枯燥,在重复枯燥的学习工作中,坚持沉浸其中,在这一过程中,便能体会长期的快乐。而其中的恬静是热闹之中所不能感受到的。正如同书中的文字,它们板正地排列在白纸上,有些苦涩难懂,让人感觉枯燥。但若耐住枯燥,平静地读下来,在某一时刻便能拥有出人意料的快乐。枯燥并不总是无味的,它带来的是恬静的平和与长期坚持后给生命带来的滋养。
正确看待热闹,不一味地、过度地追求热闹。如今很多人害怕枯燥,将枯燥等同于无聊,为了让自己不处于无聊的状态,便不断地刷短视频,让15秒中的段子与搞笑画面不断刺激自己的大脑,即使疲倦也坚持刷着。但这种低质量且极其消耗时间的热闹选择,真能让我们一直获得快乐或得内心的欢腾吗?这让我想起了实验中不断触摸放电按钮的小白鼠,它不断地靠电来释放自己脑中的多巴胺,最终结局便是死亡。而我们,若长期陷入这种短暂的快乐,以此来逃避枯燥,恐怕迟早也会迎来小白鼠的结局。因此,不要为了逃避枯燥,而一味地追求热闹。
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学业的关键期。面对枯燥的试卷与课堂,难免会想要逃避。但坚持下来正确看待这些枯燥,在满是热闻喧嚣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恬静,那得到的便是整片星辰与大海!
10
适度热闹,适应枯燥
在当今媒体运作的时代之下,互联网的“热闹”带给人们的是短暂的精神狂欢,而经得起蒸腾、受得住社会洗礼的“枯燥”变得极其少见。
热闹,是高科技带来的假象,背后映射的往往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
随着不同娱乐软硬件的发行,人们摆脱了以高深文学为代表的“枯燥区域”,转而向轻松理解、毫无营养的短视频等“热闹区域”进军。人们享受着消费和娱乐化的环境带给他们的短暂的“精彩”。但这片“热闹区域”并非表面呈现的那样风情万种,在它虚伪的皮肤之下存在的是低俗、恶趣味、无营养的躯体。这无疑是不适合成长中的青年的。且举例来说。广州某一高校的男学生因接触不该随意进入的“热闹区域”而造成深陷其中,为一露骨跳舞的女子多次“刷礼物”将父母多年的积蓄在三天内全部花光。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我认为,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我们可以在互联网的“热闹”中适度放松自己的精神,但不能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枯燥,是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一眼纯净的泉水,是可以充实青年精神世界的营养物质。
修身养性的过程是枯燥的,人们远离枯燥,也正是在变相地远离高涵养、高素质。如果一个人远离了“枯燥”,生命里只剩下“热闹”,那么这个人永远难成大事。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若都冲着“热闹”去,人们的力量不能汇集,带来的只会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败局。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曾有人尝试摆脱自媒体的束缚,认真感受生活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他成功减肥了,并且在学习事务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他学会了适应枯燥,得到了涵养和进步。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年来说,学会适应枯燥,将枯燥的时光用来研读高深的文学和各种知识,锻炼自我的阅读和思维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可以让我们在成长和学习的途中走得更远。
当然,在高度集中的“枯燥”后,人们需要“热闹”的适度调节,获得精神深处的适度放松。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我们只有在学与玩、进步与退步、适度与过度中掌握好分寸,才能将“适度的热闹”与“适应的枯燥”转化为我们成长的营养剂。
适度热闹,适应枯燥是我们成长中的青年应该学会的。
11
品味热闹与欣赏枯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喜欢追求“热闹”,不习惯于“柘燥”。而这,与健康的身心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我们应当品味热闹与欣赏枯燥。
品味热闹是放松自我,珍惜当下的美好写照。热闹给人以喜悦与欢愉之感,是人人都喜欢的。品味热闹可以让我们不被挫折与困难打倒,给人振奋的勇气。但“热闹”不应被全盘接受,尤其是对于互联网炮制出来的“热闹”,作为当代新青年,应当具有明辨好坏之能力。精彩的当代文化——相声、电视剧等,我们可以用来放松自己,而一些低俗,甚至是腐朽的“热闹”文化,则应当加以抵制。由此可见,热闹需要去品味,去辨别。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我们要在面对热闹时,应以明辨之心去品味热闹,切不可被热闹的假象所蒙蔽!
欣赏枯燥是沉浸自己,提升自我珍惜时间的能力。枯燥,它与我们的生活相伴而随,是不可规避的。当然,人们也不应当舍弃它。欣赏枯燥,是人们在热闹浮躁的社会中最纯静阔大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仁人义士都凭借这一品德,在日复一日的枯燥探索中收获成功。二十出头的辛弃疾便单枪匹马冲入敌营,斩获叛将头颅,并平安归宋,靠的正是他十几年如一日地挥刀练就的一身武功和十几年如一日地研习兵书收获的谋略智慧;“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躬身田野,一日复一日,不以为苦,反以之为乐。他们欣赏枯燥,珍惜枯燥,不畏枯燥。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我们也应如此,学习中,我们应当欣赏枯燥,明了只有枯燥的坚守才能收获学习的真正乐趣,成为有知识的有钙青年。
品味热闹与欣赏枯燥是成长路上的重大收获。热闹与枯燥总是相伴而行。但总有人只想追求一方。这是愚笨的行为。享受热闹很简单,但弊害大,收益小;逃避枯燥燥很简单,但成长慢,收益低。品味热闹很难,但其给予人成长路上最美的痕迹,给人坚定的力量;欣赏枯燥很难,但其给予人成长路上最坚实的身影,给人深重的信念。正因难为,才可成就美好未来。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应当品味热闹和欣赏枯燥,不做被假象蒙蔽的昏蛋,做有知识的有钙青年。
热闹应当去品味,枯燥值得去欣赏。热闹是生命中的欢愉,枯燥是生命的滋养。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一起品味热闹与欣赏枯燥,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关素材
在平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承受淡淡的孤寂与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与沉寂;在许多的领域里,努力不是一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过程,而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大多数时候,成功不是“刀山火海”或“人间炼狱”,而是枯燥乏味的训练,是持续不断地输出,是疲惫时的“再多坚持一会”,是更多一点的执行力。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每一项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每一个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辉煌,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且枯燥的,只有穿过并超越这些枯燥,我们终归会迎来最后的欢喜与成功。
越过枯燥,获得愉悦01
①近来,读学者刘擎的一篇文章,其中在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时指出,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开篇由学者刘擎的文章内容引出“枯燥忍受力”的话题。)
②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沉的素质,也是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人们热爱爆梗、段子、笑点、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难以越过枯燥门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这些让你从枯燥中解放的学习装置,实际上已经不是学习,而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信息消费的景观。这种“学习景观”生产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并让人安静下来。(现实性分析。枯燥的忍耐力是优秀者最深沉的素质,也是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
③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的性质,需要理性的主体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投入深度注意力。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是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者,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习得新知,解开困惑。
④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一气呵成者,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动的,而是在克服最初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后酝酿出来的。阅读也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读一本好书是需要资格的,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段时间,就慢慢读进去了。上一门好课同样需要忍受枯燥。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以“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傲慢为标准,那是对好课的侮辱。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主动致知的过程。
⑤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弹钢琴、学历史、读哲学、写论文……每一个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每一个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有趣好玩,那是别人专业积累之后游刃有余的从容驾驭。创新,不是脑袋一拍灵机一动,新点子就来了,那是重复实验、头脑风暴、文献输入、失败沮丧、爬起来继续干的产物。(重要性分析。从写作、阅读和创新三个维度举例论证能真正滋养人的事,无不需要理性的主体忍受枯燥,投入专注力。)
⑥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质,大多与忍受枯燥相关。延迟满足、专注、自律,核心都是对枯燥的克服。勤奋、刻苦、坚毅、节制、谨慎、惜时、慎独、忍耐、适应,从这些品质中都能看到对枯燥的超越,接受和越过枯燥,才能养成这些让人受益终身的好品质。(升华观点,劝导激励。超越枯燥,获得终身受益的好品质。)
来源:2021-06-16 《光明日报》作者:曹林
对枯燥的耐受力,筛选着优秀与平庸02
看学者刘擎一篇文章,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特别有道理,他说: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一个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养成深度阅读的能力。我们的大学模式是建立在20世纪中叶的文化环境里,假设你能专心致志地读书,能够忍受表面上枯燥,但实际上有深度的内容。现在整个文化环境改变了,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
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沉的素质,也是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人们热爱爆梗、段子、金句、笑点、生动、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学习感官已经钝化,进入不了越过枯燥门槛而深度学习的境界。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device paradigm),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人人面前一台可供随时切换的苹果电脑。这些让你从枯燥中解放的学习装置,实际上已经不是学习,而让学习成为一种信息消费的景观。这种“学习景观”生产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并让人安静下来。
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很多人特别喜欢那种无须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来就是高潮,开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娱乐和商业对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淀、可致知的思想。
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为什么没下笔啊?因为没有灵感,要等着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一气呵成,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动的,而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酝酿出来的。伟大的记者李普曼一生创作1000余万字,这需要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初出道时,他的老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一千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谈到过,读一本好书是需要资格的,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容易被书的标题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那些让人很舒服、不断点头的轻松阅读,往往是重复你既有认知的无效阅读,要想获得认知增量,需要艰难的“入境”,需要烧脑的坚硬阅读。
上一门好课是需要忍受枯燥的课。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这门课去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思想?学生与老师不是“我花钱让你教我知识”的消费关系(流行的知识付费异化了教育关系),身心投入学习过程才会有收获。第二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准备,投入和参与进去。知识的传授本身就带着枯燥,逻辑推理,方法训练,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琢磨、分析、深思、质疑、否定才能内化,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投喂。把课堂当成在德云社嗑着瓜子、翘着二郎腿、后仰着身子等包袱,那能学到什么?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坐冷板凳、主动致知的过程。摆脱那种听奇葩大会看脱口秀综艺的消费感,试着忍受前30分钟的枯燥,才会有所收获。
枯燥是一个门槛,庸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
什么是拖延症?我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过克制拖延症的方法:忍受10分钟的枯燥,就战胜了拖延。迎合你欲望的事,从无须拖延,反要考虑“延迟满足”(实际上,延迟满足也是努力忍受相对于即时满足的枯燥性)。需要拖延的事,开头往往有一定的枯燥性,让人不想动手往后拖,枯燥让人望而生畏。强大自律的支配下,立刻着手去做,10分钟迈过去,接受了这个事情,进入做事的“心理场”,从中享受到成就感,受到“行动正反馈”激励,停都停不下来了。
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克服枯燥的过程。运动,学英语,坐地铁时读书而不是刷短视频,睡前读几页书而不是刷短视频,会议间隙写几段文字而不是刷短视频,有了想法立刻记下来而不是“等会儿记下来”,多个动作动笔去记,而不是相信记性或指尖。刚开始总有点枯燥,有了近一个月的积累,回过头去看,有了受益感,进入身体本能,就成习惯了,终生受益。
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史学家桑兵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弹钢琴,学历史,读哲学,读文献写论文,社会学的方法训练,写一手好字,成就名记者大编辑,每一个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的背后,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你看到的有趣好玩,那是别人专业积累之后游刃有余的从容驾驭。创新,不是脑袋一拍灵机一动,新点子就来了,那是枯燥的重复实验、头脑网暴、文献输入、失败沮丧、爬起来继续干累积的产物。专业学习和训练,本身就包含着克服外行人无法忍受的枯燥、读普通人永远不会读的东西、做一般人受不了的重复训练,站到其他人的肩膀上,从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专业资本,超越“人手”成为“人才”和“人才”。
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质,多跟“忍受枯燥”相关。延迟满足、专注、自律,核心都是对枯燥的克服。勤奋,刻苦,深刻,耐心,坚强,钻研,节制,谨慎,惜时,坚毅,慎独,忍耐,适应,仔细品,都能看到对枯燥的超越,接受和越过枯燥,才能抵达这些滋养人格和意志、让人受益终身的好品质。
很多时候,人们对“有趣”的追求中隐含着不愿投入枯燥忍耐的沉浸过程,一下就抵达“感官的愉悦”,这是肤浅之源。所以我觉得,应该珍惜那些考验你枯燥忍耐力的挑战,警惕那些迎合和喂养,第一份工作最好找一个能训练你枯燥耐受力的岗位,积累从容驾驭各种挑战的资本 。如今很多所谓“学习”,已经脱离了真知的求索而成为保健按摩式、营造知识得到幻觉的商业娱乐。不是让你克服枯燥去获得新知,而是迎合着你“厌恶枯燥”的惰性,用感官去刺激,满足即时的欲望,把需要硬啃的知识再生产为表面有趣却失去原质营养的“知识点”“金句”“成功学鸡汤”。这实际上不是“滋养”,而是娱乐工业对你的“消耗”,消耗了时间、金钱和意志。他们席卷金钱一笑而过,你却在傻乐中成为废人,对“精彩”刺激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枯燥忍受的阈值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