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2139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联系生活,谈话导入,自由阅读,理解诗意,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乎晴的景色的赞赏之意。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时间转眼就要进入夏季了,说起夏天就不能不说说夏天的雨。你们见过夏天的雨么?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说),大家说的都不错,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是怎样描写阵雨时的情景呢?(PPT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想象画面)
这是今人给我们描绘的情景,那么古人是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描写这样的场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忘湖楼醉书》。
1、提问:同学们以前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
2、提问: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里还有个典故,谁来讲讲?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提问:题目中“书”是什么意思?醉书呢?
2、学生用四声读诗法朗读古诗。
3、提问: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作者在望湖楼饮酒时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象?请你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他们的了解。
4、提问: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的四散开来。大家感受一下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5、提问:“未遮山”怎么理解?写出了乌云的什么?这句诗作者主要写的是乌云,写出了乌云的什么特点?
6、提问:接着,作者又是如何描写雨的呢?什么叫白雨什么是跳珠?
7、提问:“乱入船”,这个乱字用得好,哪位同学来说说好在哪里?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8、提问:好,我们继续聊。雨写完了,还有谁啊?作者是如何描写风的?
这句诗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9、提问:雨,骤然停了;云,不知了去向;风,消失得无影无踪。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课外拓展
1、提问: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小秘密要告诉大家,大诗人苏轼和西湖的关系还不一般来,大家 请看ppt(出示文字)。为什么苏轼如此迷恋西湖呢?
2、提问:西湖美到什么程度呢?大家请看(ppt《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一样美。西施是春秋越国有名的美女,世人皆知其美,但又无人有幸见识其美,最起码读到苏轼此诗的人是没有这等机缘的。这种“无缘”就营造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你可以任意想象西施之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肤如凝脂、仪态万方……你尽可以把万千美好的词汇加于西施一身。总之,你眼里的西施早已不食人间烟火。苏轼把西湖 ,比作西施,正是抓住了人们对西施无尽的美好想象,拟作西湖之美,从而使西湖之美也具备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那种美也如西施之美一样,不可言传、不可描摹——若要描摹,则不论“淡妆浓抹”,那也是“总相宜”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