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有关资料,作者简介,背景资料,文体知识,预习设计,根据课文填空,盗窃乱贼而不作,然后能自反也,然后能自强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济世情怀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教学目标〗1.积累“走”“一何”“致词”“裙”“请”“已”“绝”生等重点词语。2.了解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3.体会古体诗的韵律,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4.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1.积累“走”“一何”“致词”“裙”“请”“已”“绝”生等重点词语。2.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教学难点〗体会古体诗的韵律,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⑴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⑷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壕(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咽( )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㈠初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暮 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
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 者且 偷生,死者长 已 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妪 力虽衰, 请 从吏夜归。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 晨炊。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3-10)借老妇人的口述,写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11-12)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是故事的结局。
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哭泣者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叙事完整,情感明显。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中,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人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横、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经被带走。
把《石壕吏》改成一幕短剧或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要求: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
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新安吏杜甫客①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②无丁?”“府帖昨夜下,次③选中男④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⑤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⑦,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⑧。掘壕不到水⑨,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⑩如父兄。”【注释】①客:指作者杜甫。②更:岂。③次:依次。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男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⑤肥男:指健壮的男子。⑥伶俜(pīng):形容孤独。⑦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⑧旧京:指东都洛阳。⑨不到水:指掘壕很浅。⑩仆射:指郭子仪。
1.说说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点名征兵,连那些年龄不够的人都不肯放过。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前线需要不断补充兵员,这样,许多年轻男子都要奔赴前线。
3.诗人是怎样安慰这些入伍的人的?
不要过于伤心,这样会伤了身体,你们去的任务就是挖城壕和牧马,这些都不是很重的活儿,你们参加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那些将领们对你们会很关心的。
4.请对下面的诗句进行品读。⑴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从作者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⑵“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乡亲的劝慰,希望人民理解和支持战争。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壕吏,观吏之怒,主旨归纳,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杜甫简介,石壕吏,疏通文意,听妇之苦,察作者之情,有吏夜捉人,☆忧国忧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整体感知,细读文本,课堂练习,二男新战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