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整册试卷习题
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课后作业题
展开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 2.1运动的水分子 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归纳总结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D.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黄瓜切成片 B.牛肉变臭 C.菜刀生锈 D.面包发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三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也相同
D.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数目相同
4.凹陷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会恢复原来的球状,原因是( )
A.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分子变大 C. 分子可分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王安石有一咏梅古诗:“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在远处就知道不是雪,请用分子的性质解释( )
A. 分子的体积很大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分子分裂成原子 D. 分子的质量很大
6.根据如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盐酸有挥发性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B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B烧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7.下列实验操作(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结果)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方案) | 实验目的(结果) |
A |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2滴紫色石蕊溶液,通入CO2后振荡,再对试管加热 | 证明碳酸不稳定 |
B | 向试管中加入2ml浓氨水,将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试管的管口 | 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
C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D | 将固体药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 | 称量结果可能偏小 |
A.A B.B C.C D.D
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
9.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柳絮飞扬﹣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C.铁块很难压缩﹣原子之间没间隔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存在很大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10.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图1 图2
A. 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 图2中bc段纱布也会慢慢变红
C.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 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就不会变红
二、填空题
11.高铁和地铁正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
(1)乘坐地铁时,不要在车厢内食用包子等食物,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
(2)修建高铁和地铁用到了很多金属材料,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铁生锈,其原理是什么?_____
1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
(2)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快___________;
(3)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___________;
(4)冰融化变成水后,化学性质不变___________。
13.浓氨水易释放出氨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根据现象可以判断氨气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________
14.请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酒香不怕巷子深________;
(2)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________;
(3)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
15.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变化与现象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请将如图所示现象中体现的分子性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________
B:________
(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有助于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反应前的物质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下同),反应后的物质属于________
②如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6.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查阅资料:浓氨水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它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后的现象是 _____ 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__________ 。
(2)实验Ⅱ:再向上述实验中滴入浓氨水后的现象是 ________ 。由实验Ⅱ得出的结论有 ______
(3)(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
17.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18.室内装置产生甲醛(HCHO)可用活性炭吸附.将吸收了甲醛的活性炭拿到室外,甲醛会扩散到空气中,阳光下扩散得更快,用微粒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甲醛能被活性炭吸附.
(2)阳光下甲醛会扩散得更快.
1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
(1)湿衣服晾干.
(2)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
(3)1000L的天然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10L的钢瓶中.
2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问能否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A
【解析】
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此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不是溶液,此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此选项正确。
故选A。
2.A
【解析】
A、黄瓜切成片只是分成片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牛肉变臭说明有臭味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菜刀生锈生成了一种红棕色的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面包发霉生成了一些菌类物质,尤其是黄曲霉毒素有致癌作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3.D
【解析】
A、硝酸铵(NH4NO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价;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A说法错误;
B、第一幅图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第二幅图中的微粒只有一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稳定;第三幅图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B说法错误;
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C说法错误;
D、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8,质量均为m的氧气和臭氧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目分别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氧气中氧原子数目=×2,臭氧中氧原子数目=×3,显然是相等的,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D。
4. A
【解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故凹陷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会恢复原来的球状,
故答案为:A。
5. B
【解析】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故答案为:B。
6. D
【解析】解:A、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酸性减弱,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C
【解析】
A、向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2滴紫色石蕊溶液,通入CO2后振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再对试管加热,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可以证明碳酸不稳定,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加入2ml浓氨水,将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试管的管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处,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验满: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如果将固体药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则药品质量=左盘质量-游码质量,故称量结果可能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解析】
A、食物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B、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9.D
【解析】
A、柳絮飞扬是宏观现象,不能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错误。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错误。
C、铁块很难压缩是因为固体间间隔较小。错误。
D、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不同。正确。
故填D。
10. D
【解析】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A不符合题意
B.图2中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进入玻璃管时向上运动,最终充满整个玻璃管,因此bc断纱布也会慢慢变红,B不符合题意
C.图1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一种,形成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氨水,丙中溶液不变红色,说明空气中不存在能使酚酞变红色的物质,进一步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图2中,看到ba断纱布变红,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玻璃管中,和水反应生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氨水,因此,均能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浸入冰水中,纱布也会变红,只是慢一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1.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隔绝水和氧气
【解析】
(1)乘坐地铁时,不要在车厢内食用包子等食物,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会使车厢内充满异味;
(2)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铁生锈,其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12.(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解析】
(1)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2)
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快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4)
冰融化变成水后,化学性质不变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13.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析】实验过程中左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右边的干燥的酚酞滤纸条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时,能够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该实验能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4. (1)分子不停的运动
(2)分子间间隔变大
(3)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解析】(1)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不停的运动;(2)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变大;(3)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15. (1)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
(2)纯净物;混合物;分解反应
【解析】(1)A中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B中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不断的运动。(2)①反应前有一种分子,一种分子构成一种物质,说明反应前的物质是纯净物,反应后的物质中还有两种分子,两种分子构成两种物质,所以反应后的物质属于混合物;②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三、解答题
16. 溶液不变色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溶液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溶液变红 因为A烧杯中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使酚酞变红
【解析】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后的现象是溶液不变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填:溶液不变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再向上述实验中滴入浓氨水后的现象是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溶液变红,由实验Ⅱ得出的结论有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烧杯B中的现象是溶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烧杯中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使酚酞变红,故填:因为A烧杯中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使酚酞变红。
17. (1)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解析】解:(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碘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碘分子.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故答案为: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由于碘固体和碘蒸气的质量相等,说明二者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故答案为: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18. (1)活性炭疏松多孔,碳原子间有较大的间隔,甲醛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碳原子间的间隔中
(2)阳光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甲醛分子能更快从碳原子间的间隔中逸出
【解析】解:(1)甲醛能被活性炭吸附,原因是:活性炭疏松多孔,碳原子间有较大的间隔),甲醛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碳原子间的间隔中).
(2)阳光下甲醛会扩散得更快,原因是:阳光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甲醛分子能更快从碳原子间的间隔中逸出.
故答为:(1)活性炭疏松多孔,碳原子间有较大的间隔),甲醛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碳原子间的间隔中).
(2)阳光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甲醛分子能更快从碳原子间的间隔中逸出.
19. (1)分子不断的运动;(2)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3)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解析】(1)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不断的运动,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
(2)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1000L的天然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1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故填:(1)分子不断的运动;(2)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3)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20.解:浓盐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整个实验没有明显现象,因此不能通过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填:不能;浓盐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整个实验没有明显现象,因此不能通过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浓盐酸的化学性质以及无色酚酞的性质进行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1 酸及其性质课时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1 酸及其性质复习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