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1865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1865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问题研讨,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班级: 姓名: 学号:_______一、基础训练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百炼成钢 D.凿壁偷光2.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和“水”是不同种物质B.某古剑“以剂钢为刃,铁为茎干……”,“钢”指的是铁合金C.“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使氯化钠析出D.“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利用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典故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凿壁偷光 B.悬梁刺股 C.火上浇油 D.立竿见影5.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科学文化遗产。古代典籍《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用小麦制作一种酒曲--白醇曲的工艺,该制作工艺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淘洗小麦 B.磨碎小麦 C.小麦发酵 D.压成曲饼6.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其化学式为C15H22O5,是我国首创的新型抗疟疾药,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蒿素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2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青蒿素分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7.“火折子”被称为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白薯蔓汁浸泡过的土纸加以棉花、苇絮等,晒干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吹灭成暗火,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C.竹筒不是完全密闭的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降低了着火点8.通过对大量文物的观察,考古工作者发现,数千年前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比不足千年宋元时代的铁器在出土时保存的还要完好。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埋藏青铜器的方法巧妙 B.古代人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比现代人高超C.铁与铜比较,铜使用的早 D.铁与铜比较,铁比铜的化学性质活泼9.阳燧是古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镜,是锡与铜的合金,利用聚光原理使艾绒(艾叶制成)燃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阳燧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B.艾绒属于化石燃料C.阳燧的硬度比铜的硬度小 D.用阳燧聚光的作用是提高艾绒的着火点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化学诗词大会更有一番情趣。请回答下列问题:(1)“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描写煤炭燃烧的情境。煤、石油是化石能源,煤中含有的少量的氮和硫等,煤燃烧带来最严重环境问题是:煤燃烧排放有害气体在空气中导致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描写了古人淘金时的情景。“是金子总会发光”说明金具有的性质是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的性质是 。 (3)“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写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歌颂冶炼工人。生铁与钢性能不同是因为两者 不同,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化学方程式: 。二、问题研讨例1.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其中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东汉墓的“错银铜牛灯”因其功能实用、造型美观、设计精妙,尤其是先进的环保意识,成为了南博“镇馆之宝”之一。(注:东汉自公元25年至220年)(1)铜牛灯的灯体主要成分为青铜。先秦《考工记》中对青铜成分有如下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注:此处“金”指铜)。由此可知,铜牛灯灯体的材质硬度比纯铜 (选填“大”或“小”),则铜牛灯灯体属于 材料。(2)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 。铜牛灯的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 (选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充分燃烧。(3)铜牛灯的牛角形烟管可将燃烧产生的废气引入水中以减少对室内环境的污染。《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高奴,有淆水可燃”(注:“高奴”为地名,“淆水”指石油)。如果铜牛灯采用“淆水”为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 等污染性气体会使水体呈 性,需要经常换水。请写出二氧化氮的化学式并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若以酒精为燃料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铜牛灯出土时表面某些部分存在绿色锈蚀,该绿色锈蚀的主要成分[Cu2(OH)2CO3],由该锈蚀的成分可推测铜生锈的条件为与氧气、水和 接触。该锈蚀可用棉签蘸取稀盐酸擦拭去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常用的化石燃料除石油外,还有天然气和 。由于化石燃料是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能源枯竭的问题。(6)近几十年,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的威胁。请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吸收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原因 。例2.同学们对三星堆遗址的II号青铜神树如图1展开研究性学习。图1 图2 图3【查阅资料】科研人员对II号神树的树座进行过如下测定。①用光谱仪测定金属材料成分,得到如下数据:含Cu75.1%,含Sn5.6%,含Pb16.2%。②用X行射仪测定树座外侧铜锈成分,得出该处铜锈由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碱式氯化铜[Cu2(OH)3C1]组成。 【分析研究】(1)铸造铜树时,在铜中加入锡和铅会使材料的熔点 (选填“降低”、“升高”)。(2)考古学家从保护铜制品的角度出发,将铜锈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结构如图2所示:①Cu2(OH)3Cl的生成与环境中的氧气、水和 (选填“氯化物”或“CO2”)密切相关。②Cu2(OH)3Cl属于有害锈,原因是: 。③出土青铜器的包装不能用某些会挥发出酸性物质的木材,原因是 。(3)文献显示,Cu2(OH)3Cl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白色不溶于水的CuCl固体,将腐蚀文物置于敞口的Na2CO3溶液中浸泡,可使CuCl转化为Cu2(OH)2CO3和NaCl,反应的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同学们用Cu2(OH)2CO3和Cu2(OH)3Cl组成的混合物,采用图3的实验装置来模拟测定铜锈中的Cu2(OH)3Cl含量。实验步骤如下:a.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b.准确称取1.2g样品。c.装药品,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且量气管液面在0刻度处。d.将注射器中药品全部注人锥形瓶,充分反应。e.冷却到室温。f.再次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读取量气管读数为162mL。已知:2Cu2(OH)3Cl+3H2SO4 = 3CuSO4+CuCl2+6H2OCu2(OH)2CO3+2H2SO4 = 2CuSO4+3H2O+CO2↑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固体混合物已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2)装置B中合适的试剂是 。(3)实验状况下,每44gCO2的体积为22.4L。则混合物中Cu2(OH)3Cl的质量分数为 。(4)若其他操作均正确,仅因下列因素可使Cu2(OH)3Cl测定结果偏小的是 。A.量气管中没有加植物油 B.步骤c中平视刻度,步骤f中仰视读数C.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回升 D.步骤f中没有调节两边液面相平就读数三、强化训练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1)一般用羊毛来制作毛笔的笔头,某种羊毛经过化学处理后得到的最终物质的化学式为H2NCH2COOH,其中氮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 (2)制作墨汁的主要原料是炭黑。①用炭黑墨汁绘的字画经久不变色的原因是 。②朱砂墨的制作工艺中需用到硫化汞(HgS),硫化汞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汞和二氧化硫,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宣纸的制作工艺中,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该操作相当于 。(4)砚台因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别,但其中的主要成分都 (填“易溶或难溶”)于水。歙砚(砚台的一种)是由大理石加工而成,试设计实验证明歙砚组成中存在碳酸盐 。(包括操作、实验现象和对应的结论)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古代文献”中的化学原理解说大赛,请你一起参与:(1)诗句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现在进入第一篇章“诗歌与化学”: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中“淘”、“漉”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所描述的蚕丝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纤维,这种纤维的优点是 。(2)古典著作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现在进入第二篇章“古典著作与化学”:①《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的“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稻俗称水稻、大米,其富含的营养素是 。②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除黑痣”。药方中起到“食肉”作用的主要物质是 (填化学式)。③北宋《浸铜要略序》记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入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3.科技史专家认为,化学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1)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态,丹砂是其中研究最多的一种药物.据古书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同时得到一种黄色固态单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2)《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的一部科学巨著.书中写道:“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煮之则得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考古工作者曾发掘出一件宋代熬胆矾铁釜,称得其质量为11.5kg,其中含Cu 8kg,其余是铁和未参加反应的杂质.试推断这件铁釜的最初质量为 kg.4.《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激发了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诗词中也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白露”结为“霜”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蒌蒿”和“芦芽”中都富含的一种营养素是 。“河豚”中富含的一种可以供能的营养素是 。(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的原因是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的是炼铜的场景。以木炭和氧化铜为原料炼铜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5.古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1)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初中化学中什么物质燃烧有烟呢? 。什么物质能看到雾呢?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说明粒子具有 的性质;(3)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诗所描写的物质依次是 (填序号)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 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 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6.(1)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有“投泥泼水愈光明”,其意是指在高温条件下,投入的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而使燃烧更旺。写出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古代曾用“火法炼铜”,其原理是:用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能导致酸雨的气体,“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7.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化学研究成果。(1)“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积变”过程中Hg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 价。(2)“投泥泼水愈光明”指高温条件下,投入的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而使燃烧更旺。置换反应时,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的化学式为 。(3)“煤饼烧蛎房(CaCO3)成灰(CaO)”,“蛎房成灰”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4)“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描述的是古代湿法冶金技术,其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核心考点培优训练专项17 传统文化与化学(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练习题-粗盐提纯,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问题研讨,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