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答案)第1页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答案)第2页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答案),共16页。
    题型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应知应会知识点: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日杂后香炉生紫烟”(主要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石灰”指石灰石;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
    (4)传统文化中的反应类型。如“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置换反应,“烈火焚烧若等闲”-分解反应。
    (5)金属材料,青铜、黄铜等,特点是硬度大熔点低
    1.虎年春晚上,一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了许多观众。舞者生动还原了北宋青绿山水中的巨制名画《千里江山图》。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下列说法不涉及到化学性质的是( )
    A.颜料颜色鲜艳可用于绘画、彩陶等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氧化
    C.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D.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2.我国汉朝就掌握了豆腐的制作工艺。下列制作豆腐的流程中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黄豆磨浆 B.分离渣浆
    C.煮沸豆浆 D.点卤凝固
    3.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葛洪的《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B.刘安的《淮南万毕术》:曾青(CuSO4)得铁则化为铜
    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石灰(CaCO3),经火焚炼为用
    D.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创造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烧制瓷器
    C.制造火药 D.用磁石制指南针
    5.《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衣布 B.晒海盐 C.钉木舟 D.炼生铁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火烧赤壁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
    7.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更是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
    B.河上姹女(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汉]魏伯阳《参同契》)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D.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8.《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反应区中,ZnCO3分解生成ZnO和另一种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与ZnO发生置换反应得到Zn,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石油的使用。现在用石油中分离出的汽油、柴油等作为燃料。该分离过程属于 (选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2)《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 。
    (3)苏轼《石炭》中有“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易经》记载有“泽中有火”。有科学史研究者认为这描述的就是甲烷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在提倡低碳减排的今天,新型燃料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以水为原料制取的清洁燃料是 (填化学式)。
    10.金属从古至今在人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宋代时人们就懂得在胆水(含有天然硫酸铜成分的水)流经的地方放置一段木槽,投入一些碎铁块浸渍来获取金属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天工开物》中记载着冶炼金属锡的场景:“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溶。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炼锡时的关键步骤“点铅勾锡”指的是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 。
    (3)向硝酸亚铁、硝酸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 。
    1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1)“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该过程属于 (选填“蒸发”或“降温”)结晶;
    (2)“烹胆矾则成铜”的过程中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其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4)大量饮用“苦泉”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原因是 。
    12.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太阳神鸟”最为引入瞩目,“太阳神鸟”含金量高达94.2%,但厚度仅为0.02厘米,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性。
    (2)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
    (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 (填“>”或“<”)铜。
    13.对古代金属制品的认识
    (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罩、象牙、青铜艺术品、残存的丝织品等重要文物,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选填序号)。
    a.黄金面罩
    b.象牙
    c.青铜面具
    d.丝织品
    (2)《吕氏春秋•别类篇》载有“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表明青铜的硬度比纯铜 (选填“大”或“小”)。
    (3)文物中的“黄金面罩”依然金光闪闪,而“青铜面具”则布满锈斑,由此现象可知金的化学性质比铜更 (选填“活泼”或“不活泼”)。
    (4)青铜面具出土时表面存在绿色锈蚀,原因是铜与空气中O2、H2O、CO2反应,在表面慢慢生成一层铜绿【Cu2(OH)2CO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已广泛利用磁铁矿与木炭生产生铁,并加入“黑土”以降低生铁的熔化温度;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充氧”等炼钢法。
    (1)“黑土”含有磷酸铁(FePO4),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生铁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炼钢中“充氧”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 的含量,获得性能更好的钢。
    15.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如图所示。
    (1)省油灯中的炷和 是可燃物。
    (2)“书灯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 性,易造成油的挥发。
    (3)熄灭省油灯的方法是 。
    (4)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利用了下层盏内水的作用,其原理是 。

    16.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古诗词中也蕴含着化学知识。
    (1)《浣溪沙》中有句“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说明粒子具有 的性质。
    (2)诗僧贯休的《寄怀楚和尚二首》中有“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铁锅化雪快是因为金属铁 ,“石炭”指的是煤炭,(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和硫),说明我国唐代就已经大量使用煤炭,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 ,煤燃烧排放有害气体在空气中导致 ,检验煮茶用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物质是 。
    (3)古诗“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石油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该化合物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题型04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应知应会知识点: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日杂后香炉生紫烟”(主要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石灰”指石灰石;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
    (4)传统文化中的反应类型。如“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置换反应,“烈火焚烧若等闲”-分解反应。
    (5)金属材料,青铜、黄铜等,特点是硬度大熔点低
    1.虎年春晚上,一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了许多观众。舞者生动还原了北宋青绿山水中的巨制名画《千里江山图》。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下列说法不涉及到化学性质的是( )
    A.颜料颜色鲜艳可用于绘画、彩陶等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氧化
    C.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D.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答案】A
    【解析】解:A、颜料颜色鲜艳可用于绘画、彩陶等,颜色属于物理性质,不涉及到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氧化,说明它们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错误;
    C、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纸张腐烂,涉及到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涉及到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我国汉朝就掌握了豆腐的制作工艺。下列制作豆腐的流程中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黄豆磨浆 B.分离渣浆
    C.煮沸豆浆 D.点卤凝固
    【答案】B
    【解析】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分离渣浆,是将豆浆与豆渣分离,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相同。
    故选:B。
    3.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葛洪的《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B.刘安的《淮南万毕术》:曾青(CuSO4)得铁则化为铜
    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石灰(CaCO3),经火焚炼为用
    D.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答案】D
    【解析】解: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曾青(CuSO4)得铁则化为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凡石灰(CaCO3),经火焚炼为用,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4.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创造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烧制瓷器
    C.制造火药 D.用磁石制指南针
    【答案】D
    【解析】解:A、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烧制瓷器,瓷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制造火药,火药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衣布 B.晒海盐 C.钉木舟 D.炼生铁
    【答案】D
    【解析】解:A、织衣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晒海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钉木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炼生铁过程中生铁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火烧赤壁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
    【答案】B
    【解析】解:A、司马光砸缸过程中缸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火烧赤壁过程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更是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
    B.河上姹女(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汉]魏伯阳《参同契》)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D.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D
    【解析】解: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水银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花腐熟,成为肥料,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反应区中,ZnCO3分解生成ZnO和另一种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与ZnO发生置换反应得到Zn,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ZnCO3ZnO+CO2↑;
    (2)2ZnO+C2Zn+CO2↑。
    【解析】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ZnCO3分解生成ZnO和另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为氧化锌,所以该反映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ZnO+CO2↑,故答案为:ZnCO3ZnO+CO2↑;
    (2)C与ZnO发生置换反应得到Zn和二氧化碳,该反映的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故答案为:2ZnO+C2Zn+CO2↑。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石油的使用。现在用石油中分离出的汽油、柴油等作为燃料。该分离过程属于 (选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2)《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 。
    (3)苏轼《石炭》中有“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易经》记载有“泽中有火”。有科学史研究者认为这描述的就是甲烷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在提倡低碳减排的今天,新型燃料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以水为原料制取的清洁燃料是 (填化学式)。
    【答案】(1)物理变化;
    (2)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 C+H2OCO+H2;
    (4) CH4+2O2CO2+2H2O;
    (5) H2。
    【解析】解:(1)现在用石油中分离出的汽油、柴油等作为燃料。该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物理变化;
    (2)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了燃料的燃烧;故答案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故答案为:C+H2OCO+H2;
    (4)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
    (5)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以水为原料制取的清洁燃料是氢气,故答案为:H2。
    10.金属从古至今在人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宋代时人们就懂得在胆水(含有天然硫酸铜成分的水)流经的地方放置一段木槽,投入一些碎铁块浸渍来获取金属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天工开物》中记载着冶炼金属锡的场景:“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鼓入空气)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溶。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炼锡时的关键步骤“点铅勾锡”指的是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 。
    (3)向硝酸亚铁、硝酸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 。
    【答案】(1)CuSO4+Fe=FeSO4+Cu;
    (2)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3)银、铁。
    【解析】解:(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CuSO4+Fe=FeSO4+Cu。
    (2)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熔点,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3)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镁>铝>铁>氢>银,向硝酸亚铁、硝酸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铝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银,然后铝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硝酸铝和铁,铝和不能和硝酸镁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看到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则该金属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铝,此外滤渣中一定含有置换出的银。所以则滤渣中一定有银、铁。
    故答案为:(1)CuSO4+Fe=FeSO4+Cu;
    (2)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3)银、铁。
    1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1)“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该过程属于 (选填“蒸发”或“降温”)结晶;
    (2)“烹胆矾则成铜”的过程中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其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4)大量饮用“苦泉”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原因是 。
    【答案】(1)蒸发;
    (2)化学;
    (3)Fe+CuSO4=Cu+FeSO4;铁>铜;
    (4)苦泉水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有毒。
    【解析】解:(1)“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是蒸发水分,使硫酸铜结晶,该过程属于蒸发结晶;
    (2)“烹胆矾则成铜”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3)“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其中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说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铁>铜;
    (4)大量饮用“苦泉”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原因是苦泉水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有毒。
    故答案为:(1)蒸发;
    (2)化学;
    (3)Fe+CuSO4=Cu+FeSO4;铁>铜;
    (4)苦泉水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有毒。
    12.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太阳神鸟”最为引入瞩目,“太阳神鸟”含金量高达94.2%,但厚度仅为0.02厘米,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性。
    (2)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
    (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 (填“>”或“<”)铜。
    【答案】(1)延展;
    (2)Fe+CuSO4=FeSO4+Cu;
    (3)>。
    【解析】解:(1)根据“太阳神鸟”含金量高达94.2%,但厚度仅为0.02厘米,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锡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锡>H>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锡>铜。
    故答案为:(1)延展;
    (2)Fe+CuSO4=FeSO4+Cu;
    (3)>。
    13.对古代金属制品的认识
    (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罩、象牙、青铜艺术品、残存的丝织品等重要文物,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选填序号)。
    a.黄金面罩
    b.象牙
    c.青铜面具
    d.丝织品
    (2)《吕氏春秋•别类篇》载有“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表明青铜的硬度比纯铜 (选填“大”或“小”)。
    (3)文物中的“黄金面罩”依然金光闪闪,而“青铜面具”则布满锈斑,由此现象可知金的化学性质比铜更 (选填“活泼”或“不活泼”)。
    (4)青铜面具出土时表面存在绿色锈蚀,原因是铜与空气中O2、H2O、CO2反应,在表面慢慢生成一层铜绿【Cu2(OH)2CO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ac。
    (2)大。
    (3)不活泼。
    (4)2Cu+O2+H2O+CO2=Cu2(OH)2CO3。
    【解析】解:(1)属于金属材料的有黄金面罩、青铜面具。
    故答案为:ac。
    (2)《吕氏春秋•别类篇》载有“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表明青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故答案为:大。
    (3)文物中的“黄金面罩”依然金光闪闪,而“青铜面具”则布满锈斑,由此现象可知金的化学性质比铜更不活泼。
    故答案为:不活泼。
    (4)铜与空气中O2、H2O、CO2反应生成Cu2(OH)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2+H2O+CO2=Cu2(OH)2CO3。
    故答案为:2Cu+O2+H2O+CO2=Cu2(OH)2CO3。
    14.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已广泛利用磁铁矿与木炭生产生铁,并加入“黑土”以降低生铁的熔化温度;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充氧”等炼钢法。
    (1)“黑土”含有磷酸铁(FePO4),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生铁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炼钢中“充氧”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 的含量,获得性能更好的钢。
    【答案】(1)+5;
    (2)Fe2O3+3CO2Fe+3CO2;
    (3)碳。
    【解析】解:(1)在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设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3)+x+(﹣2)×4=0,x=+5;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3)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炼钢中“充氧”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获得性能更好的钢;
    故答案为:
    (1)+5;
    (2)Fe2O3+3CO2Fe+3CO2;
    (3)碳。
    15.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如图所示。
    (1)省油灯中的炷和 是可燃物。
    (2)“书灯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 性,易造成油的挥发。
    (3)熄灭省油灯的方法是 。
    (4)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利用了下层盏内水的作用,其原理是 。

    【答案】(1)油;
    (2)导热;
    (3)吹灭或扇灭;
    (4)水吸热降低油温,防止油挥发。
    【解析】解:(1)省油灯中的炷和油是可燃物;故答案为:油;
    (2)“书灯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易造成油的挥发;故答案为:导热;
    (3)熄灭省油灯的方法是吹灭或扇灭;故答案为:吹灭或扇灭;
    (4)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利用了下层盏内水的作用,其原理是水吸热降低油温,防止油挥发;故答案为:水吸热降低油温,防止油挥发。
    16.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古诗词中也蕴含着化学知识。
    (1)《浣溪沙》中有句“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说明粒子具有 的性质。
    (2)诗僧贯休的《寄怀楚和尚二首》中有“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铁锅化雪快是因为金属铁 ,“石炭”指的是煤炭,(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和硫),说明我国唐代就已经大量使用煤炭,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 ,煤燃烧排放有害气体在空气中导致 ,检验煮茶用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物质是 。
    (3)古诗“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不断运动;
    (2)导热性好;天然气;酸雨;肥皂水;
    (3)C+H2OCO+H2。
    【解析】解:(1)“弄花熏得舞衣香”,是指花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衣服上时,衣服上有花香味;
    (2)铁锅化雪快是因为金属铁导热性好,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煤燃烧排放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导致酸雨,常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3)碳与水蒸气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
    故答案为:(1)不断运动;
    (2)导热性好;天然气;酸雨;肥皂水;
    (3)C+H2OCO+H2。
    17.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石油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该化合物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答案】不可再生;1:6。
    【解析】解:石油是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所以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化合物中碳元素质量:8.8g×=2.4g,氢元素质量:5.4g×=0.6g,氧元素质量:4.6g﹣2.4g﹣0.6g=1.6g,该化合物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原子个数
    比为:=1:6,故答案为:不可再生;1:6。

    相关试卷

    2022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专练 热点04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专练 热点04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科普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检验鉴别、实验操作(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检验鉴别、实验操作(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下列实验操作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3 微粒性质、原子结构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应知应会题型专练03 微粒性质、原子结构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我国科学家将CO2合成淀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