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检测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检测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检测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检测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检测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精练
展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职权
C.改革监察制度
D.在地方设通判
答案:A
解析: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从而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选A项。
2.《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故C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故A项错误;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故B项错误;宋朝“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3.《端明集》载:“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食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这反映了( )
A.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B.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
C.宋朝分割宰相的权力
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政务混乱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枢密院要兵则添……三司但知支办食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和三司都是宋朝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机构,故C项正确;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唐朝三省,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唐朝节度使无关,故B项错误;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明朝,故D项错误。
4.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分配(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实现了权力制衡
D.有利于预防地方动乱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宋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5.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份 | 收入/贯 | 支出/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 | 15 085万 | 12 677万 |
仁宗皇祐元年(1049) | 12 625万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 | 11 613万 | 13 186万 |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021年到1065年,北宋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而支出却逐年增加,造成了“入不敷出”的积贫局面,故A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看不出“积弱”引发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冗兵、冗官,排除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战争耗费及赔款的信息,排除D项。
6.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 )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D.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反映的是方田均税法,这项举措意在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7.下表是几位历史人物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 评价 |
司马光 |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
梁启超 |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
列宁 |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司马光、梁启超和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可知不同的人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不同,故A项正确;直观感受评价带有较多主观性,故B项错误;后人掌握的资料虽丰富,但认识仍有局限性,故C项错误;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其评价未考虑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一定客观准确,故D项错误。
8.对下面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 1005年 | 1038年 | 1044年 | 1125年 | 1127年 | 1140年 | 1141年 |
北宋 建立 | 宋辽 订立 澶渊 之盟 | 西夏 建立 | 宋夏 达成 和议 | 金灭辽 | 金灭 北宋 | 南宋 取得 郾城 大捷 | 南宋 与金 订立 绍兴 和议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故选D项;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A项;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排除B项;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项。
9.北宋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榷场。榷场中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界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在贸易场所中,书画交易不常见,而到南宋时则成为常见的“由北向南回流”现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对故国存在强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的兴盛就是其表现,故选B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战国]商鞅《商君书》
材料二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话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参考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
(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项正确;“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错误;财政机构统一的主要意图是提高效率,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D项错误。
2.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出现冗官现象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时期,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导致无法从全局上考虑事情,存在弊端,故选C项。
3.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
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
D.缓和阶层间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采用以钱代役的办法,这一办法在唐朝租庸调制中已有体现,以钱代役可以保障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不至于因服役耽误农时,故选C项,排除B项;征收钱款对于有力而少田的农户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排除A项;募役法对缓和贫富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宋仁宗时期的宰相情况表(部分)。
宰相 人名 | 拜相时间 | 兼枢密使 时间 | 罢兼枢密 使时间 | 罢相时间 | 任相时长 | 兼枢密使 时长 |
吕夷简 | 康定元年 (1040) 五月壬戌 | 庆历二年 (1042) 七月戊午 | 庆历三年 (1043) 三月戊子 | 庆历三年 (1043) 三月戊子 | 2年 10个月 17天 | 9个月 1天 |
章得象 | 宝元元年 (1038) 三月戊戌 | 庆历二年 (1042) 七月戊午 | 庆历五年 (1045) 四月戊申 | 庆历五年 (1045) 四月戊申 | 7年 1个月 3天 | 2年 9个月 11天 |
晏殊 | 庆历三年 (1043) 三月戊子 | 庆历三年 (1043) 三月戊子 | 庆历四年 (1044) 九月庚午 | 庆历四年 (1044) 九月庚午 | 1年 5个月 3天 | 1年 5个月 3天 |
杜衍 | 庆历四年 (1044) 九月甲申 | 庆历四年 (1044) 九月甲申 | 庆历五年 (1045) 正月丙戌 | 庆历五年 (1045) 正月丙戌 | 4个月 3天 | 4个月 3天 |
贾昌朝 | 庆历五年 (1045) 正月丙戌 | 庆历五年 (1045) 正月丙戌 | 庆历五年 (1045) 十月庚辰 | 庆历七年 (1047) 三月乙未 | 2年 2个月 | 9个月 21天 |
陈执中 | 庆历五年 (1045) 四月戊申 | 庆历五年 (1045) 四月戊申 | 庆历五年 (1045) 十月庚辰 | 皇祐元年 (1049) 八月壬戌 | 4年 3个月 20天 | 6个月 28天 |
——摘编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宰相职权增大(兼任枢密使);普遍任期较短;以文制武。原因:宋与辽、夏政权关系紧张,军政事务繁重,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宰相兼枢密使撤换频繁;宋朝文人治国的传统影响。
高中历史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历史——选修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宋初,三司,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