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下册 京剧 京剧的唱腔 梅兰芳…教学设计 (1)
展开这是一份人音版八年级下册 京剧 京剧的唱腔 梅兰芳…教学设计 (1),共3页。
1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的四在行当,激发兴趣。
2.能初步从音色、唱法中去辨别生、旦、净中老生、青衣、正净区别。
3.能跟随锣鼓经做生旦净的亮相动作。
2学情分析
1.广东学生普通话不标准,对京剧了解太少
2.学生对京剧兴趣不够浓厚,在演唱上没有一点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
教学难点:
从音色、唱法中去辨别京剧的四大行当
新设计
《京剧的行当》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在京剧单元中,我们把京剧的四大行当作为第二课时来讲,京剧的行当我们认为不需要老师去讲而应该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的资料来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们用生本的教育理念来构思课堂。首先在第一课时先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资料京剧的行当及各个行当中的角色划分,分配任务,把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做一个行当并制作成PPT的形式,要求每组选一名口齿清晰表达清楚的学生代表本组向全班讲解京剧的某个行当。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来讲解会比老师讲解更能吸引全班学生,达到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了解京剧的博大精深并喜欢上京剧。
接着在课前把学生们制作成的PPT合成一个PPT,在请学生代表上来讲解时让学生边看PPT边讲解。最后引出京剧的唱念做打四大功。其中,老师重点讲解京剧的唱部分。在讲解时可以设计疑问:如果在欣赏古代京剧是单从服装上就能看出来行当中的细别,但如果在欣赏现代京剧那如何去辨别呢?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引出京剧三个行当中的唱部分。通过视频的观看,老师的模仿三个行当的音色,让学生有了初步地了解三个行当中其中老生、青衣、正净是唱功为主,他们的唱在音色上和唱法上是有所区别。而且让学生们从听觉上去辨别行当,并且用生旦净的手势去区别听到的结果。在此穿插一些京剧的念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更好地去理解京剧四大行当中角色念白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行当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在锣鼓经的伴奏下做做三个行当的亮相,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课堂高潮。最后让学生来小结在这节课中听完之后的感受。因此我们把京剧的行当做为一个课时,相信学生们通过这个课时的理解,会更好去了解和欣赏下节课京剧的名段,并可能会有兴趣去唱一两段。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京剧的四在行当
能初步从音色、唱法中去辨别生、旦、净中老生、青衣、正净区别。
能跟随锣鼓经做生旦净的亮相动作。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
三.教学难点:
从音色、唱法中去辨别京剧的四大行当
四.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鼓、锣
五.教法:对比法、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组织教学
播放《唱脸谱》伴奏,学生中跟着伴奏演唱
设计意图:创造与该课目标有关的音乐氛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既达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下一个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课前导入
1.老师范唱《我不挂帅谁挂帅》中的唱段
A.问:老师唱的是哪个行当?
2播放学生制作的课件PPT〈四大行当〉
请学生代表来讲解
老师提出问题:
A老生和小生的区别;B青衣和花旦的区别
3.播放三个视频:
A.哪些行当;B.由哪几种表演形式
学生回答
由四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来讲解各个行当,其余学生认真听并思考
看视频回答问题
欣赏视频,认真观看各个行当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出京剧中的伴奏器乐的用途。运用生本的理念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并解决问题。通过视频更能深刻地体会各个行当的表演特点。
三.讲解各个行当的生旦净中的音色
并示范生、旦、净中的几种手势
1.播放音频
老生和小生音色的区别
青衣的音色
净的音色
1.学生听音频,并用手势来区别听到的各个音色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让学生来分辨出生、旦、净三种音色。而且要求学生三种不同的手势来区别听到的结果,这个环节既让学生听音乐,又参与了互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四.各个行当中的念白
播放《拾玉镯》中媒婆和玉姣的对话
学生欣赏之后跟着模仿,感受念白中的特点。并请出几组学生来现场表演
设计意图:从自身体会京剧的念白的重要性,也深刻地体会到京白和韵白的特点。
五.老师现场示范各个行旦的亮相动作
播放四击头的伴奏音乐
学生模仿,并分组一起来走走亮相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的参与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并且活跃了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
六.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感受
京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节课就能掌握的,有的人甚至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学,同学们,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能让大家对京剧有个深刻地认识,也希望你们能传承下去。
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运用生本理念,达到了让学生课前查阅课堂参与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