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3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4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6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7(有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8(有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5(有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5(有答案),共6页。
名家经典(陈忠实)
作者来到闻名已久的鲁迅故居,亲临曾被鲁迅先生浓墨描绘过的百草园,又回想起自己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的情景,不由得生发出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
百草园的月色
陈忠实
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
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
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臼。
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笔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翡翠般的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 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读先生的这篇课文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透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1.作者来到百草园时,看到的景象有怎样的特点?(3分)
2.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语句。(4分)
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3.作者漫步在百草园时,感到心境“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为什么?(2分)
4.文章最后两段以感叹作结,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3分)月光朦胧、枝叶茂密、色彩模糊。(每点1分)
2.(4分)①“我”已经非常熟悉百草园,不需要再听过多的介绍;②表现了“我”想要亲自去体会、去感受鲁迅笔下百草园的愿望。(每点2分)
3.(2分)①想起了“我”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的情景;②回忆起“我”儿时在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见到的那幅动人的图画。(每点1分)
4.(4分)①表明“我”儿时记忆中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与鲁迅儿时的百草园一样,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铭记于心的;②升华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家乡、童年的怀念之情。
2
中考高频主题:自然奥秘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展开介绍,通过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科学认识节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命题点:标题作用。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命题点:说明方法及作用。作诠释,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是什么,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命题点: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命题点:说明文语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命题点:说明文语言。引用古诗词,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文学性。)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3
中考高频主题:至爱亲情
本文通过写作者去弟弟家做客时吃到带有母亲味道的粽子,由此引发出与母亲相关的回忆。阅读本文,有利于引导学生体悟、珍惜亲情。
母亲的味道
赵成波
周末来到弟弟家做客,餐桌上一串串蒸煮的粽子,氤氲着刚出锅的热气,剥开青绿色的新鲜粽叶,糯米混合着粽叶的清香溢满了屋子,咽下一口,一种久违了的味道深深地刺激了我。(命题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表明“我”尝到熟悉的味道时内心的触动之深。)
“这是谁包的粽子?”我问。弟媳似乎一下子洞悉了我内心的疑惑:“这是母亲教我包的。”喔,原来这是母亲的味道。(命题点:段落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标题,内容上,点明久违了的味道指的是母亲的味道,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母亲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好劳力,在别人眼里当个“男汉”。出集体工时,她是丢了扫把捡洋叉,插秧、割禾、捡肥,样样做在别人前面,一年下来评的工分比在大队当会计的父亲还要多,要知道,那时大队会计的工分是以一个中等男劳力的标准来衡量的。(命题点:表现手法。对比。)母亲除了要参加本队的生产外,每到冬天也闲不下来,要参加冬修。修建钱粮湖时,她是女子红旗班的队员,顶着凛冽的寒风,踩着齐脚深的淤泥,将一担担泥土挑到堤岸上。每当她跟我述说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铁姑娘郭凤莲在大寨挑土造梯田时坚毅辛劳的图画。
母亲还有一双巧手。上世纪80年代,农村时兴腊月熬麻糖。有一年,从江北监利过河来的一位女师傅,上门给我们家熬制了一锅麻糖,母亲用心在旁边揣摩。待到第二年,母亲就能独立工作。经过发酵、火熬等程序,烫热的麻糖浆经过母亲的巧手,不断地拉扯、摆弄,由开始时的稀泥状,渐渐增进韧性,颜色由黑变白,等冷却后,再一刀刀切下来,麻糖便成了待客最好的礼品。过去没有松仁、开心果,也没有样式繁杂的糖果,在麻糖的美味滋润下,让我们童年的每一个年节充满惬意、喜庆。(命题点: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与母亲相关的哪些事?集体工时、修建钱粮湖时、熬麻糖、包粽子)
无论在学生时代还是后来从教后,每到寒暑假我回家,母亲总会用包粽子来款待我,似乎不这样就怠慢了自己的儿子。包粽子很复杂,很辛苦,我总是劝她不要自己做,想吃到二里外的集镇上就能买得到,但见母亲那么兴致勃勃,我也就只好作罢。老早,她就把糯米浸泡起来,待几个小时后,将洗净的粽叶整齐地堆放在筲箕里,粽带分开成若干绳条固定在木椅的靠背上,母亲熟练地将粽叶捏成圆锥形,倒入糯米,用筷子将糯米均匀地搅匀戳紧,粽叶横折又竖叠后,粽条经过母亲神奇的手,横几下,竖几下,就缠紧了粽子,这个力度要掌握得恰好,紧了煮时容易断,松了熟后又容易散。然后一个精致灵巧的粽子就呈现在眼前。可知,这粽子包着的是对儿子满满的爱啊。(命题点:人物形象。勤劳能干,不怕苦,心灵手巧,爱孩子。)
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母亲做的粽子,纯糯米制作,不加其他物质,一如她的为人,简单而直白,不掺任何杂质。
我吃过很多带腊肉、红枣的粽子,味道挺不错,但总有点生疏和不习惯。
前年一次意外摔倒,72岁的母亲中风了,虽经抢救没有生命大碍,但也留下不少后遗症,行走时步履蹒跚,微颤的右手拿不稳锅铲,她彻底告别了六十多年的“火头军”岗位。(命题点:叙述顺序及作用。插叙,交代了母亲不再做饭以及我再次尝到母亲的味道时触动之深的原因,使文章情节完整。)
此刻,(命题点:词语指代。指的是在母亲告别“火头军”岗位后,我又一次在粽子中尝到母亲的味道的这一刻。)母亲的味道,又一次浸入儿子的内心深处。(命题点:主旨情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以及深深的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8(有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41(有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6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