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专题训练知识及练习题库(附答案)
展开小升初文言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题库
-------------词义的推断方法及练习题库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四)理解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
(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 乃:于是,就 2、示:给……看 曰:说 3、未:没有 闻:听见 三、(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 ②辄默记 辄 (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 )
参考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文言文阅读练习三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 )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 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 ①汝还 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 )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 )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
④冀复得兔 冀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 )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 ) ②从而谢焉 谢 ( )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 )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 ( ) 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打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下雨)
(3)公将焉之( 到、往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约定的时间)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疑问代词哪里)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守信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_______;为设果( ),是_______为_______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_______从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____是_______ 是知音,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 _______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________ 惟:_______ 援:_______ 俱:_______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是指_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______________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__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_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_____________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______射大地中午太阳_______射大地
5 、精卫填海《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
它是______________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精神。
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_______原因是(文中原话)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 邓林是指 ______________
2、夸父追日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_______ 度:_______ 遂:_______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_故事,告诫我们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_______ 更读音( ):_______ 不肖读音( ):_______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_______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_____________ 誉:_____________
其矛:_________________ 其人:______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_______ 、_______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3、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天,我觉得女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
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亡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1.解释:叟___________、 投__________、 逝_______________
2.翻译:
(1)乙竟日亡所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得失之异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意乎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很多有同源关系,因此,由字音求字义是一种既基本又重要的推断方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例1:坐客为谁。(2015年松江区中考语文考前演练)
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例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例1中,“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例2中,“简”通“拣”,意思是“挑选”;例3中,“反”通“返”,意思是“返回”。三处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我们从字音的角度理解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而不只是机械地记忆通假字,那么,我们就会更好地掌握“通假”这种文言现象,也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自觉运用这种方法推断词义。
二、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字词形旁的表意功能,理解词义与字形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系。
例1:久乃信服。(《出人头地》)
例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王安石待客》)
例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例1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相信”。
例2中“啖”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后面的“胡饼”,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
例3中的“瞑”字,部首为“目”,与眼睛有关,而“冥”意为“昏暗”,据此我们能推断其含义是“闭上眼睛”。
如果能将这种方法渗透到文言词义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能培养我们自主解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三、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
例1:不可以故意待也。(上海市中考语文考前演练《鲁肃过蒙屯下》)
例2:人问其故。(2015年金山区中考语文考前演练《年羹尧用兵》)
例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中,如果将“故”与“意”联系在一起,就会误解为现代汉语“故意”。而我们联系上文,之前“肃意尚轻蒙”,而如今“吕将军功名日显”,所以“不可以故意待也”。由此判别“故”的意思是“旧的,以前的”。
例2中,前文叙述年羹尧“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便“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所以“人问其故”。显然,这里“故”是指这样做的“原因”。
例3中,前文先列举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六个例子,然后得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结論,因此,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文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四、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1: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归计决矣》)
句中“师”的意思,我们由成语“出师不利”“师出有名”“兴师问罪”等,可推断出“师”的意思并不是“老师”,而应解释为“军队”。
例2: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刘南垣开喻门生》)
对句中“盈”的解释,我们可由“宾客盈门”“热泪盈眶…‘沸反盈天”等成语,推断出“盈”的意思是“满”。
例3:汝烛不燃,易可燃者。(《银烛》)
句中,对“易”字的理解,有同学误答为“容易”,而从成语“不易一字”“安危相易”“以暴易暴”等,可推断出“易”的意思是“更换”。
当然,还有一些直接出现在文中的成语,我们更可以根据它的本意,来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比如《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的“应接不暇”、《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错”、《黄生借书说》中的“汗牛塞屋”,等等。
总之,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一条捷径。
五、互文推断法
文言文讲究语言的整饬之美,所以,古人写文章喜欢运用整齐的句式,并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所以,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例1: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例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句中“晦”是一個生僻字,但我们根据“变化”二字,可知“晦”与“明”的意思应相反。因为“明”是“明亮”,因此推断出“晦”是“阴暗”的意思。
例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我们可能难以判断句中“沙鸥翔集”的“集”字的意思,其实,“翔”与“集”也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沙鸥既要飞翔,也要停歇,所以“集”便解释为“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六、逻辑推断法
阅读是一个运用逻辑推断进行推测、纠正的过程,文言文阅读也同样如此。
例1: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根据逻辑推理,这句话中的“亡”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例2: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驴如果“胜利”,就绝不可能“怒”,所以句中的“胜”并不是“胜利”的意思,而应解释为“禁得住”。
例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我们有时会将这句话中的“病”字,误以为是“生病”的意思。同样地,根据逻辑推理,不做这个差事,是不会导致生病的结果,所以,“病”字的意思应是“困苦不堪”。
七、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对于一个词,当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例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畔”原意为(江、湖、道路等)旁边或田地的边界,在这里都无法与“亲戚”相勾连。另外,从词性上,我们也能判断“畔”是一个动词。再结合“天下顺之”中的“顺”的含义,我们推断出“畔”应通“叛”,意思为背叛。
例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句中“被”字显然不能解释为“被子”或表示被动。从整个词语“被坚执锐”来看,“被”与“执”同为动词,而且“坚”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战甲,所以我们推断“被”字通“披”,意思为“穿着”。
例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同理,句中的“说”也不是“说话”的意思,再结合后文“不亦乐乎”,我们推断出“说”与“乐”同义,是“喜悦”的意思,所以“说”通“悦”。
八、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十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句中的“洞”原为名词,但在主语“狼”之后应是谓语,而谓语应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所以可以推断“洞”应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打洞”。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此句中的“斗”和“蛇”原为名词,而此句省略了主语“溪流”,“折”和“行”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在主语“溪流”和谓语“折”之间的“斗”应为状语。据此我们推断出“斗”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同理,“蛇”也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像蛇一样”。
例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句中的“出”和“入”原为动词,但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出”和“入”应为宾语,而宾语应由名词、代词充当,所以我们推断“出”和“人”应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知识迁移法、结构推断法等等,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小学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练习(共4则,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练习(共4则,附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徐有功秉公执法,商鞅立信,欧阳询观古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题练(有答案): 这是一份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题练(有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语文小古文强化训练练习含答案 附知识点梳理 选择题库、阅读题库: 这是一份小升初语文小古文强化训练练习含答案 附知识点梳理 选择题库、阅读题库,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五十题选择题专项,四十题选择题,部分超纲,填空题,填写动物名,猜谜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