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展开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 。(王维《 》)
(2) ,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 , ”两句,与宋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中“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意境相似。
2.(2分)小明准备书写一幅古人的诗句寄给出国留学一年的同学,以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你认为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C.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D.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学术领域的潜力和活力最终在于能够吸引优秀的年轻一代学人。 ,在学术态度上更为开放,更不用说正逢一个有大量出土文献的时代。
①年轻一辈的学人已能摆脱五四以来种种文化包袱
②学术训练比此前一两代人来得全面扎实
③经学和文献学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〇二〇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ǔ)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 。
(2)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3)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要分析。
(4)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5)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áo)华(wú)横(jié)溢(cā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àn)于(xǐng)扶(liáng)起(zhī)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ěi)好(suǒ)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老的老木匠
干亚群
①一棵树倒与不倒,得由他说了算。
②他绕树三匝,手上点着一支烟,耳朵上又夹一支。手上那支是飞马牌的,耳朵上的是五一牌。旁边围着一群人,年长的目光始终盯着树,眼眶里蓄着不为外人所注意的情绪,有期待,也有不舍。年轻的则看着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年幼的则懵懵懂懂,一会儿钻进人堆,一会儿挤出人群,用自己的动作制造家有喜事的氛围。
③他若说,这是块料,这棵树便会在众人的呼呼嗨嗨中轰然倒地。如果他说,还不成材,树便继续立着,伸出它宽宽大大的树杈,盖过屋顶,遮着鸡舍与鸟巢,与村里其他的树一起在风中比比又画画。
④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姓马。人们有时叫他木匠阿桥,有时称他阿桥木匠,也有的干脆喊他老木匠。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他的父亲也是木匠。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可奇怪的是,村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是国家工人,已经不屑老木匠这个称呼,虽然,他事实上也不过是在另外一个镇上的木器厂里上班,干的也是木器活。但因为身份不同,他父亲从不接村里的木器活,所有的木匠活由他一人包办。
⑤他长得五大三粗,有着杀猪胚的身板。一对剑眉左右横卧,只是那双眼睛长得有些对不起上面的眉毛,向外看时一只朝里靠,另一只往外斜,似乎是远光灯近光灯装一块儿了。
⑥木匠有一个内容是弹墨线,弹前须用眼睛进行目测。他闭上右眼,用左眼瞄。一闭,一睁;再一闭,一睁,用红铅笔在木头上画一个记号。墨斗在红记号上垂下来,轻轻一“啪”,一条墨线准确无误弹在上面。削木头时,他闭左眼,右手的斧子利利索索地咬着,啃着,下面是纷纷扬扬的小木片。
⑦木匠的工具最烦琐。这些工具似乎是一堆抽象的符号,由木匠在所需要的材料上使用,至于是感叹号、逗号、句号,还是问号、顿号,全凭木匠的一颗匠心。木匠的工具不能随便拿,如谁想借用,得经过木匠的同意,否则,私自拿了肯定会出事,要么工具豁嘴了,要么工具咬人。木匠得意地说,我的家伙认人,只懂我的手,生手握它,它就不乐意。
⑧随着屋里噼里啪啦,的的笃笃,堆在院子里的木材慢慢浅了下去。经过木匠的手,它们变得或长或短或窄或阔,由一根根的木料换成条条框框、板板块块的木材。树上的疙里疙瘩不见了,光滑得像丝绸。这些还仅是半成品,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敲敲打打,把条条与框框、板板与块块天衣无缝地进行组合。
⑨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是他不浪费木料,一根木头取多少料,他心里清清楚楚,按照婶婶们的说法是:“合门合扣”。
⑩对一个木匠来说,让一棵树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如果让一棵不应该倒下的树倒下,或者让一棵倒下的树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物件,那就是木匠的失职。
⑪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楝树只能做梯子,柳树最好做锄头柄,樟树做上好的箱子。就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木匠的称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
⑫木匠的工序非常严谨,得一步步来。砍、削、凿……我们喜欢看木匠刨木。木匠双手握住推刨,用力向前一推,薄薄的刨花像一条绸带一样从刨子的嘴里吐出来,同时发出欢快的哼哼声,“索……吱咯,索……吱咯”,木匠的两条腿一前一后,身子随着推刨的前进而往前倾,到了木板的顶端,一个紧急刹车,像被谁拽了一下似的,手里的推刨立即往后退。推刨一个回合,身子配合数个动作。
⑬一块木板得推无数次的刨,刨花一圈圈地堆在脚下,慢慢淹没木匠的双脚。木匠在刨花堆里进进退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推刨的下嘴唇掉到了地上。我们低头去捡刨花,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我们把刨花放在破碗里,当作一碗碗菜。我们把刨花挂在耳朵上,套在手腕上,甚至挂在脖子上,刨花成了我们的装饰品。我们晃着,摇着,也吵着,闹着,似乎听到了刨花发出的叮叮当当。木匠放下推刨,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长大了,我给你们做嫁妆。”我们嘻嘻哈哈挤在一起,从他脚下捧起刨花,然后鸟一样地飞走了。
⑭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也就是我同学的哥哥,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结果只会做箱子,完全不符合当年“三十六”条腿嫁妆的标准。他非常失望,叹息儿子不成器。他可以替树掐算命数,却无法占测自己儿子的命运与未来。
⑮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
(有删改)
(1)第⑦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第⑪⑫段进行分析。
(3)本文的标题“不老的老木匠”很有特色,请加以评析。
(4)乡镇文化部门准备编写《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村里打算推荐老木匠入选,请你为他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狂
B.香
C.长
D.快
(2)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雄浑旷达
B.清新飘逸
C.清幽郁结
D.洗练自然
(3)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
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
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数引为麾下
②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A.规劝
B.建立
C.创立
D.提出
②果诉忠嗣沮兵
A.阻止
B.破坏
C.诋毁
D.畏惧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4)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5)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
(6)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
□□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山记
陆文圭
①暨居浙尾,北瞰长江,直郡治北,枕江之下有曰君山,以楚黄歇①得名。山形小而势蹲,无崇岗翳谷以凭阻其高深。其西南则秦望、青高,其东则由里、启敔、凤凰,诸山环趋而拱揖之。故君山虽小,最甲于诸山。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而觞咏,行歌而坐啸,山之胜概不可殚述。
②余尝欲卜庐其下为终隐之计,而未果也。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已而避地去家,侨居城西南隅,距山数里所,舍幽邃而阛阓,疑若与山不相闻也。晨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闼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赵君喜而叹曰:“吾与山有宿缘耶?何追逐而不相舍也?”因自号曰一山,而谒记于余。
③余思赵君少时以故国佳公子挟豪贵驰骋,于当年谓功名可唾掌取,时移事改,卒困阨不得志,方求田问舍,皇皇焉无所之,此陈元龙之所窃笑而欲卧君于百尺楼下者也。然出处殊时,老少异见。隐居求志,遁世无闷,亦君子之高致也。试与君倚浮远之栏,呼大江而问之,自楚以来更国几姓,春申之后阅世几人,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所以定舍彼而取此者,□有以也。
④赵君其远返故庐,毋使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余异时樵服拜于庭下,负薪汲水以相从,请分此山一半。鼎之名孟鐈,少余一岁云。
注:①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A.盖
B.然
C.乃
D.故
(2)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A.整散结合
B.以动写静
C.欲扬先抑
D.虚实相生
(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与第③段中画线句所用典故相同的词句是 , , 。
(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9.(70分)作文。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王维《 终南山 》)
(2)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与宋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中“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意境相似。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重点字:壑)
(2)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毅)
(3)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重点字:暮)
【点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2分)小明准备书写一幅古人的诗句寄给出国留学一年的同学,以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你认为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C.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D.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考虑场合、对象、语体、用词等。
【解答】A.“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所怀》,意思是“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表达了别后的思念之情。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王勃的两句表现的是达观的情怀,是劝慰友人不必伤感。而题干说的是小明对出国留学的同学的思念不舍,充满着离愁别绪,王勃的诗不符合语境。
C.“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出自唐代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一》,意思是“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表达了别后的思念之情。
D.“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出自唐代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意思是“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表达了别后的思念之情。
故选:B。
【点评】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学术领域的潜力和活力最终在于能够吸引优秀的年轻一代学人。 ,在学术态度上更为开放,更不用说正逢一个有大量出土文献的时代。
①年轻一辈的学人已能摆脱五四以来种种文化包袱
②学术训练比此前一两代人来得全面扎实
③经学和文献学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学术领域”的看法。通读题中所给的三个句子可知,“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承接开头,所以③应该放在最前面。①②都是说“年轻一辈的学人”,其中②省略了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所以①在前,②在后。其实,对于该题来说,只要确定了③为开头,也就可以排除掉另外三个选项。
故选:C。
【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〇二〇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ǔ)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 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
(2)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
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3)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要分析。
(4)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5)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áo)华(wú)横(jié)溢(cā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àn)于(xǐng)扶(liáng)起(zhī)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ěi)好(suǒ)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中的论点和论据具体所指,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主旨以及写作思路进行分析与归纳,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1)欲盖弥彰: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再由原文“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故“‘不’盖而弥彰”指的是: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2)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错误,由原文“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可知表述的是一般的委婉语意。
B.由原文的第六段可知,“注音心声体”“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是它的“方式”,而不是“潜能”。
D.由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可知,本选项论述的是“注音心声体”的影响,而不是“潜能”。
故选C。
(3)由原文“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可知,源头上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
由原文“‘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知,精神上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
由原文“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可知,态度上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4)本文段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1、2段,先以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
第二部分为3﹣6段,集中对“注音心声体”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又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
第三部分为第7段,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
第四部分为8、9段,论述了其产生于互联网,又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影响。
(5)由划线句子“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以及前文提到的“价值导向”可知,“注音心声体”应该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并让人们在关注括号内的词语后,努力学会括号外的做法。
A.括号内为“毫无节操”这不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B.括号内为“唤醒良知”,这提醒人们要换汇自己的良知,针对社会上扶老人却被讹的人,让他们能多有点良心,这样社会才更加美好。
C.括号内为“猥琐”这不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故选B。
答案:
(1)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2)C
(3)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4)先以征兵文告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接着对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在与“狂欢节”的异同对比中,突出其深层的特质。最后论及其产生的环境,与所受到环境影响。
(5)选B。括号内的声音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现实生活中扶老人被讹诈的情况,要保护好善良助人之士。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老的老木匠
干亚群
①一棵树倒与不倒,得由他说了算。
②他绕树三匝,手上点着一支烟,耳朵上又夹一支。手上那支是飞马牌的,耳朵上的是五一牌。旁边围着一群人,年长的目光始终盯着树,眼眶里蓄着不为外人所注意的情绪,有期待,也有不舍。年轻的则看着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年幼的则懵懵懂懂,一会儿钻进人堆,一会儿挤出人群,用自己的动作制造家有喜事的氛围。
③他若说,这是块料,这棵树便会在众人的呼呼嗨嗨中轰然倒地。如果他说,还不成材,树便继续立着,伸出它宽宽大大的树杈,盖过屋顶,遮着鸡舍与鸟巢,与村里其他的树一起在风中比比又画画。
④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姓马。人们有时叫他木匠阿桥,有时称他阿桥木匠,也有的干脆喊他老木匠。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他的父亲也是木匠。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可奇怪的是,村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是国家工人,已经不屑老木匠这个称呼,虽然,他事实上也不过是在另外一个镇上的木器厂里上班,干的也是木器活。但因为身份不同,他父亲从不接村里的木器活,所有的木匠活由他一人包办。
⑤他长得五大三粗,有着杀猪胚的身板。一对剑眉左右横卧,只是那双眼睛长得有些对不起上面的眉毛,向外看时一只朝里靠,另一只往外斜,似乎是远光灯近光灯装一块儿了。
⑥木匠有一个内容是弹墨线,弹前须用眼睛进行目测。他闭上右眼,用左眼瞄。一闭,一睁;再一闭,一睁,用红铅笔在木头上画一个记号。墨斗在红记号上垂下来,轻轻一“啪”,一条墨线准确无误弹在上面。削木头时,他闭左眼,右手的斧子利利索索地咬着,啃着,下面是纷纷扬扬的小木片。
⑦木匠的工具最烦琐。这些工具似乎是一堆抽象的符号,由木匠在所需要的材料上使用,至于是感叹号、逗号、句号,还是问号、顿号,全凭木匠的一颗匠心。木匠的工具不能随便拿,如谁想借用,得经过木匠的同意,否则,私自拿了肯定会出事,要么工具豁嘴了,要么工具咬人。木匠得意地说,我的家伙认人,只懂我的手,生手握它,它就不乐意。
⑧随着屋里噼里啪啦,的的笃笃,堆在院子里的木材慢慢浅了下去。经过木匠的手,它们变得或长或短或窄或阔,由一根根的木料换成条条框框、板板块块的木材。树上的疙里疙瘩不见了,光滑得像丝绸。这些还仅是半成品,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敲敲打打,把条条与框框、板板与块块天衣无缝地进行组合。
⑨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是他不浪费木料,一根木头取多少料,他心里清清楚楚,按照婶婶们的说法是:“合门合扣”。
⑩对一个木匠来说,让一棵树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如果让一棵不应该倒下的树倒下,或者让一棵倒下的树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物件,那就是木匠的失职。
⑪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楝树只能做梯子,柳树最好做锄头柄,樟树做上好的箱子。就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木匠的称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
⑫木匠的工序非常严谨,得一步步来。砍、削、凿……我们喜欢看木匠刨木。木匠双手握住推刨,用力向前一推,薄薄的刨花像一条绸带一样从刨子的嘴里吐出来,同时发出欢快的哼哼声,“索……吱咯,索……吱咯”,木匠的两条腿一前一后,身子随着推刨的前进而往前倾,到了木板的顶端,一个紧急刹车,像被谁拽了一下似的,手里的推刨立即往后退。推刨一个回合,身子配合数个动作。
⑬一块木板得推无数次的刨,刨花一圈圈地堆在脚下,慢慢淹没木匠的双脚。木匠在刨花堆里进进退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推刨的下嘴唇掉到了地上。我们低头去捡刨花,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我们把刨花放在破碗里,当作一碗碗菜。我们把刨花挂在耳朵上,套在手腕上,甚至挂在脖子上,刨花成了我们的装饰品。我们晃着,摇着,也吵着,闹着,似乎听到了刨花发出的叮叮当当。木匠放下推刨,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长大了,我给你们做嫁妆。”我们嘻嘻哈哈挤在一起,从他脚下捧起刨花,然后鸟一样地飞走了。
⑭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也就是我同学的哥哥,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结果只会做箱子,完全不符合当年“三十六”条腿嫁妆的标准。他非常失望,叹息儿子不成器。他可以替树掐算命数,却无法占测自己儿子的命运与未来。
⑮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
(有删改)
(1)第⑦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第⑪⑫段进行分析。
(3)本文的标题“不老的老木匠”很有特色,请加以评析。
(4)乡镇文化部门准备编写《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村里打算推荐老木匠入选,请你为他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方式的能力。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共五种,在小说中可重点理解其中三种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写推荐语的能力。给人物写推荐语,要明确推荐目的,要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符合推荐的情境。
【解答】(1)从第⑦段画线部分来看,先考虑词语本身,“工具咬人”“我的家伙认人”“它就不乐意”等将工具拟人化,这样的词语的运用,使读者读起来更加生动;从句子的修辞角度来分析,此处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从整体风格来看,这样的语言具有幽默的特点。
(2)第⑪段中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就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等内容可判断出此处用了议论的方式,由选用木料到使用人才,使文章内容更深刻,具有哲理性。
第⑫段写了木匠刨木的过程,有动作“砍、削、凿……”,有声音“索……吱咯,索……吱咯”,很显然这是描写的手法,通过这段木匠刨木的描写,让读者了解了一个有着高超技艺的木匠的形象。
综合两段来分析,这里都是在写木匠,采用议论、描写结合的手法来写,则使老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
(3)首先从标题本身分析,将其分成两部分,一是不老,一是老木匠。很显然,“不老”和“老”都在修饰“木匠”,这样即形成对比,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冲动,很想了解一下“老”与“不老”的具体所指。
接着根据对文章内容再次理解则可看到第四段中明确写到“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这也就是从年龄上证明了这个木匠其实很年轻,那么为什么又被叫成“老木匠”呢?读者带着这个问题还会继续读下去,会发现,文中写到“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可奇怪的是,村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第九段“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是他不浪费木料”,第十一段“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木匠的称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等内容则可解释“老”的原由。
另外,从文章最后两段“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也就是我同学的哥哥,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结果只会做箱子”“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可看出儿子没有接替他的“老木匠”的称号,因此他至今无法退休,只能当这个“老木匠”了。最后从整篇文章来看,本文主要人物是老木匠,重在描写他的手艺精湛,因此题目也表达了作者对老木匠的赞美之情。
综合以上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4)此题打算推荐老木匠入选《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就要首先明确老木匠的身份,出身乡村;再找出其身上的几个闪光点,如“技艺高超”“工匠精神”“为顾客着想”等,重点强调他的手艺及他敬业的精神。然后使用恰当的句式表述出来。
答案:
(1)比拟;用词生动;语言活泼幽默。
(2)第⑪段议论,由选用木料到使用人才,深刻;第⑫段描写,动作,拟声,表现高超技艺。通过多种表达方式,使老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
(3)老与不老形成对比,激发阅读兴趣。不老,指木匠年轻(三十多岁就被称为老木匠);老,指他的手艺被人认可(从不败业的手艺),受到尊重。没有接班人,至今没有退休。表达了作者对老木匠的赞美之情。
(4)老木匠虽出身乡村,但他服务乡亲的热情不改;他技艺高超,能量才而用;他热爱工作(敬业),用料节省,能为顾客着想,他用质朴的工匠精神温暖、感染着身边的人,传承淳朴的民风、守护着乡村。他是乡村手艺人的代表。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狂
B.香
C.长
D.快
(2)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C
A.雄浑旷达
B.清新飘逸
C.清幽郁结
D.洗练自然
(3)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炼字的能力,要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要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其语言风格。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考生要从手法角度分析鉴赏。
【解答】(1)B.下片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意思是漏残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所以词人已经骑上马,在山脚驻足不久,四个选项中唯“香”字能暗点,照应上片“满目飞花万点”,花落马踏留有余香。故选:B。
(2)C.从“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等句可以发现,本词情感悲戚,词人愁肠郁结,从所写之景“烟树正苍苍”“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等句可以发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也是清冷幽远。故选:C。
(3)整首诗歌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如“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一句中,两人天涯海角,词人不禁“魂梦亦凄凉”,直接抒发了离别的悲痛。诗中写山远、云长、双燕、万点飞花、苍苍烟树、残漏、短焰、马蹄、浮云飞絮和斜阳等意象,都是营造离别时的哀婉意境,从而借景抒情,抒发离别的凄凉之感。其中,“双燕语风樯”语出杜甫《发潭州》诗中“樯燕语留人”,用典,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
答案:
(1)B
(2)C
(3)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②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③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④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⑤运用典故,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
译文:
江上春山伸展向远方,山下暮云悠悠绵长。相留相送已难分难舍,又时见双燕呢喃风樯。回首故人已远隔千里,满眼飞花万点迎风飘扬。我万般无奈把酒浇愁却浇不开这郁结的愁肠。大雁还能从回雁峰飞回,我却不能与故人再叙家常。看前路茫茫,烟树苍苍,心中更增添无限忧伤。
耳听得漏声将续将断,眼见那灯焰愈益短小不亮,似闻到故人马蹄留下的花香。我却像空中的浮云飞絮,形只影单飘向潇湘。我将饱尝多少风前月下的苦味,路曲折走向天涯海角的远方。就算是深夜里进入梦乡,羁旅的孤魂也是凄凉。春天很快又将消逝了,我只能无语独立,面对斜阳。
赏析:
这首词选词造语功夫极深,差不多字字句句都经得起反复咀嚼。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最叫人伤神的时令。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蓄涵了惜别的全部情绪。这首词的开头虽纯用景语,但容得全篇主意,可算写景笼罩兼擅。由于一二句发兴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作者的感情便被很快推向高峰,于是紧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词写到这里,看来留、送时梗塞在胸中的激情要奔涌而出了。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个“时见双燕语风樯”。“相留相送”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反而只字不提。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态,既告诉人们别情凝重,难以言语摹写,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满目”以下三句分写三个时段:“满目飞花万点”仍是别时所见,“回首故人千里”已是分手远去,“把酒沃愁肠”则是别后独处了。词篇写别离,于离别情绪却没有一个字的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把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印了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飞花万点”隐含了杜甫《曲江》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愁”字意;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都极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还能否返回呢,“烟树正苍苍”便告诉你: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由此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例由三个三字句起头。作者利用这一形式,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字面上是说夜将尽,骨子里却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马蹄香”三字在前两句的配合下产生这么深沉的含义,是“踏花归去马蹄香”那个名句也比不上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接写未来的旅程。词用“浮云飞絮”以比旅人,尚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手法;而“一身将影”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至“向潇湘”三字虽只引入地名,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南,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则作者心中那雁已回头人仍南下的痛楚,是连木石也要为之感动的。“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既说自己的孤独,又回忆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由“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结尾处的“又是春将暮”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无语对斜阳”既呼应“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有了这两句,不但可以总揽全篇大旨,形成“众流归海”之势,而且也使词作首尾连贯,浑然一体。此外,结处出现“无语对斜阳”的词人形象,把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这首词以形象结尾,情中有景,则可收动荡、迷离之双重效果。
这首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来愁肠百转,深沉郁结,若不胜情。然而,词篇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贯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转,却能一往直前。气脉贯通,精魄飞动,沉郁中不见板滞,反见疏快。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
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
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数引为麾下 招来,招致
②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 明白,知道,知悉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D
A.规劝
B.建立
C.创立
D.提出
②果诉忠嗣沮兵
A.阻止
B.破坏
C.诋毁
D.畏惧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4)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5)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
(6)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
□□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足诗句的能力。可根据诗歌的对称性以及原文内容(知其品性)填入缺失的部分。
【解答】(1)①句意:多次招致忠嗣到自己军中。“引”,领,招致。
②句意: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审”,知道,获悉。
(2)①句意: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建”,请求,提出。
故选D。
②句意: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沮”,破坏,败坏。
故选B。
(3)“屯”,驻扎;“费”,耗费;“图”,用作动词,夺取,攻占;“雠”,抵偿;“厉兵”,磨好兵器;“秣马”,喂饱马;“衅”,代指沙场,作战时机;“取”,攻占。译文: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
(4)“忠嗣本负勇敢”为主谓结构的句子,其后断开。“及”等到,表时间,其前要断句;“将”是动词“为”的宾语,译为“授予将军之职”,其后断句;“边”是“安”的宾语,译为“安定边邑”,其后断句,综上断句为: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译文: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
(5)筛选文段,找出有关李光弼与王忠嗣的对话段落和语句,分别从两人物的言语中分析,理解文意,得出李光弼从两点来说服王忠嗣,一是大夫要爱惜士卒,给予奖励,鼓舞士气。二是大夫吝惜财物,只会让小人有可乘之机,添加了进言谗害的机会。依“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得出要倾全力夺取,劳命伤财,大动干戈,实在不值。再依“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得出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再有王忠嗣不愿牺牲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荣耀。以上都是不能说动的理由。
(6)依照第三段的相关内容判断。依题干“只知精士马”中的“只知”对应“不忍”,可得出不忍“幸攻名”;依题干“有肃声”即受人尊重的名声,对应“无矜色”即无夸耀,自夸,得意忘形之色,可得出是官印“四印”。
答案:
(1)①招来,招致;②明白,知道,知悉。
(2)①D;②B
(3)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
(4)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5)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而王忠嗣则认为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不愿意牺牲士兵的生命;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
(6)幸功名;四印。
参考译文: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沙场,忠嗣当时年仅九岁,拜见皇帝,就伏地大哭。唐玄宗就把他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非常器重他。
信安王祎在河东驻扎,萧崇在河西驻扎,多次招忠嗣到自己军中。皇帝认为他还年少,有复仇之志,下诏给众将,不得招他为将。萧崇入朝,忠嗣说:“让我跟你三年,实在没有用来报答天子的办法了。”于是请求带领精锐数百去袭击敌寇。恰逢吐蕃酋长阅武郁标川,正在他攻下要返回时,忠嗣誓不服从,提刀赴战,斩首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万计。萧崇上表为他邀功,皇帝非常高兴。
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只想一生为将,安抚众人。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所以训练士兵,随时补缺修缮不足。五年正月,忠嗣已佩有四个将印,控制了万里,自开国以来到现在,从未有过。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于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得到奖励,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怎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
后来,安禄山占据雄武,控制了飞狐塞。忠嗣多次上表说安禄山将要造反,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暗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被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把他贬为汉阳太守。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山记
陆文圭
①暨居浙尾,北瞰长江,直郡治北,枕江之下有曰君山,以楚黄歇①得名。山形小而势蹲,无崇岗翳谷以凭阻其高深。其西南则秦望、青高,其东则由里、启敔、凤凰,诸山环趋而拱揖之。故君山虽小,最甲于诸山。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而觞咏,行歌而坐啸,山之胜概不可殚述。
②余尝欲卜庐其下为终隐之计,而未果也。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已而避地去家,侨居城西南隅,距山数里所,舍幽邃而阛阓,疑若与山不相闻也。晨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闼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赵君喜而叹曰:“吾与山有宿缘耶?何追逐而不相舍也?”因自号曰一山,而谒记于余。
③余思赵君少时以故国佳公子挟豪贵驰骋,于当年谓功名可唾掌取,时移事改,卒困阨不得志,方求田问舍,皇皇焉无所之,此陈元龙之所窃笑而欲卧君于百尺楼下者也。然出处殊时,老少异见。隐居求志,遁世无闷,亦君子之高致也。试与君倚浮远之栏,呼大江而问之,自楚以来更国几姓,春申之后阅世几人,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所以定舍彼而取此者,□有以也。
④赵君其远返故庐,毋使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余异时樵服拜于庭下,负薪汲水以相从,请分此山一半。鼎之名孟鐈,少余一岁云。
注:①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A
A.盖
B.然
C.乃
D.故
(2)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D
A.整散结合
B.以动写静
C.欲扬先抑
D.虚实相生
(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与第③段中画线句所用典故相同的词句是 求田问舍 , 怕应羞见 , 刘郎才气 。
(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题目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3)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注意从原文中选择相应事例作为观点的支撑。注意在解答过程中,不能观点与事例割裂,或者只列举事例而不加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结合全文内容来把握。
【解答】(1)A.“盖”表大概如此,下句是对前句的揣测,指大概有这样的人。
B.“然”表示转折,然而。
C.“乃”表判断。是,则。
D.“故”表结果,所以。
故选A。
(2)划线句介绍了山的名称为君山,因楚国名士春申君而得名。从篇章结构看,开头主要是为下文的抒发议论作铺垫,写与春申君相关的议论(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与文章结尾,首尾呼应。说其悠久的历史与“一山苍苍、千岁不改”的感慨相呼应。
(3)A.整散结合。整句句式整齐匀称,结构类似。散句字数不等,句式参差错落。如“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闼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
B.以动写静。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其中的走近,等待,回头看,不得语都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
C.欲扬先抑。指要放开,先控制着,压抑。一开始写自己有归隐之志,未实现,再写友人赵鼎之,住在君山的左面,前面压制着迟迟不露出君山真面目,后大肆书写君山姿态,动人之处。
D.虚实相生。文中描写君山“若远而近,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这是拟人写法,非虚实结合。
故选D。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的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是国家的栋梁,却忘怀国事,只顾谋私利,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又怎么可能跟你聊得来呢?
(5)文章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君山得名、地理位置,胜景状况,是诸多游士所爱之地。第二段重点写了君山的动人姿态,以及诸山都向君山拱手作揖,崇敬无比。其目表达了作者对君山的崇敬,归隐好去处。第三段作者抒发议论,深刻认识到荣华富贵的虚幻,如“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江山美景的永恒,如“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表明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与动荡中不痴心于富贵功名的立场,以及宁愿通过隐居来维持高洁的人品和情趣的价值取向。
答案:
(1)A
(2)划线句介绍了君山位于长江边并以春申君命名,表明其历史悠久。为后文写与春申君相关的议论(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做铺垫。其悠久的历史又与“一山苍苍、千岁不改”的感慨相呼应。
(3)D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5)本文介绍君山的位置、命名来由及其胜景并发表议论,旨在酬付赵君的请托,表达对赵君虽为佳公子但最终困厄不得志的遗憾,对赵君寄情于山野这一行为的赞扬和羡慕,认识到荣华富贵的虚幻江山美景的永恒,表明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与动荡中不痴心于富贵功名的立场,以及宁愿通过隐居来维持高洁的人品和情趣的价值取向。
参考译文:
至今我生活在浙尾,北望长江,江水直流于郡治,依靠长江之下的是君山,它因楚国的春申君而得名。山形小势如蹲立,无崇岗遮住了山谷,以此阻断山的高深,君山的西南则是秦望、青高,它的东面是由里、启敔、凤凰,诸山环绕君山并向它作拱揖状。君山虽小,也是诸山中第一。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君山而推杯换盏诗词吟咏,行歌坐啸,真乃山之胜景不能完全述尽。
曾经,我打算到君山脚下归隐,但未实现。赵鼎之,家在君山之左面,朝夕与山相接。不久,离家躲避于此处。侨居城西南角,这是距离君山数里的地方,以往赵君舍去幽邃之地而去了繁华街市,怀疑自己再也不能与山相见。而今,晨起推门而出,就是满眼的山色,忽然推门而入,数峰好像低下头,有的好像离你很近,又好像很远,有的伫立等候着,有的回头看,近在咫尺却不得语。赵鼎之高兴叹曰:“吾与山是前生的因缘啊?为何追逐它而一直不愿舍去?”于是自号曰一山,从而记录下。
我想起赵鼎之年少的时候,因是故国的富豪公子,想当年可谓功名唾手可得,后来世事变化,最后因困厄而不得志。求田问舍,匆忙样子不知去向,这是陈元龙之所以偷笑君山,睡卧于百尺楼下的原因。然而历经时代变迁,经历少年、老年,均有着不同认识。隐居求志,逃避世俗也不觉沉闷,这就是君子之最高境界也。曾尝试与你依靠栏杆大谈人世之浮远,向大江呼之问之。自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哪些豪奢富贵之人朝荣夕忧,几乎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之所以舍弃他地而选取此地,大概是有这样的人。
赵君从远地返回故庐,不会让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我当时穿着樵服,拜于赵君的庭下,负薪汲水以跟从,请分此山一半。鼎之名孟鐈,小我一岁。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写作70分
9.(70分)作文。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性材料作文题。所给引语为“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既是问题又是写作的话题,既围绕“方正”和“圆融”请写一篇文章,行文过程中回答是两面性还是统一为一体。要求“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适合写成议论文。
作为一种生物,人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是利己的,不利己的苦果你一定尝试过;一面是利他的,不利他的结果你也肯定知道。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平衡,必然出现两面性,有时利己,有时利他,亦正亦邪,时好时坏,阴阳八卦,变化无常。方正是内心正义坚定,圆融是手段变化多端;方正是有勇,圆融是有谋;方正是个性,圆融是共性;方正是自我,圆融是合群;方正是坚持原则和底线,圆融是讲究方式和方法。方正是生存,融通是生活。
参考立意:
(1)做事方正,做人圆融,外圆内方。
(2)做人当具两面性,既要方正又需圆融。
(3)方枘圆凿,成就稳固;方正和圆融成就和谐。
【解答】
坚守方正,圆融变通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只有在困境的磨砺中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芒,只有在战胜困难后才能激发出感染人心的力量。
方正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有人说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人说是永葆自己的初心。这些说法都对,但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
回顾人类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权衡轻重,以求公平二字,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赞许。而那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私害公的人,则会遭人唾弃。
诸葛亮就是一位大公无私的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人们广为传颂。
诸葛亮在呈表给后主刘禅时曾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吃穿用度全靠自家,我觉得已经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用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没有给自己多余的任何要求。这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从诸葛亮的表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而这些无不感染着所有人。
保持本色,坚守原则,不忘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也只有能够做到不忘做人根本,才能长久立世。
圆融让人懂得分享。我们经常说,某人特别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虽然有一种贬义的成分,但从内心而言,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圆滑一些,至少这样的人不会吃很大的亏。
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融的人会放下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当然也会懂得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圆融的人看似付出了很多,但其实他得到的也许会更多。当你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你其实是在利用另一种方式获得。因为别人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对你感恩,他们回报给你的,可能会比你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合作共享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建立在大家互相帮助的基础之上。与人分享你拥有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才能使自己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方正和底线,学会圆融和通达,让自己充满人格的力量,让人生因为独特而灿烂,因为努力而闪光,因为奋斗而辉煌。
坚守方正,圆融变通,成就磅礴的人格力量。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6/10 16:10:35;用户:高中语文;邮箱:xdjyyw02@xyh.com;学号:25905177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小闵读完材料二后产生了疑惑,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妙处,分析四个小标题中“我”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小闵读完材料二后产生了疑惑,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妙处,分析四个小标题中“我”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